何謂佛?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圣;一種極其尊貴的稱呼。為了便于說明起見,請問什么叫干凈?當(dāng)然是說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種物體上的塵垢,使它恢復(fù)本來的形狀和色彩,就叫做干凈。那么,用佛法懺除我們思想上的貪、嗔、癡等業(yè)垢以后的清凈理體,是謂之佛!
金剛經(jīng)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因此再用數(shù)學(xué)的方法,加以補助說明。佛譬喻是零,各種數(shù)字表示無明和業(yè)力,惡業(yè)用加法,善業(yè)用減法,如下式: l+l=2 即無明加惡業(yè)等于眾生。
但眾生必須修善業(yè),才能成佛,而所修的善業(yè),一定要倍于惡業(yè),才能減去惡業(yè)和無明而歸零。如下式: 2-2=0 即善業(yè)減惡業(yè)減無明等于佛。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只要能‘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似的依教修行,到了惡盡善滿,福悲具足時,你也是佛,人人如此,人人是佛。以前有人問我:‘假使一切眾生都成了佛,那怎么辦?’我說:‘很好辦,絕對不會吵架,因為佛是無質(zhì)礙的理體,好像燭光一樣,一燭光充滿一室,多燭光還是充滿一室,光與光是調(diào)和的,對房子的空間毫無影響,只是更光亮些。但一佛與多佛,是眾生的分別心所造成的,其實一佛即是多佛,多佛即是一佛,如果你體會不到這個道理而說我糊涂,真是冤枉!’
剛才說佛是覺者。其實覺的能力每個眾生都有,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佛覺是‘空’——‘實相’(離一切相);眾生覺是‘有’——‘假相’,對這假相有所執(zhí)著,貪戀不舍,則成不覺。而佛覺雖空,并不否認物質(zhì)現(xiàn)象的存在,而是說它的存在,是緣生的、生滅的、短暫的、是不究竟的。所以金剛經(jīng)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眾生不明此理,而認為是實有,于是就產(chǎn)生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各種感受,這就是生死和痛苦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學(xué)佛的所覺。如能把世間的一切當(dāng)成公共的交通工具,需要時就利用一下,到達目的地以后,毫不貪戀的而予以舍棄,這樣就可把人生的痛苦,減少到最低限度了。
關(guān)伊子說:‘知物之偽,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執(zhí)著的幾句老實話。
何謂佛法?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圣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則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樂,由凡而圣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我們?nèi)裟芤乐扌校芙^思慮,去纏縛,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覺,這就是佛法所給予我們的利益。其實宇宙間一切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問題就在迷與悟。拿錢來說,可以買放生命,拯濟孤貧,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樂,造諸惡業(yè),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為破除眾生的虛妄執(zhí)著而產(chǎn)生的。因為眾生患了生死執(zhí)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藥來解救,一旦藥到病除,最后藥也沒有用。所以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這是說,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樣,過了河就沒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們不但世間法不能執(zhí)著,最后連出世的佛法也不能執(zhí)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何謂僧?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譯為和合眾。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眾,才可以用這種稱呼,如果是一個人,只能稱釋某某。但也有人為了寫作上的方便而稱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錯,因為個體是屬于整體的一部分,我認為是可以的。
關(guān)于在家人,對出家男女二眾的稱呼,一般來說,如果你到寺院里去,見了出家的男眾,稱呼他法師、師父都可以,假若稱先生,叫伯伯,雖然不算錯,但聽起來總不是味道。對女眾也可以稱呼法師、尼師或師父,若是稱小姐,叫阿姨,聽起來似乎很不順耳。
佛法僧合稱三寶,這是一種恭敬贊嘆的意思,凡是發(fā)心向善,立志上達的人,應(yīng)該皈依三寶,共結(jié)佛緣。
何謂皈依三寶?
皈是皈順,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從的意思。皈依三寶,是以三寶為師,以三寶為模范,可以藉信仰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身心,正正當(dāng)當(dāng)?shù)淖鰝€好人,因此可得三種利益
l.皈依佛,不墮地獄。
2.皈依法,不墮餓鬼。
3.皈依僧,不墮畜生。
由此看來,皈依三寶,可以免除三惡道的痛苦,真是好極了。但是皈依只是種了成佛的種子,然后還要繼續(xù)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還是要隨業(yè)受報的,因為三寶只是迷人的導(dǎo)師,而不是惡人的保護者。我們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后,還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嚴持戒律,堅固不犯,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假若你對學(xué)佛很有興趣,而發(fā)心皈依,必須請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為皈依師,辦理皈依有關(guān)事宜,如果拜在家人為皈依師,那就不能說是皈依三寶,這種作法,是違反佛法的。
何謂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殺生。(不妄殺眾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則不犯戒。)
2.不偷盜。(不巧取豪奪非分的財物為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婦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茍且。)
4.不妄語。(說實話,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說謊。)
5.不飲酒。(包括鴉片等麻醉品和興奮劑。)
這五項若都能受持,可保來世不失人身。萬一有困難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應(yīng)該擇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條,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兩舌。(不挑撥是非,或利用各種刊物惡意的毀謗他人。)
7.不惡口。(不罵人,不說刻薄話。)
8.不貪。(不取非分的財物。)
9.不嗔。(遇不如意事,不記別人的仇恨,不求報復(fù)。)
10.不癡。(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間法的法律,是個人生活的規(guī)約,是修、齊、治、平的軌范,其力能補國法之不足,濟政令于無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寧,民安物阜。
曾經(jīng)有人和我說:‘我很喜歡佛教,就是規(guī)矩太嚴,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纱丝磥?,一般人都是怕受約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實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點也不勉強,就是受了戒,并沒有改變你的整個生活方式,只是舍短取長的加以規(guī)正而已,像馬路上的斑馬線一樣,并不是不讓人走路,而是用來保護行人的安全,何樂而不為呢?要知我們現(xiàn)在對生活多一分約束,就可以減少將來一分痛苦。如果認為這話是對的,那么就應(yīng)該即早學(xué)佛,為未來的幸福而努力。
何謂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謂‘性’就是本質(zhì)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說,性是理,而不是事,是體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語言文字表達,而不能供諸觀賞。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濕,予火曰暖,......這是狹義的解釋。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廣義的。這是說眾生都有作佛的本質(zhì),和成佛的本能。當(dāng)年悉達多太子也是眾生之一,因為他能‘不失其時’的發(fā)揮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覺。但我們是各從其志,向外尋求,以致漸行漸遠漸無緣,苦海茫茫何處證?雖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頭,依教行持,還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說:‘佛是已覺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就是這個道理。
可能你還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個什么東西?譬喻說一切男子(眾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后,才是名正言順的父母(佛)了。
至于如何修至成佛,說實在的,我和你一樣的外行,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說完,現(xiàn)在畫一個圖(如附圖),以便說明修習(xí)的程序:
眾生本來是自性佛,由于無始以來的一念不覺,攀執(zhí)外緣而起惑(迷),以無明(不明事理真相)為動力造諸惡業(yè),就進入六道,人身、畜面,隨業(yè)受生,要想了脫生死之苦,必須修持圣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諦法,即成聲聞;修十二因緣,即成緣覺;修六度萬行,謂之菩薩,到了惡盡善滿,怨親無別時,是謂之佛。
佛教傳入我國以后,經(jīng)過歷代大德竭力研究,分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徑,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過于凈土宗的念佛法門,簡而易行,成功無別,最適合我們現(xiàn)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覺在這世界上沒有一點不是苦的話,不妨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并且發(fā)愿要到極樂世界去,等到將來臨命終時,必能身無苦,往生西方。
要怎樣才能成為—個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來約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為,以利他為主,利己次之;就是不愿吃虧,也須做到自他兩利才可以。千萬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幟,做的是損人利己的活計,而使別人批評佛教,罪過就大了!
