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非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此當機人,引佛圓頓大教,不解真理,反用緣慮之心,思惟忖度,附會己意,故曰如據也我思惟,而內無所見,外非不相知。此阿難自知前失,初計內,而不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故曰無所見;次計外眼見佛手,心即分別,故曰非不相知。不字上旁補一非字,其義則不反矣。長水法師謂:‘外不相知,不字應是又字。’其理極是,與下身心相知可合,今解但于不字上旁補一非字,于原文即不必改。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者:重申計內,不能知內,所以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者:重申計外,眼見佛手,心即有知,不相離故。計心在外,亦非其義,故檢去前之內外而不用,擬同佛所言,心不在外,亦不在內。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者:此躡上內外不成之義,泛言中間,阿難意取根塵兩楹中間,但未明言耳。初引教泛計中間竟。
巳二 如來確定中相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
上阿難泛言中間,此如來確定中相。故語阿難言:汝先言當在中間,中間之相,一定不迷,迷則不言 ,既言非無所在,今汝推度入聲中相,畢竟何在?為復在于外境之處?為當在于內根之身?此雖雙問,身下即雙示不成中相。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
身有中邊,邊即左右前后,如在邊則屬非中,在中則為同內,應見內矣。處即外境之處,外處既寬,欲立中相,故問為有表耶,為無表耶?若無所表,則同于無中,若有表,則亦無有一定中相。表是設立標竿,以表顯也。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此征釋無定。首句征云:何以故無定?下文釋云:如人以能表之物,表顯此處,為中位時,即此所表,本屬無定,在東看時,則表在西,在南觀時,則表成北。內影略二句,西看則東,北觀成南,可以意會也。表體既混者,即能表之體,既四方混淆不定,汝心在中間,亦應不定,而雜亂矣。二如來確定中相竟。
巳三 阿難別出己見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阿難言:我所說當在中間者,異佛現前所說,非此身處二種,乃同佛昔日所言,眼色為緣,生于眼識。此引佛相宗,隨順世間所說。若根眼也不壞,境界色也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蓋眼能發識,是增上緣,色能牽心,為所緣緣所緣之境,能為生識之緣。,根境和合,識乃得生故。
大乘眼識九緣生,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凈、種子、根本,緣具方生;耳識唯從八,除明緣;鼻、舌、身三七,除空明二緣;后三、五、三、四,意識五緣,除空明根分別;末未那三緣,只有作意。種子、根本;阿賴耶四緣,但具境、作意、染凈、種子,此大乘生識,具緣多寡之分也。
眼有分別下四句,及阿難謬斷,其意以眼有分別,屬內身,色塵無知,屬外境,內外各有定相,識生于眼色之中,歷然不混,故曰:則為心在;乃在根塵中間也。
此處謂阿難謬斷者何也?眼本無分別,以浮塵、勝義二根,俱屬色法,無有分別,識乃有別,縱指根性,但如鏡照像,亦無分別。如下文云:‘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第標指?!裨蒲塾蟹謩e,是根識不分之謬。
又如來前征云: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所計,五處皆非,此第六處,轉計中間,當然還是意識?,F在所云:眼色為緣,識生其中,此屬眼識,是問答相乖之謬,此亦多聞人,循名昧義之故。初阿難執心在塵根之中竟。
辰二 如來以兼二不兼為破 分三 巳初 雙開兩途 二 兩途俱非 三 正與結破 今初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之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
此雙開兼與不兼兩途,兼是連帶義。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二者中間,則此之心體,為復兼帶根塵二者?為不兼帶根塵二者?初雙開兩途竟。
巳二 兩途俱非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此處當作二釋,先就阿難謬解釋,次順大乘正理釋。先就阿難,以眼有分別,則根屬有知之體,色塵無知,則塵屬無知之物。若兼二者,謂汝心若兼帶根塵二者,則色塵無知之物,與眼根有知之體,夾雜混亂矣!下二句釋雜亂義,以塵之外物,非是有知,根之自體,乃是有知,則知與非知,成為敵對,兩相各立,如蝸牛之二角;汝心若兼二者,一半屬有知,一半屬無知,墮在二邊,云何為中?
兼二不成,即緊接上文,兼二既已不成,即應不兼二。若不兼二,則汝心既非同根之有知,又非同塵之不知;離此根塵二者,即無識之體性,汝說心在中間,何以為相?
