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華嚴專欄>>新華嚴經論11
        新華嚴經論11
        2007年06月05日08:41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331 字體: 繁體

        新華嚴經論11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一
         
            長者李通玄撰
         
         
        第三等一切諸佛回向者。以忍波羅蜜為體。余九為伴。表法中以善財童子所見可樂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上勝長者是也。為城名可樂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為明得法成忍人見可樂住。城東者。為明忍為覺行之首。為表東方角亢氐房之位。主眾善之首。房為青龍。主吉慶位故。以東方為陽。為生萬物之首。明忍為萬行之首。生眾福故。故名城東也大莊嚴幢者。忍隨違境不動也。是幢義。無憂林者。明忍成行滿如林廣蔭也。號無上勝者。眾行之中不勝忍也。眾行之中無忍不成行故。余廣如經說。二義如前
         
        第一長科當段經意者。從此一段經中。約科為十段
         
        一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等一切諸佛回向已下。至諸根清涼。有五行半經。明學佛回向心得自在清涼分
         
        二佛子已下。至不變異樂。有七行半經。是菩薩回向佛樂分
         
        三佛子已下。證薩婆若。此云一切智。有七行經。明回向菩薩行愿分
         
        四佛子已下。證一切智。有十行經。明回向一切眾生。令得離苦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充滿。有兩行經。明菩薩行由愿廣大充滿分
         
        六佛子已下。至回向諸佛無上菩提。有十八行半經明菩薩以本大悲處俗無染著分
         
        七佛子已下。至如來究竟之地。有二十五行經。明與畜生食愿永離眾苦得樂分
         
        八佛子已下。至第三等一切諸佛回向。有十四行經。明菩薩等一切諸佛回向分
         
        九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心無所著。有六行經。明菩薩入佛功德深入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分
         
        十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一切諸佛回向。為此第三回向成其忍門。無貪嗔癡三業如佛。佛所行愿皆悉愿為故。名等一切諸佛回向。令愿行一如佛故。又前云不壞回向。以次等一切諸佛回向。明次第合然已下。有四十八行頌。兩行一頌。所頌前法如文具明。不煩更解
         
        第四至一切處回向者。以精進波羅蜜為體。余九為伴。以善財見比丘尼。名師子頻申住輸那國。此曰勇猛城。名迦陵迦林。此云斗諍時也。明此比丘尼能和斷斗諍。此表第四回向行精進業利物之相。表比丘者。明離染清潔。尼者慈音。明此精進行門離染慈悲以為行體。號師子頻申者。明已得四無礙智已得四種無畏故。師子者。明智無畏也。頻申者。卷舒自在也。明以清凈大智勇猛。自在卷舒說法利生善和斷斗諍皆悉從伏無量諸眾。見聞不同廣如經說意表此第四回向中行精進之行。智悲相故。無染慈悲說法自在。表悲常隨苦流智常無所染是尼義故。四無礙智者。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辭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二義如前。第一長科此段經意。義分為八段
         
        一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至一切處回向已下。至無邊世界。有十二行經。明菩薩所修善根如實際遍三世供養分
         
        二佛子已下。至廣大威德種性中。有十二行經。明諸佛興世如法身遍往無差別廣大利益分
         
        三佛子已下。至護持一切諸佛教故。有六十四行經。明菩薩以眾多無盡如法性供養云供養如法性無邊眾多如來普攝諸善根分
         
        四佛子已下。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有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修回向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一切善根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一切功德。有六行經。總結已上供養功德分
         
        六佛子已下。至第四至一切處回向。有六行經。明都結已上遍一切處回向所作令佛種不斷廣嚴凈佛剎分
         
        七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能以善根如是回向。有十二行經。明住此回向時得身語意業遍十方一切處分
         
        八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第二隨文解義者。云何至一切處回向。約位有十一。一法身至一切處。二智身至一切處。三大愿至一切處。四供養諸佛至一切處。五見聞聽受諸法至一切處。六遍現色身至一切處。七開悟眾生至一切處。八不出毛孔至一切處。九遍滿十方等于法界而無去來至一切處。十入一眾生身心等一切眾生身心至一切處。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至一切處回向。又回向者。有十法。一以無作法回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回向無作法。三以一法回向多法。四以多法回向一法。五于諸有法回向無法。六于無法回向有法。七以世間法回向出世間法。八以出世間法回向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無回向以為方便回向法。十以一切有回向法。以為自性無回向法。為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生死涅槃無障礙。得大神通無物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以誠實心起大愿云。周覆法界虛空界。興種種供具供養三世一切諸佛。皆愿自他福德圓滿故。是故名為至一切處回向如世界種。即如華藏世界種是也。約先德云。數三千大千世界至一恒河沙數。為一世界海。又數海世界數至一恒河沙。為世界性。又數世界性至一恒河沙。為一世界種。如種種世界云眾雜多也。如轉世界者。或圓形轉。或流轉如江河。是日月亦是皆無住心名轉側世界。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側住仰世界。可知覆世界如蜂窠等。是亦如世界成就品說。已下如經自具。大意以修得十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即依此法起大愿大悲。依無作理智起神通行。使不滯染凈。不為染凈二法所拘留。神通諸法性自離故。已下有二十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
         
        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者。以禪波羅蜜為體。以善財童子所見婆須蜜女。以為所行之人。所住國土。名為險難。城名寶莊嚴。以嘆德中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于自身現一切剎。所明禪體遍周自在。為明禪與智悲會融無二體用自在故。以國名險難者。以真智會俗。城名寶莊嚴者。會俗體自真。明定亂兩融智悲不礙隨塵不染故。號名寶莊嚴。婆須蜜女者。此云世友。能與世人為師友故。亦曰天友。能與諸天作師友。或曰易寶。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眾生一切智寶。此女身金色目發紺青。若聞說法。若暫見。若執手。若坐座。總得三昧。為明禪體遍周與智會故。道合見者。總皆是禪體智慈相會之流。若也別見之流。常對面不睹其容也。但為定與智會。智與悲冥。隨根接俗。號之為女。非即但為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禪門即俗士長者。號為解脫。明俗體本真眾生身本來佛國故。長者身含佛國。明眾生身亦然。但禪觀相應即見。十行中即以寶髻長者。明禪門。以本自居宅十層之閣。宅有八門。市上接俗引來宅內。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隨悲行處世染而不污。若也未悟俗塵為業所留。要須戒定慧求出世之智。若也達智業亡。要須處纏不污方便利生皆令解脫。一須知根接引不得惑亂眾生。要須依根受藥。二義如前
         
        一長科當經意者。于此段長科為十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悉皆具足。有六十一行經。明菩薩凡所隨喜回向悉皆具足圓滿分
         
        二佛子已下。至一切佛剎悉亦如是。有三十行經。明菩薩以大愿愿菩薩眾海圓滿十方莊嚴國剎分
         
        三佛子已下。至轉無障礙不退法輪。有七行經。明方便回向分
         
        四佛子已下。至超然出現。有五行經。明愿清凈佛剎至一切眾生界佛常超然出現分
         
        五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法界。有三行半經。明菩薩達一切智知業果寂滅分
         
        六佛子已下。至無有少法與法同止。有六行經。明不分別不著取分
         
        七佛子已下。得無盡善根。有十行經。是菩薩得無盡善根分
         
        八佛子已下。至一切境界悉無所有。有六行經。明菩薩了眾生界無眾生于法無得證分
         
        九佛子已下。至令諸善根悉充足故。有五行經。是菩薩無智入法無法入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修治諸行。有六行半經。是菩薩成就功德藏堪為眾生福田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有七行經。是菩薩福相處世無倫分
         
