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大士行愿的啟示01
凈空法師講述
邱淑真居士記
前言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個非常殊勝的因緣,與大家報告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的啟示。雖然時間不長,不能細說,這一種研習報告的方式,我相信同修們比平常聽經(jīng)收獲一定更多。現(xiàn)代人工作忙碌,佛的經(jīng)典雖然很好,畢竟不能完全契合于現(xiàn)代人的需要。因此,研習啟示的報告,將與我們生活、德行、修持、家庭美滿、社會祥和,有相當關系的,提出來研習;擷取精華,使經(jīng)中的要義呈現(xiàn)出來,我們聽了之后,確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報告本文之前,先介紹華嚴經(jīng)。
大藏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佛究竟為我們說了什么?佛在無量壽經(jīng)講三種真實:1、真實之際。2、真實智慧。3、真實的利益。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的一切經(jīng),說的是‘諸法實相’;用現(xiàn)代話來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世尊出現(xiàn)在世間,四十九年所說,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真相。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對于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教誨,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佛的教育究竟圓滿,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就是真實的智慧,離苦得樂是真實的利益。虛云老和尚教導我們:‘學佛要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佛教教育博大精深,任何學術宗教都不能跟它相比。我們以一生有限的時間精力,如何修學呢?必須精選。要選擇,要解義。佛所講的道理,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很清楚地理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佛法的教學,給我們的真實利益,具體而言,一生的幸福快樂、家庭的美滿、事業(yè)的順利、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富強、世界和平,佛陀教育統(tǒng)統(tǒng)都能達到。這些是花報,是今世的果報;后世的果叫果報,更是殊勝。特別是華嚴,果報之殊勝,我們無法想像。
華嚴經(jīng),是佛門第一經(jīng),是世尊的圓滿法輪。這一部經(jīng),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是整個佛學的概論。一切經(jīng)都是華嚴眷屬,都是講華嚴經(jīng)的某一部份。說宇宙人生全體的就是這部經(jīng)。這部經(jīng)怎樣圓滿的呢?到最后,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此經(jīng)才到究竟圓滿。古人說:一切經(jīng)作比較,華嚴經(jīng)第一;華嚴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作比較,無量壽經(jīng)第一。華嚴經(jīng)到最后,普賢以十愿導歸極樂才圓滿;無量壽經(jīng)自始至終字字句句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jīng)是華嚴的歸宿。唐朝善導大師說過:一切諸佛如來示現(xiàn)人間講經(jīng)說法,就是為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功德利益,介紹給大家。
華嚴經(jīng)有三種譯本:晉譯六十華嚴,唐譯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愿品的全文。清涼大師判華嚴經(jīng)為七處九會。本經(jīng)的內(nèi)容,從清涼所判的‘信解行證’四大科,我們就了解。它的含義,除四分之外,有五周因果:前十一卷是所信因果;當中四十一卷,前面講差別因果,后面是平等因果;七卷講成行因果,這是離世間品,完全講修行的方法;末后二十一卷(在四十華嚴里就是四十卷)說證入因果。其次,說六相、十玄門、四法界,這是為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自己與生活環(huán)境的真相。講到大世界,講到宇宙,佛在此地說二十重華藏世界,即今所言宇宙觀。在行門方面,本經(jīng)特別著重歷事煉心。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中,在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鍛煉自己的清凈心、廣大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受用才是真實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經(jīng)的特色。華嚴不但有圓滿的理論、周詳?shù)姆椒ǎ疑曝斖优c文殊普賢等五十三位菩薩表演給我們看,教我們?nèi)绾涡扌小N迨簧浦R,代表現(xiàn)前社會各行各業(yè)男女老少,對于大乘佛法,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成就。真正發(fā)心學佛,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善財童子沒有同伴,沒有同學,他所遇到的人,都是善知識,用現(xiàn)代話來說,都是老師。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師。’好人與壞人皆是自己的老師。好人做好事,我們要跟他學,他是我的老師;惡人所作的事,我要警惕,不能跟他學,他也是我的老師。善財參訪第九住菩薩勝熱婆羅門,他愚癡,善財不學他的愚癡。第七行位菩薩是甘露火王,嗔恚心重。第五回向是伐蘇蜜多女,是位*女,代表貪愛。這三位菩薩代表貪嗔癡三毒煩惱。現(xiàn)今社會,具足貪嗔癡的善知識不少,假如我們有善財?shù)闹腔郏猩曝數(shù)谋绢I,我們跟他們相處,能成無上道,不妨礙我們。此經(jīng)指出,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大乘佛法修學超越國界、種族、宗教,還超越善惡、超越十法界,這都是我們在華嚴經(jīng)上認識體會的。每一位次階級有一善友代表,唯獨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兩人共一會,德生童子代表智慧,有德童女代表慈悲,悲智雙運,才能快速達到究竟圓滿境界;這是教我們在生活中,對人事物,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參觀彌勒樓閣,用現(xiàn)代話說,是圖書館;不但藏書豐富,錄音帶、錄影帶也非常豐富。何以故?因為樓閣中可以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好像銀幕里出現(xiàn)一樣;所以,他的圖書館是視聽圖書館。善財至此地,大開圓解,解圓滿了。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教他十大愿,十大愿代表行門圓滿。彌勒的圖書館是學問的圓滿,普賢十大愿王是德行的圓滿。學問與德行皆圓滿,這就成佛了;無上佛道至此成就。這是華嚴經(jīng)給我們非常偉大究竟圓滿的啟示。
