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偈贊品:‘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shù)劫受苦,流轉(zhuǎn)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劮鹈R阎矂僖颍螞r數(shù)數(shù)繼念?!?/DIV>
這首偈說為什么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說得很深刻。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名字。我不愿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樂。我寧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自己就遍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風(fēng)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可是現(xiàn)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這個精神是:寧受苦得聞于佛名,不愿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shù)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zhuǎn),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難得聞。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這一段說的很深,由于目光遠(yuǎn)大,看到三世因果。無量劫來流轉(zhuǎn),就是因為不聞佛名。所以我寧可現(xiàn)在受大苦,希望解脫。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shù)數(shù)繼念’,一念一念相繼呢?
【如文殊般若經(jīng)云:‘欲入一行三昧,應(yīng)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引證大智慧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臺,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文殊般若經(jīng)說,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里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里不專一?!恍腥痢?,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yīng)處空閑’,你應(yīng)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閑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閑時間,不要去遛市場,東轉(zhuǎn)西轉(zhuǎn)。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舍諸亂意’??臻e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舍開,不要心猿意馬?!蝗∠嗝病?,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三昧不取觀想。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觀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觀。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觀不清楚。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個佛上,不是一會念這個佛,一會又念那個佛,一會想往生,念阿彌陀佛,一會又有事想求觀世音菩薩,一會又想財多,又念兩句財神咒,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閉關(guān)修凈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彌陀佛,專一。‘專稱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號??梢姶笾俏氖?,專主持名?!S佛方所,端身正向’,凈土宗主張面西,這是文殊菩薩教的。隨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這是為什么?這也為了使人攝心。有人問過善導(dǎo)大師,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執(zhí)著嗎?大師答:現(xiàn)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還不專呢!你不給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頭更專一不起來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沖著那方,心身都專一了,就是這一個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能于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xù)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三世諸佛。(能夠見到不等于說一定見到。你到底舍亂意舍得怎么樣?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這些條件都合了,決定能夠做到。)
為什么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沒有兩樣?這又是華嚴(yán)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里頭沒有分別,龍舒凈土文,說要念多少多少聲阿彌陀佛,不必這么兜個圈,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yán)的道理。所以,華嚴(yán)是殊勝難懂。大包括小,須彌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須彌山,這就不好懂了。多里頭有一,無量中有一,一里頭包括無量,包括無窮大,包括一切數(shù),一里頭有多,這又不好懂。多少萬年里頭有分有秒,一秒鐘里,有多少萬年,這又不懂了。這都是華嚴(yán)的道理。因為用現(xiàn)在科學(xué)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物質(zhì)都是由于眾生的錯覺,是愛因斯坦的話。那有什么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錯覺,大小的概念,就是錯覺。時間有長有短,是錯覺。有物質(zhì),都說物質(zhì)是現(xiàn)實的,科學(xué)家現(xiàn)已認(rèn)為,物質(zhì)是錯覺。