        十二從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十種無盡藏。有十五行經。是菩薩得十無盡藏分
         
        十二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說頌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名無盡功德藏回向。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虛空為一道場。以無盡眾生無明行相。而為佛事。身恒承事無盡諸佛。而遍周法界化無盡眾生。總成佛身表里相亡始終情盡。遍知諸法不壞無心。名無盡功德藏經云。于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于世得入法無盡藏者。明心性本無大小系盡。身為智影。國土亦然。智凈影明大小相入。如因陀羅網境界喻是也
         
        經云。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者。明萬境雖多皆一心而起。心亡境滅萬境皆虛。如凈水中眾影也。水亡影滅。此約破有成無說。又以境約智生。智虛境幻。多幻相入不離一虛。幻不異虛處不異幻。幻虛無二。一異總虛。此約以智幻處自在無礙門說。此皆借法。況說如實所知唯亡。思者智會。其智會者。方可用而真不惑心境。以大愿力隨智幻生等。眾生數身如應攝化故。名無盡功德藏。自余如文自具。不煩更解。已下有五十行頌。如文自具。但如說修行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者。此明般若波羅蜜為體。以善財知識名鞞瑟胝羅住善度城。常供養旃檀座佛塔。以為表法。名鞞瑟胝羅。此云包攝。以身含佛剎為名爾。住善度國者。約化行為名故。以此住智慧善度眾生故。供養旃檀座佛塔者。明戒定慧解脫法身為座體。得佛不涅槃際者。明戒定慧體無滅沒也。廣如經說。其座不安形像者。明無相理會是佛義故。見座入法故。城名善度。身與空合。名為佛國。亦名包攝也。以明無相智慧是佛不滅度法門。以智無生滅故
         
        第一長科經意者。于此一段長科約作六十四段如下。此段回向長行中。有六十一段經。總明行施。于段段中。皆有三義。一明行施心成就。二明施已回向菩提。三明各發十種愿皆愿自他成佛。已下三段是總結所施之功。及金剛幢觀眾說頌。一舍身肉手足國城妻子悉舍行。二施食。三施飲。四施味。五施車乘。六施衣。七施華。八施鬘。九施涂香。十施床座。十一施房舍。十二施燈明。十三施湯藥。十四施器。十五施種種寶嚴飾車。十六施象寶。十七施師子座。十八施寶等。十九施寶蓋。二十施寶幡。二十一施寶幢。二十二施寶藏。二十三施種種妙莊嚴具。二十四施冠及髻中珠。二十五施財寶妻子救眾生牢獄。二十六舍身代命。二十七施蓮膚頂髻。二十八施眼。二十九施鼻。三十施耳。三十一施牙齒。三十二施舌。三十三施頭。三十四施手足。三十五施血。三十六施髓肉。三十七施心。三十八施肝肺。三十九施身。四十施支節骨。四十一施皮。四十二施手足指。四十三施連肉爪甲。四十四為求法故投身火坑。四十五為求法。乃至一字一句。舍其王位國城妻子一切所有。四十六菩薩為自舍屠殺業。四十七見殘忍損諸人畜。慈心救之。所謂去男形也。四十八菩薩見佛出興普告眾生。舍我慢戲論。四十九舍大地。五十舍僮仆。五十一舍身施與一切眾生謙下離慢。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五十三施土地一切諸物及舍世事。五十四舍都城關防輸稅。五十五舍*女。五十六施所愛妻子。五十七施舍宅。五十八施園林臺榭。五十九施廣大施會。六十施一切資生物。六十一隨諸眾生所須一切阿僧祇物施。已上此一段回向中。總有六十一種施。一一施中十種大愿。六十一愿中有。十種回向。以表舍一切所著成一切無所著。諸性無作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行無盡行故。從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已下。至于諸法中而得自在。有六行經。都結已下回向之功。自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有六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嘆法分。今上下長行及八十二行頌。于中文義自具不煩更釋。且略釋回向名目。云何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經云。佛子如是回向時。即為隨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總明行檀波羅蜜遍周剎海不壞法身智身成就通化長大慈悲等佛所行。故為名也。又釋以理順行。以行順理。以智順悲。以悲順智。以方便愿力引生智海。成就悲門均調自在。名為隨順堅固善根回向。論主頌曰
         
         法身理智無體性  平等清凈無造作
         方便以愿力莊嚴  神通變化行充滿
         法無自性從緣生  緣生不失無作性
         設興回向大愿云  周遍無邊一切行
         不離緣體性無生  智如影響充法界
         智體如愿如普賢  回向大愿皆無實
         雖復無實不廢緣  雖復從緣性無作
         菩薩所興諸行云  智無來去如影現
         假使教化諸群生  猶如化人度幻眾 
         
        大約如世造立宮室要以功成。論其現自施功。功體各無自性。及至成功事畢。還以無功而益人。設宮室有覆養之功。亦復不云養育。此回向大愿亦復如是。為理智雖有凈煩惱之功。不興回向大愿。無覆育饒益大慈悲之功。此之回向從初發心住具足有之。但約升進勝劣言之。亦約說文廣狹言爾。亦以時不遷論也。總五位一時說也。古今無前后義也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者。以方便波羅蜜為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后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眾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菩薩。以為此第七隨順一切眾生大悲回向中行故。此新經翻為觀自在菩薩。不可依也。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者。是為十方世界共為一佛國。無別西方別有阿彌陀。是如來權設引有為小蒙方便。隨心專念攝余惡心。隨心念處得見化佛。稱自心量。諸德謬解。謂此娑婆世界無觀世音。此改舊經本作觀自在。云觀自在者。但約名彰行中。但彰觀照世間出世間無相理智自在非明慈悲之行也。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慈悲處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號毗盧遮那。一切眾生總依此三法。號之為佛。少一不成。今此一位依舊不依新翻。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眾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殊。一切處普賢。亦得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言觀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不可以為觀自在所表法也。觀自在者。約名表法義中。是表第六般若波羅蜜位也。非是方便波羅蜜入生死同眾生行。以四攝四無量不斷煩惱之名。此由翻譯者誤也。觀世音住居補怛洛迦。此云小白華樹山。觀世音菩薩居之。為諸菩薩說慈悲經。此山多有小白華樹。其華甚香。經云。住山西阿者。西為金。為白虎。主殺位。明于殺位以主慈悲門正趣。菩薩東來以明智位。至文方釋。經云。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已下至說頌。長科為二十段
         
        一從初佛子已下至一切世間善根有十四行經。明菩薩自集已上三十二種無邊善根分
         
        二佛子已下至修習一切善根有十四行經。明菩薩如上所修三十二種無限福田善根回向為一切眾生功德之藏分
         
        三佛子已下至永不退轉有六行經。明菩薩念如上善根不離無作無依菩提心所積集憐愍一切眾生分
         
        四佛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十一行半經。明菩薩發愿愿如上所修無限善根所有果報。盡未來劫所修。如上善根。悉以回向一切眾生。令十方世界眾寶充滿。惠施無限眾生分
         
        五佛子已下至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有五行經。明菩薩無五種心常行惠施成五種心分。如經自具無虛偽心為首。已上五段結前三十二種善根竟
         