佛在本經(jīng)告訴我們:不學普賢行愿就不能圓成佛道。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以后,才接受普賢菩薩的教誨,由此可知,普賢行愿是等覺菩薩所修的,不是普通人所修的;尺度放寬,那也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以前,普賢行愿可以發(fā)心修學,決定做不到。‘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大愿王才圓滿。’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細想。文殊與普賢皆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法王子,圓教的等覺菩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什么?我們由此經(jīng)得到答案,他是去修圓滿的十大愿王。
凈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凈土。生到凈土,不退成佛,這是凈宗真實的利益。凈宗解門依凈土五經(jīng)一論。行門則是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是正行。正行之外,還要有助行,正助雙修。凈宗助行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大愿王。
普賢行的基礎是三福。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要想成佛成菩薩,先要把人做好。從哪里學起?第一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學佛從這里學起。整個佛法就是講孝敬二字而已。‘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唯有成佛,才能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老師也是不孝。兄弟不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做事不負責任,對人沒有誠意,工作不努力,身體不好常生病,自己天天煩惱,一句阿彌陀佛沒念好,皆是不孝。沒有一樁事情離開孝敬,所以佛給我們訂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我們自己成佛,不但能度今生父母,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得度,這才是盡大孝。‘慈心不殺’:從孝敬這個基礎,發(fā)展為大慈大悲,慈心對一切眾生。不殺生是慈,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是慈。這個慈心,包括戒定慧三學,一展開,整個法界皆含攝其中。不殺只是舉一個例子。凡是令眾生生煩惱,我們心地就不慈;自己生煩惱,也不慈。‘修十善業(yè)’:十善不是戒,是善業(yè)。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不妄語(不騙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說話不粗魯)。意三善——不貪、不嗔、不癡。佛陀教我們修學身語意十大類的善行。這樣,把人做好,才叫好人。第一福是基礎,有孝親尊師、慈心、十善,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做釋迦佛的學生。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真正入佛門。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學。‘受持三歸’:你一入佛門,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歸。三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歸依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性之中。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本來具足三寶,我今天是要依*自性三寶。三歸:1、歸依佛: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做歸依佛。2、歸依法: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法華經(jīng)云:‘入佛知見。’佛知佛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于宇宙人生真實相完全了解,一點也沒看錯想錯。從前想錯看錯解錯,現(xiàn)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3、歸依僧:僧是自性清凈;六根清凈、一塵不染。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清凈。’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本來清凈的那個心,這叫歸依僧。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凈而不染。學佛修的是覺正凈。無量壽經(jīng)經(jīng)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三寶也在經(jīng)題中,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凈是僧寶。‘清凈平等覺’五字就是自性三寶,我們依這五個字修行,才是真正受持三歸,真正佛弟子。修行綱領明了之后,在佛菩薩像前,發(fā)深重誓愿:‘愿意做佛的學生,愿意接受佛的教誨,從今之后,我一定修覺正凈。’請一位法師作證明,舉行一個三歸儀式。真正重要的,是要歸依自性三寶。三歸之后,佛陀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持戒就是守法。不只佛所講的戒條——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凡是佛在一切經(jīng)論里對我們的教誨,統(tǒng)統(tǒng)是教誡。憲法、法律、規(guī)章,都在戒律范圍之中,都要遵守;各國的風俗習慣與道德理念也要遵守。‘不犯威儀’:威儀就是禮節(jié)、禮貌。我們要守法又懂禮,才能受到大眾歡迎,使佛法推廣到世界各地。第二福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菩薩善。‘發(fā)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六道輪回是很苦的、很不自在的。真正覺悟佛陀的教育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xiàn)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yè)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死后到哪個世界去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可以解決。真正覺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決定可以去得的。如此覺悟之后才叫做發(fā)菩提心。真正覺悟,才有出離輪回的希望。‘深信因果’:此地因果不是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因果。佛對菩薩講的深信因果,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也不相信。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報。這是殊勝的修學方法,我們?nèi)绻钚挪灰伞Q定受持,這一生必定成佛。