因為你引起別人造三業(yè)(身、口、意)罪,將來別人遭報,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別人受了你言行的影響而贊嘆三寶,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議的功德。
至于發(fā)心做個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愛國家,愍眾生,樂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務(wù),守法紀(jì),不取非分財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來說,算是個大好人,倘能進一步的受持三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個好佛教徒了。
佛教與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個無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顧不了,那有時間談?wù)撈渌诮虇栴},而引起無謂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問,又不能不答覆。
過去我曾經(jīng)看過其他宗教的書刊,在事理上的缺點太多,引不起興趣。后來看了些佛教的經(jīng)典,因為理事圓融,故使我有一種‘得其所哉’的感覺。所以說,佛教的理論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莊之學(xué),在理論方面,有些地方與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卻不究竟。至于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談。如果說他對社會頗有貢獻,那是世間法,對生死問題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講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終的目的,是要無生,無生則無滅,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于不同之處,略舉三點:
1.理論:佛說諸法性空,因緣生滅。他教說宇宙萬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說眾生輪轉(zhuǎn)生死的原因,是由無始以來貪、嗔、癡、煩惱所造的各種惡業(yè)而構(gòu)成的,現(xiàn)在必須依照大乘佛法的禪、教、律、密、凈,和小乘佛法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去修習(xí),才能了脫生死之苦。他教只憑一個信字,就說能得永生,請問醫(yī)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愿力:佛的愿力是要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撬陶f,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愛世人’,可見他愛的范圍只是幾個教友而已。究竟他愛的是什么,只有他們知道。
在這里我要特別的申明:以上三點,是因你的發(fā)問,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簡略的分析一下,并不是要和別人比高低,你認為那個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個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學(xué)佛以后,是否能萬事如意?
這個問題,要依學(xué)者用心而定,如能學(xué)以致用,確能依教行持,則可隨緣如意,等到諸漏既盡,生死已了,不僅是萬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不勞而獲的。要求得世間的榮華富貴,必須立志上達,自立自強,才能達到目的。而學(xué)佛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罪障,了脫生死,更需要徹底放棄世間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質(zhì)上的享受。若遇順(如意)逆(不如意)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終身不輟,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個名譽佛教徒,這種‘掩耳盜鈴’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因果是大公無私,無枉無縱的裁判者,如影之隨形,響之應(yīng)聲,絲毫不爽。所以說如意與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請你先做到如萬事的意,然后萬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勸人為善,只要為善,何必信教?
這是一般人的共同觀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你不信教,我沒有理由反對,但有權(quán)不同意你這種看法。
雖然其他宗教也勸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卻有很大的差別,佛教勸人行善,同時又‘防患于未然’的勸人止惡,否則就像無底的水桶,永遠是灌不滿的。因此佛法首先勸人不要殺生和食肉,以養(yǎng)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卻贊成肉食,說什么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不食就違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認為這話是對的,那么廁所里的蛆蟲也是萬物之一,也應(yīng)該吃才對。而肉食既能養(yǎng)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該生病和死亡?,F(xiàn)在有少數(shù)無知之徒,認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厲害,等到將來受報的時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對人生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萬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丟開,客觀的看看各種宗教的書籍,然后‘擇其善者而從之,雖不中,亦不遠矣’。
佛的形狀究竟是什么樣子?
佛就是佛的樣子,與任何的東西都不同。你沒有見過佛嗎?跟我來看。他說:‘佛像是見過,我現(xiàn)在問的是真正的佛?!艺f:‘那就難了!佛有法身、報身和應(yīng)身三種形相,末世眾生,連應(yīng)身佛也看不到,何況其他?而我從理論上認識的佛,又沒有辦法給你看,這就和關(guān)尹子說的:‘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聽者不泥不辯。’如果你能體會到這幾句話的意味,對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解些。下面還是介紹幾段經(jīng)文聽聽,也許有點幫助。
金剛經(jīng)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A嚴經(jīng)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xiàn)前。......凡夫見諸法,但隨于相轉(zhuǎn),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倏创笾楹蜕姓f:‘其心(佛)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凈、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佛)之形相。’
他聽了以后,沒說什么,可是頭依然在橫搖著。于是我就問他:‘眾生你見過吧?’他笑著說:‘遍地都是,誰沒見過’?!昧?,對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再解釋了。不過,要想見到真正的佛,辦法還是有,不知你愿不愿意作?’于是他連忙的說:‘愿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會成功。每天你還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念‘阿彌陀佛’,當(dāng)念佛時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時可以想念佛,每當(dāng)念佛時,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只要能長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見眾生的時候,就可以看見佛了!因為佛和眾生,在理上講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事實上,佛是佛,眾生是眾生。因為佛和眾生,是我們由分別心所產(chǎn)生的一種差別相,現(xiàn)在我們修持,就是要修正我們的人、我差別觀,而使眾多為一,集零為整。不管是參禪也好,念佛也好,方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請你不要懷疑念佛的方法太簡單,未必有效,,其實這是四兩撥千斤的辦法,好得很。
后來送他出門的時候,特別的說:‘請你千萬不要以認識人物的方法去認識佛,把名利心隔遠些,就不會當(dāng)面錯過了!’
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是什么?