        六佛子已下至皆如是施有十八行半經。明菩薩以如是等何僧祇象馬王*女及自身等十種不可數物盡不可數劫而常施分
         
        七佛子已下至無有一彈指頃生疲倦心有六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施。滿足無限眾生。盡無限劫無一念疲勞分
         
        八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智智心有六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布施以十種無著解脫心為施者分
         
        九佛子已下至得一切智有八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無限施。起十種無限愿。愿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于諸有中最尊勝故有一百一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兩段無限布施業。普為一切無限種種眾生起一百一十種。廣大無限所為眾生等所緣事業而行如上等施愿回向故
         
        此已下總結已前三十二種無限善根。以次象馬等十種施等及大愿回向。及為眾生等境界竟
         
        十一佛子已下至具足十力調伏眾生有二十四行經。明菩薩為慈愍眾生入苦同行以大愿接生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著無一切法有三行經。明菩薩雖以施愿回向入苦利益眾生其心有十種不著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增長成就三世佛種有三行經。明菩薩以如上一切善根愿一切眾生得智種分
         
        云何得入佛智種有四法。一得清凈心。二智慧明了。三內心寂靜。四外緣不動。如是修治。能增長三世諸佛智種故
         
        十四佛子已下至與諸菩薩等同一見有十七行半經。明菩薩修行如上回向之時。神通智力陀羅尼門出過世所稱嘆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神通境界平等清凈有八行經。明菩薩如是修行菩薩行時。功德出過思量。何況得成無上菩提。此段明功德作法報生猶尚無限出過思量。何況無作自在菩提之理智。豈可不能成也。言功過也
         
        十六佛子已下至不違菩薩行有十五行經。明菩薩見法三世體相平等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有十行經。明菩薩如是回向時。得法業剎三世平等。已得承事一切諸佛。入一切清凈眾會道場分
         
        十八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等隨愿一切眾生如是回向有九行經。明總嘆如上回向施愿所得之德業用成就分
         
        十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二十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釋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為明第七方便波羅蜜主大悲門。以波羅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于生死海隨一切眾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舍優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云。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煩惱悉同行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回向與善財所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回向總有二十段經文。余十九段。文義自具顯現。不煩更釋。如第十六段。得知法業平等三世互不相違。約作略釋。經云。一切佛剎平等清凈。一切眾生平等清凈。此約理智說。一切善根平等清凈。乃至四行經總明。約理智說。如第十七段中。眾生不違一切剎者。明依報相似。剎從心業起故。眾生心差別。如世界成就品具明。思不違心者。以思從心生。即思是心。余心仿此知。業不違報者。報從業生報是業果。余仿此知。如業不違業道者。明來生受生與現世作業相似。余仿此。法性不違相。為無性為相。無相為相。無性中實相即如來身色及妙境。是眾生不了無性妄計之相。即天人龍鬼畜等。是各隨心。自心所生業相稱余仿此。生不違性。明以生是無生無生為生故。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此約理無凈穢。已下例然。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者。明眾生報居之境與解脫涅槃際無二理性同時。無二性故。過去不違未來。總明三世性故。三世無體。可相違故。余例知。佛平等不違菩薩平等者。明以佛理智及菩薩體用不離無性。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如是十平等法。明以回向發愿力莊嚴自報得此十平等果故。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第七。以優婆夷休舍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自化其身捉來殺罰。以息眾生惡逆。此十回向第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芳文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遠照。此經義弘言修理具詞豐。且略釋其大意。密智幽潛。聊申少趣。不可加余經之法相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明。悲藉愿興。行成愿發。理弘智博。愿廣悲寬。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緣濟。都結如此余義后文
         
        第八真如相回向者。以愿波羅蜜為體。明此位同第八地智增勝以愿引生智業成大悲故以愿防智為智體凈故利化不弘。表法中如善財童子見東方正趣菩薩是其行也。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者。明法空智應現普周亦無來去。觀世音指東方正趣。及至見時與觀世音同會而見。表以愿會悲智令悲智圓滿故。東方表智。西方表悲。日出照明春陽發生。青龍吉祥表智。日入昏迷秋霜凋零白虎殺害。明以智入悲處苦流濟益眾生故。第八愿波羅蜜。明防智體性凈以愿會悲成普賢行升進。隨其行位和會知之。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意者。自初佛子已下至頌已來。長科為十段
         
        一佛子已下至普能往詣一切佛土有三十五行經。明菩薩入此真如相回向位中以自所得善根。更加回向發愿所緣成位升進分
         
        二佛子已下至顯示安隱住處有十行經。明菩薩觀眾生惡道苦如身愿速出離分
         
        三佛子已下至心不動搖無障礙故有十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回向有十為令眾生得十種大利分
         
        四佛子已下至普于世間現成正覺有四十六行半經。明菩薩見勝妙國土及一切妙境。以無量大愿愿一切眾生皆盡普得生在其中并獲眾益分
         
        五佛子已下至廣大善根有五行經。明菩薩已上回向善根自增善根分
         
        六佛子已下至圓滿一切清凈智慧有一百八十九行半經。明以如上回向。皆以無性無著真如為回向分。上一百八十九行半經。明約以真如為回向體。以真如遍世間一切法。回向還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何以然者。為以回向為方便興起無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羅尼門大神通道力令稱真如無作大自在作用恒寂故。若不如是以大愿大悲大智慧無限回向。但依無作真如用凈煩惱。即同二乘樂寂及三乘六通菩薩。但生一方凈國。不入法界之真門。居門外之權乘。且止草庵之位。當知滿十方之差別種智。皆由大愿力而發生圓法界之行門。藉回向而興起。故立斯教網。用接有緣。明知軌度而踐其蹤。使學者省功而不錯謬者也
         
        七佛子已下至第八真如相回向有十二行半經。明以如上真如相回向自獲義利分
         
        八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善根隨順真如相回向有十三行半經。明如上回向已得同如來成道分
         
        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說頌嘆法分
         
        十已下有五十八行頌。明以頌重頌前法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于自余文義經文自足。如此一段。經云。一身充遍一切世間。得佛無量音聲。于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無量神通。置諸眾生于一毛孔。此約十住初心見道之后入實知見。然為凡夫有信士。略釋少分。以開心目。非入禪定觀智會融方親見爾。論主頌曰
         
         了知毛孔大小性  十方國土無表里
         智境含容十方剎  剎土體相本皆幻
         智身體凈相無礙  毛孔微塵亦復然
         國土因心虛妄生  無妄智境恒相納
         眾生心凈無表里  乃了自身毛亦然
         心無分別自他情  一切塵毛含佛剎
         是故如來說回向  廣興愿行融自他
         愿他得樂與己同  心凈佛國恒相入
         以廣大愿興大智  同體智悲充法界
         無功理智起身云  隨類現形聲亦爾
         能以自他同體智  眾生身中現佛國
         以眾生智轉法輪  眾生心迷不知覺
         以眾生智是佛智  佛智本是眾生智
         迷者佛智作眾生  悟者眾生是佛智
         如是了達體同別  堪與眾生作依止 
         