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真信切愿,把這句佛號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里這句佛號不能丟掉,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叫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勸同修只讀一部無量壽經(jīng),用意在于斷煩惱。不念經(jīng)時,會胡思亂想生煩惱。佛云眾生有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從哪里來的?華嚴經(jīng)出現(xiàn)品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妄想發(fā)展成所知障,執(zhí)著發(fā)展成煩惱障。讀經(jīng)的目的在于破二障,恢復心地清凈,然后用清凈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來執(zhí)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才有感應。根性利者,五年十年得清凈心,然后可以法門無量誓愿學,可以涉獵其他大乘經(jīng)論。中下根性,若十年心還不清凈,就發(fā)個愿,一生就念一部經(jīng),法門無量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也不遲。把這一生的時間精力集中,專求西方凈土,絕不分心。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而且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jīng)典圓滿具足,一樣也不缺。在那兒,阿彌陀佛是老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陪伴你,你一定成就。若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證之后,再涉獵其他大乘經(jīng)論;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無量壽經(jīng)云:‘假令供養(yǎng)恒沙圣,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fā)心廣度眾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有了三福、六和敬、三學(戒定慧)、六度之基礎,修學普賢十愿,才能得利益。
什么是普賢行愿?如來圓滿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福德才能圓滿。每一種行門與自性皆相應,而且一一行門周遍法界;還有,任何一行都能廣攝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攝在一行之中,這是普賢行的本體,這也就是普賢菩薩所行的。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的方法,成就普賢菩薩。古德具體歸納為十條。1、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我們將來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沒有一絲毫差別,這是我們所求的。2、所化普:化是教化眾生。諸佛如來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我們也要發(fā)這個愿。3、所斷普: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皆要斷。煩惱不能留一絲毫。4、事行普:日常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點點滴滴,也要能稱法界,像菩薩一樣。5、理行普:一一行事皆與自性相應。6、無礙行普:理事無礙。7、融通行普:事事無礙。8、所起大用普:德用周遍法界。9、所行處普:橫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與自己身心無二無別。10、修行時普:從時間上說,念劫圓融。普賢菩薩每一愿皆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愿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yè),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的行愿也是無有窮盡,不疲不厭。這是普賢行,行門里達到登峰造極。
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的由來:世尊往昔示現(xiàn)成佛時,最初在菩提樹下入定說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劫圓融的境界;換句話說,時間與空間皆超越了,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遠近。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佛說這部經(jīng),題目若依梵文原來意思翻,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jīng)’。中國人喜歡簡單,將覺者翻作佛,雜字去掉,莊字去掉,變成現(xiàn)在的經(jīng)題:‘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從經(jīng)題意思看,佛所說這部經(jīng),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經(jīng)。‘大方廣’是法,也就是大乘經(jīng)常講的真如自性的體相德用。‘佛’是能證之人,圓滿證得自性的體相作用的人,就叫成佛,我們稱他為佛陀。‘華嚴’是比喻。雜華,雜是雜色,有各種品種,像一個大花園一樣,一切花應有盡有,一樣也不缺少。莊嚴是美好的意思。佛所證的一切法就像雜華莊嚴,佛所說的一切法也像雜華莊嚴;由此可知,這個經(jīng)題不是一部經(jīng)的經(jīng)題,是佛所說一切經(jīng)的總題目。世尊成佛后,在二七日中,把他所證的圓滿境界全部說給菩薩聽。聽經(jīng)的菩薩們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能力到世尊定中去聽經(jīng)?沒有定功,那就是沒緣份。佛說此經(jīng),權教菩薩與聲聞緣覺如聾如盲,見不到也聽不到。這部經(jīng)講完之后,大龍菩薩將此經(jīng)典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后六百年,世間沒人見過華嚴經(jīng)。龍樹菩薩聰明絕頂,閱遍世間佛法經(jīng)典與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經(jīng)典,傲慢心生起。此時,大龍菩薩化身度龍樹,告訴他,龍宮還有許多他未曾見過的經(jīng)典。一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本華嚴經(jīng),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首偈有四句),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呆了,降伏住傲慢習氣。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qū)。地球環(huán)繞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稱為太陽系。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過去,許多人認為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最近,黃念祖老居士提出新觀點,認為:‘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陽系里,由許多恒星旋繞著。須彌山就是天文學家所發(fā)現(xiàn)的黑洞,是一個銀河系的中心。’