那么久遠的事,除了佛以外,誰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說過‘未知生?’那我說不知道也不為錯。不過我從讀經(jīng)所得來的資料,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為在很久以前,由于一念無名的妄動,就成了眾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見河里的小魚很好玩(貪愛),于是就下水去捉魚(一念不覺),因為水的流速很強(煩惱),以致淹死在水里(眾生)。
淮南子說:‘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靜,世欲亂之?!纸?jīng)也是說:‘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習(xí)(造諸惡業(yè))相遠(眾生)?!纱丝芍娚怯梢荒顭o明而來的?,F(xiàn)在要想回復(fù)本來的真面目,必須依教修行,突破無明,而了解諸法性空的道理,貪心慢慢就平息下來,只要貪心一息,嗔心和癡心自然的會平息,三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覺得做眾生很好,那就什么也不要談,否則,應(yīng)該趕快學(xué)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脫生死的束縛,得到究竟的快樂。
眾生成佛以后,會不會再成眾生?
圓覺經(jīng)云:‘譬如銷金(喻修行),金非銷故有(本具佛性),雖復(fù)本來金(金沙喻眾生),終以銷成就(純金喻佛)一成真金體(佛),不復(fù)重為礦(眾生)’。
由這段經(jīng)文看來,眾生成了佛以后,是不會再成眾生的。好比礦金,雖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須經(jīng)過提煉以后,除了雜物,才是純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會成為礦金了。也就是說,眾生經(jīng)過佛法的熏陶以后,消除了所有的雜念和煩惱,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說是眾生了。
但是諸佛菩薩的悲心深重,為了濟度眾生而隨類現(xiàn)形,千萬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報。好比開礦所用的工具,是由鋼鐵制造成的,而鋼鐵是由鐵砂煉成的,現(xiàn)在用來挖鐵砂,但鐵砂要煉,工具就用不著再煉。所以說,眾生(鐵砂)是受報(煉),佛是方便,就是這個道理。
學(xué)佛是為了成佛,但成佛又為了什么?
一個學(xué)醫(yī)的人,他的志愿必定是行醫(yī),如果不打算行醫(yī),就不會學(xué)這一行。那么學(xué)佛,必定要發(fā)愿度眾生,依教修行,將來才能成佛,既已成佛,當(dāng)然要度眾生,所以說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不愿度眾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說,我就是為了怕苦才學(xué)佛,既然成了佛還要度生,那還不是和以前一樣苦嗎?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好比醫(yī)院里的病人,健愈后立志學(xué)醫(yī),然后又回到醫(yī)院里去工作,雖然和病人所處的環(huán)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卻完全不同,原因是一個有病,一個沒有病。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諸佛度生,是不感覺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遠是眾生,能度眾生,絕對不是眾生!
儒家說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對。因為儒家說的是世間法,佛說的是世出世間法。其實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齊、治、平,并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許多人,談起吃喝玩樂,就捧出孔夫子為擋箭牌,若是談‘四維八德’,就說現(xiàn)在是太空時代,提那些老八股干什么?因此不但不捧孔夫子,而且還要咒罵,這是多么可怕的事!
我們應(yīng)該了解孔夫子著書立說的目的,是教民易俗,匡正時弊,除了食色性也之外,還有‘世之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终f:‘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埵呤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以及‘侍君不忠非孝也,居處不莊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忠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還有‘君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
我沒有讀什么書,也不會讀書,但將記憶所及,略舉數(shù)則,作為我們談話的資料。可是儒家說的這些警語,人皆充耳不聞,而有利于己的食色之言,則終身誦之,殊屬不妥。
至于佛制戒淫茹素,與儒家的‘萬惡淫為首’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相通的。而出家人戒淫,旨在斷愛,既無家室之累,養(yǎng)育之憂,方能安心辦道,為人師表。但對在家人,只戒邪淫,如人人守之勿犯,則現(xiàn)在社會上許多不正當(dāng)?shù)男袨橐簿蜏幺E了。
談到素食,當(dāng)然與殺生有關(guān),而戒殺的目的,是為了求得真正的平等。所謂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依佛理來說,還是假平等,要萬類平等,才是真平等。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該平等。所謂萬類平等,并不需要把它們都養(yǎng)在家里,人畜一堂,只要不無故傷害它們,而使其各從其志,各安其位就好了。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幾希者,就是其形不同,其心不異的意思。如果說人類殺害蟲魚鳥獸是應(yīng)該的,那么世界上強凌弱,眾暴寡,也是應(yīng)該的,反正是比拳頭嘛。但人知道報仇,則畜亦當(dāng)索命,這是必然的道理。要想世界和平,除了慈心不殺,決無他策。希望有志之士,擁護佛教推行世界護生運動,共謀永久之和平。果能如是行去,必可重見舜日堯天于今世了。
我是軍人,將來在戰(zhàn)場上造了殺業(yè),是否有罪?
佛教戒殺,對一般在家人來說,是戒妄殺。軍人負有保國衛(wèi)民之責(zé),在戰(zhàn)場所射殺傷亡之人畜,是為了吊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尋仇報復(fù),謀財害命,所以沒有罪。
好比醫(yī)生,為了保護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診斷沒有錯誤,就是因手術(shù)而導(dǎo)致死亡,也不犯罪。軍人在戰(zhàn)場上的行為,和醫(yī)生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故說不犯。話雖如此,但希望能做到無枉無縱才好。因為在戰(zhàn)場出現(xiàn)的敵人,也有脅從的,不見得全是壞人,對于俘虜?shù)奶幚?,必須謹慎,在可能范圍,予以適當(dāng)?shù)慕袒?,使其改過自新,而化敵為友。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好自為之。
從前梁襄王問孟子:‘怎樣能使國家安定?’孟子說:‘定于一?!謫枺骸l能統(tǒng)一?’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能統(tǒng)一?!纱丝梢姎⑷瞬⒉皇侵\求統(tǒng)一的好辦法。我們要戰(zhàn)勝敵人,最有效的武器,還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后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養(yǎng)生送死無遺憾!’國家自然富強了,‘焉用殺!’
何謂因果?