        約釋第八真如相回向竟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者。以力波羅蜜為體。以善財所見天神為所表此位之行也。所居之城名墮羅缽底。神號大天。城名墮羅缽底者。此曰有門城。此是此界干神。以干為天門。以后次第見地神。以此二位明和會此十回向位之智極悲終。天神表法空妙智之極。地神表大慈悲王極。厚載萬物育含生故。像如父母位也。天神無量種眾寶。積聚如山。地神放光地震嚴。地為凈剎。眾多寶藏自然踴現。明天地神隨業養育濟物之德廣大。至文方明。略舉會通表法之意。令后學者易見其意。不迷教行。不迂修行。表法中明智凈稱天之性。即法財充滿功德寶出現如山。若純凈大悲育載萬物。如地無勞故。地體本唯凈土。此唯智悲之凈極故。即佛國莊嚴凈也。此明神智應真德會天地濟育物也。亦是天地之神靈。是菩薩約位所堪治真俗之行。此位天神表之。明升進理智幽微像天靈。而不測神功。萬有以不作而為之。二義如前。第一從佛子至說頌已來。長科為七段
         
        一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脫回向已下至隨順忍可有八行經。明因中種善根生十種尊重分
         
        二佛子已下至生無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已上可十五紙經。明修初十種善根。修十種尊重行無著無縛解脫回向得入普賢微細智境分
         
        三佛子已下。至不分別。若法若智有七行經。明得無別分
         
        四佛子已下。至第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有十五行半經。明修此回向得三業無著無縛。同三世佛回向自在分
         
        五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成就菩薩自在神通。有九行經。明此修回向得善根不壞。所生值佛得自在神通分
         
        六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七已下有一百二行頌。文義自具。兩行一頌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為無著無縛解脫回向為無性。理智無依。即一切無著一切無縛。是故經云。甚微細智。修菩薩行。住普賢道。若文若義皆如實智生。如影智生。如夢如幻如響如化如空。乃至無所依等智生也。經云。菩薩摩訶薩于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舉十種意。在無盡所謂者。欲論及所陳之法。謂于出生死心生尊重者。三乘中出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為有厭生死忻寂靜故。得入變易生死。不同一乘以智生身遍周剎海任根應現非生死性。乃至同于世法非生死性。諸見道者應如是知。若論自報智合行同方能睹也。如是出生死性生尊重故。經云。于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即攝善法戒。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十信有漏所求。十住已去無漏希求。總須心生尊重。于悔諸過業心生尊重者。是悔往業也。已下隨文義可知。如是令尊其因故。果便不退。如十層之閣下固而上存。已上一段以尊重因竟。自佛子菩薩摩訶薩于彼善根皆生尊重隨時忍可。至生無所依智生一切法智。有十五紙經。總明成就三世諸佛果德及普賢果行諸微細法。如是微細法門約立十種微細。略以示之。余皆仿此
         
        一佛身微細。如佛報身中。于一佛身中及一眾生身中。有不可說不可量佛身。一切佛身一切眾生身。總爾
         
        二佛智微細。于一智慧中遍虛空界眾生隨樂之法皆差別知
         
        三佛受生微細。盡十方一切佛剎。皆末為塵。于一一塵中一時受胎。一時初生。一時趣道場。一時轉法輪等。而亦不壞起隨類身對現故
         
        四攝世一切眾生微細。于一切佛剎塵中具普賢行。一一眾生前隨類現形說法教化。各各差別重重無礙
         
        五國土微細。于一一塵中皆有無量等虛空廣大國土。一一國土互相參入。重重無礙如華藏海是
         
        六菩薩眾海微細。于如上佛剎塵中一一佛所。有如虛空量等廣大道場。菩薩眾海皆悉充滿。如是一切剎塵之內。總皆如是。如是道場。如是眾海。皆相參入。重重無礙。如光如影
         
        七菩薩見佛微細。隨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見如來如對目前。說隨自位法。見隨自位身
         
        八佛音聲微細。如來音聲。不從心出。不從身出。常有音聲。恒遍十方。隨聞之者皆使得聞
         
        九時劫微細。以三世不可說劫一切諸佛不出。一念普在如今。如今現前諸佛還居未來過去。一時三世參入。劫劫重重無礙
         
        十神通道力微細。以法性遍故智身亦爾。以無依住智對現色身。十方響應而無往來。亦無變化造作之心。以智隨本愿法應如是。及一切塵中境界亦復如是。重重無盡
         
        如是已上安立十種法門。釋此位中回向之法。大況如是。明此無著無縛回向位中菩薩堪如是入故。余文可知。大意以無作法身無住智以十回向大愿。調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眾生之行海。令使一切思分別便為智用。令使一切知見總為禪門本來不動。令使理性本寂定門起差別智身慧身變易。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剎眾生剎。悉皆無礙。令使有為無為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回向
         
        第十等法界無量回向者。以智波羅蜜為體。表法以善財童子所見安住地神。是女神。如此坤神分位在西南方。又處中宮而治四季。明處智行悲圓滿故。其地神住摩竭國者。是如來成道之國。明此位升進至中道同如來智悲圓滿位故。摩竭國是此閻浮之中心。是中宮位。若隨當方有帝王所居處。即是。若隨位升進。修行中智悲圓滿行是。若望回向。表位會融中。前天神表智。此地神表悲。二位會融。以成一位。養含生之道。成德化之門。如百萬地神放大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者。以智行悲。百萬行門慈光照燭遍也。大地震吼者。悲心感應也。種種寶物處處莊嚴者。明大悲行滿現業果報。舉本位因果報得所嚴也。廣釋至位方明。又表智悲成滿可以說教利生。須當其智如神其心如地載育萬物不以為勞。如地能生能養能載終始不移焉。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當位者。從初佛子已下至三十三卷中說頌已來。長科為二十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令其善根增長成就有十一行經。明此位菩薩智悲圓滿堪為法師施法利生分
         
        二佛子已下至無恚梵行有二十一行經。明菩薩以法利生自余修梵行分
         
        三佛子已下至亦令眾生安住正法有二十五行經。明菩薩自在梵行分
         
        四佛子已下至悉得成就一切智故有二十二行經。明如上法施所生善根回向愿得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佛法入無礙辯及音聲無礙分
         
        五佛子已下至得如我無異有十一行經。明菩薩令諸清凈以如上法施及回向發愿善根又回向愿見等法界如來出興于世調伏等世界無盡眾生分
         
        六佛子已下至不失壞諸清凈行有十五行經。明菩薩回向善根如法界無量分
         
        七佛子已下至于一切法永不忘失有十六行經。明以法界等無量善根回向愿令一切眾生得見佛心清凈分
         
        八佛子已下至無差別性回向有六行經。明如法界性無起無遷回向分
         
        九佛子已下至成就菩薩說法愿力有二十七行經。明菩薩愿如上法施回向善根又愿一切眾生得入佛法師位分
         
        十佛子已下至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回向有六行經。明以無取著以為回向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無礙光明恒不斷故回向有二十二行經。明不為世法不為二乘法但令一切眾生入佛智故回向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入佛廣大門故回向有三十行經。明一切善根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大菩提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有二十三行經。明以如上等善根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悲大喜大舍及永離二種著成滿佛智慧分。二著者。著有。著無。是非自他彼此內外能所都為二
         
        十四佛子已下至應以修習善根回向有六行經。明菩薩如是回向時于三有五欲境界不應貪著以無貪嗔癡善根故修習善根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設大施會有四行經。明菩薩舍惡成善離眾魔業設法施會分
         
        十六佛子已下至覺悟一切眾生長夜睡眠音有二十五行經。明菩薩自得無礙音聲普遍愿令一切眾生音聲圓滿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正念智慧辯才有十行半經。明愿一切眾生得離過惡得清凈分
         
