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xué)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xué)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xué)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xué)文章>>專題欄目>>華嚴(yán)專欄>>華嚴(yán)念佛三昧論講記02
        華嚴(yán)念佛三昧論講記02
        2007年06月04日08:3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2178 字體: 繁體

        華嚴(yán)念佛三昧論講記02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于北京居士林
         
        (本記據(jù)黃老居士錄音帶整理成文后,復(fù)經(jīng)黃老居士親自校訂)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
         
         
         
        為什么這樣?因為每個人的自心本來的智慧本來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我常說,佛就是智慧。這個話大家總覺得太簡單,實際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談圓、頓教、華嚴(yán)等,我們就說唯識,這是大乘始教,這是共同的。眾生就是要轉(zhuǎn)八識成四智,把前五識、耳眼鼻舌身,轉(zhuǎn)成‘成所作智’。咱們是前五識,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識是意識,咱們是意識,起分別,佛就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是末那識,咱們執(zhí)我,老執(zhí)持這個‘我’,佛就轉(zhuǎn)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賴耶識,佛就成為‘大圓鏡智’。在眾生就是八識;八識成為四智,就是佛。
         
         
         
        所以這個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余五度是瞎子。前五度離開了般若,都不能成為波羅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禪定,不是布施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羅蜜、禪定波羅蜜。無障礙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無障礙智慧。
         
         
         
        底下真實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實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這樣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實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禪宗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一是在念實相,一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實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DIV>
         
         
         
        自性念佛是什么?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這個念頭,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講?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這與夏老師《凈修捷要》講得一樣:‘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是什么?就是咱們的本覺?!鹦哪罘?、方名始覺’。發(fā)了心來念佛,才開始覺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所以,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要有始覺,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究竟覺,就成佛了。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為什么?因為不認(rèn)識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彌陀要解》,所作的《資糧》六信中的‘信自’。這個不信,信愿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決定于信愿,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印光大師贊嘆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jīng)》寫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墻鐵璧,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愿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愿是‘欣厭’,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舍,愿就不足。六信,頂多能信事,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诺煤艿汀2皇欠ㄉ砭辰绲姆穑强闯梢粋€化現(xiàn)度眾生的佛,不是圓滿究竟的境界。當(dāng)年在印度,有人見佛,只見黃面比丘;有人見佛種種光明、種種殊勝;有人見佛像塊黑炭;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當(dāng)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這樣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師的話,念得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國佛學(xué)院有學(xué)員告訴我:國清寺有一個和尚,他聽到什么聲音、風(fēng)聲、雨聲等等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佛號念得很好,結(jié)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證明了蕅益大師的話。所以,我們大家要讀誦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發(fā)菩提心。《華嚴(yán)經(jīng)》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這一點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畬⒅^別有故’;以為佛是離開自性,另外有一個。所以常說:‘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錯誤。
         
         
         
        【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DIV>
         
         
         
        能入了這個法門的話,念一句,功德就過于虛空沒有限量?!稛o量壽經(jīng)》也講:你如果達到一念凈信,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慈舟老法師講《無量壽經(jīng)》,做了個科判,他特別提出一個‘一心三輩’。九品三輩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輩。那不就是這個限量了,就是一念凈心、一念凈信,皆得往生。
         
         
         
        一種是不入此門、一種是入此門。再引證古德的話。黃檗,臨濟的師父。目前中國禪宗都是臨濟的兒孫。臨濟向黃檗問法,三次問法,三次遭痛棒。后來到大愚禪師處開悟了。三頓棒子打得好。黃檗是一個了不起的禪宗大德,他有一部書‘黃檗傳心法要’,是很好的書,佛教徒都應(yīng)該看。‘學(xué)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認(rèn)為佛,于是向外求覓,(向外去找佛),歷劫尋求,永不成道?!衷疲骸嘈扌校郧蠊τ谩?。你著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種功用;現(xiàn)在有人貪境界、求功用,想學(xué)功能,都落在此話中;其結(jié)果為‘皆是妄想、與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這是黃檗的話。
         
         
         
        唐朝高麗國的普照禪師開示:‘不覺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個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說心外頭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還有法。‘堅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縱經(jīng)塵劫’,‘燒身煉臂、敲骨輸髓’,(燒身燒臂供養(yǎng),把頭骨腦髓拿出來供養(yǎng)),‘刺血寫經(jīng)、常坐不臥’,(晚上坐不倒單,有人練不倒單,無濟于事。不從心里頭解決問題,都是從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齋,乃至轉(zhuǎn)讀一大藏經(jīng),修種種苦行’,這種人怎么樣呢?能修種種無量的苦行,怎么樣呢?‘如蒸沙作飯。(把沙子蒸了來作飯。)這些話很堅決,很明白,很透徹。‘只益自苦爾’,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說,‘不入此門’不行?。【褪沁@個道理。
         
         
         
        這是第一段,這一段也就是談《彌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種念佛的念實相佛,實相念佛,所謂‘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由于念佛,念即憶念之意,憶佛念佛,憶念佛的功德。佛有無量無邊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從佛的法身出現(xiàn)報身、化身。剛才說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圓滿呢?還要念佛的報身、化身。因為佛現(xiàn)報身、現(xiàn)化身,正是為了救度我們。報身有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為了利他,化身更是這樣?;矸謨煞N:一種是應(yīng)身,像釋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還有一種化身,如魚籃觀音,化成漁家的女孩子,籃子里還有條魚,由于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陸續(xù)拿出《心經(jīng)》、《普門品》和《法華經(jīng)》,并說:‘誰能先背誦,我就跟誰結(jié)婚’。用這變化身來救度眾生。
         
         
         
        凈土法門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們都知道。觀像,是看阿彌陀佛像,眼睛里看著像,心里頭也是這個像,這也是一種念佛方法。觀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觀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觀經(jīng)》詳講此法。一步一步的練習(xí),日觀、水觀、一步步上去。所觀的,就是報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不大力提倡《觀經(jīng)》,實因眾生是很困難。《觀經(jīng)》告
         
        訴我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條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長度單位,一由旬約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贊唱:‘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此根據(jù)《觀經(jīng)》而來。白毫是旋轉(zhuǎn)圈的,有五座須彌山大。太陽是圍著須彌山轉(zhuǎn)的,咱們圍著太陽轉(zhuǎn)。想想須彌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這個心量與凡夫相較,我們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狹隘,觀不出來。又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報身就不一樣,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對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阿彌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舍,不放棄我們,不舍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么畏懼?應(yīng)該是無所畏懼,因為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這一點大家要堅決的相信。
         
         
         
        這就是觀報身?!稛o量壽經(jīng)》里說:上輩往生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圣眾,現(xiàn)在其前。就是報身佛來接引。中輩的人,阿彌陀佛化現(xiàn)其身,化身來接引。報佛、化佛隨著眾生的修行,都來救度攝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諸佛的報化身?!队^經(jīng)》觀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此的偉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攝受我們,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報化。
         
         
         
        《往生論》中五念法門,即五種念佛: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都是念佛。觀察包括觀想,憶念佛的功德,觀像、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xiàn)種種身,示無盡莊嚴(yán),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
         