因就是原因和種子的意思,果即是結(jié)果和果實。所謂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鸾滩捎弥参锏囊蚬P(guān)系,來說明眾生心理活動所產(chǎn)生的行為,最后所得到的反應(yīng)是相等的。所以老子也說:‘人為善者,天報之以福;人不為善者,天報之以禍!’就是這個道理。
我講個不懂因果的故事給你聽。四十年在南部,有位其貌不揚的小姐大鬧照相館,她指著墻上掛的另一張小姐的照片說:‘當(dāng)時我要你要照的和那張一樣,現(xiàn)在你把我照成這樣子,難看死了!’那位老板很幽默的遞給她一面鏡子說:‘你看有那一點走了樣?’她沒再說什么,只是流著眼淚走了。假如我們每個人都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日未到’的道理,又能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去,那么定能把人與人之間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倘能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那就更為徹底。
司馬遷說:‘昔者虞舜困于井廩,伊尹負于鼎俎,傳說立于傳厔,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xué)士有道之人,猶然遭此災(zāi)(災(zāi)),況以中才而涉亂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見司馬先生,是不明三世因果的,否則,必不出此言也。
所謂三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浀梦迨曜≡簳r,有位患友,品學(xué)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單位寄給他一枚忠勤勛章,我把握著機會說:‘老劉!你干的不錯嘛!’他把頭一偏,就說:‘你又不在那里,怎么知道?’我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雖然沒有秀才的本領(lǐng),卻有秀才的經(jīng)驗?!谑侵钢稚系膭渍抡f:‘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藭r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你怎么老是三句不離本行,又向我傳教是不是?’‘傳教倒不敢說,不過我是個業(yè)余的佛教徒,雖然不懂什么,因機釋疑,是我應(yīng)盡的義務(wù)。’于是我又接著說:‘明年恐怕不會再寄給你了。’他說:‘你真了不起!既知過去,又識未來,有何根據(jù)?’我說:‘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閣下如果長期在這里泡病號,怎會給你?’眼看他的頭不再橫搖了,并且說:‘這樣嘛!到是很合理的?!?/FONT>
佛教講因果,是不是宿命論?
因是原因,果是結(jié)果?!缡且蛏缡枪?,故稱‘因果’。而‘宿命論’是說人生的吉兇禍福和富貴貧賤,都是命運所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樣一來,與因果剛好是唱反調(diào)。從前袁了凡,就是因為受了宿命論的影響,所以才辭官回去等死,后來云谷禪師告訴他‘一切唯心’的道理之后,才解除了‘宿命論’的束縛。
在今天這種人心不古,世風(fēng)日下的社會里,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論的也很少見。但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因為業(yè)力的關(guān)系,很難得一帆風(fēng)順,萬事如意。所以每當(dāng)事業(yè)失敗,生活窮困的時候,卻不妨?xí)簳r的信一信宿命論,藉以消除憂愁,緩和情緒,也未嘗不可。但事后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為未來的生活而努力,千萬不要做了命運的俘虜。現(xiàn)在請問你:‘假若你駕車外出,在中途拋錨,檢查的結(jié)果,沒有油,你怎么辦?’如依宿命論,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來說,只怪自己事前沒有檢查,以致如此,現(xiàn)在還是要想辦法加油,繼續(xù)行駛,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過去生命中的種子不好,以致今生才會這樣。要想來生的生活幸福,事業(yè)如意,必須即時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破除宿命論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啟示。
何謂六道輪回?
天上、人間、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六個地方,合稱六道。輪回,即是運轉(zhuǎn)的意思,因為一切眾生,受到宿世業(yè)力的推動,不斷的輪轉(zhuǎn)在這六個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輪回。
我們的社會形態(tài),是由農(nóng)工商學(xué)兵政所組成的,而全國人民的工作,都離不開這個范圍。每個人的工作,為了要和自己的環(huán)境和技能作適當(dāng)?shù)呐浜?,所以就有先農(nóng)后商,或由學(xué)而兵的,……這種動態(tài)的現(xiàn)象,就是輪回。同時我們生活上的飲食起居,上學(xué)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現(xiàn)的喜怒哀樂,這些身心活動的情形,不都是輪回嗎?只是沒有注意而已。
雖然有些人,為了某種關(guān)系而否認輪回,也沒有用,因為輪回是因果性的,絕不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無稽之談。只要他的行為合乎輪回的條件,那一定是信也輪回,不信也輪回,仗權(quán)勢固然抗拒不了,送紅包還是買不下來。
總之,輪回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與愚者論,如同生盲辨色,徒費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稱是現(xiàn)在維摩,甚么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許人也,我不知道,當(dāng)然就沒有個人恩怨和利害關(guān)系?,F(xiàn)在就事論事,客觀的答覆所問,自然就不會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維摩的簡歷,以后你留心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合乎這個原則,就知道是不是維摩了。
維摩是梵語,譯為凈名,是釋迦佛住世時,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傳為金粟如來化身。在維摩經(jīng)方便品第二說:‘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游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愿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儀,心如大海?!m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戒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xiàn)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fù)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轍以度人,愛諸異道,不毀正信?!愕呐笥丫哂幸陨系臈l件嗎?
文殊師利問疾品說:‘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dāng)云何滅?’維摩詰說生病的原因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你的朋友有這種精神嗎?
不思議品說:‘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dāng)如何座?’于是維摩居士就問文殊師利說:‘仁者游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就說:‘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xiàn)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S摩居士‘現(xiàn)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來,入維摩丈室。’你的朋友有這種本領(lǐng)嗎?而對于眾生,也能作‘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相,如熱時焰,如呼時響,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缡怯^否?
再看入不二法門品,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當(dāng)時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的辦法回答了問題。所以文殊師利就贊嘆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不二法門。’你的朋友有這種功夫沒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說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現(xiàn)在的真‘為魔’了。
我并不是嫉妒他是維摩,你知道我們是多么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維摩,對于我們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嗎?不管是他自稱的也好,別人恭維的也好,‘啞巴吃湯圓,肚子有數(shù)。’雖然說‘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語罪,真教我為他擔(dān)心。因此我希望你永遠做個守本分的居士,對三寶的護持,量力而為,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千萬不要標(biāo)奇惑眾,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確的測謊器,我們既然學(xué)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標(biāo)準(zhǔn),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眾弟子之分,那是為了佛教行政業(yè)務(wù)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沒有特權(quán),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為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弘法利生,圓成佛道!如果以經(jīng)濟眼光來看,居士應(yīng)該有點特權(quán)才對,因為絕大多數(shù)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們供養(yǎng)的。因為我常常看見居士們對出家人的恭敬虔誠,內(nèi)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盡其責(zé),共同發(fā)揮佛法的力量,使一切眾生均能離苦得樂,轉(zhuǎn)凡為圣,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無愧!
何謂業(yè)、宿業(yè)、業(yè)報和業(yè)力?