        十八佛子已下至一切智身有十四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善根回向愿得浮智身分
         
        十九佛子已下至安住修菩薩行有十四行經。明菩薩法施善根如是回向愿隨住一切剎無有休息見者獲益分
         
        已上十九段明法施回向善根饒益自他行門分
         
        已下三十三卷中。明莊嚴佛剎回向分。此等法界無量回向中。通有此三十二三十三兩卷經
         
        二十佛子已下至廣大智寶究竟圓滿有三紙半經。明以如上法施功德寶回向莊嚴無量佛剎皆令清凈分
         
        二十一佛子已下至如是廣說有十一行經。明菩薩愿以菩薩身遍諸佛剎及寶莊嚴位過前百千倍分
         
        二十二佛子已下至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普為一切眾生如是回向有二十八行經。明菩薩總為眾生如是回向分
         
        二十三復以此善根已下至咸令歡喜故回向有十九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回向但欲令說法及行安樂一切眾生令圓滿如法界分
         
        二十四佛子已下至如來眾會道場平等回向有二十二行經。明菩薩以如上法施及大愿莊嚴廣愿化眾生總令住法界平等故回向分
         
        二十五佛子已下至第十等法界無量回向有十一行半經。明以如上回向一切善根時得如是身口心業及十種安住法界清凈分
         
        二十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到于彼岸有二十四行經。明菩薩以如上法施等善根回向皆愿一切眾生得見佛入佛知見同佛所得分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一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二
         
            長者李通玄撰
         
         
        此已上是正釋十個回向門竟。長科第十三段中佛神力故已下。復分為五段。一佛威動地分。二諸天興供分。天興供中有二義。一香華幡蓋供。二諸天歌贊禮敬放光等供。三從如于此兜率天已下。至悉亦如是。是都結十方同然分。四十方同號金剛幢菩薩俱來證法分。五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第二隨文解釋者。云何為等法界無量回向。釋曰。如法界無中邊回向。心亦無中邊。如法界無作者回向。心無作者。法界無去來遠近回向。心無去來遠近。法界如虛空回向。智如虛空。法界不思議回向智不思議。法界無所依回向智無所依。法界一切諸佛之所共住。回向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滅時分所攝。回向之智。非三世時分所攝。法界圓滿三世事業。在于現前。回向之智圓滿三世事業在于現前。法界有無自在。回向之智有無自在。為令自他皆如法界無礙自在如諸佛故。以是名為等法界無量回向。大意令一切發菩提心者一如法界。諸德用自在圓滿廣大無限。離大小性不屬一二三百千萬等有限量故等。無限量法。世間出世間大智大悲喜舍等法界眾生界故。若不如是回向設求菩提。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薩樂生凈土。皆住門外三車。露地白牛不當其分。此十回向諸三乘皆得出世心者。令達世間生死之性。自性法界令起大悲。與一切眾生皆得令見眾生性是法界智故。得平等悲門。入普光明圓智之宅故。不令久住草庵化城。即如維摩居士所說一期法門。是令三乘回向之小分法華露地白牛之乘。略陳一分之寶所。總興法界門普光明大智佛果普賢行海。是普終畢也。如此當部經中十回向門。為回十住十行中大悲大智法身萬行功德莊嚴自他滯障悲敬不真知見不廣悲心不普心不廣大不稱無限法界。將此回向均治令等。稱法界無礙無限自在住故。若不如是以無限回向發愿。普為無限法界眾生。即自住真門偏生凈土。不依法界無礙垢凈平等無限同體大悲。不成佛果故。如是十回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門。總在其中。此義十地位中更不別配佛果。但取此位十個佛果上名。總同。同名為妙菩薩名號。十地位中菩薩上名。與此十回向位菩薩。總名金剛。但幢與藏別。明妙用之佛果及所行之法與此無殊。但蘊積功終大悲功滿。名之為藏。非是異此回向位外別法也。是故善財十回向中善友即長者天神地神。所表十地知識九個夜天。總是女眾。一個如來為大子時妻。以表純修大悲之位。明十住十行智位。十回向以愿力均融。令智悲等進十地蘊修令大智大悲深廣成備故。以十個女眾表之。十一地悲智滿成普賢行門。即明以悲興智。即以佛母摩耶為十一地初善知識。能生一切諸佛為表。母是悲位。佛是智故。以悲生智故。云摩耶生佛故。得幻生法門。此明悲智德成普賢行滿故。明其進修次第如是安立。若以修行一時同進。即如善財十住位中第二海門國海云比丘是。成就初發心住悲智門。以此義故。于中有阿修羅王等十王。是表入生死之行故。又海云是此回向位中能入生死大海故。又生死海即佛海故。故云有佛出現說普眼經。著十王等。表萬行自在也。乃至十住第七住休舍優婆夷等亦是。但以成熟慣習增降處論之。又此五位法門。總不出一剎那際。始終成故。總無前后之義故。如第二十段。以法施善根回向莊嚴佛剎中。此是愿力莊嚴。有義隱者。釋之可知者如文。如延袤言樓閣相連延長無限。寶窗牖者。大曰窗。小曰牖。寶多羅形如半月者。是西域樹名。如此葼櫚樹。以寶為體。以半月寶用嚴其樹。不可言樹形如半月。無非如來善根所起者。以愿力如佛善根所起莊嚴而用莊嚴佛國故。阿僧祇寶海法水盈滿者。言水說法。阿僧祇寶芬陀利華常出妙法芬陀利聲者。此是百葉白蓮華也。還能出百種音聲。說百種法故。阿僧祇寶須彌山智慧山王秀出清凈者。明以愿智慧業超勝報得。出過余法名秀出。能清眾業名清凈。須彌云妙高。山名為止。以艮為山為止。王者自在也。明以止其心心即凈故。若心凈即智慧妙用自在故。故報得其山亦如是故。因果相似故。阿僧祇八楞妙寶寶線貫穿嚴凈無比者。明八正道之報得。寶線者教也。以名言竹帛而貫穿之。令法無散失故。以成果報也。菩薩寶者。如菩薩形約行報得。阿僧祇寶旋示現菩薩智眼者。約無礙智報得。為以一智中智無盡法門。以深幽無極名之為旋阿僧祇宮殿者。悲宮智殿報相莊嚴也。鑒者照徹也。寶山為垣墻者。以止為防護報得故。阿僧祇寶化事者。此寶能化作種種事法。此約以一智行萬行報得也。寶藏現示一切正法者。是一切種種之智藏報得故。如來幢相迥然高出者。寶似佛形像而立莊嚴國土。明真如智幢不傾動報得也。阿僧祇寶賢大智賢像具足者。其寶似賢人形。形狀有賢人之相。約自賢而報生也。寶園生諸菩薩三昧快樂者。明以三昧為園林之報得故。寶音者。以音聲為寶。非有形質也。寶形者。以種種寶作種種形故。寶相者。以寶為相好故。寶威儀者。以寶作菩薩威儀庠序故。寶聚者。見者皆生智慧聚。明以智慧聚報得故。寶住者。以智境界現作菩薩十住之位。寶修習者。以寶為修習法門次第。見者知一切寶皆是業。此是識業報也。寶無礙知見者。以寶為無礙知見。見者得清凈法眼。約凈智無礙所生也。寶多羅樹者。此樹似葼櫚堅如鐵。葉長稠密。設多時大雨如屋常干。如此經所說。約以寶為體。非如西域人間木樹也。其樹無枝處為身。身直上者為干。干上傍生者為枝。枝上細者為條。王都及聚落者。總是約大愿行化作莊嚴佛剎。跋陀羅樹者。此名賢。以樹下有賢人居。又樹出賢才。其上有帝釋寶網莊嚴也。寶吹者。能出音寶如螺唄之形。其聲清亮者。清亮也。寶鼓妙音克諧窮劫者。克者能也。諧者和也。言音韻和雅曲調無比。阿僧祇寶生者。以寶能生種種法寶。亦云眾生能發心為寶也。寶身者。明以寶為種種之身也。寶口者。以寶為口形能演法音故。寶心者。以寶為心之形具足意業及大智愿寶。大意已下如上。以因果相似解之。其中可解之事如文自具。大綱以果知所因。如上莊嚴皆大愿興行所成。如華藏世界。皆由普賢愿力起。明因愿起行故。寶身業語業意業者。以寶為三業。從自三業起行。立詮思惟去就以心寶為之
         