         
         
        佛是如法界的量,這個量是無盡的、無邊的、不可思議的。如這個量,和這個量相稱,來示現(xiàn)種種身。佛身也無量,也無盡,也究竟,也不可思議。示現(xiàn)了無盡的莊嚴(yán)。因為法界無盡,莊嚴(yán)也是無盡的。作無邊的佛事:佛八萬多相,每一相八萬多好,每一好八萬多光明。這個光明遍照十方、攝受眾生,作無量無邊佛事。這只是相好,一個方面,佛還有其他種種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無量無邊。這些事,以什么為體?而能有這樣的示現(xiàn)?‘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賢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體,于是乎流現(xiàn)無量的身、無盡的莊嚴(yán)、無邊的佛事。以下又引證《華嚴(yán)經(jīng)》世主妙嚴(yán)品。
         
         
         
        【如世主妙嚴(yán)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時間,過去、現(xiàn)在、未來?!そ云降取?,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渖沓錆M一切世間’,佛所現(xiàn)的這個報身,這個身充滿在一切世間?!湟羝枕樖絿痢浴鹨砸灰粞菝罘?,有情隨類各得解’。佛用一個音聲,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國人,蘇聯(lián)人、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貓、狗、螞蟻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缣摽站吆娤?,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以這個智為體,好像虛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虛空當(dāng)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為體,出生種種示現(xiàn)?!谥T境界無所分別’,上面講平等,此處講無分別。這就是佛的智慧。我們眾生就是喜歡分別、喜歡執(zhí)著,只是這樣、不能那樣。往往自己有一個成見,我這個是對的,別的那個不對。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應(yīng)了。佛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但佛不是糊涂,還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沒有愛憎在里頭。我們就是分別心,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DIV>
         
         
         
        因為此智不可思議,沒有限度、沒有邊界、沒有分劑,所以具有這樣的力用。因為這個智慧不可思議、沒有局限。這就是說,諸佛報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為體,而能夠有這種示現(xiàn),出現(xiàn)種種的報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報化身佛的體———智慧,提出來。底下為了利益學(xué)人,預(yù)先防止我們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茍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xiàn)前?!?/DIV>
         
         
         
        在凡夫的地位聞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稱為‘得根本智’,這就是‘開悟’的人了。凡夫做到這一步,在當(dāng)前地球上應(yīng)該還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聞法、通理,能夠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禪宗破初關(guān),就是見一見法身。
         
         
         
        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氣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們都是可思議的、有限量的。我們這是離開言說、離開思量、離開語言、說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開悟的人把他開悟的境界跟你說,你還是摸不著頭腦。
         
         
         
        到了這個地步,見法身,得根本智,已經(jīng)很難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參,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廣大的后得智、差別智來修行,來圓修圓證,他也就跟二乘一樣,墮于寂滅。墮于此一境界:法身無為、無相,不會生起諸佛的這種大用:要救度眾生,示現(xiàn)殊勝的報身,建立殊勝的佛剎。報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虛空,救度眾生,現(xiàn)種種的化身像觀音菩薩化身美女,讓打魚的人因求婚,而背誦經(jīng)典,來度他們。沒有利他的心,沒有成就國土的心,不就跟阿羅漢一樣了嗎?所以說‘墮于二乘聲聞’。外道以升天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為墮落。小乘以成阿羅漢為究竟,成為圣人,(阿羅漢是圣人,是小乘極果),但是從大乘教、一乘教來看,還是墮落。所以‘墮’于二圣聲聞境界。(密教里,跟聲聞眾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為他們不是大乘行者。)
         
         
         
        【是故此經(jīng)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
         
         
         
        《華嚴(yán)經(jīng)》在初會六品,《華嚴(yán)經(jīng)》是七處說法,三處在人間、四處在天上。華嚴(yán)很不可思議。說時,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還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個天上,說此經(jīng)時,有幾次法會呢?晉譯華嚴(yán)是八會,唐譯華嚴(yán)是九會。(本論依唐譯。)初會一共有六品,完全說的是如來證了果位的功德。
         
         
         
        【二會至八會三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DIV>
         
         
         
        二會至八會就有四會在天上說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講階次,一層層,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為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yán)佛土?!?/DIV>
         
         
         
        ‘六位’是專名詞,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佛等六位。從‘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華嚴(yán)里頭,都在介紹六位的因果。為什么華嚴(yán)要講這么多呢?就是讓‘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擴大你智慧的境界。所以不讀華嚴(yán)不知佛家之富。佛家這么富、這么廣,不讀華嚴(yán)不知道。
         
         
         
        過去為什么出現(xiàn)《華嚴(yán)經(jīng)》,就是因為龍樹菩薩,大智慧,有一天他覺悟了,覺知過去行為都不對,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間所有的佛經(jīng)都搞通了。他就想,這佛教也不過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當(dāng)教主,再創(chuàng)個新教。所以一個人進步之后,往往會有*路出現(xiàn)。龍王憐憫他,知道他的情況,請他到龍宮。有很多人不信,龍宮怎么能去?很多人還是唯常識論,不合常識的,他就不相信。對于華嚴(yán)、楞嚴(yán)都是從龍宮中取出來的,都是龍樹菩薩的功德,他們不能信。龍樹菩薩進了龍宮,讀華嚴(yán),這才真拜服了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華嚴(yán)經(jīng)最少的一種,就是現(xiàn)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賢行愿品,成八十一卷。
         
         
         
        讀了華嚴(yán),就‘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他在許多的行門里頭,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帐菍Φ模⒘_漢證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鴩?yán)國土’,他也要莊嚴(yán)佛土。不是依偏空而莊嚴(yán)佛土,就不是阿羅漢,而是大菩薩了。怎么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墮落成阿羅漢呢?華嚴(yán)正應(yīng)此機。種種佛、種種功德、種種過程,讓行者免于走上這一條彎路。免于作了阿羅漢之后,多少劫,還得發(fā)心,還得求菩提果。因為法華講:那是化城,沒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后還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彎路,這樣就讓他走直路。
         
         
         
        【而初會中普賢三昧一品,正顯佛華嚴(yán)全體?!?/DIV>
         
         
         
        初會之中有普賢三昧這一品,這一品正顯明了佛華嚴(yán)的全體。佛是怎么樣以他的功德來莊嚴(yán)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這就是‘佛華嚴(yán)’的意思。這一品就顯現(xiàn)了‘佛華嚴(yán)’的全體。
         
         
         
        【經(jīng)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三昧?!?/DIV>
         
         
         
        經(jīng)里面說: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三昧。這個三昧叫‘毗盧遮那藏身’三昧,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毗盧遮那藏身就是如來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剎塵,普身示現(xiàn),教諸眾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DIV>
         
         
         
        這個三昧依于法界為體,稱法性,遍周一切,遍滿一切,遍圓一切。‘一切剎塵’,大為一佛剎土,小為一粒微塵,都‘普身示現(xiàn)’。佛的身體都示現(xiàn)在里面,教導(dǎo)眾生。不舍塵勞,而能興起大用。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塵中,都可以現(xiàn)身,都可以教導(dǎo)眾生,可知:這不是沈空滯寂了,而是‘繁興大用’。
         