次順大乘正理,根亦色法,四大所成故,實無分別。則根、塵皆屬物,體即指識,若兼二者,則所兼根、塵二物,與能兼識體,夾雜混亂矣。何以故?塵根二物無知,非同識體有知,知與無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承上雙兼根塵二者,既不成立,即應不兼根塵二者,若不兼二,既非有知之識,雙兼不知之根塵而生,即無識之體性可得。汝言識生其中,既無體性,則中何為相?二兩途俱非竟。
巳三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是兼二不兼,心相不可得故,應知當在中間,亦無是處矣。六執心在中間竟。
卯七 執心乃無著 分二 辰初 阿難以不著一切為心 二 如來以心相有無為破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當機以六處計有,悉皆被破,至此乃計無著,復引昔教,附會己意。曰:我昔見佛,與四大弟子,學在師后曰弟,智從師生曰子,稱以大者,為眾中上首故。共轉法輪者:領受佛敕,從佛轉輪,故置共言。佛法能推輾無明煩惱,故以輪喻。覺知分別心性:即六識妄心,圓覺呼為六塵緣影,此經斥為虛妄相想,全無實體。佛與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者,正明大乘無相實相之義,所謂‘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㈦y聞言昧義,己意推度釋成,謂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雖己釋成,不敢自決,又曰:則我無著,名為心否?實因阿難不了,覺知分別心性,隨境生滅,原無實體,雖然至此,迫成無處,尚認有體,但不著一切而已。觀佛下文破意自明。初阿難以不著一切為心竟。
辰二 如來以心相有無為破 分三 巳初 雙征有無 二 雙示不成 三 正與結破 今初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此佛欲破其計,先牒其語,謂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所在,一切無著者:當知世間虛空,是依報;水陸飛行是正報,依、正二報,品類差殊,是諸所有物象,名為一切。汝言不著者:為汝之心,離諸一切物象,別有心之所在,但不去著一切耶?為汝之心,離一切物象,本無心之所在,名不著一切耶?初雙征有無竟。
巳二 雙示不成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此對上為無二字說。如汝心離一切物象之外,本無所在,即并心相亦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但有其名,本來無體,云何還要說個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此對上為在二字說。如汝心離一切物象之外,別有所在,但不著一切者,便不可名無著。下四句釋上二句,果然無相,則同于龜毛兔角之本無,何必再說不著?如若非無,則當成有相,相既是有,則定有所在,在何處,即著何處,云何得說一切無著耶?二雙示不成竟。
巳三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是雙示不成無著之義故,應知汝言,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矣。以上七番,皆破妄識無處,并非七處征心,若論征心,祗有一次。佛云:‘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由是阿難執心在內在外,乃至無著,七處咸非。是佛欲破妄識,先破所依之處,如討賊者,先搗其巢穴,則賊無所依,易于討伐也?!墩}》云:‘七處皆非,則妄情已盡,而世人計心之住處,不出于此,至此則平日所恃以為心者,杳無住處可跟究矣!’此七番中,確定成處者唯四處而已。謂:一內、二外、三根里、及六根塵之中是也。以第四還在內,第五乃無定處,第七并處亦無。又一引眾同計,二、三、四己意推度入聲,后三引教謬釋,不可不辨也。初破妄識無處竟。
丑二 斥妄識非心 分二 寅初 阿難責躬請教 二 如來顯發非心 今初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阿難所計七處,皆已被破,至此乃欲舍妄處,而求示真處,還是未達佛意,佛破無處,是欲其了悟,無體非心矣。今依舊求佛說處,足見仍然認識為心,認識有體,但自恨未知其處,故自責而請益耳。即從座起:以聽法在座,請益故起;偏袒右肩:袒露肉也,我國以袒肉為慢,印度以袒肉為敬,故偏袒,但袒露右肩;右膝著地者:以右膝有力,跪能久安,又復易起;合掌:乃合十指爪,上屬身業虔誠;恭敬者:嚴肅曰恭,尊重曰敬,屬意業虔誠;而白佛言,是仰白于佛,屬口業虔誠。此文是結集家,敘儀而置。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于淫舍。
阿難是四王八子中,年齡最小,故曰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悲愛念,雖然今已出家,猶恃憍憐,心中恃佛憍愛憐惜,所以徒事多聞,不勤定力,故未得無漏。須證四果羅漢,無欲漏、有漏、無明漏,方稱無漏。阿難初果,未得無漏,定力不足,故不能拆伏娑毗羅咒,被邪咒所轉,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真際者,真如實際之理地,即真心之異名。亦即本經之如來藏,為首楞嚴之定體。詣即在也。阿難所舉真際之名似同,未悟所執之心非是,故仍呼為真際。雖前七處被破,此時尚欲求處,所詣,即所在之處,但以己不知,求佛示其處耳。 意以不能降伏邪咒者,當由不知此心所在也。阿難還是認識為心,錯誤非小,故佛下文,斥其非心,推其無體,令得舍妄求真也。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此求佛別說真處。以不知心處,大定無路可修,故愿佛發大慈心,哀憐愍念我等,久處迷途,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奢摩他即所請三名中之第一名,為首楞嚴定,所依之體,即是本覺理體,天然本定,不生滅、不動搖,而能開解照了此體,是為奢摩他,微密觀照。觀照即是始覺智用,依正因佛性,而起了因佛性,乃即定之慧也。路、即修證之道路,未悟真如實際,則此路不通。