        第二十三段中。明愿以菩薩身莊嚴佛剎充滿其中。下文都結如上莊嚴復過百倍。以此善根以將回向
         
        第二十四段中。佛子已下舉十種回向所有如文具悉。如地振動段中動有三義。一說教威感動。二大眾聞法悅樂動。三推佛神德致令動。諸天興供有二義。一說佛教法門門招感供。二諸天聞法歡喜興供。如供養色數如經可知。如一切佛剎現無量阿僧祇諸佛境界。如來化身出過諸天者。此是說法現德法境相稱故。現非由天供也。一切世界兜率天宮悉亦如是。都結十方同此。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舉過百萬佛剎微塵數者。十住百。十行百千。此位百萬。明升進知見知之增廣之量如是。百萬世界微塵數之外而來者。處迷不及云外。升進悟解入位云來。百萬佛剎微塵數菩薩同名金剛幢來嘆善哉。稱嘆金剛幢菩薩者。明智會道同名亦同故。亦明今時之智會與古今合故。亦是達如是等剎塵之境。總是金剛智無迷惑故。世界名金剛。光亦如是。爾時已下有六行經。明嘆金剛幢菩薩說頌之德。如文可知。已下有九十四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其中隨位授記作佛漸漸經劫廣者。明隨位升進智慧大悲廣故。非是有時日歲月劫量延促廣也。皆是約修行之位。安立佛果之名
         
          十地品第二十六第一歡喜地
         
        約釋此品以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敘其升進次第。四隨文解釋
         
        第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十地品。釋曰。以明如來普光明智。以成地體。如經如是菩薩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即大圓鏡智是。所說四智及一切種智。一切智之差別。以此智為體。以諸菩薩雖蹬十住十行十回向。不離此體道力未充。更以十波羅蜜十重進修。令其道力圓滿。名為十地。又以一波羅蜜中而自具十法。名為十地。十十之中具百。百不移十故。名為十地。乃至十百十千十萬十億乃至十不可說明十數。該含一多無盡。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通因十即通十信所信十個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說十個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乃至無礙智佛解脫智佛乃至通十個智佛為所信之果。進修之中經十住十行十回向。還將十信之中十個智果。以成此十地之體。十個智佛。以不動智佛為本。不動智佛。以普光明智為本。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令善財卻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是其義也。乃至于五位終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也。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是故號名十地品者。均分一多次第升進同別層級義故。此乃是無升進中進修。無層級中級。且略言之。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全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佛果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其所修因果終始不異不動智佛故。是故此經十住十行十回向。皆有隨位進修。因果十佛號故。十地十一地。以取十回向中佛果通號。更不別立佛名號故。為此后十地十一地。但取十回向中理智大悲妙用蘊積。使德行功熟。更無異法。以此義故。十回向中十個佛果。總同名號之為妙為明。十回向已和會理事悲智妙用法成故。以此如來亦不云升天。他化天王亦不云遙見。亦無迎佛及以興供。古人云。十地無迎佛及敷座者。以經來文未足者。此非為得經之意也。但為法則。如十回向中大愿及智悲修令圓滿。如彼故無敷座等事。為明法則。依地前舊法。不更別有加行進修。以十地法門但依十信。十住中法則以不動智為體。以十住中十個月佛十行中十個眼佛十回向中十個妙佛。以為十信中不動智佛。上加行進修之名十地同此準知。不移初法
         
        第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已說地前三十心竟。以十回向方法和會理智。大悲及廣興大愿竟此十地。但依前法則以積行蘊修。令使功成滿前智愿。令使大悲深厚功畢。以是此品須來。是故善財以九個夜神皆是女天。以表慈悲故一個佛為太子時妻。號曰瞿波。以表十地慈悲法喜以悅一切眾生。以此十地是蘊積慈悲滿前智愿故。以此十地之初歡喜地得愿求一切佛法心故。如后地中所說故。又以三十七個菩薩俱名為藏。亦表此十地俱依地前之法。以三十七助菩提分法助成地前志樂。智悲大愿令行滿故含容眾德成滿無功諸佛德門。名之為藏故。一個菩薩獨名解脫月。是三十七個助菩提行中。得法清涼之果故。一一皆有所表思之可解。是故以此十地品。成就地前志樂智悲大愿令功畢故。此品須來
         