如此說法,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組成。佛說,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而今,假設把一百億個銀河系的星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代表一首偈;這一部經(jīng)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份量太大,地球擺不下。佛只費兩星期講此經(jīng),佛智慧神通之偉大,讓我們五體投地佩服。中本華嚴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中本是大本的提要,份量也太多。下本華嚴,是目錄提要的大綱,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四十八品。龍樹菩薩帶下本華嚴出龍宮,從此,世間才有華嚴經(jīng)。一直到東晉時代,即龍樹菩薩圓寂后三、四百年,這一部經(jīng)傳到中國。古時,經(jīng)典寫在貝葉上,容易遺失。華嚴經(jīng)傳到中國,經(jīng)文殘缺,只有三萬六千頌(偈)。晉朝佛陀跋陀羅譯成中文,分為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朝武則天派人到印度求取此經(jīng),請實*難陀來中國譯華嚴,比六十華嚴增加九千頌,總共有四萬五千頌,稱為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國王向中國皇帝進貢一部‘普賢菩薩行愿品’,是華嚴經(jīng)最后一品,這一品經(jīng)非常完整,沒有欠缺,譯成中文,總共翻成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愿品,全品經(jīng)文是四十卷。四十華嚴的翻譯,清涼大師參加了譯場。譯成之后,皇帝請清涼大師作注解。清涼專攻華嚴,一生講華嚴五十遍。華嚴經(jīng)八十與四十合起來,除去重覆部分,總共九十九卷。
古人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知道成佛的好處,那就非成佛不可了。對于佛法修學,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我對于凈土宗的信仰,是從華嚴經(jīng)得來的。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專弘凈土。我對于講經(jīng)非常有興趣,對于念佛的興趣不太濃厚。老師勉勵我:‘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修學念佛法門,你不妨試試看。縱然不能成就,從前那么多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老師這番話真是苦口婆心。當年,我對于凈土宗認識不徹底,信心生不起來。直到民國六十年,我開始講華嚴經(jīng),講了十七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兩位等覺菩薩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們修什么法門呢?原來這兩位菩薩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發(fā)現(xiàn),使我非常驚訝。再者,善財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門。華嚴到最后,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于凈宗才產(chǎn)生真正的信心。華嚴經(jīng)對我有很大的恩德。
這一次報告的是四十華嚴最后的一卷。這一卷經(jīng)在整個華嚴經(jīng)里非常重要,清涼大師稱它作‘華嚴關鍵’;華嚴修學的綱領,全在這一卷中,也是整部經(jīng)的總結論。清涼大師把這一卷提出來別行流通。念這一卷,等于讀了全經(jīng)。這一卷經(jīng)最好的注解是‘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疏是清涼大師注經(jīng),鈔是宗密大師注解疏的。清涼大師注解簡單有深度,其學生宗密唯恐后學研讀有困難,再詳細重注一次。此次講題是‘普賢菩薩行愿的啟示’,不照經(jīng)文一句一句講,只把大意作詳盡的報告。
正譯經(jīng)文
壹、長行文
一、十大愿王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設,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稱嘆如來殊勝功德已,這一句是接著前一卷而說。這是第四十卷。三十九卷后半卷有很長的偈頌都是普賢菩薩贊嘆如來殊勝的功德。‘如來功德’:此地如來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自性;每一個人真心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之贊嘆,只是滄海一滴而已。普賢菩薩說那么多,也說不盡,才轉過頭來告訴與會的菩薩與善財:‘如來功德(我們真心自性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皆來贊嘆,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說,不可窮盡。’普賢在此將成佛的好處一語道破。我們自性的功德,十方一切諸佛經(jīng)無量劫共同來稱說都說不盡。學佛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是要將我們自性里無量無邊的功德統(tǒng)統(tǒng)能夠現(xiàn)前,并得到它的作用。自性起用有哪些用處?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永遠沒有煩惱,不打妄想,家庭美滿,事業(yè)順利,社會安祥,世界和平,這些小利益皆可得到;最大的利益是長生不老、永遠不死。這些皆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利益。佛法不能不學的理由在此,所以一定要認真修。普賢菩薩這句話使我們認清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說:想要證得自性功德,應當要修十種廣大行愿,那么,自性功德就圓滿現(xiàn)前。凈宗學會行門五個科目最后一科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第五層樓,是圓滿的尖端。第五層建在第四層的上面,第四層是菩薩六度,第三層是戒定慧三學,第二層是六和敬,第一層是三福。三福是基礎。只要依照此法努力修學,在一生當中,就能達到圓滿的境界。
◎第一愿:禮敬諸佛
善財白言:大圣!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身語意業(yè),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孝敬;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禮敬諸佛。佛在大乘戒經(jīng)里明白開示:‘孝順父母師僧,孝順一切眾生,孝名為戒。’大乘戒律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字屬會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在一起是孝。孝里頭沒有代溝,老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老一代之上還有老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之下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由豎的方面看,祖先跟后世的子孫是一體。由橫的方面看,兄弟、親戚、朋友、兄弟的兄弟、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法界的全體。‘孝’字是個符號,代表法界全體。唯有成佛,才能把孝道盡到圓滿。我們?yōu)槭裁匆獙W佛?我們要盡圓滿的孝道,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因此,禮敬諸佛,普賢菩薩自己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愿才能做得圓滿。普賢菩薩是十方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代表人物。普賢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我們呢?我們要想盡圓滿的孝道,只有跟著普賢菩薩走;不跟著走,自己想成佛,是沒指望的。佛在經(jīng)上講,從初發(fā)心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過去生中修了無量阿僧祇劫,為什么成不了佛?因為煩惱沒斷,生生世世搞六道輪回。我從華嚴經(jīng)認識凈土,知道華嚴到最后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度了我。