         
         
        【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凈穢諸剎,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愿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三昧品貫徹全經(jīng),尋文自見?!?/DIV>
         
         
         
        世界成就品里說華藏世界是怎么樣的世界呢?這個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這個里頭有清凈剎土,也有濁穢的剎土。咱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獄,是一個不干凈的國土,是穢土。極樂世界清凈莊嚴(yán),不但沒有三惡道,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一切都是微妙殊勝,是凈佛土。華藏世界之中,有許多是凈佛土,也有許多是穢佛土。
         
         
         
        因為眾生種種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為什么眾生生到凈佛土呢?因為他心凈,為什么我們在穢國土呢?因為我們的心還不凈。但是我們希望很快就要到凈國土去,趕緊要從不凈變成凈。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賢愿海者’,普賢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賢十大愿王,就可以知道一切處無非佛土。佛學(xué)院的學(xué)生想去五臺,參拜文殊。其實哪里不是五臺?這,就是五臺。哪兒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縱橫自在,大安樂?!磺袝r無非佛事’。所見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連顛倒執(zhí)著都是佛的法身。還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處不是佛事。所以,‘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場。
         
         
         
        所以全在當(dāng)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見,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行動,也就是你的下場。沒有任何人來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獄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誰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闯梢粋€美女,趕緊過去,就抱。啊!燒死了。燒死了風(fēng)一吹就活,可是這教訓(xùn)完全就忘了,再看還是美女,還要抱,又燒死了。所以,眾生就是很頑固,千生萬死,不能覺悟。不是佛責(zé)罰人讓他入地獄?!兜夭亟?jīng)》里,佛拜托地藏,眾生有一毛一塵的善根,就別讓他入地獄。所以我念《地藏經(jīng)》看到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給我們托情時,老流眼淚。
         
         
         
        此三昧品貫徹全經(jīng),可以稱性遍周一切塵剎,度化眾生,其中有凈土、有穢土。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事無非佛事。至于華嚴(yán)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財五十三參)。
         
         
         
        【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云比丘、解脫長者、裨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DIV>
         
         
         
        善財五十三參。咱們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氣餒。當(dāng)然,我們對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棄自餒。五十三參的五十三位善知識里頭,在家人是多數(shù),有國王、有外道、有居士、還有*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參里頭是次多數(shù)的,多數(shù)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參中的善知識。根據(jù)他們對善財?shù)慕榻B,讓咱們知道念佛報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紹的是德云比丘。第二位是解脫長者,長者就是居士,年長、富有、德高稱長者。還有裨瑟胝羅居士。三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門而得解脫。首先介紹德云比丘。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凈,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凈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yǎng)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
         
         
         
        德云比丘說: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稱),而且是決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對又像是不對,不是決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決定的解力?!叛矍鍍簟瑢τ谖镔|(zhì)形色的鑒別*眼,對于事理方面的取舍*信,可信才取,不可信當(dāng)然舍棄了。所以‘眼’很重要。開悟之重要就在此。開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們也稱智慧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領(lǐng)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說:‘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一個瞎子領(lǐng)著一群瞎子,大伙一塊入火坑。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參方需具參方眼,參善知識,得有參方的眼睛,否則你參訪誰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么書,各種注解很多?,F(xiàn)在書多得很,盡信書不如無書。什么書你都信,還不如沒有書。所以學(xué)佛、看教、參訪善知識,都需要有眼。
         
         
         
        德云比丘有決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凈,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擇,所以‘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于境界中發(fā)生障礙。不是現(xiàn)代所謂的眼通、透視。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見五蘊皆空。不是透視眼,看到你肉身內(nèi)部,這眼還是糊涂眼,五蘊對他一點也不空。‘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又是‘眼’,用善巧來觀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極明徹。所見一切都是法身,沒有不是法身的。于是所行沒有不清凈的,由于有清凈信眼,故能‘具清凈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下就念報化身佛了。
         
         
         
        ‘往詣十方一切國土’,到十方的一切國土去,去‘恭敬供養(yǎng)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老在持念佛的名號與功德,于是‘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一段就是念報化身佛。這不是阿羅漢境界。阿羅漢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釋迦牟尼佛。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阿羅漢不知道。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于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復(fù)無量。故下文云:‘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fù)如是’ ?!?/DIV>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勈健韵拢茨顖蠡鹨?。由于法身,流現(xiàn)報化身。法身無量,所感報化更是無量。德云比丘說:‘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fù)如是’。由于隨順法身,由法身就起了報身、化身,法身無量,所以它能流現(xiàn)報、化身亦無量。德云比丘到十方看佛。在東方,見多少佛?非是數(shù)量所能說得出來。東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是這樣。
         
         
         
        【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DIV>
         
         
         
        所以,常念報、化佛的功德,禮拜恭敬,憶念、贊嘆、總持諸佛的法,這叫做‘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這是個什么法門?就是憶念一切諸佛的境界。憶念:老記著。念:想念。億念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諸佛別無境界’,諸佛另外沒有什么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這又把剛才說的話重覆加深了。諸佛沒有別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適合眾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來告訴你、教導(dǎo)你、接引你、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方便都在其中。這就是因為是智慧光明。有這個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眾生種種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這是為什么?只為佛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這么作不就是大愿力嗎?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結(jié)合。所以,我們要想成佛、要發(fā)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慈悲、要發(fā)大愿。三個融合為一,不是三個東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體的。
         
         
         
        【此念佛人亦復(fù)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fā)故?!?/DIV>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于你信解具足,一部《華嚴(yán)經(jīng)》講的就是‘信、解、行、證’。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個‘信’字,所以信字上,我們必須要深入。深入這個信,還有一個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剛經(jīng)》贊云:‘破疑生信、絕相超宗、頓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聽任它存在。要主動,要作努力。那些地方有懷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與信是對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長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時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時候是不信不能解;這兩個可以互相促進。因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這么循環(huán),這么增長。信一點,多理解一點;多理解一點,更信一點;更信一點,更深入理解一點。這就對了。信解具足的時候,就怎么樣?就入佛智慧。就進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觀行具足故’,你的作觀、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別人給你的?!ń寰壱虻蔑@發(fā)故’,智慧光明是*緣因,才能夠顯發(fā)。
         
         
         
        ‘緣因’二字又是一個名詞。我們講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此處‘緣因’,即緣因佛性之‘緣因’。正因佛性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譬喻像木頭里有火。古人鉆木取火后,人才吃熟東西。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么叫緣因佛性呢?木頭有火,這桌子為什么不自己燒起來?必須得鉆,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緣因,這‘緣’字,要有外緣。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本來有性德,你必須修德有了功效,你本來的性德才顯現(xiàn)。所以依*緣因。
         
         
         
        緣因鉆而火出,達到目的了,火出來之后,木頭也燒光了。一切了了,了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鉆木取火,緣因佛性?;鸪瞿绢^也燒完了,了因佛性。這才究竟。
         