阿難欲知心處,正擬進修佛定,故急急求開奢摩他路,而不知前之征心破處,已是開奢摩他路,以所執之心非真,奢摩他路,竟被此心壅塞矣。佛下破妄識非心,破妄識無體,即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而指見顯心,會事歸理,會相歸性,皆開奢摩他路也。
令諸闡提,隳彌戾車:《涅槃經》云:‘一闡提’,云信不具,或云焚燒善根,即斷善根眾生。隳者毀也,壞也;彌戾車,此云樂垢穢,亦云惡知見。此等全不信佛法,即邊邪不正知見也。阿難求示真際,求開奢摩他路,其意中,以從前不知此路,未成定力,故被邪咒所攝,溺于淫舍;若如來即為我等,開示奢摩他路,不僅可令我等,得成定力,而能降魔制外,即彼魔外闡提聞之,亦將破惡生善,故曰令諸信不具之眾生,亦得毀滅惡知見,而得正知正見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此亦結集家敘儀。五體者,首及兩手兩足,敘其不獨稽首,而竟五體投地,表誠懇之至。及諸大眾,傾心渴望,翹誠佇待,如渴思飲,如鳥待哺。欽、敬也,敬聞開示教誨。初阿難自責請教竟。
寅二 如來顯發非心分三 卯初 光表破顯諸相 二 發明真妄二本 三 正斥妄識非心 今初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此佛放光,以表破妄顯真諸相。良以破妄,實為顯真,以妄不破,而真不顯,故佛從面門放光,以施無言之教,令得觸境會心。面門,為五根都聚之處、眾生面門,亦終日放光,無奈迷而不識!阿難迷晦即無明,終日背覺合塵,認物為己,是以七計咸非;如來發明便解脫,終日背塵合覺,融妄即真,所以六根皆是。此正欲破六種攀緣妄識,顯六根現量真性,故先從面門放光,以表顯也。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者:其字,指面門諸根,光從此放,乃顯示本覺妙理,始覺妙智,不離根中;其光晃曜:光明極盛貌,喻如百千日光,一日在空,光照無遺,況百千日耶;以表自性光明,輝天鑒地。此光非佛獨有,一切眾生皆有,迷之似失,悟之顯露。臨濟義玄禪師云:‘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諸人未證據者,看!看!’,臨濟可謂深得如來面門放光的旨也。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普佛世界:即普遍十方,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動、起、涌,此三屬形;震、吼、擊,此三屬聲,正表六處妄識將破也。 微塵是空中之塵,以喻國土之多,六識未破,緣塵自蔽,常處暗暝,無量智境,皆不能現;今表六識將破,棄生滅,守真常,常光現前,故微塵國土,一時開現。此事人或懷疑,且以愛克司光鏡比之,雖隔衣服,皮膚身中,五臟六腑,無不悉見,何疑之有?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為有妄識,執我執法,分自分他,一切世界,悉成隔越;今仗佛威神之力,破識顯根,會相歸性,無邊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遂融合為一矣即一真法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諸大菩薩,住持本地風光,而得全體照用,故得心聞洞開,遍周沙界;正顯根性、塵性,一切諸法,皆是不動周圓,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一切眾生,皆具此光,昧而不知,迷真執妄,內為六根所局,外為六塵所障,中為六識所錮,故于眾生世間生纏縛,器世間不能超越,自他隔礙,見聞功劣。若肯舍識用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自可與諸大菩薩,把手共行,同一鼻孔出氣矣。初光表破顯諸相竟。
卯二 發明真妄二本 分二 辰初 舉過出由喻顯 二 征釋二本名體 今初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聚。
此因當機,請奢摩他路,欲詣真際,故示二本,以指真心實際,此一經之要旨也。一切眾生,通指泛爾凡夫,不知修行者;自從無始,根本不覺而來,迷真執妄,背覺合塵,無我計我,非法計法,于我法種種顛倒分別,此屬惑道。依惑造業,熏成種子,名為業種,為將來因,種即因也,此屬業道。自然二字,乃依惑業因,自然感生死果,乃一定之理,不可改移。譯人字略,自然下,意含定招苦果,此屬苦道?;蟆I、苦三,不相舍離,喻如惡*聚,西域果名。灌頂云:此云線貫珠。一蒂三果,同聚而生,惑業苦三道似之,故以喻焉。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諸修行人:別指依識心為因,錯亂修習者。凡夫起惑造業輪回生死,固是可憐,縱令有志修行,果遭紆曲,亦為可愍。果由因感,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故曰: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菩提,此云覺道,三乘皆有,唯佛無上,即究竟果覺之佛道也。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乃至超略菩薩,猶言非但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而復不能得成實教菩薩,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解見在前,小乘也。但破我執,而證我空之理,雖別成乎此,猶是出世小圣,已斷分段生死,也有小益,不至墮落。