        第三敘其升進次第者。約立三門。一明三乘一乘十地同異。二明隨位進修次第。三明重敘說法之處及座體。一明三乘一乘十地同異者有二義。一三乘十地。二一乘十地。一三乘十地者。如仁王經。雖安立內凡外凡菩薩修六波羅蜜作六種人王。若修檀波羅蜜得作小國王。并修戒波羅蜜作粟散王。并修忍波羅蜜得作鐵輪王。王一閻浮提。并修精進波羅蜜作銅輪王。王二天下。并修禪波羅蜜作銀輪王。王三天下。并修般若波羅蜜得作金輪王。王四天下具足千子。自檀戒忍三度是外凡夫菩薩信心位。自進定慧三種度門是內凡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位也。十地中名十圣位修十波羅蜜得作十種天王。該管已上天位。自忉利為首。若約斷惑見道之中。三乘中地前修六波羅蜜。以空觀折伏現行及五見及五鈍使。且令伏息所有煩惱。如咒毒蛇不能害物。伏而不起。空觀心成達心境本性無生名為見道。若約修道。小乘以空觀滅情入寂身智總亡。地上菩薩得三種意生身。而不隨空而滅智故。為不了根本無明住地。是如來根本智故。受三界外變易生死故。已舍分段生死。三種意生身初二三地得三摩跋提樂意生身。明從定發正慧念用故。四五六地得覺法自性意生身。明覺法自性任性生故。七八九十地得種類俱生無行無作意生身。明無功用任運生無作意故。五見者。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此已上五見名利使。能障見道作煩惱。小乘修空滅智。菩薩達法是空。有智慧有慈悲之行。或生凈土。或處世因生隨意而樂自在也。五鈍使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通前為十使。此能障修道上隨事之行不能稱理。如是十使煩惱。小乘先斷見道上煩惱。后斷修道中煩惱。大乘菩薩于諸煩惱。以諸波羅蜜如理通融無斷無證。如上總明權教。大乘中菩薩約簡斷惑地位得果。如是十地菩薩修法空無生菩提得十種意生身。于三界業外受變易生死。是生死無明住地未能了知。如是菩薩猶于一乘佛果華嚴經未聞。設聞不信不順不證不入。猶有厭苦心。多一向樂求出世凈土。猶欣凈土在于他方。佛果在三祇之后。華嚴經云。設有菩薩經無量劫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及修種種菩提分法。為不聞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猶名假名菩薩不真菩薩。設復聞時不信不順不證不入。如法華經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總其例也。又云。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亦未為難。聽受此經是則為難。或為一分劣解眾生發菩提心者。三祇之劫方成佛故。三乘不退菩薩是十真如觀。或是觀空不退。不是以無明為根本智發心不退。此以前明時劫定實凈土及穢土。全隔在于他方。忻厭之徒安立諸地故。二一乘十地者。從十信之心即信自心。根本無明具分別見。便為不動智佛。即文殊師利覺首目首等菩薩是其位也。以自信自心無始無明為不動智佛。文殊師利即為自心理智妙慧用也。法界大智大悲門普賢行海即是自己所行之行。如是信己以為信心。是故從經之初以列。如來成道之果及十普賢及海月光大明菩薩及神天等五十眾。以為現果成信門。諸菩薩神天等眾。示現入法獲益。所有入法皆同佛所得故。明信從自心無明上見不動智佛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異佛智體用為進修故。作此信時。普見一切眾生所有心量。皆從如來大智而有。凡圣一體同一智慧無有二性。如金光明經天女發愿。此語不虛者。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皆金色具大人相。當時稱愿一切眾生悉皆金色具大人相。具如彼經廣明。又如此經如來出現品云。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又云。應信自心中常有諸佛出興于世轉正法輪。從如是信已。以方便三昧發出悟入現本智慧。與佛契同。名生如來智慧家。為真佛子。從此初住住佛所住種如來性。名清凈智慧。從此慧已經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位之中。配十個所修行之人。十個修行之法。十個修行。行下之佛果如前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所配當者。是今此十地位修行之人。即金剛藏等三十八個菩薩是。三十七個是三十七助道法。助前十回向中悲智妙用功終不立自位佛果。為明十回向中以大愿力已圓理智大悲事畢十地但以助道行力成之使熟。乃至十一地佛果總如十回向位也。解脫月菩薩一人。表是能請法之人。亦表三十七助道之中解脫清涼之法樂也。故有此三十八菩薩。三十七同名為藏。唯一人名解脫月。即是表三十七助道之中無煩惱之果故。此四十心中位位成佛果及普賢行。非論人王梵王之位。但論位位之中以如來智生身等法界眾生界對現一切眾生前。身非論意生身隨意所往也。但以根本無明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處現形隨類應現。不論于此三界外別受變易生死。又于此同金色總是信位之福。以信心廣大愿行廣大自信與佛果智齊起愿修行。此福不難即得。如隨好光明功德品天鼓所說悔除法。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口意舌。悔除所有業障諸天問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觀業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身心。乃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乃至廣說如經。天鼓如是。為諸天眾說法之時。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兜率天子得無生法忍。得十地位。如上諸天子。總是過去修十信中十勝解業。為中有作惡業墮地獄中。蒙毗盧遮那光照其身。得生兜率天上。得天鼓說法。一時得十地離垢三昧。此為三生得十地果。若信解無作惡業者。一生成佛如善財是也。云一生者。言見道無生性總是入法界無時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滯難成。尚能信而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克不削。達自根本無明便為不動智佛。萬事自止以智利生。即是佛故。又將十回向廣大無限悲愿會融。令行廣大。稱法界智用而無作者。具行而無依者。即普賢行具故。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廣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難成。功劣者反存其情。畢竟多生還須歸此教。如此經中少起信樂。獲得無邊廣大饒益。且如隨好光明功德品中說。約有六門
         
        第一說修十信中十種勝解力故。其中有造惡業墮地獄中為有信解之種。毗盧遮那菩薩處兜率天時放光。名幢王光明。照地獄眾生離苦生天。天鼓說法得十地位。入離垢三昧。此是三生得果。三生者。一修十勝解是第一生。二作惡入地獄是第二生。三蒙光照燭生兜率天得十地果是第三生。此是第一功少獲益廣多門
         
        第二諸天得果毛孔興華云供佛所有香氣。若有眾生身蒙香者。一切業障皆悉消滅得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凈善根。此是第二功少益多門
         
        第三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清凈金網轉輪王位。得一恒河沙善根。此轉輪王位于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教化眾生。此是第三功少益多門
         
        第四如是清凈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凈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凈眼。乃至十種清凈意等。此是第四功少益多門
         
        第五經云。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佛剎碎為微塵。一塵為一佛剎。以如是等微塵數佛剎。又碎為微塵。如是微塵悉置右手。持以東行過爾許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塵乃至可思議不普手答言不也。若有眾生聞此譬喻。能生信解。當知更為希有奇特。佛言寶手如是。如汝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記。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獲如來無上智慧。此是第五功少獲益廣多門
         
        第六經云。寶手設使有人以千億佛剎微塵數如上所說廣大佛土末為微塵。以此微塵依前譬喻。一一下盡乃至集成一佛國土。復末為塵。如是次第展轉乃至八十返。如是一切廣大佛土所有微塵數菩薩以業報清凈肉眼。于一念中悉能明見。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佛。如頗梨鏡清凈光明。照曜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寶手如是。皆是清凈金網轉輪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此是第六功少獲益廣多門。如是此經法門廣大無限。一念信解心無限。其心清凈無限。供養諸佛饒益一切眾生心無限。一念相應獲無限廣大之益。為明以根本無明便為根本智。所起善根皆廣大無限。為智無依等法界故。所作善根等法界故。如是一念聞法便獲廣大利益者。皆是于此教門生信樂種故。大綱如見。如來處胎現生娑婆穢土。出生滅度之佛。為劣解眾生權施接引之教。即三乘之教是也。如此經云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為上根眾生蓮華化生。如此華嚴經教門是法界普光明大智報佛所說非是出生滅度穢國之身故。是為上上根所說。學三乘教者。雖引此教門和會三乘法相行位。然心想不廣不稱教知將此教門同三乘三祇之教。只可回權就實是乃契會圣心。何得回實就權反虧圣說。乖迷升進成佛何期。設致百萬億三大僧祇。終違圣旨。如三乘教中分分有此教在。只為學者不能了知佛開無上正詮迷者反生遮截。如金剛般若云。此經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即三乘權教是大乘故。最上乘者。一乘教是。如法華經是。回三乘向一乘之教。舉龍女彰法界實理智之無時。即于一剎那之際示三生而成佛。為破三乘情塵劫執反稱是化。就三乘三祇之。劫為真。只為情翳多生反頗梨妙寶鏡而歸如銅鐵之明以閻浮檀明凈真金令同瓦礫之價。非是寶之咎也。只為別寶賄者無功。此以已上一段明一乘三乘十地竟。修行者。但以簡教修行遲速。須去世情大小彼我之言。但稱根即用
         
        第二立隨位進修次第者。約立十門
         
        一明十種信中信果成因門者。即十個佛果。以不動智佛為首。以文殊師利覺首等十個菩薩。為表修行之人。金色世界等十個色世界。為所修之法。金色表法身。余九是隨用為十信。是凡夫有為心修行。是色心起信故。是第二會普光明殿光明覺品所集之眾是。如善財見文殊師利。是表信心位。明自妙慧之理遍周因果終始故
         
        二從信創升佛果智慧門者。即第三升須彌山上說十住位中十個佛果下名同號。號之為月。是此位之果。法慧等十個菩薩。是表入位修行之人十個世界同名為華。是表入位開發慧華心開敷故。此表如善財童子于妙峰山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表初會佛智慧住佛所住故。此為十住。妙峰山者。是止中之妙慧也。為艮。為山。為止。為門闕。為童蒙。為初明。升須彌山者亦同此
         