         
         
        此處說明,智慧光明不是誰給你的,是*了緣因。緣因也可能由于某人的啟發(fā)、某人的幫助。但是,總之最后是通過你自己。這個緣因,*緣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顯發(fā)性德。
         
         
         
        【下文又開諸大菩薩三七念佛門。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yīng),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DIV>
         
         
         
        十方:空間。三世:時間。一切時間,一切空間,每一個小小毛頭里,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現(xiàn)滅度。所以小的說法從來沒有間歇,眾生只是不聞。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個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間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在滅度。都是以咱們的自心及其所有無邊的智慧和行持為本體。
         
         
         
        ‘本具三身’,咱們一個人本來成佛,此《圓覺經(jīng)》的話。本來就具足三身,這就根據(jù)圓覺,本來成佛。一般說本具法身,修了之后,才能成就報身、現(xiàn)化身?!秷A覺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最高的圓頓教,則言三身本具?!荒钕鄳?yīng)’,自己的心念與此本具者一念相應(yīng),這才是密宗所謂母子光明會的正確含義。
         
         
         
        相應(yīng)是什么意思?打個比方,一臺電視機把它調(diào)好了,發(fā)射臺的節(jié)目就傳到你這里來了。調(diào)好了,就是你的電視機與發(fā)射臺相應(yīng)了。調(diào)不好,什么也沒有。沒有相應(yīng),慢慢調(diào),不著急,電視機沒有壞,壞了則一點聲音、一閃光亮也沒有,電視機沒壞,發(fā)射臺也在發(fā)射,就是沒相應(yīng)。一但相應(yīng)了,什么節(jié)目都來了,相隔萬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應(yīng),這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現(xiàn)在能夠念念之間相續(xù),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應(yīng),就開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為什么殊勝呢?‘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華嚴(yán)講了無量無邊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這些三昧都攝在里頭。不需要像王龍舒居士,自說的,在念佛號,還要念多少多少億阿彌陀佛,因為華嚴(yán)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應(yīng),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個三昧,就遍攝一切三昧。所以,我說過我們研究這個,華嚴(yán),經(jīng)中之王?!度A嚴(yán)經(jīng)》講念佛,講種種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這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我們要重視。
         
         
         
        以上是德云比丘的無上開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脫長者對善財?shù)恼f法:
         
         
         
        【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yán)解脫門’?!?/DIV>
         
         
         
        解脫長者講我能夠入什么呢?又是一個法門,他能夠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yán)解脫門’,也即進入這個三昧,如來沒有障礙不能局限,無有窮盡的莊嚴(yán)與解脫的法門。
         
         
         
        【‘見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shù)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旃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花世界寶蓮花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yán)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DIV>
         
         
         
        參見十方無量無邊如來。彼諸如來不到我處,我也不到彼如來處,可是我就見到佛了。我要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想見就見。其他很多很多世界與如來,都是愿見就見。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DIV>
         
         
         
        這一段很深入。如果說所現(xiàn)的一切佛都是如夢、如響、如幻,這還容易懂?,F(xiàn)長者說‘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這‘我心’,不就是法身嗎?從法身流現(xiàn)出一切諸佛,諸佛都可說是顯現(xiàn);那么,法身是真實,稱為‘真如’,稱為‘實相’。這個我心,應(yīng)是真實,怎么也如幻了?從下一句‘諸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梢陨钊?。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現(xiàn)出的月亮,是水所現(xiàn)的影像。諸佛是自心所現(xiàn),如水現(xiàn)出月亮,月亮是所現(xiàn),水是能現(xiàn)。能把它現(xiàn)出來是誰?是水,自心就像水,諸佛如影像。自心是能現(xiàn),佛像是所現(xiàn)。在有能有所的時候,能和所是對立的,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在禪宗可以體會這個道理。唐朝肅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國師回答:‘檀越(施主)踏毗盧頂上行’(即是你應(yīng)在毗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行走)。皇帝說:‘寡人不會(我不能體會)’國師說:‘莫認(rèn)自己清凈法身’。正表禪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禪宗稱初開悟為到法身邊,破重關(guān)就安住于法身。還有第三關(guān),是法身向上。重關(guān)是安住于法身,宗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法身向上才能見與佛齊,(知見才能與佛看齊)。禪宗三關(guān)齊破的人,他的見和佛見是一樣。到了向上一路,(從法身還要向上),這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氣人做的事。我們往往一點點就滿足了。所以國師說陛下應(yīng)該在毗盧遮那佛頂上行走。法身向上,這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所以自心現(xiàn)一切佛的影像,一些影像以及能現(xiàn)的身心,悉皆如幻如夢如響如影。禪宗的法身向上,與密宗大圓滿相通。所以,密宗在毗盧遮那佛上又添了一尊佛叫阿達爾嘛如來,就是表示法身還有向上事??!
         
         
         
        【所謂無礙莊嚴(yán)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什么叫無礙莊嚴(yán)解脫呢?是離一切相,成一切相,總是不落兩邊。離一切相又能成一切相。與法身無相、亦無不相、能現(xiàn)一切相是一個道理。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但也不壞夢幻的境界。所以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就是夢中佛事,不壞夢幻之境。如果不入這個夢幻法門,也就是沈空滯寂,不動了,無為了。
         
         
         
        就同舍利弗、大目犍連當(dāng)年在法華會上一樣,對于會上種種的佛的說法、種種的佛力變現(xiàn)、多少大菩薩成佛、多少人證菩薩,這種殊勝的事件,舍利弗、大目犍連同瞎子聾子一樣。所以,這部經(jīng)現(xiàn)在大家聽不懂,是很當(dāng)然,連阿羅漢都跟瞎子聾子一樣。我們能夠聽一遍,能聽懂一點就是好的。有很多道理確實很深。
         
         
         
        我們?yōu)槭裁匆粔膲艋镁辰缒兀烤褪敲獾孟袼麄儼⒘_漢一樣,當(dāng)年參加法會,如聾如盲。佛說法華的時候,很多大阿羅漢痛哭流涕:‘如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在一個法里頭,一直跟著佛,佛始終說的是這個法,這些人就不知道,如聾如盲。下為第三位。
         
         
         
        【又如裨瑟胝羅言:‘我開旃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花佛、如是等而為上首,于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shù)佛’?!?/DIV>
         
         
         
        第三位裨瑟胝羅居士,他說我開了旃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了一個三昧,叫‘佛種無盡’。我入了這個三昧,就見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佛,從迦葉佛到種種佛。我于一念之間,能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shù)佛。這又是一位普勸念佛,因為普賢愿行無盡,于是念佛無盡,佛種無盡。底下就是彭二林的解釋。
         
         
         
        【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愿行所生。蓋普賢愿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wù)摺!?/DIV>
         
         
         