更有誤之甚者,迷自本真,游心道外,而成外道者,生無想外道天,報盡必招墮獄之苦;或修有漏戒善,及四無量心,世間禪定,厭染欣凈,與厭有取空者,謂之諸天,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或耽著欲境,而惱害正修者,謂之魔羅,此云殺者,能殺害眾生,法身慧命故。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中下皆魔眷屬,報盡必墮,三途苦趣。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此總出其由。以上泛泛凡夫,無知造業者,固不必論矣。而諸修行人,本期得道得果,而乃中途或滯化城,或生天界,甚至誤入魔外,求升反墮,其故何也?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故也。 二本,即真、妄二本。不知者:一、妄心:本無而錯認,非心似心,此屬妄本,即本科所云:‘無始生死根本。’上文普判誤認科中,所名妄想,下文所謂前塵虛妄相想是也。二真心:本有而迷背,非失似失,此指真本。即本科所云:‘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衔乃?,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下文所謂,妙精明心,錯亂修習者,由迷真認妄,以妄為真,獨修于妄也。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此喻錯亂修習,依識心妄本,而不諳根性真本,識心非菩提因,喻如煮沙,欲成嘉饌好飯也,沙非飯本,縱經塵劫,煮之,祗名熱沙,終不成飯。錯用因心,亦復如是,縱經塵劫修之,終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也。初舉過出由喻顯竟。
辰二 征釋二本名體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初句總征,下別釋二本名體。先釋妄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此出妄本名;謂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浩劫輪回,生死之根本,此本非他,就是汝現今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此指妄本體,乃無體之妄體,攀緣心即第六意識心,妄攀所緣諸塵之境,妄起分別,妄生憎愛取舍,時起時滅,塵有則有,塵無則無,虛妄無體,本非真心,亦非自性;一切眾生,皆迷認妄執,以為心性,阿難亦然。前云:‘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后云:‘即能推者,我將為心?!褚逊置髦赋觯巧辣?,阿難后猶不覺,仍認為心,亦可悲矣!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次釋真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此出真本名。真妄二本,俱稱無始者,如金與礦,二俱無始,不可分誰先誰后。菩提譯云覺道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即眾生本覺,法身之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乃是妙真如性,故曰真性。 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即眾生始覺,根本之智,照徹心源,無明皆盡,所得真實之智,故曰實智。 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透機施教為道也。即自覺已圓,然后覺他,以后得智,觀機施教,廣開方便之門,故曰方便。
涅槃譯不生滅亦三:一曰性凈涅槃:自性清凈,一塵不染,故曰性凈。二曰圓凈涅槃:真無不圓,妄無不凈,故曰圓凈。三曰方便凈涅槃:隨緣方便,示現生滅,故曰方便凈。
此三菩提、三涅槃,前一皆屬因,是性具;后二皆屬果,是修成。此真本,取眾生本具覺性,如如理,與如如智,應屬真性菩提,與性凈涅槃耳;菩提屬智,涅槃屬理。元清凈體者:清凈有二:曰自性清凈,與離垢清凈。此屬自性本元清凈之體,并非澄之使清,本來離煩惱濁故,即顯為真性菩提;亦非治之使凈,本來離生死染故,即顯為性凈涅槃。此體一切眾生,本來元具,不假造作,不待修成,故曰元本來也清凈體。此體無他,即汝現今根中所具,圓湛不生滅之性,名為識精,元是妙明之心,并非磨之使明,乃本來自明,雖處長夜昏暗之中,其性不昏,故曰元明。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嗅香,在舌嘗味,在身覺觸,在意知法,雖分六和合,元是一精明,此為真本,修行當取為因地心者。
又識精者,第八識精明之體。此體雖帶少分之妄,究竟全體是真。如捏目所見第二月,全體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放手全真。在眾生現前身中,舍此則無真可顯,故阿難求索真心之后,如來十番顯見,即顯此也;請修之后,所指入門,亦指此也。五卷諸佛證云:‘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驗知菩提涅槃,元清凈體,決指根中,見、聞等精,識精為總,六精為別,六精本是一精也。
如來首顯見精者,即示真本也;文殊獨選耳根者,即用真本也。須知此經宗要,即是舍識用根,前普判誤認科中,首明之,此中再明之。第四卷末,若棄生滅,守于真常,生滅者,識心也;真常者,根性也;復重明之。此皆出自如來本意,有以此處,見其名為識精,便不敢認為真者,誤矣!豈不觀元明,元清凈之語乎?