禮敬諸佛,諸佛指誰呢?佛明白開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xiàn)象,叫做眾生。我們想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只有虛空不是眾緣和合而生。我們的身體、毛巾、講堂,皆是眾緣和合而生,皆名眾生。華嚴經(jīng)上還有一句重要的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指動物、十法界的有情眾生。無情是無情眾生,指植物、礦物。同圓種智是成佛。有情眾生會修行、會念佛、會成佛,無情眾生怎么能成佛呢?毛巾、桌椅,它們幾時成佛?今天,我們在行愿品得到這個消息,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無情眾生什么時候成佛呢?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成佛的那一天,會發(fā)現(xiàn)山河大地、一切草木、微塵,統(tǒng)統(tǒng)成佛了,這是成佛的現(xiàn)象。如果某一天,覺得自己已成佛了,認為別人都還沒成佛,說老實話,你是在作夢、是在打妄想,決定沒有成佛。華嚴經(jīng)所說,完全是佛與大菩薩們的現(xiàn)量境界,眼前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不是凡夫境界。
這個法門怎么學習呢?這個法門是法身大士所修,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我們能修嗎?能。佛門博士班的教科書,我們幼稚園小小班也能適用,很奇妙。佛教經(jīng)典不可思議,是圓融的經(jīng)典。初學的課本就是成佛的經(jīng)典。這個法門從恭敬學起。以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這是禮敬諸佛。我對佛菩薩非常恭敬,對別人則差一點,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平等行。我們每天早課以最虔誠恭敬的心禮佛,然后用這種心來對待人。無論對待父母、家親眷屬、朋友、同事、社會上一切善人惡人,統(tǒng)統(tǒng)用一個真誠清凈平等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普賢行。除了人,也要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萬物。毛巾是諸佛,毛巾使用完不能揉成一團亂丟,要洗凈晾干疊好,這是對它的恭敬。桌椅也是諸佛,要擦干凈擺整齊,這是對它的恭敬。對事,任何事情承擔了,就要盡心盡力做圓滿,這是對事之恭敬,不可敷衍塞責,不可互相推讓。
這法門難,不易修。原本是等覺菩薩修的,我們是幼稚園小小班。要勉勵自己,雖達不到圓滿,學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利益之大,不可思議。舉個例:能用真誠、清凈、平等、恭敬心對待人事物,你永遠不生煩惱,心里快樂無比,馬上得到幸福快樂。你今天為什么不幸福不快樂?因為你心中分別這是好人、那是壞人,一天到晚分別執(zhí)著,煩惱妄想不斷,你怎么會快樂幸福?要想修快樂幸福,普賢行是最有效最快速的。你不妨試試,把心量拓開。只要你真正發(fā)心,普賢菩薩會加持你。經(jīng)上言:‘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普賢菩薩神力加持,我們努力點,勉強點,也能做到幾成。
‘悉以清凈身語意業(yè),常修禮敬。’禮是禮貌、禮節(jié)。不但對人要有禮,對物對事也要有禮。心要至誠恭敬,外表要合乎禮節(jié)。清凈心就是真心,清凈心里沒有是非人我、分別執(zhí)著。菩薩用清凈心常修禮敬,不間斷。
佛法修學成敗關鍵在耐心,有許多人開始發(fā)心時很勇猛,過了幾天就退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轉,沒有一個不在一生成佛。普賢菩薩在此做榜樣,勸勉我們要保持初心。他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不可盡,我們發(fā)愿修普賢大行,就不能退轉。又說:‘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世界人口天天增長,眾生界不盡。眾生煩惱也一天比一天多。唯有學佛得力者,煩惱會減少;煩惱少,智慧就增長。眾生煩惱不可盡,我們效法普賢菩薩的禮敬,當然也沒有窮盡之日。
普賢菩薩更勉勵我們要:‘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這是做功夫的秘訣。念佛者,做到這兩句,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念佛功夫就得力,決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這兩句與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身,是要去做的,我們見到人要有禮貌;言語有分寸;心要真正清凈平等恭敬。普賢菩薩用的是清凈心,所以不疲倦不厭煩;我們用的是分別心、染污心,時間長就疲倦。日常工作用清凈心、歡喜心、利益眾生的心去做,工作量雖多且繁重,也不覺疲倦?yún)挓┝耍@就是普賢行修學的功夫你得了幾分利益。
普賢菩薩廣大的境界,這是與其他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賢行是稱性之行。真如本性非常廣大,佛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普賢行每一個行愿都與自性相應,所以每一行愿都包含虛空法界。普賢菩薩不但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慈悲,而且是無量的廣大,這樣的心來修行,這個行門就叫做普賢行。
◎第二愿:稱贊如來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xiàn)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如來與諸佛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不說稱贊諸佛?諸佛與如來是有差別的。經(jīng)上講佛、諸佛,都是從相上說、從事上說;講如來,是從性(本性)上說。在事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沒有分別執(zhí)著。佛菩薩,我們尊敬祂;凡夫、鬼神,我們也尊敬,尊敬之心與禮貌,與尊敬諸佛沒有兩樣;乃至于敬物敬事都沒有差別,這叫禮敬諸佛。稱贊就不一樣。禮敬是無條件的,稱贊是有條件的。惡人作惡事,不能稱贊他事情做得好。殺生與偷盜也不能稱贊。殺生與偷盜的人,我們要禮敬,但是他們做的事,我們不能稱贊。稱贊是有條件的,必須他的善行與自性相應;與自性不相應,我們禮敬而不稱贊。這種修行方法,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示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中。有些行業(yè)值得贊嘆,有些行業(yè)不能贊嘆。善財童子禮敬五十三位善知識,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對佛的恭敬態(tài)度完全相同,并贊嘆他們;但是,其中三個人,只對他們平等禮敬頂禮而沒有贊嘆。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癡;甘露火王脾氣大,代表嗔恚;伐蘇蜜多女是*女,代表貪愛。貪嗔癡是三毒煩惱,善財沒有贊嘆。稱贊是贊美,他的言行值得我們效法,可以作我們的榜樣,這才得到大眾的贊嘆。言行不值得大家效法,就不能贊嘆。