        佛種無盡是為什么呢?就是由普賢的愿和行。(普賢十大愿王大家都很熟悉),由于普賢的愿和行,具有四句都是無盡?!摽战绫M、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乃盡’。要虛空界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眾生業(yè)也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我愿乃盡。當(dāng)然這些都不可能盡,于是我的愿就無盡。普賢愿具有這四句,這些都無有盡故,所以佛種無盡。入這個三昧就是佛種無盡。因為虛空無有窮盡、眾生無有窮盡、眾生的業(yè)和煩惱都無有窮盡,所以佛種無有窮盡。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wù)摺]有佛般涅槃,走了,離開我們。最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菩薩品,藥王菩薩焚兩臂,經(jīng)曰:‘是真精進,是真供養(yǎng)’,讀至此時,看見印度靈山一會,釋迦牟尼佛仍正在說法,大會的諸大菩薩大阿羅漢,種種都在座聽法,這個法會儼然未散,還在進行。誰般涅槃了?因為咱們是從生滅心所生見,說釋迦牟尼佛般涅槃了,智者大師說儼然未散,法會還沒散呢!所以經(jīng)云‘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wù)摺褪侨绱恕?/DIV>
         
         
         
        大家也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般涅槃,繼任者是觀世音菩薩,但是要知道這都是示現(xiàn)。對于很多念觀世音菩薩往生的人,他在極樂一定時間之后,阿彌陀佛就示現(xiàn)般涅槃了,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對于念佛往生的人,那阿彌陀佛還照樣在極樂世界是佛,沒有般涅槃。這都無礙。各各所見不同。在同一個地方,各各的法界是不一樣的。你就坐在我旁邊,你就見觀世音菩薩成佛,我就見阿彌陀佛還沒涅槃:沒有妨礙。只許阿彌陀佛涅槃,才有觀世音菩薩補位,是眾生的情見。這都是經(jīng)上說的,不是我說的,這點我順便說一說,免得大家擔(dān)心,怎么阿彌陀佛還般涅槃?‘十方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wù)摺?/DIV>
         
         
         
        【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shù),如阿僧祗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DIV>
         
         
         
        ‘該一切數(shù)’,諸佛的報化,一切數(shù)都包括在內(nèi),這個數(shù)目是無法說的。這個是《華嚴(yán)經(jīng)》阿僧祗品說的?!F一切時’,遍一切時間無有窮盡,此如來壽量品說的。‘遍一切處’,佛的報化身遍于一切空間,是菩薩住處品說的。佛所現(xiàn)的報化身是如此,‘該一切數(shù)’,廣大不可說;遍一切處,無處不有;窮一切時,任何時都不要擔(dān)心,處處有佛,時時有佛。大家都是佛,佛就在這里。不然怎么叫遍一切處,窮一切時。就是當(dāng)前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有涅槃,不但在印度,就在我們這里。五臺也就在這里。不是非得到山西去找五臺!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有間斷?!?/DIV>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真諦和俗諦都是平等的。‘生滅一如’ ,什么叫生?什么叫滅?都是如。‘如是我聞’,也就是‘我聞是如’。就是一個‘ 如’字,‘如’字非常重要:‘生滅一如’,‘如’字很妙,不一不異,‘如’就是相同。說兩弟兄長的一模一樣,如同一個人一樣。不是兩樣人才說是一樣,說是‘如’,就不是從‘二’出來的。兩個人一樣,既是兩個人,便又不是‘一’。一和不一,都包括在‘如’字。生和滅就像水上劃畫,當(dāng)處生,當(dāng)處滅,生時就是滅時。所以說‘生滅一如’,這樣念佛就一切平等,離開生滅了。‘盡未來劫無有間斷’,這樣念佛,沒有間斷,諸佛不涅槃。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沒有間斷,便無生滅。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DIV>
         
         
         
        念名字,我們都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個最勝的方便。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憶念本師的功德,遵崇本師的教導(dǎo)是首要的。本師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聽話。第三就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越來越親切了,越來就用得上了,前頭難一些,深入一些?!粴v耳根,永為道種’,就是我不管它能明白幾分,只要一進耳朵,永遠(yuǎn)成為道種。這一點是肯定的。在座各位每一人,不管是多是少,殊勝的《華嚴(yán)經(jīng)》,殊勝的三昧都?xì)v了耳根,大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
         
         
         
        此論所顯是《華嚴(yán)經(jīng)》的精華。《華嚴(yán)經(jīng)》是經(jīng)中之王,當(dāng)時說法時,連大阿羅漢都聽不懂,因此,我們凡夫要想完全能懂是很稀有的。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從咱們耳根過一過,永遠(yuǎn)成為極殊勝的道種;因為,它是經(jīng)中之王。這里面我們總多少能吸收一些,這都是醍醐,都是稀有。不要為還有些不懂感覺不滿,而應(yīng)該認(rèn)為能得到一點點啟發(fā),都是最殊勝的啟發(fā)。我自己也是這樣。
         
         
         
        問題越說越集中了,第一是念佛的法身,第二是念佛的報化身,怎么念呢?我們就很難體會了。是殊勝,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第三,就談這個問題,直指了。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怎么念佛的法身呢?怎么念佛的報化身?念佛的名字。大家就覺得親切了?!蠠o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等等,都是念佛的名字,我們很熟悉。念佛名字就是最殊勝的方便。把念法身、念報化身的功德全都包括在里面。就是日常很熟悉很親切的方法,就是最殊勝的方便。
         
         
         
        ‘方便’要深入解釋,還有很多話。用最通俗的話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我們要度眾生,要取得成就,我們要得到一個‘便利’的方法,要有個法子,否則眾生怎么得度???法子要便利。比方說有人得病,有人說趕緊飛到美國去,那有個好大夫,設(shè)備最好,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么能到美國去啊?要辦護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費,要大量的醫(yī)藥費,此方法行不通。就跟沒有一樣。比方,街道有個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專治你這病,就在你旁邊不遠(yuǎn),這就方便了,醫(yī)藥費很低,出門不遠(yuǎn)也就到了。這就是‘方便’。念佛是最殊勝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最殊勝的。特殊而勝過一切,就是殊勝。
         
         
         
        所以,往往歷代的祖師、歷代的大德,把殊勝的、便利的方法傳下來了。我們要是知道這個提法之后,我們對于念佛名字的體會就深入了,念佛就親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勝了;因為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DIV>
         
         
         
        ‘朕’:朕兆,跡象。法身沒有什么跡相,沒有什么蹤影可以找,沒有什么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這樣,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見,沒有一切蹤跡。但是假借這個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顯現(xiàn)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這一句的時候,佛的法身就顯現(xiàn)在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勝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這名字,法身就顯了。所以名字很有關(guān)系。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實,念這名字法身就顯現(xiàn)了。
         
         
         
        報化無邊,無邊的報化身,廣大得無窮無盡。但是你就因為緣此名字,一切報化身都概括進去了,報化身都在里面了。緣于名而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里頭了。此論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緊湊。念法身功德無量,念報化身功德無量,怎么念?一句名字,法身就顯現(xiàn)了,一切報化身都概括在里頭,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都概括在里面。底下引證《華嚴(yán)經(jīng)》的經(jīng)文。
         
         
         
        【須彌偈贊品:‘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shù)劫受苦,流轉(zhuǎn)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劮鹈R阎矂僖颍螞r數(shù)數(shù)繼念?!?/DIV>
         
         
         
        這首偈說為什么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說得很深刻。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名字。我不愿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樂。我寧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自己就遍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風(fēng)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可是現(xiàn)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這個精神是:寧受苦得聞于佛名,不愿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shù)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zhuǎn),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難得聞。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這一段說的很深,由于目光遠(yuǎn)大,看到三世因果。無量劫來流轉(zhuǎn),就是因為不聞佛名。所以我寧可現(xiàn)在受大苦,希望解脫。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shù)數(shù)繼念’,一念一念相繼呢?
         