眾生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所產(chǎn)生的善惡思想行為,統(tǒng)稱之為業(yè)。而眾生在過去各種不同的時空里,所產(chǎn)生的一切思想行為,叫做宿業(yè)。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業(yè)的力量(業(yè)力),使現(xiàn)生有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業(yè)報。
就人來說,有的做科學(xué)家,有的當(dāng)駕駛,究其原因,因為他們的才智不同(宿世業(yè)力),則其所學(xué)是故有別,于是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以此例推,宇宙萬有,都是由于宿業(yè)的因緣,而造成種種差別的現(xiàn)象。但宿業(yè)原本于心,所以華嚴經(jīng)說:‘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這個道理。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盡管怎么努力,在事業(yè)上總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說是無惡不作,反而生活美滿,事事如意?!@是他在宿世善業(yè)力強,所以如此,但以現(xiàn)生的惡業(yè)報來說,天網(wǎng)恢恢,豈有不報之理!至于你為善,當(dāng)應(yīng)得善報,怎奈宿世惡業(yè)力強,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現(xiàn)今為善,恐怕又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能繼續(xù)為善,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現(xiàn)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這個問題,謹慎將事,則來日庶少荊棘耳。
是不是真有來生?
這個問題,如果不懂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道理,是很難了解的?,F(xiàn)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學(xué)的影響,凡事都講證據(jù),當(dāng)然,也不算錯,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師于今’,而不能‘理師于古’,以致許多真實的因果輪回故事,都以未能親眼見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來生,那么我說過了今天,還有明天,當(dāng)然你說不錯。可是向一位有神經(jīng)病的人說,他未必相信,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今天,什么叫明天。許多人不信有來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財、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么是今生,什么是來生。如說沒有來生,就不應(yīng)該有來日。假使認為作善作惡,死了就沒有事,那么我們以前在銀行的存款,現(xiàn)在應(yīng)該無效。還有以前的殺人犯,過了一天就不應(yīng)判罪,如說不行,那么把昨天或前年當(dāng)前生,明天或明年當(dāng)來生,不是很合理嗎?
千萬不要相信‘人死如燈滅’的鬼話。如果說這話是對的,那么以后大家都不能點燈,否則在‘人死如燈滅’的后面,就要加一句‘死人如燈燃’才合理。因為人死如燈滅,滅了的燈可以重燃,那死了的人,當(dāng)然也可以如燈再生了。所謂死人,只是失去了四大(地、水、火、風(fēng))和合的物質(zhì)功能,但支配物質(zhì)功能的精神(阿賴耶、靈魂)功能仍然存在。而燈滅只是燃相(火)滅,燃性未滅,死人也是生相(呼吸)死;生性(心)未死。燈的燃滅是以明暗為緣,人的生死是以業(yè)力為緣,你不信有來生,除非能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或者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不然,又不知有多少來生在等著呢!
昨乃今之母,今乃明之母,有昨日才有今天,有今生必有來世!若明此理,則來生之說,就用不著懷疑了。
世人作惡,有報在子孫之說,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報應(yīng)子孫,有欠公允!
這是一個因果性的問題,假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我們只知道子孫是祖先財產(chǎn)的繼承人,卻不知道也是思想行為的繼承人。所謂‘龍生龍子,虎生虎兒。’而母虎之性傷人,其子必不與人為友,故人見之必殺。那么做父母的,如果言行不檢,所生的子女當(dāng)亦不賢,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彼既不賢,必招禍?zhǔn)?,從表面上看,是報?yīng)子孫,其實也是子孫的別業(yè)。
或者說某某人,生平服堯之服,誦堯之言,為什么子孫也不肖呢?因為他只是服其服,誦其言,而未行其行,‘掛羊頭,賣狗肉’,子孫怎么會好?縱然今生誦其言,行其行,前生是不是如此?多生又未必是如此,這都是構(gòu)成子孫不肖的主要因素。
我們也常見到父母的品德很壞,但子女卻又很好,那是他們前世的善業(yè)因緣關(guān)系;也有子不肖而孫最賢的,也是他們多生的共業(yè)和現(xiàn)生的別業(yè)因緣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不足為奇。
總之,要想子孝孫賢,五世其昌,必須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天網(wǎng)恢恢,幸勿憂其報之不爽!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獄?在那里?
地獄和天堂,是形容苦樂對待的名詞,沒有一定的形狀和位置,而是隨眾生的思想行為(業(yè)力)所顯現(xiàn)的,因此,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諸惡莫作’,則無地獄,‘眾善奉行’,就有天堂。
地獄天堂究竟在那里呢?現(xiàn)在我還沒有去過,就是以前去過,現(xiàn)在也忘了,不過我認為它的位置是那里都在,那里都不在。好比說,某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在收看電視,這是天堂相。忽然他的太太說黑白的電視不好,要換彩色的,那么先生就說:‘剛剛籌繳了孩子們的學(xué)費,又要買電視機,真是胡鬧!’因此而吵嘴,而打架,而自殺!這樣一來,就變成地獄了。由此可知,地獄、天堂,是唯心所現(xiàn)的。
地藏經(jīng)所說的那許多地獄,如因未見而不信,那go-vern-ment設(shè)有懲治壞人的牢獄,總不能因為沒有坐過牢就說沒有。地獄的有無,和這道理是一樣的。
最后我特別申明一點,經(jīng)中所說的許多地獄,完全是眾生的業(yè)力所造成的,與佛教毫不相干,介紹各種地獄和眾生受苦的情形,卻是為了防止眾生作惡,受諸苦惱,而作義務(wù)宣傳,藉此以收‘談梅口酸,想崖足顫’之效。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首先我們要了解心性的意義,然后再談善惡。所謂‘心性’,就是‘真心’和‘實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則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則體用兼?zhèn)洌硎禄ズ?。至于談到善惡,卻是見仁見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稱‘性惡’;公孫龍子說‘性無善惡’;揚雄認為‘人性善惡混’;劉向則是‘性不獨善,情不獨惡’;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而王陽明的解釋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由此看來,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上也皇谴髮W(xué)問家,無力研究諸子之說,故不能妄加評論,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點佛法,對本題略表管見而已。
剛才所說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別。真心屬理,妄心屬事。也就是說,真心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可思議的理體。而妄心是因緣而起的各種心理活動狀態(tài)的識別心,例如‘祭思敬,喪思哀’,‘見賢思齊’和‘談梅口酸,想崖足顫’......所謂:‘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緣境所生起的各種幻覺,眾生不明白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執(zhí)諸法為實有,以致造諸惡業(yè),遭受苦果,這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輪回的依據(jù)。
或問諸佛菩薩的慈悲心從何而起?我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緣眾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種與樂、拔苦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是怨親平等的善,是無條件的愛!因此就不能說是妄心了。但眾生緣境,是識心分別人我利害關(guān)系,而構(gòu)成各種善惡的行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條件的,更是有范圍的。許多人之所以不作惡,‘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因為他考慮到作惡的后果不利于己。而作惡的人,是因為他的貪欲超過了生存能力的極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險,無所不為,但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時,也幾乎是沒有一個不是悔不當(dāng)初。為什么呢?因為作惡的后果不利于己。像這種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輪回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惡心理的發(fā)展,甚至予以根絕。
至于現(xiàn)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種子和因緣的關(guān)系。所謂種子,即是犯罪人宿業(yè)的惡因所感。而因緣的關(guān)系,就是家庭、學(xué)校和社會的教育。因為有的家長忙于名利而疏于管教;學(xué)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養(yǎng);而與社會接觸,卻又受到許多不良習(xí)氣的傳染,這都是助長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許多人對他們都有一種‘后生可畏’的感覺。
我們要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惡行,壯、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做青少年的模范。有寫作能力的人,不要寫黃色書刊而遺禍社會。廣播影劇業(yè)者,剪去誨盜誨淫的節(jié)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將來的社會情況,是不堪設(shè)想的!