        三明已居佛慧修行門者。即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法門是也。其中有十個佛果。皆下名同號號之為眼。是此位修行之果。功德林等十個同名為林菩薩。是表修行之人。十個世界皆名為慧。是此位中智慧方便之法故。如善財表法中于三眼國見比丘林下經行。表行廣多覆育如林。經行表行無住故。三眼者。表智眼慧眼法眼等三眼。此兩位佛號十住位同名為月。十行同名為眼。十回向十個佛號上名悉同號之。為妙為表妙用智圓升進功德妙在其先。一一是有所表。不浪施名
         
        四大愿理事悲智參融無盡門者。即第五會兜率天宮說十回向。以無盡大愿會融理智大悲令普賢行滿十個佛果上名。號之為妙。是此位之果。十個菩薩下名同號之為幢。是表此位修行之人。十個世界號之為妙。是此位修行之法。明理智悲愿萬行妙用為世界故。如善財表法中見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者。是明此位法以將理智慈悲愿行一切無盡差別智慧差別愿行。以將回向之蜜。合為一丸戒定慧之香。以無依住智遍周法界。對現色身隨病調伏。而與五分法身之香。而無所著。如青蓮華色香第一而無所著。和合愿智悲法身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助道之分世間出世間法。共為一法。猶如合香以將眾香合為一丸
         
        五蘊修成德門者。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但修前回向法令使德行功德。滿其十回向愿行更無別路。佛果世界。但取十回向中妙用同功。不別安立。亦無他化天王遙見佛來敷座及迎佛等事。為明十地中法則如十回向和會以終。但生熟不等。更無有異途故。但將十地十一地行門觀智。反資前果。猶如菔菜長葉資根。如善財表法中。善財見摩竭提國迦毗羅城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此云春時主當。明此神春時主當苗稼。亦名依止無畏。謂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無畏。身出星宿照曜眾生。于身一一毛孔現行。化度無數惡道眾生。迦毗羅城者。此云黃色也。為明此城在閻浮提之處中。明中宮土為黃色。表十地契中道應真不偏故。此是如來示成道處國。夜神總是女神。以明凡得智成悲故。以女神表之。神者。應真其智則神故。其智不為不思而遍資萬有。此神表初歡喜地自第九回向已來。直至第九地。總入神位明升進智通。祐物無限。不為不思而智自遍故。且略言爾。廣在后文。凡是善財問善知識。發心久近在世多少者。皆是明成就長養大悲之行。住劫久遠明大悲深厚。在智久劫是一剎那故。如觀世音菩薩以名號及所說法號慈悲經。又是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中善知識。與第八回向位中正趣菩薩。共成七八回向悲智二門。皆須如是前后和會方了其經意。不可見一法而能了佛心。明此十地但如十回向法蘊修成悲智滿前愿故。是故初歡喜地得愿求成滿心。以依前十回向愿心成滿故
         
        六德滿行圓利生自在無限門者。在第三禪是第七會經。梵本未至。有百萬億偈。依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此經是如來化三乘人卻領三乘之眾。至菩提樹下說往昔初成正覺時。說華嚴經。一一排次重敘其會。至第三禪。如瓔珞本業經。說十一地等覺位為一生補處菩薩位。為此地普賢行滿十二地為妙覺如來故。以此為一生主也。如善財以行表法中。見佛母摩耶夫人。是其行故。明十地以智從悲成行門。即以夜天女神。及如來為太子時妻號瞿波。此云守護地。此十個女眾成長大悲。守護大慈悲地也。如十一等覺位中行悲行滿。即從悲生智廣利益眾生。即以見佛母表之。母是慈悲之義。出生大智化利眾生。即等覺位中十個善知識是也。故云摩耶生佛。佛是智故
         
        七德行圓滿成佛果終門者。即如第八會普光明殿說十一品經。以十定品為初。次十通十忍阿僧祇如來壽量。菩薩住處。佛不思議如來十身相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普賢行如來出現等品。準初會中問處并有十頂未有說處。亦是來文未具。總是如善財表法中見彌勒菩薩是其行也。明是同其善財一生成佛果故。遂于樓閣之內現三生之行。總在如今。三生者。一過去久遠見道修行生。二現在得果圓滿生。三當來示現成正覺生。總在樓閣之內。如今現前無古今。去來現在不可得故。然亦不廢三生之相。現在其中。但以智知為隨俗利人故。即三生也。若約真論無發菩提心時。無修行見道時。無現生得果時。無當來示成正覺時。以三世及心量無性體故。無安立故。無處無依住故。名之成佛之時也。若見自心有能發菩提心時當來成正覺時。即為情識生滅不名發心時故。以是義故。信心及佛果總不離普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賢無始終之行。離世間品總不離普光明殿。明因果同本不動普光明大智。以為升進功終故。時復無體。智復無依故彌勒令善財卻見初友文殊師利即明至果不移因善財念見文殊。便聞普賢菩薩名。及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明表正覺之因不移行果。總明圓會因果行總一時滿故。為智境界上能含一切眾生情量多劫是一時故。明智無情有故。但不離十信中不動智佛。無前中后際故。此如文殊師利十信中說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無住處。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八普賢行海常行門者。即如第九會中說離世間品是。常在世間無限利生。不與情合作業相應。即如善財所表行中憶念文殊初友便聞普賢名及見自身入普賢身是也。此是自成佛果竟。常行普賢無始終行。此普賢行亦明不移本普光明無依住智。古人釋云。重會普光法堂三會普光法堂。總非重及三故。大體明但以一個普光明無依住大智。圓會初發心因及佛果并行行滿。此三事總不離此智。時亦不遷。為明依智發心始終無情見之跡故
         
        九如來不出不沒佛智恒果門者。即如第十會中說法界一品經。是以法界佛之恒果故
         
        十表通信六位人法所進求門者。即如覺城東會大塔廟處善財見文殊菩薩并已下入位中五位善知識是也。此已上十門。從普光明殿說十信以來總重敘。使令學者易解經意故。并以略舉。善財知識表法次第和會令易解故
         
        第三重敘佛所說法處及座體者。其義有三。一敘說法之處及意趣。二敘放光之處及意趣。三敘座體及意趣
         
        一敘說法處及意趣者。其處有十。其意趣有十二
         
        第一菩提場菩提樹下一會在熙連河邊。去優樓頻螺迦葉聚落五里。是一牛吼地。是阿蘭若處得道。依世間法。如此是化眾生法則。佛無此也。乃至升天總是所表法則。若望如來。以智體遍周十方恒遍而無來去。對現色身故。此明與世成法有可仿學也。此一段是如來舉自果法勸眾生修行門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二
        上一篇:新華嚴經論12
        下一篇:新華嚴經論10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 无翼乌全彩之大雄医生|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aaaa级毛片| 综合五月天婷婷丁香| 手机亚洲第一页|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精品欧美同性videosbest| 日本精品a在线|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永久精品ww47| a毛片视频免费观看影院|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工囗番漫画全彩无遮挡| 别揉我胸啊嗯动漫网站| 中文织田真子中文字幕| 青春禁区视频在线观看8下载| 日本成日本片人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 国产v精品欧美精品v日韩|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欧美成a人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免费| 偷天宝鉴在线观看国语|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中国|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老师| 日韩高清第一页| 国产无套露脸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14又嫩又紧水又多|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男女插插一级|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 纯肉高H啪动漫| 在线观看噜噜噜私人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