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凈。以酥蜜和麥少用涂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
爾時大王食麥少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愿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少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阇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涂麥少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阇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汗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于此。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郄行而退。時阿阇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勒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愿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
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勒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
佛從耆阇崛山沒。于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愿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愿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愿佛力教我。觀于清凈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于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于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諦觀彼國凈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凈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后。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
正坐西向。諦觀于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水想。見水映徹。作琉璇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
樓閣千萬。百寶合成。于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
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凈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
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明。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涌生諸果。如帝釋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
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復復有贊歉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后。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月永。猶如天畫。月永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
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云。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當想象。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見此事已。復當更想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諦觀無量壽佛。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聞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現。
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
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
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其余身相。眾好具足。與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凈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余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于中現。頂上肉髻。如砵頭摩華。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諸余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從下方光明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云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凈妙國土。此觀成時。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見此事時。當起自身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愿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邊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名第十三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愿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愿。愿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后。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遶。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成大蓮華。經宿則開。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嘆世尊。
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眾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齊。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齊。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法。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無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后。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