         
         
        【如文殊般若經(jīng)云:‘欲入一行三昧,應(yīng)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引證大智慧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臺,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文殊般若經(jīng)說,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里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里不專一?!恍腥痢?,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yīng)處空閑’,你應(yīng)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閑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閑時間,不要去遛市場,東轉(zhuǎn)西轉(zhuǎn)。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舍諸亂意’??臻e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舍開,不要心猿意馬?!蝗∠嗝病?,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三昧不取觀想。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觀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觀。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觀不清楚。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個佛上,不是一會念這個佛,一會又念那個佛,一會想往生,念阿彌陀佛,一會又有事想求觀世音菩薩,一會又想財多,又念兩句財神咒,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閉關(guān)修凈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彌陀佛,專一。‘專稱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號??梢姶笾俏氖?,專主持名?!S佛方所,端身正向’,凈土宗主張面西,這是文殊菩薩教的。隨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這是為什么?這也為了使人攝心。有人問過善導(dǎo)大師,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執(zhí)著嗎?大師答:現(xiàn)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還不專呢!你不給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頭更專一不起來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沖著那方,心身都專一了,就是這一個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能于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xù)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三世諸佛。(能夠見到不等于說一定見到。你到底舍亂意舍得怎么樣?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這些條件都合了,決定能夠做到。)
         
         
         
        為什么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沒有兩樣?這又是華嚴(yán)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里頭沒有分別,龍舒凈土文,說要念多少多少聲阿彌陀佛,不必這么兜個圈,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yán)的道理。所以,華嚴(yán)是殊勝難懂。大包括小,須彌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須彌山,這就不好懂了。多里頭有一,無量中有一,一里頭包括無量,包括無窮大,包括一切數(shù),一里頭有多,這又不好懂。多少萬年里頭有分有秒,一秒鐘里,有多少萬年,這又不懂了。這都是華嚴(yán)的道理。因為用現(xiàn)在科學(xué)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物質(zhì)都是由于眾生的錯覺,是愛因斯坦的話。那有什么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錯覺,大小的概念,就是錯覺。時間有長有短,是錯覺。有物質(zhì),都說物質(zhì)是現(xiàn)實的,科學(xué)家現(xiàn)已認(rèn)為,物質(zhì)是錯覺。
         
         
         
        所以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導(dǎo),有人認(rèn)為念佛很淺,誰都會念,這是愚夫愚婦的行為。那么文殊菩薩你能說他是愚夫?所以,我們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導(dǎo)。凈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講持咒。諾那祖師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能忘: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至少要有一個不能丟掉,隨時隨地都得有,都是一個道理。最殊勝的方便之門,大智慧的結(jié)晶。
         
         
         
        【阿彌陀經(jīng)亦以執(zhí)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DIV>
         
         
         
        又引證《阿彌陀經(jīng)》?!栋浲咏?jīng)》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達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yán)土,分證常寂光土;達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證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底下又引《華嚴(yán)經(jīng)》兩段文。
         
         
         
        【又如兜率偈贊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shù)與心等’。】
         
         
         
        以佛作為境界,我就專念這境界。心要住一個境,有了心,相對就有個境。佛就是你相對的境,你專念這一尊佛。不是念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現(xiàn)在許多人喜歡雜,學(xué)了一個又學(xué)一個,這種方式不能專一。專一才能熟,東練一練,西練一練,什么都練一練,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shù)與心等’ 。
         
         
         
        【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匆姛o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吹綗o量的佛,沒有數(shù)位所能表達出來的那么多的佛。常??吹竭@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為什么是最勝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眾生一個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國找個名醫(yī),告訴你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yán)這兩段偈子有不同啊。一個說是有數(shù),所見佛的數(shù)跟心里念的數(shù)相等,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呢?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shù)。后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dāng)?shù),而莫知離量之?dāng)?shù)。知即數(shù)之名,而不知離數(shù)之名。知離數(shù)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dāng)?shù),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
         
         
         
        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沒有離數(shù)。后頭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而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所以說無量。見佛無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數(shù),而莫知離量之?dāng)?shù)。有的人計數(shù),一天念多少,不見得他一直在數(shù)量里頭,他念的時候他能夠離開數(shù)量,他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無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數(shù)量之中的名號,‘而不知離數(shù)之名’,這個名號沒有數(shù)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數(shù)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不知不覺,你可達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時,你就離開了數(shù)位。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shù)的名。你知道離開數(shù)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shù)量計,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沒有念。這與《金剛經(jīng)》的話一樣:我度盡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入涅槃,而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都是般若。即念離念,你掐數(shù)珠,也可以即念離念。那個是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x量之?dāng)?shù)’,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shù)是離量的,你念一個佛,就是念一切佛。
         
         
         
        這就把華嚴(yán)里的兩個偈,一個有數(shù),一個無量的原因說出來。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持名;一個是心不動的持念。《彌陀要解》云:‘從事持達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覺變成理念。離量離數(shù),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也即念實相。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
         
         
         
        【如隨好光明品云:‘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fù)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隨好光明品中,佛說:‘如我說我’,佛自己也說我,說法時說‘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無礙。說‘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里不像咱們似的,有個‘我’。但是不可以沒有這個假名,不然怎么說話呢?只好說我。說我,佛心中是離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沒有什么是屬于我的,這是我的財產(chǎn)、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官銜、我的個性;很多人把我的個性看得很高貴,其實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丟干凈才好。‘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都是這樣。都自說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這樣念就是念實相佛、實相念。所以,見佛是無量的。這不是說得很高玄了嗎?究竟怎么下手呢?下面彭居士這一段說得很好。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shù)。日須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nèi)。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fù)如是。】
         
         
         
        ‘初入此門,必依乎數(shù)’,你理解的應(yīng)當(dāng)高,真正下手的就應(yīng)當(dāng)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視這個‘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數(shù)量,不可說我隨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說我老念;但現(xiàn)在做不到這點。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規(guī)定了一個數(shù)。雖然告訴你以后離數(shù),但先從數(shù)開始。一定要依乎數(shù),‘日須克定課程’,要有定課,一天是三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從三萬開始,三萬、五萬、十萬)。
         
         
         