普賢菩薩的稱贊是稱性的,不同于平常的贊美;因為用心不相同,目的不相同,境界也不相同,如同佛之互相贊嘆。主伴含融,一切諸佛也彼此互相贊嘆。阿彌陀經(jīng)原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講經(jīng)就是贊嘆阿彌陀佛,贊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也贊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
佛法里常講總持法門,總持是掌握住總綱領。總持的贊嘆,言語很簡單,意思跟講經(jīng)一樣圓滿。總持的贊嘆,就是執(zhí)持名號。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jīng)都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里。念這句佛號,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jīng),統(tǒng)統(tǒng)都念完,簡單方便,這才知道名號有這樣大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是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還有一層非常深的意思。如來是講真如本性。一切諸佛的真如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稱贊如來就是稱贊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己,所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自性就是如來,唯心也是如來。念佛是最標準的稱贊如來。念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乃至于讀誦一切大乘經(jīng)典,都是稱贊如來。我們以真誠清凈無比廣大之心稱念讀誦,就與這一愿相應。
稱贊,要想達到圓滿不容易,雖不易,我們要努力,做到一分得一分的好處。真正發(fā)心修學,能得普賢菩薩、彌陀如來、一切諸佛的加持。學佛不僅自己得到修學的真實利益,為了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一切眾生恩,要把真實的好處普遍推薦介紹給大家。推薦介紹就是稱贊如來。舉辦法會講演經(jīng)典是稱贊,勸人念佛是稱贊,乃至于任何時間場地,我們合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都是稱贊。如是稱贊,得佛威神加持,我們現(xiàn)前的感應是辯才。從前不善言辭,現(xiàn)在很會說話,這是佛力加持。還有一個事實,是我的體驗:佛法經(jīng)典(善法)我很會說,惡法一句也不會說;善法有辯才,惡法沒有辯才。
境界之廣也跟前一愿一樣。普賢菩薩說:‘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我們能做到嗎?這個事實,隨著我們的心量。就好像無線電波一樣,只要沒有高山障礙,電波發(fā)射出去,距離就無量無邊;如果當中有障礙,電波就被阻隔。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里有分別、有執(zhí)著、有煩惱,就是高山,稱揚的音波就有了障礙、有了范圍,不能盡虛空遍法界。假如你的心很清凈,沒有分別執(zhí)著、沒有妄想,你稱贊的功德,確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由此可知,真正的關鍵在一心;用三心,就障礙重重,不能周遍。佛告訴我們,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都是用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是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識。二意是指末那識(意根)與第六識(意識)。不用三心二意,則用的是真如本性;只要用真心本性,決定周遍法界。交光大師注楞嚴正脈,根據(jù)經(jīng)義,教我們‘舍識用根’。舍識,在日常生活中,見色聞聲,不要用八識,要用真性。凡夫眼睛見是用眼識見,耳朵聽是用耳識聽,用六識;他教我們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這樣一轉過來,馬上就成佛了。舍識,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大師提倡得好,確實是世尊講楞嚴的本意,沒有曲解。交光大師在序文里說一段故事,值得我們警惕、學習。交光大師生一場大病,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念佛功夫不錯,佛來接引。他忽然想到,楞嚴經(jīng)自古以來的注解,都沒有說出佛的本意。他向阿彌陀佛告假,想留在世間把楞嚴重新注解,注解好了再去。阿彌陀佛點頭準假,他的病就好了。這也是生死自在、來去自由。所以,稱贊的音聲能不能周遍法界,看我們用的是什么心。古大德告訴我們,學佛的兩大原則:1、聽經(jīng)要‘消歸自性’,聽了之后要與自性相應,絕不是一面聽一面胡思亂想。2、修行,不管念佛持咒參禪,八萬四千法門,要在‘轉識成智’;也就是說,不用八識,不用三心二意,要用真性,用六根的根性。
‘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菩薩教我們要一心稱念;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修學這個法門。‘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沒有疲倦?yún)挓S霉θ绻昧θ绶ǎ_實是不疲不厭。有同修念佛得力,一句佛號把睡眠念掉,疲勞也念掉,念得身心自在,快樂無比。真正念佛人,越念精神越好、身體越好。我們的身體,因為有妄想、執(zhí)著、煩惱,體質發(fā)生變化,變成不正常、有毛病。今天,地球受到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去平衡,地球生病,也不正常了。臭氧層破洞,天也不正常。身體有病,改變體質,恢復自然就正常了。什么是自然?心里沒有事是自然。心里本來沒有事,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自然的。如果你心清凈了,沒有一物,你的身就恢復自然,體質細胞重新組織成非常正常,身體就健康、就不會生病,會長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無量壽,個個長生不老,原因在于他永遠保持自然。要改變體質,唯有修清凈心。世間講究醫(yī)藥、進補,是*不住的。性情溫和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脾氣暴躁、性情不好的人,常有病痛。知道事實真相,就曉得怎么做法。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是修學的要領,也是真正的功夫,要努力學習。
