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性的善惡之爭,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告子說:“人性無。”他說,“人性猶如湍水也,掘之于東,則東流,掘之于西,則西流,故水無常形”。這段話是以打比方來說的,沒有證明,毛病在于只有論點,沒有論據。
不久,孟子批評告子,說比方打得不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即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此話并非孟子所言,后人歸結為他而已。然而孟子的話,許多人不同意,皆來辯論,因為當時的春秋戰國,天下大亂,血染成河,何善之有?都說孟子是在說夢話。到后來又有荀子說人性惡。還有楊雄提出善惡混合的思想,他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這里是把人的本性看作善惡并具,為善即善,為惡即惡。也就是說人的本性與生俱來便有善惡,到了這個世間,如果能修善行,善性即現而成為善人;反之如果造惡,惡性即現而為惡人,這里把人性分為兩面,沒有達到統一。 在佛教天臺宗,智者大師從三諦圓融,十界互具的觀點出發,提出了“性具善惡”的學說,他認為“性善”和“性惡”說,在理論上都有偏頗之處,他們討論的僅僅在當下一生的本性,今生以前的善惡行為——業,和今生以后的善惡行為——果,他們都沒有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價值,荀子著眼于物性的轉變,他們都是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從佛性論來看,佛陀一直認為“性具染凈”的。因為,佛教看眾生,是從無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終——成佛,從當下的一生根本無法論善惡。在眾生來說,善的佛性與惡的天明,根本就是難兄難弟,分割不開,有佛性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無明,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生死,是無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從無明丹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對,是惡,也不對。若從當下的一生而言,善與惡,理性與物性,乃是與生俱來的,遇于善緣則善,遇于惡緣則惡。因此,偉大的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自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在這里,“大地從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是佛教性善的根據;“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是性惡的根據。智者大師根據佛陀的開示,指出性是先天本有的理德,在情感流露出來時才有善惡之分。從性善來說可以防惡而還歸于善,從性惡來說可以去惡而成其善,兩者觀點不同,但殊途同歸,目的完全是一樣的。 “性具善惡”學說遣除偏執,以圓滿教理的統一觀,使一切法在敵對關系的兩極均衡,表現了天臺教的“圓融世界觀”,說明一切法的現象都是法性的本體,本體與現象是一物的兩面,性具實相也并不是離開現象另有,也就是說,這種“互具相即”發生在不同等級的生命個體之間,他們在現實生活里未必就沒有差別,但在“理”和“性”上是平等不二的,不同等級的眾生可以平等相處,彼此能夠相即統一。如果只承認性善,就會抹殺成佛以后隨緣度眾生的功用,假如只承認性惡,那么凡夫想要成佛就沒有希望了,修行就成為無稽之談了。可以說天臺宗的“性具善惡”學說,是佛教圓融的中道思想。照這樣說,佛教是同于楊雄的善惡混合說了?那也不是。佛教的教義說,無明煩惱是可以在修行中慢慢斷除的,斷一分無明,就顯一份佛性,無明斷盡了,佛性也就圓成了,這就叫做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入涅槃,根本也沒有善惡可言。善惡問題,僅是世間法的觀念,但善惡也是沒有絕對的,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救活人,良藥可以救人也能殺人一樣的道理。出世間法中乃是無善無惡的,佛菩薩本身沒有善惡可言,看眾生也沒有善惡的區別,唯有如此,才能怨親平等普度眾生。善與惡,不過是凡夫眾生的自我執著而已,但這也并不是告子所說的善惡無,因為在現實世間的凡夫眾生位上,人性并不是沒有善惡的,成佛之后,才沒有善惡可言。 “性局”思想與修行佛法并舉對說時,修是漸修,偏重在后天的努力;而性是指本然的性德,不待修行而本具有,在這個意義上所謂修行,就是以后天修得而來的善行,去顯現本具的善性,即修善目口是拔苦,為一切眾生拔濟疾苦,救苦救難,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 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佛教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佛教要求以人為本,學佛要先學做人。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目口佛成,是名真現實。“要成佛必須先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假如學佛以后仍然自私自利,不守五戒、十善,不懂禮貌不知廉恥,貪婪、嗔恨、愚癡、驕傲、嫉妒,連作一般的好人的思想道德標準都達不到,也就談不上是一個學佛人了,因為佛有圓滿的道德,完善的人格,是三界的導師,人天的師范。 相信因果報應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理念。佛教為什么教人行善而不作惡,為什么要有圓滿的道德,完善的人格,這是佛教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世間有些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圓滿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上效果不太理想。儒家道家都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所以勸導人們行善積德,認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就是因果。佛家把相信因果報應作為道德教育的基礎,假如不相信因果,人們就不可能受約束,就會胡作非為,而不顧后果。 凈化人心、凈化社會是佛教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佛教的道德教育,是從修行下手,從凈化人心做起,心善行善不作惡,社會就能安定團結,祥和有序,人心得以凈化,社會得以凈化,道德教育與法律、法制互補就不會有打砸搶、殺盜淫的丑惡現象了,社會上沒有作惡的人,天下就太平了。 從佛教的性具思想與道德來看是十分有價值,有特色的,決不是空談的理論。智頁大師從佛理上來闡述凡夫、圣人都具有善惡,沒有差別,但在造事方面卻迥然不同,佛全善,凡夫浸于惡,凡夫通過修行,去惡修善,提升道德,圓滿智慧,才能達到理事平等不二,超凡入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