        咱們不拘多少,開始時,各人根據(jù)自己的心愿與條件,訂一個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念了,自己喜歡念,就愿意擠出時間來念,就越念越多。這樣的話,‘念不離佛’,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就是好消息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shù),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現(xiàn)在許多朋友都能達到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念起來了。就是熟了,就這么發(fā)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我的老師夏蓮老就是這樣。他說:我或者念佛,或者觀想字種,或者結(jié)手印,或者想一句經(jīng)文。跟人談話,手里結(jié)著手印,不礙事。有的時候,想一句經(jīng)文,絕大部分的時候能念。這樣就可以任何時間都不離開佛了。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你念念都是佛。這像什么呢?打個比方,很好?!缭略谒鸶愕男模裨铝猎谒镆粯?。月在水,并不是月亮在水里頭。不是心里頭擺了一尊佛,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里。實際就同水里頭出現(xiàn)月亮一樣?!绱涸谥?,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開了。如古人有一詩句,我很喜歡它富有禪機:‘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都開了,這是什么時候?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么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從花枝上見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么說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就在枝上。但從枝子里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你的心,如水與月,如春與枝。
         
         
         
        ‘如是念佛’,這么樣念佛的話,‘名字即法身’。所以說從事持達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啊?那還不是念實相佛?。克宰罡叩钠兴_的境界—-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個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里頭,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所以凈土宗的最勝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么禪定啊,更不是氣功什么所能比的。以上這種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會達到一下,老達到就成功了。
         
         
         
        為什么說‘名字即法身’?因為名字離開法身,沒有另外的自性。為什么‘法身即名字’?因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當(dāng)然也就遍在名字里頭。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報化身也是如此。報化身和名字也沒有兩樣,名字和報化身也沒有兩樣。一句名字,佛的法身、報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華嚴(yán)經(jīng)》?!度A嚴(yán)經(jīng)》,從廣來說,是經(jīng)中之海;從深來說,是經(jīng)中之王。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
         
         
         
        如來名號品說,一個如來名號,與法界相等,與虛空界相等。虛空無量無邊,我們好理解。虛空有邊嗎?虛空之大是不可思議。咱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個成員,銀河又是更大的一個天體的成員。這樣天體一層層大上去,沒有邊。你看這有多大?咱們看到銀河,就遠(yuǎn)得不得了,太陽就近了。銀河只是一個很基層的單位,基層單位,還有上級,上級還有上級,沒頭。虛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滿虛空?!S眾生心各別知見’。眾生心量不同,所見不同,而有種種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間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攝無窮無盡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DIV>
         
         
         
        《華嚴(yán)經(jīng)》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種種愿力不同、國土不同,但可以舉出一個毗盧遮那佛來概括。因為一切佛都有毗盧遮那藏身,跟毗盧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異’,古和今沒有兩樣,所以,古佛和今佛,一個毗盧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dāng)念無余,不歷剎那,成佛已竟?!?/DIV>
         
         
         
        這樣念佛,念一個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們念佛,我們心量就大了。整個法界、整個虛空,都攝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為所念的一個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當(dāng)然就收了全法界。念這一句不是過去,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未來,就超乎時間了。也不是四維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間了。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這么念佛的話,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就全都在內(nèi)了,沒有剩下?!粴v剎那’,不要再經(jīng)過剎那,一彈指是六十剎那。不經(jīng)過剎那,已經(jīng)成佛了。所以說凈土宗是至圓至頓的法門。大家都念佛,都是凈土宗,但能這么信的很少。大家自問一下,過去是不是這么信的?能這么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緊了。而頓法呢,至圓至頓之法,能這么念的話,不要再經(jīng)過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吧,我們說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經(jīng)過,成佛就已經(jīng)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yán)法界者?!?/DIV>
         
         
         
        華嚴(yán)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圓滿的境界。頓入,是‘頓’??!我們都講圓頓之法,不是那么一點一點爬的方法,直截了當(dāng)?shù)?。念毗盧遮那,怎么說要念毗盧遮那呢?毗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臺宗和法相宗說毗盧遮那代表法身,盧舍那佛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天臺也是圓教,現(xiàn)在這么說的人很多。至于華嚴(yán)宗呢?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沒有不同。但把毗盧遮那和盧舍那說是一個名字,而有廣略的不同??傊?,都是說,毗盧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就是我們要憶念我們的本師。所以,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們的本師是極殊勝。我們一般只相信釋迦牟尼佛是尼泊爾的太子,出家了,后來成道了,后來滅度了。這是化身所顯現(xiàn)的,這只是一個小片段。真正釋迦牟尼佛,就僅僅是這樣嗎?華嚴(yán)經(jīng)里,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這是示現(xiàn)。釋迦牟尼佛何嘗涅槃呢?就咱們世間人智者大師念法華經(jīng)藥王菩薩焚去兩臂的時候,他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山說法的法會,還在那說呢!至于這種生滅,是因凡夫有生滅見,見的就是生滅。
         
         
         
        【如世主妙嚴(yán)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fā)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DIV>
         
         
         
        《華嚴(yán)經(jīng)》世主妙嚴(yán)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的種種頌,都是說出自己怎么證的法門。勸導(dǎo)大眾最后都是要成佛,以如來果地的妙覺,來啟發(fā)尚在因地的眾生,令大眾生信得解,證入念佛三昧。華嚴(yán)也就是讓大家入念佛三昧。
         
         
         
        【自是說如來現(xiàn)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贊佛。而十地品每歷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
         
         
         
        如來現(xiàn)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諸大菩薩、諸世主都說偈子贊佛。十地品每經(jīng)過一地,菩薩都說不離開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咱們每一座法完了,念三皈依,念佛念法念僧。
         
         
         
        這個三皈依,有的人不清凈,這個就很要注意了。最起碼的,信了佛,就不要再信其他什么教主了。既皈依了法,就不要再研究、再相信別的那些個外道典籍了。皈依了僧,就不要再去找牧師、阿匍等了。
         
         
         
        所以,從這來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階次雖然不同,都是以念佛為其本來的行持。古佛今佛,佛佛道同,舉一毗盧遮那佛,就把一切佛都攝盡了。
         
         
         
        【故普賢十愿常隨佛學(xué)一門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fā)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xué)’?!?/DIV>
         
         
         
        在普賢十大愿王里頭‘常隨佛學(xué)’,普賢菩薩所學(xué)習(xí)的娑婆世界的毗盧遮那如來,不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嗎?釋迦牟尼如來,從最初發(fā)心起,就精進不退。六度中精進度十分重要,凡夫是進一退九,進一步又退九步。比扭秧歌還差,扭秧歌是進三步退一步,很慢了,進一步退九步!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難啦!每個人剛剛發(fā)了點心,就來了個障礙,或者生病,或者來了些事。好不容易有點進展,修持有點得力,就來點什么干擾,進一退九。
         
         
         
        釋迦牟尼佛是精進不退?!圆豢烧f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都是普賢行愿里頭的話,不可說不可說那么多的生命作布施;投身飼虎,見老虎要餓死了,就跳下去喂老虎;割肉喂鷹,鷹捉兔子,兔子來求救,佛就把兔子藏起來,鷹就來質(zhì)問,你救了它,我就餓死了。佛就說我拿肉替它,相當(dāng)于兔子這么多的肉,鷹說這個可以,我就不要兔子??墒悄贸觼沓?,要割的肉等于兔子,誰知拿多少肉下去,都抵不上兔子,身上肉都割光了。我們本師就是這樣的無量劫來以不可說不可說那么多身命來布施,令人感激淚零。
         