能生諸緣者:以識精即第八阿黎耶識,本具精明之體,由此識體即如來藏,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故曰能生也。 諸緣指能緣所緣,有二種:一、八識能生,見相二分,見分為能緣,相分為所緣。見分乃轉本有智光,為能見之見分,要緣八識本體自證分,八識由無明力,晦昧真空,而成頑空,本無可見,見分定欲見之,于是空晦暗中,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帶起相分,為見分所緣之境;而本生識海,還是緣不到,故曰緣所遺者。二、即七轉識,由第八識,相分境界而生。論云:‘境界為緣長六粗,’長即生義。前四粗,即是七轉識,各有能緣功用而六識能緣之力最勝。,所緣即一切萬法,皆從識生,而為所緣之境,故曰諸緣。
緣所遺者:此一緣字,作二解:一、以轉識能遍緣一切,而不能反緣,本生識海;如眼有見,能遍見一切,而不能反見自眼。既不能緣本識,則菩提涅槃元清凈體,非失似失,故曰緣所遺者。二、緣者,由也。由諸眾生,迷此識精元明之體,迷則雖有不知,非遺失等于遺失,是謂緣所遺者。問:‘第七識能緣第八見分,豈不能反緣耶?’答:‘七識雖然能緣第八見分,因執之為我,故落于非量,必遺元明之體,正是緣所遺者,非同如如智,緣如如理,現量昭然可比。’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曰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此結歸指過。通結一切眾生皆然,故曰由諸眾生,遺此本明;本明即元明也。此承上文反緣識精元明緣不到,由緣不到,畢竟不見,非遺似遺,故曰遺此本明,即是迷卻真本也。
雖然終日,承渠功能力用,行即用也;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意知法,無非本明照用,而不自覺,即日用不知能見能聞者是誰。既已迷卻真本,自必全用妄本,攀緣六塵,依之起惑造業,隨業受報。
枉入諸趣:即舍生趣生,趣向六道,輪回不息。枉入者,不當入而入,眾生本具菩提涅槃,元清凈體,依之修證,成佛有分,今反入諸趣,即是系珠乞丐,豈不枉屈乎。二、發明真妄二本竟。
卯三 正斥妄識非心 分三 辰初 如來重征直呵 二 阿難驚索名目 三 如來指名出過 今初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復問汝。
《正脈》云:‘奢摩他路,問、答意別:阿難以求知心處為奢摩他路;如來則以了此妄識,無體無處,而別覓真心,為奢摩他路?!?nbsp; 佛以阿難請示奢摩他路,故為說二種根本,令知真妄,庶可舍妄求真,圓悟真心,以為修習佛定,之最初方便。此下更試驗一番,且看阿難如何薦?。∠日髂芤姡蟪馔?,以示奢摩他路。故曰: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復問汝:如汝甘受生死,不求奢摩他路,則亦無庸問矣,今既求開奢摩他路,不得不決擇真妄二本,舍妄依真,方免錯亂修習也。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即時如來,先以無言說法,舉拳驗見。佛身全體黃金色,故臂亦金色。屈五輪指,佛之指端,有千幅輪相,指屈成拳,舉示阿難,此如來欲以向上一著,接引阿難,阿難果能于金拳舉處,當下回光返照,識得本明,則可謂機教相扣,不負如來矣! 無奈鈍根不契,還要費盡如來苦心,于無言說中,再施言教: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此處是非未定,見塵也是見,見性也是見,未知阿難是見塵耶?是見性耶?