所以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導(dǎo),有人認(rèn)為念佛很淺,誰都會念,這是愚夫愚婦的行為。那么文殊菩薩你能說他是愚夫?所以,我們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導(dǎo)。凈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講持咒。諾那祖師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能忘: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至少要有一個不能丟掉,隨時隨地都得有,都是一個道理。最殊勝的方便之門,大智慧的結(jié)晶。
【阿彌陀經(jīng)亦以執(zhí)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DIV>
又引證《阿彌陀經(jīng)》?!栋浲咏?jīng)》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達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yán)土,分證常寂光土;達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證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底下又引《華嚴(yán)經(jīng)》兩段文。
【又如兜率偈贊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shù)與心等’。】
以佛作為境界,我就專念這境界。心要住一個境,有了心,相對就有個境。佛就是你相對的境,你專念這一尊佛。不是念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現(xiàn)在許多人喜歡雜,學(xué)了一個又學(xué)一個,這種方式不能專一。專一才能熟,東練一練,西練一練,什么都練一練,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shù)與心等’ 。
【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匆姛o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吹綗o量的佛,沒有數(shù)位所能表達出來的那么多的佛。常??吹竭@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為什么是最勝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眾生一個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國找個名醫(yī),告訴你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yán)這兩段偈子有不同啊。一個說是有數(shù),所見佛的數(shù)跟心里念的數(shù)相等,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呢?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shù)。后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dāng)?shù),而莫知離量之?dāng)?shù)。知即數(shù)之名,而不知離數(shù)之名。知離數(shù)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dāng)?shù),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
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沒有離數(shù)。后頭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而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所以說無量。見佛無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數(shù),而莫知離量之?dāng)?shù)。有的人計數(shù),一天念多少,不見得他一直在數(shù)量里頭,他念的時候他能夠離開數(shù)量,他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無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數(shù)量之中的名號,‘而不知離數(shù)之名’,這個名號沒有數(shù)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數(shù)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不知不覺,你可達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時,你就離開了數(shù)位。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shù)的名。你知道離開數(shù)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shù)量計,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沒有念。這與《金剛經(jīng)》的話一樣:我度盡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入涅槃,而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都是般若。即念離念,你掐數(shù)珠,也可以即念離念。那個是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x量之?dāng)?shù)’,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shù)是離量的,你念一個佛,就是念一切佛。
這就把華嚴(yán)里的兩個偈,一個有數(shù),一個無量的原因說出來。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持名;一個是心不動的持念。《彌陀要解》云:‘從事持達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覺變成理念。離量離數(shù),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也即念實相。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
【如隨好光明品云:‘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fù)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隨好光明品中,佛說:‘如我說我’,佛自己也說我,說法時說‘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無礙。說‘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里不像咱們似的,有個‘我’。但是不可以沒有這個假名,不然怎么說話呢?只好說我。說我,佛心中是離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沒有什么是屬于我的,這是我的財產(chǎn)、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官銜、我的個性;很多人把我的個性看得很高貴,其實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丟干凈才好。‘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都是這樣。都自說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這樣念就是念實相佛、實相念。所以,見佛是無量的。這不是說得很高玄了嗎?究竟怎么下手呢?下面彭居士這一段說得很好。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shù)。日須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nèi)。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fù)如是。】