何謂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義。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們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破邪顯正,去妄存真。因為眾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貪愛而來的,要想離苦得樂,必須修正我們的思想和言行,使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嗔、癡。只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自然就不會痛苦了。三業(yè)之中,要算意業(yè)最難修,而又最重要,因為意識有分別和執(zhí)著的功能,所以成為我們修行主要的目標(biāo)。所以關(guān)尹子說:‘夢中鏡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夢中天地,寢不寐;欲去鏡中天地,形不照;欲去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裝水)。彼之有無在此(心)而不在彼(物),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識?!者@樣說,意識不是就成了罪魁禍?zhǔn)讍幔科鋵嵅蝗唬还治覀儾簧平y(tǒng)御,以致如此,若是運用得當(dāng),使系鈴人作解鈴人,卻能幫助我們弘法利生,成就道業(yè),如是又成為功臣了。
我出家后,收到一位老友的來信云:‘聞兄已舍俗出家,作大佛事!處此惡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萬分’等語,為了這個‘形’字,倒使我生了一點小煩惱,認為他有戲謔行為。后來一想,對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于形狀的意思,乃覆函云:‘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為‘比丘’也。
佛教有那么多的經(jīng)典,講些什么?
簡單的說,所講的不外乎告訴我們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脫生死的方法。
根據(jù)解密深經(jīng)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言,分為三個時期,當(dāng)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認為‘我’是實有的,因此而起惑造業(yè),輪回生死,佛為了破除外凡的妄執(zhí),即說阿含經(jīng)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緣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蘊。這是屬于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謂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雖了解我空,卻又妄執(zhí)諸法實有,因此佛又說般若經(jīng),以緣生性空之理,破其法執(zhí),是為‘我法二空論’,屬第二期的萬法皆空教。但佛說空教,是為了破法執(zhí),如果執(zhí)空,豈不是無煩惱可斷,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的頑空嗎?執(zhí)有是病,執(zhí)空(頑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說解深密經(jīng),闡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義理,是為第三期的中道了義教。
我們讀經(jīng)也不能執(zhí)著,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說的,但是執(zhí)空、執(zhí)有,也并不是不對,而是不究竟。因為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說,嬰兒吃奶(我執(zhí)),做父母的為了要使他斷奶(破執(zhí)),就買餅干給他吃(空教),但是長期的吃餅干(法執(zhí))也不好,必須慢慢的訓(xùn)練他吃飯(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謂中道,是不住空有,離較量,絕分別的理中,否則,就不是中道了。金剛經(jīng)云:‘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虼艘部梢哉f‘如來說中道,則非中道,是名中道?!@是我對中道膚淺的認識。
因為我最喜歡‘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三句,所以就把它列為公式:‘所謂什么則非什么,是名什么?!帽日f,所謂女孩,則非女孩,是名女孩。因為長大后,要做家庭主婦,因此改為所謂主婦,則非主婦,是名主婦。到了老年時,就說所謂老人,則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后死了,又可以說,所謂死人,則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離,它又隨業(yè)受報去了。我認為每個人若是能利用這個公式去認識宇宙萬有,只要能行得徹底,就不會做萬有的奴隸。
各種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如果行善,將來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應(yīng)該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問題。因為‘善’是個抽象的東西,必須依賴各人的言行表達出來,然后才見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現(xiàn)就有差別,因此可以把善略分為二:一為真善,一為假善。所謂真善,是無條件的愛,像雨露一樣,普施一切,無偏無廢,故稱真善。假善,是貓哭老鼠,口蜜腹劍,好像密醫(yī)一樣,表面上偽裝好人,實際上是只管自己賺錢,不顧他人死活的騙子。
佛教的善,是怨親平等,三有均資的,五戒是最具體的表現(xiàn)。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樣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別,所以最終的目的是絕對不會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車所載的旅客,絕不會是到同一個地方下車,因為他們的理想和工作不同,當(dāng)然目的地也就不同,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極樂世界,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權(quán)利;阿彌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條件又最簡單,只要天天念佛,決心要去,將來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沒有準(zhǔn)備,怎么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虧,將來可以得到一點善報,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學(xué)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為愛護眾生的生命,要愛護眾生的生命,就必須戒殺。不殺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時素食也是為了降伏我們的貪心,因為大家為了貪口腹,貪健康,貪長壽,才殺生的。
我們學(xué)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須依照佛法,切實去做,才能達到目的。但不殺生,是成佛的基本條件之一,既然愿意學(xué)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現(xiàn)在正在求學(xué)時期,只好順應(yīng)目前的環(huán)境,等到將來確實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處后再說。
現(xiàn)在有些人貪求享受,認為素食營養(yǎng)不良,會影響健康,這是不明營養(yǎng)原理的極大錯誤。而肉食的人,難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實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壽命長,如能依佛法徹底去作,可以解決老病死的問題,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后再也沒有機會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說,實在很可怕!因為現(xiàn)在你殺害它的生命,將來它必會殺你的,這樣不是等于自己殺自己?所以說,我們愛護眾生,其實是愛護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保證不會也不敢殺了。
我們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
一般人(包括一切眾生)所忙的不外乎兩件事: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除此以外,就沒有別的事了。所謂忙生,分為三點:
l.現(xiàn)生:為養(yǎng)生送死而忙。
2.后生:為子孫衣食而忙。
3.來生:為來生的生處而忙。由于忙現(xiàn)生和后生的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的業(yè)力(善惡行為),就決定了來生的生處(隨業(yè)受報)。
談到忙死,你一定會感到是奇聞,怎么會忙死呢?剛才不是說忙生嗎?究竟大家為什么忙生?還不是為了怕死!其實不管怎么忙,死的這一關(guān),誰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為三點:
l.好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能壽終正寢,往生善道。
2.橫死:殺盜淫妄,無所不為,必定死于非命,墮落一途。
3.死死:由于生平作惡多端,死后必入地獄,受諸苦楚而死去活來,活來死去,所以為死死。
世間上還有一種人,也和大家一樣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為他們感覺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為了脫生死,廣度眾生而忙。所以說,他們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時間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覺人生太苦嗎?你認為忙的沒有價值嗎?需要覓個桃源好避秦嗎?那么快點學(xué)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將來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樂。
何謂化緣與因緣?