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以阿難答見,見塵、見性未分,故問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照耀我之心目,此見塵也。如果見性,自可忘塵,則合真性,今既見塵,自然迷性,正屬妄本。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已知阿難,但見塵不見性,尚不肯放舍,仍復親切提撕,深錐重劄,正見婆心太切。復問汝將誰見?若能在這里,回光返照,尚屬未晚,無奈阿難,迷執太深,如來重重顯示,阿難頭頭錯過,仍答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前見是其眼,早被佛破,至此依然不悟,還答我與大眾,同將眼見;若是,則辜負世尊甚矣!佛舉拳以示,正欲阿難向眼根中,識取真見,以為奢摩他,出生死入涅槃之正路也。可惜阿難,但知循塵,不知返本,遺卻識精,故認肉眼為能見;此即上文所云:‘緣所遺者。’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前來世尊,步步迫拶,當機阿難,寸步不移,故只得再征妄心,而直破之。前文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吻合此處,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祗是兩次征心,有謂楞嚴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不知前七番,乃破處非征心,復未盡破妄之文,后八還雖辨見為真心,豈全收顯真之旨?經中實系三番破識,十番顯見,請試思之。
世尊舉手擎拳,原欲以無言之道,向上一著,接引阿難,令向見色,聞聲處,親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奈阿難直指不會,祗得再加曲指,重行審問:汝何所見一審也;汝將誰見二審也。世尊則循循善誘,阿難則處處膠著,不能認見為心,而反認見屬眼,世尊見其始終不悟,只得落草盤根,更征之曰: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此三審也。正屬二次征心。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上來如來三審,全是宗乘語氣,其如當機,熟處難忘,不知轉身,猶曰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用也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此認妄本也;能推之心,即攀緣心也。正是阿難塵相未除,依舊認賊為子,此第二次征心,又自呈妄心也。
佛言咄!此非汝心!佛到此,見其迷情深固,非大力不能破,故奮起踞地師子之威,直與一喝曰:咄!此非汝心!此一喝正如金剛王寶劍,擒賊斬首,向其命根不斷處,猛下一劍。佛舉手擎拳,要阿難向眼根見處,回光返照,識取真心,無奈阿難,只知合塵,不知合覺。如是如來,換一方針,以阿難慣用耳根遂乃振威一喝,欲令向耳根薦取,能聞聞性,果能于此,妄心死得了,自然可許法身活得來。阿難非特妄心不死,下文反與如來,爭辯不休。初如來重征直呵竟。
辰二 阿難驚索名目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阿難被喝驚起,矍然,驚懼不安之貌,故以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能推者,既非我心,應當名為何等?可見阿難一向唯知此心,今說非心,如人執石為玉,認為至寶,今聞說非玉,失其至寶,無怪其驚懼不安,故欲索其名。二阿難驚索名目竟。
辰三 如來指名出過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此如來先指妄名,后責錯認。此能推心也是現前塵境,虛妄相上,所起之分別想心,諸塵境界,于妙明心中,虛妄顯現。如空中華,夢中境,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故曰虛妄相。從此相上,所起之想,則妄上加妄,當名妄想,乃是塵影,塵有則有,塵無則無,隨塵生滅。但此心功用頗大,而能惑亂汝之真性,由汝無始劫來,至于今生,都認此妄想為真心,譬如認賊為子,反棄真子而不尋覓,既經認妄,自必遺真。故云:‘失汝元常。’元者、本也,常者、常住真心。此心迷時,非失說失,完全不知,都是妄想用事,依之起惑造業,依業感報,而受輪回六道,流轉生死之苦。前云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故有輪轉是也。二斥妄識非心竟。
丑三 推妄識無體 分二 寅初 阿難述怖求示 二 如來安慰顯發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此因聞非心之斥,乃述怖求示也。歷敘生平,皆用此心。先云我是佛之寵重愛也弟。心愛佛故者:因見佛之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心生愛樂,令我發心出家,是用此心。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謂我何止為佛執侍巾瓶,供養于佛,若從此回小向大,乃至遍歷恒沙國土,供養一切諸佛,如普賢行愿,勸請諸佛,轉大法輪,久住世間,以為眾生作大依怙。及諸善知識:善字雙貫知識二字,善知眾生根性,善識方便法門,具正知見,能為人天眼目者,亦皆一一承事之。