‘初入此門,必依乎數(shù)’,你理解的應(yīng)當(dāng)高,真正下手的就應(yīng)當(dāng)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視這個‘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數(shù)量,不可說我隨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說我老念;但現(xiàn)在做不到這點。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規(guī)定了一個數(shù)。雖然告訴你以后離數(shù),但先從數(shù)開始。一定要依乎數(shù),‘日須克定課程’,要有定課,一天是三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從三萬開始,三萬、五萬、十萬)。
咱們不拘多少,開始時,各人根據(jù)自己的心愿與條件,訂一個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念了,自己喜歡念,就愿意擠出時間來念,就越念越多。這樣的話,‘念不離佛’,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就是好消息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shù),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現(xiàn)在許多朋友都能達到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念起來了。就是熟了,就這么發(fā)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我的老師夏蓮老就是這樣。他說:我或者念佛,或者觀想字種,或者結(jié)手印,或者想一句經(jīng)文。跟人談話,手里結(jié)著手印,不礙事。有的時候,想一句經(jīng)文,絕大部分的時候能念。這樣就可以任何時間都不離開佛了。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你念念都是佛。這像什么呢?打個比方,很好?!缭略谒鸶愕男模裨铝猎谒镆粯?。月在水,并不是月亮在水里頭。不是心里頭擺了一尊佛,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里。實際就同水里頭出現(xiàn)月亮一樣?!绱涸谥?,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開了。如古人有一詩句,我很喜歡它富有禪機:‘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都開了,這是什么時候?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么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從花枝上見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么說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就在枝上。但從枝子里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你的心,如水與月,如春與枝。
‘如是念佛’,這么樣念佛的話,‘名字即法身’。所以說從事持達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啊?那還不是念實相佛?。克宰罡叩钠兴_的境界—-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個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里頭,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所以凈土宗的最勝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么禪定啊,更不是氣功什么所能比的。以上這種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會達到一下,老達到就成功了。
為什么說‘名字即法身’?因為名字離開法身,沒有另外的自性。為什么‘法身即名字’?因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當(dāng)然也就遍在名字里頭。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報化身也是如此。報化身和名字也沒有兩樣,名字和報化身也沒有兩樣。一句名字,佛的法身、報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華嚴(yán)經(jīng)》?!度A嚴(yán)經(jīng)》,從廣來說,是經(jīng)中之海;從深來說,是經(jīng)中之王。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
如來名號品說,一個如來名號,與法界相等,與虛空界相等。虛空無量無邊,我們好理解。虛空有邊嗎?虛空之大是不可思議。咱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個成員,銀河又是更大的一個天體的成員。這樣天體一層層大上去,沒有邊。你看這有多大?咱們看到銀河,就遠(yuǎn)得不得了,太陽就近了。銀河只是一個很基層的單位,基層單位,還有上級,上級還有上級,沒頭。虛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滿虛空?!S眾生心各別知見’。眾生心量不同,所見不同,而有種種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間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攝無窮無盡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DIV>
《華嚴(yán)經(jīng)》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種種愿力不同、國土不同,但可以舉出一個毗盧遮那佛來概括。因為一切佛都有毗盧遮那藏身,跟毗盧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異’,古和今沒有兩樣,所以,古佛和今佛,一個毗盧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dāng)念無余,不歷剎那,成佛已竟?!?/DIV>
