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小乘中,則各有不同的說法,小乘認為應該將善知識作父親想,世間上哪里還有比父親更親的人。大乘則將善知識如佛想,相好莊嚴,功德圓滿的佛陀是我們的楷模,我們恭敬頂禮都來不及,哪里會對佛產生不親近的念頭。 對于具德的善知識親近,《華嚴經·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承當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除患心,離僑慢故,應發如大地心,能低下故?!钡茏訉ι剖康挠H近之心如此堅毅、誠厚、任勞。因為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識為根本而生、而長,乃至圓滿,故能發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云:“佛法從恭敬中來,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nbsp; 如何才能圓滿親近善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云: 一于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恒常發起愛敬凈信;二于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親近善士、身口意三業奉侍,四時供養恒常不斷;善士有無病緣,隨時奉侍;善知識所講法、開許或遮止的法,應該無顛倒信受奉行,隨師說自在,不為異論所引奪傾動。如果違犯,應如實發露懺悔,不起煩惱,更求精進。于師長恭敬承當,請教聽問。有具德善知識如果不依止,會產生哪些過患?不依止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親近善士之勝利: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