化有教化和募化兩種意義。緣是機緣,簡稱化緣。所謂教化,是演說三藏(經(jīng)律論)的義理,使眾生依法修行,必能離苦得樂,轉(zhuǎn)凡成圣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時,為了降伏出家眾的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眾供養(yǎng)結(jié)緣,這樣可以減去許多無謂的煩惱而安心辦道,了脫生死。而在家人,利用這供養(yǎng)的方便,可以廣結(jié)善緣。法華經(jīng)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由此可見,我們要遠離諸苦,必須戒貪,才是根本辦法。而布施供養(yǎng),是戒貪的具體表現(xiàn)。
也許有人說:‘你這窮和尚命好,有一份長期補給證——化緣,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當(dāng)然你贊成化緣,而且口口聲聲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緊緊的,難道說你們拿別人的財物就不為貪?’我認為不是,因為我們拿別人的東西,不是用來養(yǎng)家活口,而是用于印經(jīng)造像、救濟貧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為貪。而向人化緣的目的,是為了廣結(jié)佛緣,故不為貪。
關(guān)于因緣,所謂‘親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緣?!望溩觼碚f,麥種是因,那么日光、空氣、水分,肥料、人工、時間是緣,但種子雖有生因,須具有諸緣的條件,才能發(fā)揮種子的功能,否則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實’。不僅麥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從表面上看來,緣只是個抽象的名詞,但是卻有支配諸法生滅的潛力,而這種潛力,是與諸法同時生滅的。我們要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必須廣種善因,多結(jié)善緣,將來才能達到目的。
我??吹侥撤鸾炭?,批評別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么不見對方答辯?
最近幾年,因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說的內(nèi)容,故難以奉告。不過照理講,佛教的刊物,應(yīng)該只談佛法,或者是護教的言論,關(guān)于惡性批評的消息,就不應(yīng)該發(fā)表。而我們修持的對象是身、口、意,若使這三業(yè)清凈,才能遠離煩惱,得大自在,否則,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么行?不管批評的對不對,總是屬于意氣用事,與佛法是不相應(yīng)的。這種行為,在他來說,以為抬高自己的身價,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點。
俗語說:‘閑人口里出是非’,因為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會‘言不及義’,為了滿足個己五欲的享受,又沒有別的技能,只有打聽別人的是非,達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會這樣做的!昔孔子適周見老子,辭去,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B這點道理都不懂,還談什么學(xué)佛!
人非圣賢,總難免有點過錯,如果觀念正確,可以向?qū)Ψ缴埔獾慕ㄗh改正,以杜絕后患;但惡意的批評,除了增加自己的罪業(yè),與事實毫無補益。我們做佛弟子的,處處要律己,多做些反聞反觀的工作,假使個人的言行合乎規(guī)律,團體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于答辯與否,須視當(dāng)事人契機而定。答辯可以說明事理的真相,使對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禪師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圆晦q乃無言說法,也是對付無賴之徒的妙著。我至誠的希望全體的佛教徒,謹遵教典,作大佛事,雖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盡十方無有邊際的空間,叫做‘宇’,盡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無有始終的時間,叫‘宙’,簡稱‘宇宙’。其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長短、方圓、黑白、溫涼、輕重、厚薄,所能計知的一種實相(空)理體。其用之大,為萬物之母,故云‘無不從此法界流’,就是說,萬物的相狀雖殊,其母則一,存在的時間雖有久暫之別,但終必反其母。又云‘無不還歸此法界’,萬物雖生之于母,返之于母,必待因緣而后生,而后返,決非有能為者而為之;否則,即是魔說。
以上所說,是宇宙的定義,和萬有與宇宙的關(guān)系。也許認為太抽象,因為這個問題,必須懂得‘一切唯心’和‘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后,才比較好懂,不然,是很難說明白的。
所謂‘一切唯心’,是說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這個心不是心臟的肉團心,而是能思量、分別的‘識心’,在心理學(xué)上叫做思想。請你靜靜的沉思一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是從思想分別其利害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這種由理想而成為實事的一切事物現(xiàn)象的力量,佛法稱為業(yè)力,因此也可以說,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眾生的業(yè)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請問你住的樓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關(guān)犯人的牢獄是不是心造的?萬里長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橋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樂,是全家人的共業(yè)所造成,牢獄是犯人的別業(yè)所造成的,如果沒有犯罪的思想,就沒有犯罪的行為,那里會有牢獄呢?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眾生的共業(yè)和別業(yè)所造成的,等到將來眾生業(yè)盡,此界亦盡,所以地藏經(jīng)說:‘此界壞時,寄生他界……此界成后,還復(fù)而來’,那時候又是天地玄黃,宇宙洪流的時代了。
至于‘緣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緣’是個抽象的名詞,其實它有支配一切諸法(宇宙萬有)生滅的潛力。比喻說:‘豆子,照理是能生芽、開花、結(jié)果的,但是放在瓶子里,那就不可能了,必須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等等的助緣,才能成為事實。’同樣的,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滅,都需要緣,沒有緣,是不會生滅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惡業(yè),只要現(xiàn)在一心行善,而不給惡業(yè)犯罪的機會——緣,雖有也等于無,因為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現(xiàn)在眼前的一切現(xiàn)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萬無了。
這個問題,以我的能力來說,是超載的,只好以大題小作的辦法,來結(jié)束這段因緣。以后有機會,我介紹幾本書給你看,相信對這問題會有幫助。
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有兩位大專的學(xué)生,討論‘一切唯心’,剛好我到了,他們請我當(dāng)裁判。為了減少言說的麻煩,就拿出一張臺幣說,請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這是什么?但不能說是錢。停了一會見他們不作聲,我說:‘以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為你想買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買什么,依然是原來的什么。于是他們笑了說,有道理。
學(xué)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勢必滅種!