         
         
        我們現(xiàn)在舍一點外財,大家還是很踴躍的,也就很難得了。你要說叫我們舍掉一個內(nèi)臟去救度什么人,就困難了。佛是以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而為布施。
         
         
         
        ‘乃至于成大菩提,入于涅槃’。這表示布施只是開始,從布施開頭,六度都圓滿,成大菩提,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xué)’,這樣的一切,我都跟著學(xué)。這是普賢菩薩的大愿。我們也看到為什么憶念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功德、這個恩德,無量無邊。我們過去多少生中,已經(jīng)不知道多少次蒙受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救度,現(xiàn)在還正在救度我們,正在救度,就在此時此刻正在救度我們。這都是佛恩啊。
         
         
         
        【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起勇猛心,起擔(dān)荷心,便與本師初發(fā)心時等無有異?!?/DIV>
         
         
         
        由于本師在因地中修行了廣大無邊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釋迦牟尼(就是毗盧遮那),他所感的、所證的報身、化身,也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行者’指我們,行者若能真誠的生起決定的信解,能夠深信,能夠正解。理解什么呢?‘知一切佛不離自性’,知道一切佛都不離開每一個人本人的自性。所以,不是向外去求佛,一切諸佛都不離開你的自性。聽了這句無上開示,自然生起勇猛心。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還有什么膽怯,還有什么不敢呢?要‘承擔(dān)’,我心本是佛心,敢承擔(dān)?!闩c本師初發(fā)心時等無有異’,你就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發(fā)心的時候,不是剛才說嘛,一發(fā)心就精進不退,就一直到成佛。你就跟釋迦牟尼當(dāng)年初發(fā)心的時候,沒有分別。所以‘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華嚴(yán)、法華以蓮花做譬喻,就是因果同時。荷花的殊勝處很多,‘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點。荷花的功德其中最殊勝的就是因果同時,荷花開的時候,蓮蓬在里頭了。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佛的果覺已經(jīng)出現(xiàn),已經(jīng)成功了。蓮蓬不是在花瓣脫落后又長出來的,花正開的時候,小蓮蓬就在里頭,小一點就是了。真是因果同時,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就是因果同時的道理。這就是告訴我們,行人要如此發(fā)心,主要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底下引證《華嚴(yán)經(jīng)》幾段。                                           
         
         
         
        【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yán)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剎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毗盧遮那坐于道場,于念念中成等正覺。現(xiàn)諸神變,所現(xiàn)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6_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如來于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xiàn)受生,常無間斷?!?/DIV>
         
         
         
        引《華嚴(yán)經(jīng)》寂靜音海夜神。華嚴(yán)里頭,各界眾生都有。經(jīng)中夜神實是菩薩,就像過去舊社會出殯,往往有一個很高大威猛的鬼,俗稱開路鬼,其實那不是鬼,那是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的面然大士,在地獄中救度眾生。這些神啦,都是菩薩。寂靜音海夜神,得到一個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yán)解脫。已能夠入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法界安立海??梢匀攵嗌俣嗌偈澜缒??可以入一切佛剎的一一微塵中所具的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國土。
         
         
         
        佛經(jīng)常說微塵,過去人們以為是空氣中浮動的小小微粒,其實錯了。微塵很小,比電子還要小。一粒浮塵就太大了。電子已很小,現(xiàn)在有比電子還要小多少萬倍的中微子,可能就是佛經(jīng)所講的微塵,可能還不是,將來可能發(fā)現(xiàn)更小的。微塵之多之小是我們沒法想像得到的。這種小東西在太空之中很多很多。
         
         
         
        微塵多的不得了。‘微塵數(shù)法界安立海’,像微塵那么多數(shù)目的法界的安立海。夜神看見一切法界安立海,所有的一切法界安立海中,所有的一切佛剎,所有微塵。微塵數(shù)那么多的法界安立海,在這海里頭看見一切佛剎,安立海中種種的佛剎,種種佛剎中所有的微塵,這多得不得了。每一個微塵里頭,這就不可思議—小小之中有無量的大;比電子還要小多少萬倍的每一個小微塵里頭,有十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國土。一個小微塵有這么多佛國土。所以,這個小大完全不是人們的概念。小里面怎么能有這么多佛國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那么多的佛國土,在一個小塵里,比電子還小多少萬萬倍的東西里頭。比一粒沙土、一粒粉末還小多少萬萬倍的東西里頭,有不可說不可說這么多的佛的國土。(這正是華嚴(yán)事事無礙境界,夜神見法界安立海,海中有佛剎,佛剎有微塵,這都是從大具小,但下說,一一塵中皆有不可說佛國,一一國中,皆有毗盧坐道場,成正覺,現(xiàn)神變,這是小中具大。末后又說所現(xiàn)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正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每一個國土里頭,都有毗盧遮那坐于道場。你看,毗盧遮那的功德不可思議!這么多的國土里,每一個都有毗盧遮那坐道場,念念中成等正覺。他在那成佛,現(xiàn)種種神變。在一個微塵里頭,有無量的佛土,無量的佛土中,都有毗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都在那成佛、說法、現(xiàn)神變。所現(xiàn)的神變遍滿一切法界海。這都超乎咱們識量的境界了。這么多這么小的東西里頭,有無窮多的佛國,都有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那成佛、說法、現(xiàn)神變。所現(xiàn)的神變,遍滿一切法界海、遍滿虛空、遍滿法界、無所不遍。我們這樣來看釋迦牟尼佛,就超過咱們老的觀念,尼泊爾一個太子出家了,苦行,菩提樹下成佛、成道、涅槃?,F(xiàn)在對于佛之偉大,功德智慧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推進一大步。
         
         
         
        再如開敷樹華夜神,入了一個‘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入這樣一個法門,他憶念、思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所修行的,這些多的不可說了,稱之為海?!そ悦饕姟?,過去的事都現(xiàn)前,他都看見了。這是第二個神。
         
         
         
        還有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受生是自在受生,不是墮入母胎。他可‘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到毗盧遮那無量受生境界中,示現(xiàn)受生。由于此受生境界無量無數(shù),不可窮盡,所以稱之為受生海。‘亦見如來于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xiàn)受生’,也可看見如來在一切世界一一的小微塵里頭,一小微塵里頭有無量佛剎,釋迦牟尼佛在那示現(xiàn)受生,常無間斷,沒有停止。
        上一篇:華嚴(yán)念佛三昧論講記03
        下一篇:華嚴(yán)念佛三昧論講記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伦理片|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女人隐私秘视频黄www免费|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永生动漫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西瓜|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2018|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91九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 胸大的姑娘动漫视频|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波多野结衣99| 欧美韩国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free中文| 亚洲伊人色一综合网|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污污的小说片段|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11亚洲精品| 欧美一级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网站|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videos极品| 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深夜福利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99ri在线视频网|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