發大勇猛者:豎精進幢,披忍辱鎧,破魔兵眾,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行諸一切難行法事,悍勞忍苦,不惜身命,皆用此心;上歷敘作善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此設言作惡心;謂縱令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成一闡提,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此心為善惡司令,一身之主。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若此能推之心,如佛發明,是虛妄相上,所起一種妄想,不是心者,則我便成無心,豈不同土塑木雕之偶像耶?我今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阿難豈知即此覺知,何嘗是有,此覺知者,乃是塵影耳,塵有則有,塵無則無。
阿難果能悟得,覺知之心,本無所有,如二祖求初祖安心,初祖伸手云:‘將心來,與汝安?!婕磿r,求覓自心,乃答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曰:‘與汝安心竟?!嫜韵麓笪颉0㈦y若能如是,即可千了百當,免得許多葛藤。云何如來,說此非心:云何怪問意,說此妄覺非心,我聞之下,實生驚疑怖畏。兼此大眾:指小乘一類之機,但知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聞此非心,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我等未悟。初阿難述怖求示竟。
寅二 如來安慰顯發 分四 卯初標垂教深意 二 示常說妙心 三 況真心有體 四 顯妄識無體 今初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此許示真心有體,以慰無心之驚疑,乃先安慰,而后開導。欲令悟見性為真心,得入無生法忍,若證此忍,于三界內六凡法界,三界外四圣法界,不見有少法生,有少法滅,于一一法,當體如如,而忍可于心,惟證相應,懷之于心,亦不能向人吐露,其謂無生法忍。
問:‘現有十界諸法,何以不見少法生滅’?答:‘都緣眼中有翳,妄見空華之十界,若悟空華,即無少法生滅;翳眼見空華,華實不曾生,生既不生,滅何所滅?眾生雖見十界,實則涅槃生死等空華,那有生滅之相可得?故不見有少法生滅,即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大定也。’觀世音菩薩,生滅既滅,寂現滅前,即入此忍。眾生所以不入者,正妄識障之也。今將破生滅識心,顯發無生法忍,故先標焉。初標垂教深意竟。
卯二 示常說妙心
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此欲示妙心,先為安慰。于者在也,師子座,并非以師子為座,亦非座有師子之像,乃是我佛說法無畏,喻如師子王,故其座稱師子座。佛在座上,舒金色臂,摩阿難頂,一示安慰意,二表將授以最勝頂法。而告之言,在上語下謂之告。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者:如來說大乘性宗,常說一切諸法,并非別有所生,唯一真心之所現起。如《起信論》所云:‘心為一大總相法門體。’一切十界正報,凡、圣;染、凈;因、果,與依報大之世界,小之微塵,一一皆是因心成體。古德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艘庖病6境Uf妙心竟。
卯三 況真心有體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
承上唯心所現之世界,山河大地,萬象森羅,一切所有,乃至微細之一草、一葉、一縷絲線、一結,追詰其根本元由,咸有體性,縱令至大之虛空,亦有名貌;虛空是名,通達無礙為貌。
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何況反顯意。清凈者:即下文帶妄所顯之見精,體本無垢,由來清凈故。妙凈明心:妙字雙貫凈明,曰妙凈妙明之心,指剖妄所出之真心,出障離染,曰:妙凈;寂照含空,曰:妙明。
性一切心者:性即體性,此性平等,能為一切法所依,不為一切法所變,下文四科七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為體。 而自無體句,與何況二字相照應,正是反顯,真心所現之物,尚皆有體,而能現之心,豈反自無體耶?即是言真心決定有體,為汝執此妄心,所以迷彼真體,豈真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乎?三況真心有體竟。
卯四 顯妄識無體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此佛先為按定,故曰若汝執吝,分別覺觀云云。執謂固執,妄識為心,吝為吝惜,不肯放舍。分別覺觀:即心之功能,對境起念曰分別,內守幽閑曰覺觀;粗緣慮名覺,細心靜住名觀。所了知性者:即所以能了知之性,正屬妄本,不是真心,必定要認他為真心者,此心即應當離塵有體。一切色、香、味、觸,六塵但舉四種,聲、法二塵,攝在諸塵之中。事業者:營業之初曰事,事辦之后曰業,即六塵事業。如果真心,即應平聲離卻諸塵事業,別有完全體性,此乃就理而論,必當如是,下乃就事以驗。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此舉聞法之心,以例見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諸心,皆屬對境起念,不能離塵有體。如汝現今,承聽我說法,此心則因有所分別之聲,才有能分別之性,離塵畢竟無體。此斷執吝分別者非也,即破意識緣佛聲教之勝善功能也。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縱滅二字,承前。縱使能把前五識,及同時意識,不緣外面五塵境界,滅其見、聞、覺、知之用。但由定中獨頭意識,內守幽閑,寂靜之境,此境即凡外在定所守之境,取為所證法性者。不知此非法性,猶為法塵,即能守境之覺觀,雖離外塵分別,亦非真心,猶屬定中獨頭意識,微細分別耳。影事者:以法塵乃前五塵落卸影子,意識分別,亦屬緣影之心,即此內守幽閑,定中獨頭意識,猶是微細法塵,分別緣影之事,豈可認之為真乎?此斷定執吝覺觀者亦非,即破意識,止散入寂之勝善功能也。