這樣念佛,念一個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們念佛,我們心量就大了。整個法界、整個虛空,都攝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為所念的一個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當(dāng)然就收了全法界。念這一句不是過去,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未來,就超乎時間了。也不是四維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間了。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這么念佛的話,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就全都在內(nèi)了,沒有剩下?!粴v剎那’,不要再經(jīng)過剎那,一彈指是六十剎那。不經(jīng)過剎那,已經(jīng)成佛了。所以說凈土宗是至圓至頓的法門。大家都念佛,都是凈土宗,但能這么信的很少。大家自問一下,過去是不是這么信的?能這么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緊了。而頓法呢,至圓至頓之法,能這么念的話,不要再經(jīng)過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吧,我們說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經(jīng)過,成佛就已經(jīng)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yán)法界者?!?/DIV>
華嚴(yán)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圓滿的境界。頓入,是‘頓’??!我們都講圓頓之法,不是那么一點一點爬的方法,直截了當(dāng)?shù)?。念毗盧遮那,怎么說要念毗盧遮那呢?毗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臺宗和法相宗說毗盧遮那代表法身,盧舍那佛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天臺也是圓教,現(xiàn)在這么說的人很多。至于華嚴(yán)宗呢?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沒有不同。但把毗盧遮那和盧舍那說是一個名字,而有廣略的不同??傊?,都是說,毗盧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就是我們要憶念我們的本師。所以,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們的本師是極殊勝。我們一般只相信釋迦牟尼佛是尼泊爾的太子,出家了,后來成道了,后來滅度了。這是化身所顯現(xiàn)的,這只是一個小片段。真正釋迦牟尼佛,就僅僅是這樣嗎?華嚴(yán)經(jīng)里,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這是示現(xiàn)。釋迦牟尼佛何嘗涅槃呢?就咱們世間人智者大師念法華經(jīng)藥王菩薩焚去兩臂的時候,他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山說法的法會,還在那說呢!至于這種生滅,是因凡夫有生滅見,見的就是生滅。
【如世主妙嚴(yán)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fā)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DIV>
《華嚴(yán)經(jīng)》世主妙嚴(yán)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的種種頌,都是說出自己怎么證的法門。勸導(dǎo)大眾最后都是要成佛,以如來果地的妙覺,來啟發(fā)尚在因地的眾生,令大眾生信得解,證入念佛三昧。華嚴(yán)也就是讓大家入念佛三昧。
【自是說如來現(xiàn)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贊佛。而十地品每歷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
如來現(xiàn)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諸大菩薩、諸世主都說偈子贊佛。十地品每經(jīng)過一地,菩薩都說不離開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咱們每一座法完了,念三皈依,念佛念法念僧。
這個三皈依,有的人不清凈,這個就很要注意了。最起碼的,信了佛,就不要再信其他什么教主了。既皈依了法,就不要再研究、再相信別的那些個外道典籍了。皈依了僧,就不要再去找牧師、阿匍等了。
所以,從這來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階次雖然不同,都是以念佛為其本來的行持。古佛今佛,佛佛道同,舉一毗盧遮那佛,就把一切佛都攝盡了。
【故普賢十愿常隨佛學(xué)一門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fā)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xué)’?!?/DIV>
在普賢十大愿王里頭‘常隨佛學(xué)’,普賢菩薩所學(xué)習(xí)的娑婆世界的毗盧遮那如來,不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嗎?釋迦牟尼如來,從最初發(fā)心起,就精進不退。六度中精進度十分重要,凡夫是進一退九,進一步又退九步。比扭秧歌還差,扭秧歌是進三步退一步,很慢了,進一步退九步!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難啦!每個人剛剛發(fā)了點心,就來了個障礙,或者生病,或者來了些事。好不容易有點進展,修持有點得力,就來點什么干擾,進一退九。
釋迦牟尼佛是精進不退?!圆豢烧f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都是普賢行愿里頭的話,不可說不可說那么多的生命作布施;投身飼虎,見老虎要餓死了,就跳下去喂老虎;割肉喂鷹,鷹捉兔子,兔子來求救,佛就把兔子藏起來,鷹就來質(zhì)問,你救了它,我就餓死了。佛就說我拿肉替它,相當(dāng)于兔子這么多的肉,鷹說這個可以,我就不要兔子??墒悄贸觼沓?,要割的肉等于兔子,誰知拿多少肉下去,都抵不上兔子,身上肉都割光了。我們本師就是這樣的無量劫來以不可說不可說那么多身命來布施,令人感激淚零。
我們現(xiàn)在舍一點外財,大家還是很踴躍的,也就很難得了。你要說叫我們舍掉一個內(nèi)臟去救度什么人,就困難了。佛是以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而為布施。
‘乃至于成大菩提,入于涅槃’。這表示布施只是開始,從布施開頭,六度都圓滿,成大菩提,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xué)’,這樣的一切,我都跟著學(xué)。這是普賢菩薩的大愿。我們也看到為什么憶念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功德、這個恩德,無量無邊。我們過去多少生中,已經(jīng)不知道多少次蒙受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救度,現(xiàn)在還正在救度我們,正在救度,就在此時此刻正在救度我們。這都是佛恩啊。