◎第三愿:廣修供養(yǎng)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yǎng)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所謂:華云、鬘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波足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此廣大最勝供養(yǎng),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yǎng)亦無有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供養(yǎng)是修福。人不能沒有福;沒有福,日子過得清苦。有福報,你的生活就會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幸福。福報從哪里來?福報是從修布施供養(yǎng)當中得來的。大乘菩薩六度,第一個是布施。普賢菩薩的布施叫供養(yǎng)。普賢菩薩布施的心真誠、清凈、廣大、平等,這樣的心修布施,叫做供養(yǎng)。沒有這種心,叫做布施。布施的福報小,供養(yǎng)的福報大;因為布施的心量小,供養(yǎng)的心量太大了。福報隨著心量成比例,心量大福報就大。
福報有很多種,佛在經(jīng)上歸納為三大類:1、財富。2、聰明智慧。3、健康長壽。長壽且健康,不須別人照顧,是真正的福報。佛告訴我們,三種福報是果報,不修因,你怎么會得到果報?‘財布施’得財富。世間大富貴人家,命好、走運,做什么都賺錢;你去做就不賺錢、賠本。實在講,不是機會、不是好命、也不是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當中他應當?shù)眠@個果報。以自己的財物布施供養(yǎng),你的財富的果報永遠享受不盡。現(xiàn)代,指望兒女養(yǎng)老是*不住的。世間人以為身邊存點錢財才*得住,萬一遇到意外災害,如火燒、大水漂、被盜賊偷,錢財丟掉,你怎么辦?還是不可*。存在銀行也不可*,銀行也會倒閉。最可*的是修布施,把財富布施供養(yǎng)一切大眾,這種儲蓄*得住。自己需要時,有別人布施給你、供養(yǎng)你。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不保險,不敢做。不敢做就是不信佛,因為布施得財富是佛說的。有錢就布施,布施得干干凈凈,心里就真快樂,到時候‘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想什么,東西就來。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但是要會修,要知道修因,你不要害怕,要相信佛,佛不欺騙我們。’我聽老師的話,生活非常節(jié)儉,省下的錢布施,用來放生、救濟貧病者醫(yī)藥費,多余的錢買書。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布施。前年在美國德州,同修們想在那里建道場,是好事,但是我身上沒錢。念頭一動,不到三個月,有很多人送錢來,建佛堂的錢居然有了。那個房子是佛菩薩建的。錢財若是用在弘法利生,是最適當?shù)摹N覍W佛,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四十年,我自己得到的感應,真的是有愿必成。福一定要種在福田上,弘法利生是福田。我的錢都用在印經(jīng)。‘法布施’:有機緣,把自己修學的理論方法,所得到的好處,向大家報告,讓大家也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這叫法布施。最近幾年,我到全世界各地講經(jīng),普遍介紹凈土宗,這是法布施。‘無畏布施’:眾生心里有疑惑、有恐怖、有困難,我們有能力幫助他解決,使他心理得到平安,身得到安穩(wěn),這一類的幫助,叫做無畏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果報我們都要,則三種布施要認真修學,才能得殊勝果報。若不修因,每天求佛菩薩,供養(yǎng)香花水果,巴結佛菩薩保佑,給你這些福報,是沒有這回事的。佛菩薩教我們修因,修因得果。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一般人只曉得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曉得果報里還有圓融,那就是專心修法布施。有智慧,你不會貧窮;有智慧,你一定會調(diào)身調(diào)心,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由此可知,世間最寶貴的不是財富,是智慧。普賢菩薩一語道破,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
法供養(yǎng)的范圍廣大無邊,菩薩舉了七個例子:
1、如說修行供養(yǎng):佛在經(jīng)典里所講的道理,我們要明了,要能體會。佛菩薩教我們哪些事情應該做的,我們照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的,我們絕對不做。依照佛菩薩的教訓,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說法做法,這叫做如說修行供養(yǎng)。香花水果供養(yǎng),只是表我們的敬意而已,佛菩薩不需要。佛菩薩念念希望我們趕快成佛,跟他一樣。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個手段。凈宗遵循的經(jīng)典是凈土五經(jīng)一論,這里面所說的,我們都能明了,都能照做,就是如說修行供養(yǎng)。去年新加坡有位老太太,聽到念佛法門,非常歡喜,在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七個月,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所以現(xiàn)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念佛的人很多。臺灣也有念佛半年,站著走的。如說修行就是依教奉行,是真正的供養(yǎng)。
2、利益眾生供養(yǎng):菩薩念念度眾生,念念都要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最好的利益。最好的利益是幫助他念佛,幫助他預知時至,幫助他不生病、站著坐著往生,這才是最大的利益。其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死了之后都要搞六道輪回,你給他再大的利益,也不過享受幾十年而已,幾十年之后,長劫流轉。幫助他脫離苦海、超越輪回、成佛作祖,這是最殊勝的利益。利益眾生就是普度眾生。印經(jīng)典、塑造或印刷佛像、講經(jīng)說法(無論規(guī)模大小)、流通講經(jīng)錄音帶與錄影帶、電視廣播弘揚佛法,都是利益眾生供養(yǎng)。能修這個供養(yǎng),是真實供養(yǎng)諸佛。我們把佛法介紹給眾生,把學佛的機會給眾生,幫助他快快成佛,就符合十方一切諸佛的本愿,于是佛會將他的本愿功德加持你,你就得三種自在——財自在、慧自在、健康長壽自在。
3、攝受眾生供養(yǎng):利益眾生是普遍地、廣泛地推薦介紹;攝受眾生則不一樣,不但把佛法介紹給他,而且指導他修行,領導他、帶他一起修行。攝受,關系非常親密,真正建立師生、同參道友的關系。不僅以言語幫助他,我們以行動幫助他,把佛法修學做一個榜樣給他看,這叫做攝受眾生供養(yǎng)。
4、代眾生苦供養(yǎng):菩薩有這個愿,代你受罪受苦;事實上,各人造業(yè),各人要承受果報,諸佛菩薩無法代你受苦。可是,菩薩也確實能代替一部份。譬如,早上去買菜,本來預備買五十元,心里想,苦難的人很多,我少買一點,買便宜一點的東西,買二十五元,省二十五元去幫助別人,這是代他受苦。本來你可以吃五十元的東西,吃得很舒服,現(xiàn)在你只能吃一半,你要吃點苦頭,這是代眾生苦。本來可以住豪華住宅,改住小房子遮蔽風雨即可,把省下的錢幫助苦難眾生。可見得確實能代替一部分。每天節(jié)省一塊錢,就能修一塊錢的福;省十塊錢,修十塊錢的布施供養(yǎng)。自己節(jié)儉幫助別人,這是代眾生苦。至于眾生造的善惡業(yè),我們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節(jié)儉一點,以多余的力量,來幫助佛法的弘揚,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菩薩發(fā)愿代眾生苦的供養(yǎng)。