然此中根、塵、識三,差別之處,應辨析明白,庶免疑誤:一、見、聞、覺、知,有根性識性之分;二、法塵境界,有生塵,滅塵之異;三、第六意識,有明了、獨頭之別。 唯識云:‘愚者難分識與根?!蚋R同有見、聞、覺、知之用,見單屬眼,聞兼耳、鼻,覺單屬身,知兼舌、意,須知六根對境,如鏡照像,本無分別;六識緣境,則有分別,即此有分別無分別,為根識之分。
古德有云:‘見、聞、覺、知,無非妄想。’此約六識言。又僧問善知識:‘如何是佛性?’答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嘗味,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此約六根言。識性虛妄,故名妄想;根性真常,故稱佛性。 古來宗門祖師,多從六根門頭,接引學人,擎拳豎指,令向眼根能見處薦取;振威一喝,令向耳根能聞處薦取;木樨香否?令向鼻根能嗅處薦??;這個滋味如何?令向舌根能嘗處薦?。划旑^一棒,令向身根覺痛處薦?。徊凰忌撇凰紣?,令向意根正恁么時薦取。這等見、聞、覺、知,即本經所顯的,為如來密因,亦即二根本中真本,亦即四科七大中,如來藏妙真如性,所應取為本修因者。
此中所滅之見、聞、覺、知,即前五識之任運分別,及與前五識,同時而起,明了意識之隨念分別,塵有則有,塵無則無。凡、外、權、小,諸修行人,亦知這個散動,有欲修定,必須止之歸靜,成一種內守幽閑之境,不知猶是獨頭意識,法塵分別影事。正二根本中妄本,凡外所修之定,寧能出此境界? 法塵境界,有生、滅之異者。法塵無別體,即五根對境,五識起時,有明了意識,與其同時而起,緣五塵性境,接歸意地,合五塵落卸影子,成為法塵之境,如照像之攝影焉,故為影事。有一分生塵,散位獨頭意識所緣,起計度分別者。有一分滅塵,即此內守幽閑之境,定中獨頭意識所緣者。亦全托分別,而后分明,一不分別,境即沉沒,此之分別甚細,如無波之流,望如恬靜,流急不住,非實無流,故曰:法塵分別影事。
意識有明了、獨頭之別者:明了意識,緣境明了,親得法之自體,故以為名,亦名五俱意,與前五識,俱時起故,亦名同時意識。 獨頭意識,復有四種:一、散位獨頭,緣獨影境;二、狂亂獨頭,緣病中狂亂所發境;三、夢中獨頭,緣虛妄夢境;四、定中獨頭,緣定中所住境。 此中幽閑之境,即屬定境。定中獨頭所緣者,因有守境之心,所守之境,故為法塵分別影事;此破意識,止散入寂之勝善功能也。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此縱其離塵有體,許為真心。故曰:我非強制敕令也汝,一定執此緣塵分別,以為非心。但汝于自心中,微細研究揣摩,汝所執吝不舍之心,若離前塵,有分別之體性,即許真是汝心;此暫縱也。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此隨奪,若能分別之性,離塵無自體者,此則前塵分別影事耳。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塵非常住不生滅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托之塵,若變滅時,則此能托影事之心,亦應與之俱滅,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但有其名,全無其體。則汝法身,同于斷滅者:以阿難認緣影為真心,心即法身,屬性具,依之修習,證無生忍,屬修得。今此心隨塵變滅,故難曰:‘則汝法身,同于斷滅?!酝斆媒侵緹o故,其誰更來修因,而證無生法忍之果乎?三推妄識無體竟,并前二科,初如來備破三迷竟。
子二 大眾知非無辯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即時:推破妄識無體之時。阿難與諸大眾,已聞妄識無體,既不知何者為真,又不敢依舊認妄,至此辭窮,默然無語,自覺若失;如賈人失其所寶也。并前一科,二正與斥破竟。
癸三 結歸其判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圣果。
此結歸。前取心定判之判辭,前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自定判之后,備破三迷已竟,到此仍結歸其判。
一切諸修學人,統該凡、外、權、小,錯用妄本而修者。九次第定:由一定一定,次第而入,故名九次第定。前八即四禪四空八定,凡位所修;后一滅盡定,圣位所成;若但滅六識,名無心定;兼滅七識,名滅盡定,又能令染末那相應之受想,伏而不行,亦名滅受想定。既得此定,于小乘法中,已為漏盡,即是羅漢。
今云現前雖成此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者:《正脈》云:‘當知彼所謂無漏圣位,皆一時權許,誘進而已?!斗ㄈA》破云:‘汝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确钦婺鶚劊M名真漏盡乎?故《長水》謂:‘十地為漏盡羅漢?!嘀^不得漏盡,此與前文,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句,相照應。意謂依識心修,縱成九次第定,超出三界,沉滯化城為止,不能成佛也。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第六識誤為真實常住真心。此執妄為真,故枉受輪回之苦;即破第六識,界外取證之勝善功能也。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圣果者:小教許四果皆圣,今阿難位居初果,而謂非圣者,以九次第定,尚非漏盡羅漢,而初果安得成圣耶?初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竟。
楞嚴經講義第二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