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修禪者的正念和正定增強時,一些奇異的現象或樂受將會相應生起,并能令修行者產生執著。這就是內觀智的十種雜染。除了第十種是真正屬于“雜染”外。其余的確實是正確修禪的成果。它們在習禪者體驗較脆弱的第四內觀正智初期時特別的顯著(有時在其他內觀智里也會顯著的呈現)。若想要再有進步,修禪者必須了解這種境界并非是道和果識,亦非已達了心智培育的終站。習禪者不應該執取這些雜染。 十種觀的雜染為: (一)光明(Obhasa) (二)智(Nana) (三)喜(Piti) (四)輕安(Passaddhi) (五)樂(Sukha) (六)勝解/勤(Adhimokkha) (七)策勵/勤(Paggaha) (八)現起/念(Upatthana) (九)中舍(Upekkha) (十)欲(Nikanti) (一)光明(Obhasa) 在修禪時,即使禪者是閉著眼睛或處在黑暗中看到光亮是件很平常的事。它呈現的方式,有時如明亮的星點,或手電筒的光或車輛前的大燈,或信號光,或五顏六色的光彩,甚至是一副非常美麗及引人的圖畫。 一位修禪者說,他經常看到一只身上生有鱗片的飛禽另一個卻覺得他身處在另一個世界。不足為奇的是,有些修禪者甚至還會以為自己已證得天眼通。另一些修禪者甚至會急于看到它們,以確實自己已達到某一內觀正智境界。而一些修禪者會以為自己已超凡入圣或見到圣者。 其實,這些光在還沒有體驗過第一內觀正智的人也可以看到。在修禪時見到光并不意味著一人擁有一顆善心識。記得小時候,我經常看到這些光。有些人告訴我,他們曾看到妖怪。其實,這一切,大部分是心中生起的形象或幻覺。 因此,除了過分想象和不平衡的心態外,幻覺亦可是原因之一。 因此,在修禪時,它們會因為外在的目標連同了潛伏著的煩惱相應而顯現。比方說,藝術家肯定會有較多此類的幻覺。 止禪的修習者卻刻意觀想一些光明和色彩以培育較深的定力。當定力增強時,這些光明和色彩便會凈化,明亮和顯著。 在智慧禪里,這些是意門的目標,并只有在正念和正定增強時才清楚的觀照到。如修禪者執取它們或者感到恐懼,它們就會顯現較久。如果仔細的觀照,它們會很快地消失。如果它們持續和更顯著,那么修禪者就不要理它,并把它處置一旁。 然而,一些修禪者卻不曾生起光明。若是生起,那也只是微弱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修行比別人差。 (二)智(Nana) 當正念和正定增強時,修禪者肯定的能更清楚的體驗和了解名色的過程。他也會分析得更準確。 這些“智慧”,無論是內觀正智,哲理或觀念都可能升起,而使禪者執著它們以便證實個人的成就。為了渴望能夠再次體驗這些“正智”,修行將停滯于此階段。而一個人可能會對此加以思索,以致進入自己所編織的觀念結縛中。 對于新奇的小小體驗而感到興奮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耽誤。那些曾經讀過或聽過有關正智的修禪者,甚至會嘗試去編造,自以為是內觀正智的體驗。這只會給修禪者或禪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修禪者因此不應該執著于這些正智。其實,它們與有為法一樣,亦需被體證為無常、苦、無我。 (三)喜(Piti) 喜的生起會相應引來強烈的貪愛與執著。修禪時體驗的喜不可以含有貪欲和執著的。它比較優秀及純凈。然而如果修禪者一時大意,執著仍然會產生。 對于修習定禪者來說,此種喜愛的存在與生起,能直達二禪那(Jhana)的階段。在智慧禪方面,喜愛往往會與樂受相應而生。 修禪時所能體驗的喜有五種: (1)小喜(Khuddaka Piti) 小喜如:清涼,抖動,且有時會起疙瘩的感覺。 (2)剎那喜(Khanika Piti) 生起時如閃電火花般,或身體表面上似有螞蟻在爬行般。 (3)繼起喜(Okkantika Piti) 如倦入波浪川流中,蕩漾,震動的感覺。 (4)踴躍喜(Ubberga Piti) 感覺輕盈,似漂浮在空中般。有些禪者,甚至會被此喜受所引起的一股力量猛地一推,跳躍升空的動作。 (5)遍滿喜(Pharana Piti) 散布、遍滿、浸透全身的喜。 當修禪者初經歷到以上所述的喜受時,雖然有人會感到驚恐,但大部分的禪者都會感到有趣和興奮。因此,他們通常會執染于此些悅受,而以致身體不受控制的搖擺與顫動,有如民間那些降神跳童的舉止。 因此,這些喜也必須如實觀照為無常等等。觀照時喜悅如不消逝,就得保持一段距離。如此它才不再是阻礙,反而幫助禪者進步。 (四)輕安(Passadhi) 這是指心的輕安、輕快、柔快、適業、明凈、及正直。相反的是心不安、沉重、堅硬、不適業、嘔心、不如意 (五)樂(Sukha) 樂時指在修禪時所生的勝妙之樂。樂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樂,修禪者可能會易于執著而誤當它為最高的法樂。禪師認為這是諸煩惱中最“危險”的一種。 有一位禪者說,這種樂受有如中了頭獎一般。有些則形容如放下重擔后的舒適。更有些則認為如進入熟睡狀態的情形一樣。它們必須被觀照以避免執著生起。 (六)勝解/信(Adhimokkha) 當修行逐漸進步后,信心便會生起,有時,若一不小心,它會來得非常強烈,勢不可擋般,把禪者的正念削弱掉。那時修禪者就會被情緒所影響,而心中便開始思慮、計劃,去實行修禪以外的事物如弘法、要出家等等。最終他會感到情緒紊亂不安。 禪師曾經對一位修禪者說:“如果你真的要幫助別人,你最好還是繼續以正念觀照修習而不要再去思索。 (七)策勵/精進(Paggaha) 這是指善巧運用平衡精進力于修行。他不覺得愛睡或疲乏,而且能長時間進行修習。 (八)現起/念(Upatthana) 有時候正念不只是非常強烈和有力,并且也非常自然順暢。這時,即使是細微的現象都會被覺察到。在這階段,一些修禪者會誤以為他們已證得阿羅漢。因對他們來說——阿羅漢的正念是持續不斷的。 (九)中舍(Upekkha) 強有力和持續的正念將引發平衡和不受干擾的“舍境”。這時修禪者對于所有現象,不論內在或外在的都能保持中立。這種境界的確是非常平靜、安穩。如果這種現象持續太久,修禪者可能會以為他已證得很高的修禪境界一如已成阿羅漢。如果他執取這種見解,那么他的心就會被此種觀點,搞得糊涂苦惱不堪,因為當“舍”的境界消失后,他還會自以為是真的。 (十)觀的欲(Nikati) 這是指對于以上九種雜染現起的執著。因滿足于那些境界而不再努力及精進。如果他以為這是法的巔峰,那么他便歧入于邪見。而如果他自以為是已經獲證圣道與圣果了,那就會偏向貢高我慢。若他繼續執取并再渴求,他便會墮入有為法的纏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