5、勤修善根供養(yǎng):這一生中,修行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點,是關鍵所在。善根: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根上生。根是能生之意,是比喻;好比植物有根,就會成長、發(fā)芽、開花、結果。培養(yǎng)善根是非常重要的修學大事。善根有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以世間善根為基礎。世間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叫三善根。佛陀教我們勤修三善根,這是供養(yǎng)。對于世間一切法、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不起貪心。對于一切不如意境界、惡人惡事,不起嗔恚心。對于一切事理,通達明了,不迷惑、不顛倒,沒想錯、沒看錯,不愚癡。這是世間善法的三個根本。學佛的人要認真努力修學、不貪不嗔不癡,深深相信因果報應。一般人,為什么聽到佛講善因善果,不敢去做?是對于因果的事與理不清楚,信心不夠,如果搞清楚,就有膽量放心去做。譬如財布施,我的財物統(tǒng)統(tǒng)布施光了,明天吃飯怎么辦?這很現(xiàn)實,明天到哪吃飯?一想到明天,布施的錢要留一點,明天還要吃飯;想到還有后天,還有以后,就不敢布施了。這是事理不清楚。我常勸同修,三善根的培養(yǎng),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對因果報應的事理,會有信心、有膽量。布施是修因,福報自然現(xiàn)前,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越害怕,越不敢布施,你的福報越有限。出世間的善根,是菩薩修的,只有一條——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修行依據(jù)的理論方法不錯,愈精進愈快樂,就像普賢菩薩一樣,無有疲厭。你想想看,這人生多自在、多快樂,精進當中得來的。不精進就懈怠懶惰,修行功夫不得力,煩惱多、苦難也多;于是,對佛法產(chǎn)生懷疑,信心動搖,退轉墮落。精進:進是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有用處。同修當中,也有很努力的,非常用功的,但是,他不是精進,他學得很多,那是雜進,費了很多時間精神,得的效果不理想。佛法可貴,貴在精進。
6、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業(yè)是事業(yè),菩薩的事業(yè)就是教化眾生。菩薩在世間是當教員,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示現(xiàn)世間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份,出家、在家的身份,以及各行各業(yè)男女老少的身份。菩薩若示現(xiàn)商人,是商人的領袖,教你怎么賺錢,怎么用錢,他有智慧。錢,怎么樣賺很苦,怎么樣賺很快樂。怎么樣花錢,花得很痛苦,造了很多罪業(yè);怎么樣花錢,修了很多功德,將來得很大的福報,菩薩商人懂得。各行各業(yè)男女老少,都有菩薩在,菩薩給你作示范。菩薩的事業(yè)在佛門里象征的是‘弘法利生’,這是不能舍棄的。佛的家業(yè)就是弘揚佛法,盡心盡力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是菩薩事業(yè)。有許多人說:‘我沒有錢,不能建道場,對道場也幫不上忙。我也沒有智慧,不會講經(jīng)說法,怎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yè)?’你把此地講經(jīng)的消息,告訴認識的人,以及朋友、家親眷屬、鄰居,勸他來聽經(jīng),這就是菩薩事業(yè),你能力可以做得到。他來,很好;不來,也好,我菩薩的事業(yè)做到了。可見得菩薩事業(yè)人人可以做,不難。我見到人,合掌阿彌陀佛,這就是菩薩事業(yè),管他喜歡聽或不喜歡聽,他都聽到耳朵里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阿彌陀佛的種子,硬種到他阿賴耶識,這是菩薩事業(yè)。菩薩事業(yè),只要盡心盡力,不難修。
7、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保持高度警覺心,不迷惑,這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一念不覺就迷,念念不覺就造罪業(yè),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心。怎么保持法?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擺在心里,沒有丟掉,你就保持了高度的警覺心。阿彌陀佛一沒有,你的妄想雜念就起來。妄想雜念是迷,這一句佛號是覺。在一切法門當中,為什么一切諸佛偏偏贊嘆念佛?念佛這個法門容易,行住坐臥,無論在什么處所、環(huán)境,你心里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不中斷,修學方便。這是非常具體的告訴你,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由此可知,這句佛號,上供十方一切諸佛,下供九法界一切眾生,統(tǒng)統(tǒng)都供養(yǎng)到了。一句佛號是普供養(yǎng)。佛號功德利益,知道的人很少。這部普賢行愿品,自始至終,皆是稱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經(jīng)文字字句句結歸名號功德。
修學境界也跟前面一樣。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yè)、眾生煩惱不可窮盡,我們廣修供養(yǎng)也無有窮盡。也是一心一意,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要認真努力、要精進地修學。
廣修供養(yǎng)這一愿非常重要。菩薩行門以六波羅密為綱領。六度第一條就是布施。為什么菩薩行門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諸佛如來實在是‘無法可說’,所說一切法無非是‘應病與藥’而已。眾生有毛病,送一副針對此病的藥,病好,藥也不要了。眾生病很多,所有一切病的病根是慳貪,一切眾生修行不能開悟證果,造六道輪回墮三惡道,都是被貪病所害,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一副良藥。無貪嗔癡,一切善法生;有貪嗔癡,一切善法不得生,一切惡法得生。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法供養(yǎng)中,‘如說修行供養(yǎng)’最重要,即依教奉行。學佛的目的不同,所求不同,所選擇的法門也就不相同。我們這個道場,選擇的是凈土宗,目的是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是五經(jīng)一論。一定要依照經(jīng)典的教誨認真去做,這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我們的行為修正過來。正的標準是什么?佛在經(jīng)上所有的教訓就是正的標準。佛的想法看法做法,決定是正確的,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放棄,依照佛的想法看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觀點、行為,這叫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是在待人接物之處;而不是每天念經(jīng)、敲木魚、唱贊、磕頭作揖。裝個修行的樣子,心里打妄想,不是真修行。如說修行供養(yǎng),可以說把一切菩薩所修的布施供養(yǎng),就已經(jīng)做到究竟圓滿的地步。譬如我們受持無量壽經(jīng),佛在無量壽經(jīng)里所說的一切教訓,我們每一條每一句都能做到,則六波羅密、十波羅密、十大愿王,全都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