佛教有四眾弟子,由此可見,在家學(xué)佛,是合格的。所謂出家,是要發(fā)愿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樣的出家,是沒有用的。因為出家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達到目的,假若在家學(xué)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于出了家。
就形式上來說,出家人要辭親割愛,放下精神與物質(zhì)上的一切享受,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還‘肉不正不食’,叫他來過我們這種淡泊生活,絕對不習(xí)慣。別看做和尚很簡單,如果沒有相當(dāng)?shù)纳聘鸵蚓?,保證還做不了。
談到人種,我想是不成問題的,現(xiàn)在世界各國都有人滿之患的感覺,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還是很多,也沒有人指責(zé)他們影響人種。假使我們都有緣出家修行,統(tǒng)統(tǒng)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有其他五道的眾生轉(zhuǎn)來,或者其他的星球向這里移民,也不見得是說夢話。
出家人不從事生產(chǎn),生活怎么辦?
你的意思是說,出家人也應(yīng)該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覺得這是觀念問題,并不十分嚴重。因為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農(nóng)、工、商、學(xué)、兵及各行各業(yè)所組成的,那么和尚也是屬于編制之內(nèi)的,可能你認為是奇聞,但是也有根據(jù)。
國父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纱丝磥恚覀兂黾胰?,并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消費者罷!至于工作,也不見得是種了幾棵稻梁菽,養(yǎng)了幾頭馬牛羊,才算是職業(yè),凡是有益于社會人群的正當(dāng)行業(yè),都謂之工作,你說對不對?其實我們的生活水準(zhǔn)很低,可說是有錢人家買醬酒的錢,就夠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會自然安定,國家一定富強,大家都有飯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們的任務(wù)是為眾生的生死問題而奮斗,不要認為佛教不過是暮鼓晨鐘,燒香拜佛而已,其實那只是儀節(jié)上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工作,像禪定的參究,經(jīng)教的鉆研......卻很少有人知道。而我們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還要上報四重恩(國家護存恩、師長教誨恩、施主供養(yǎng)恩、眾生互助恩),下濟三途苦(地獄、餓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擁護佛教,凈化人心,當(dāng)可化干戈為玉帛,變孽海為蓮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實現(xiàn)了。
為什么要向塑畫的佛像燒香禮拜?
佛有法身、報身和應(yīng)身。法身佛只有諸佛才能看見;菩薩可以見到報身佛;釋迦佛的應(yīng)化身,我們的福薄,也看不到?,F(xiàn)在為了表示我們對諸佛菩薩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畫的圣像,來作代表。這個道理和軍中射擊的‘人像靶’一樣,雖然不是真的敵人,但是用來練習(xí)射擊,將來必能收到殺敵制果之效。孟子也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xué)習(xí)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xué)者亦必以規(guī)矩。’由此可知,佛像是眾生修習(xí)成佛的目標(biāo)和模范。我們?yōu)榱艘煞穑砸獰阋Y拜。
燒香和拜佛,是表示我們行為上對佛的崇敬,而燒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們的鼻根,使其不聞脂粉之氣,而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拜佛的好處很多,簡單的說,可以消除業(yè)障,降伏驕慢,且能產(chǎn)生一種見賢思齊的力量。當(dāng)你見了莊嚴的佛像,就會聯(lián)想到佛,是以慈悲為懷,救濟眾生的圣人,我們應(yīng)當(dāng)恭敬禮拜,同時更要學(xué)習(xí)佛的言行,將來也可以成佛。
總之,燒香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希望在工作之余,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何樂而不為?
念佛何以能消災(zāi)獲福?
每個眾生的苦樂禍福,都是由眾生的自心(思想)分別事物的利害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各種善惡行為所構(gòu)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種不同與行為相對的感受。要想離苦得樂,轉(zhuǎn)禍為福,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
佛教改變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種,只要能誠心誠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漸漸的就不會想到別的事物上去了,所謂‘心正而后身修’,不造惡因,自然不受惡報,這不就是消災(zāi)嗎?人生沒有災(zāi)難是福,處此惡世,而能用功辦道,將來往生西方,永離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許你覺得以上所說的還不太合理想,現(xiàn)在再用日常所見的事理來補充說明一下。譬如說,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經(jīng)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長無法管教,就把他送去當(dāng)學(xué)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鄰居失竊,警員先生(因果)來調(diào)查他的生活動態(tài),經(jīng)廠方證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從來沒有外出,因此這件事就與他無關(guān)(消災(zāi)),后來他因工作努力,被選為勞工模范,并且得到一筆優(yōu)厚的獎金(獲福)。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想你對這問題就不會再懷疑了。
我持齋念佛多年,但家里不如意事,總有—點,其故何在?
你能持齋念佛,當(dāng)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樣這么做,又是問題。好比你一個人負擔(dān)全家人的生活,自然過得不會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會感到困難。至于有點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樣,別人只能告訴你回家的路線,卻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離(喻宿業(yè)),如他用車子載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錯了的全程還是非經(jīng)過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這道理,應(yīng)該勸化家人,趕快學(xué)佛,倘能勤修精進,以后自然就會吉祥如意了。
學(xué)佛有什么好處?將來可不可以升天?
學(xué)佛的好處很多,難以說盡!簡單的說,可以離苦得樂,轉(zhuǎn)凡成圣。因為學(xué)佛以后,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和相信因果輪回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雖從心所欲,也不會踰矩了。因此不僅現(xiàn)在是個好人,將來還能成佛!
以世間法來評論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正確的,因為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無論是對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個己的利害關(guān)系,作為好惡取舍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說不一定正確,如用佛法作準(zhǔn)則,才是公平的。
學(xué)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業(yè)就可以去了。其實了解佛理的人,絕不愿意升天,因為天道還是在三界之內(nèi),等到天福享盡了,仍然要隨業(yè)受報的。這個道理就和一個窮苦的女人一樣,因為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質(zhì)上,可以盡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長久的住下去,因為那里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后還是要回夫家的。因為很久不在家,回來以后,又得忙于整理家務(wù),打掃環(huán)境。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時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說,要想改善生活,永無煩惱,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愿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