【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起勇猛心,起擔(dān)荷心,便與本師初發(fā)心時等無有異?!?/DIV>
由于本師在因地中修行了廣大無邊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釋迦牟尼(就是毗盧遮那),他所感的、所證的報身、化身,也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行者’指我們,行者若能真誠的生起決定的信解,能夠深信,能夠正解。理解什么呢?‘知一切佛不離自性’,知道一切佛都不離開每一個人本人的自性。所以,不是向外去求佛,一切諸佛都不離開你的自性。聽了這句無上開示,自然生起勇猛心。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還有什么膽怯,還有什么不敢呢?要‘承擔(dān)’,我心本是佛心,敢承擔(dān)?!闩c本師初發(fā)心時等無有異’,你就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發(fā)心的時候,不是剛才說嘛,一發(fā)心就精進不退,就一直到成佛。你就跟釋迦牟尼當(dāng)年初發(fā)心的時候,沒有分別。所以‘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華嚴(yán)、法華以蓮花做譬喻,就是因果同時。荷花的殊勝處很多,‘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點。荷花的功德其中最殊勝的就是因果同時,荷花開的時候,蓮蓬在里頭了。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佛的果覺已經(jīng)出現(xiàn),已經(jīng)成功了。蓮蓬不是在花瓣脫落后又長出來的,花正開的時候,小蓮蓬就在里頭,小一點就是了。真是因果同時,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就是因果同時的道理。這就是告訴我們,行人要如此發(fā)心,主要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底下引證《華嚴(yán)經(jīng)》幾段。
【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yán)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剎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毗盧遮那坐于道場,于念念中成等正覺。現(xiàn)諸神變,所現(xiàn)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6_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如來于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xiàn)受生,常無間斷?!?/DIV>
引《華嚴(yán)經(jīng)》寂靜音海夜神。華嚴(yán)里頭,各界眾生都有。經(jīng)中夜神實是菩薩,就像過去舊社會出殯,往往有一個很高大威猛的鬼,俗稱開路鬼,其實那不是鬼,那是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的面然大士,在地獄中救度眾生。這些神啦,都是菩薩。寂靜音海夜神,得到一個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yán)解脫。已能夠入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法界安立海??梢匀攵嗌俣嗌偈澜缒??可以入一切佛剎的一一微塵中所具的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國土。
佛經(jīng)常說微塵,過去人們以為是空氣中浮動的小小微粒,其實錯了。微塵很小,比電子還要小。一粒浮塵就太大了。電子已很小,現(xiàn)在有比電子還要小多少萬倍的中微子,可能就是佛經(jīng)所講的微塵,可能還不是,將來可能發(fā)現(xiàn)更小的。微塵之多之小是我們沒法想像得到的。這種小東西在太空之中很多很多。
微塵多的不得了。‘微塵數(shù)法界安立海’,像微塵那么多數(shù)目的法界的安立海。夜神看見一切法界安立海,所有的一切法界安立海中,所有的一切佛剎,所有微塵。微塵數(shù)那么多的法界安立海,在這海里頭看見一切佛剎,安立海中種種的佛剎,種種佛剎中所有的微塵,這多得不得了。每一個微塵里頭,這就不可思議—小小之中有無量的大;比電子還要小多少萬倍的每一個小微塵里頭,有十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國土。一個小微塵有這么多佛國土。所以,這個小大完全不是人們的概念。小里面怎么能有這么多佛國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那么多的佛國土,在一個小塵里,比電子還小多少萬萬倍的東西里頭。比一粒沙土、一粒粉末還小多少萬萬倍的東西里頭,有不可說不可說這么多的佛的國土。(這正是華嚴(yán)事事無礙境界,夜神見法界安立海,海中有佛剎,佛剎有微塵,這都是從大具小,但下說,一一塵中皆有不可說佛國,一一國中,皆有毗盧坐道場,成正覺,現(xiàn)神變,這是小中具大。末后又說所現(xiàn)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正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每一個國土里頭,都有毗盧遮那坐于道場。你看,毗盧遮那的功德不可思議!這么多的國土里,每一個都有毗盧遮那坐道場,念念中成等正覺。他在那成佛,現(xiàn)種種神變。在一個微塵里頭,有無量的佛土,無量的佛土中,都有毗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都在那成佛、說法、現(xiàn)神變。所現(xiàn)的神變遍滿一切法界海。這都超乎咱們識量的境界了。這么多這么小的東西里頭,有無窮多的佛國,都有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那成佛、說法、現(xiàn)神變。所現(xiàn)的神變,遍滿一切法界海、遍滿虛空、遍滿法界、無所不遍。我們這樣來看釋迦牟尼佛,就超過咱們老的觀念,尼泊爾一個太子出家了,苦行,菩提樹下成佛、成道、涅槃?,F(xiàn)在對于佛之偉大,功德智慧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推進一大步。
再如開敷樹華夜神,入了一個‘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入這樣一個法門,他憶念、思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所修行的,這些多的不可說了,稱之為海?!そ悦饕姟?,過去的事都現(xiàn)前,他都看見了。這是第二個神。
還有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受生是自在受生,不是墮入母胎。他可‘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到毗盧遮那無量受生境界中,示現(xiàn)受生。由于此受生境界無量無數(shù),不可窮盡,所以稱之為受生海。‘亦見如來于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xiàn)受生’,也可看見如來在一切世界一一的小微塵里頭,一小微塵里頭有無量佛剎,釋迦牟尼佛在那示現(xiàn)受生,常無間斷,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