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墊在宗教中常用,但卻不是源出于宗教的法物,所以關于它和宗教有關的淵源傳說就顯得非常少。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凡現今在宗教中頻繁使用的法物,追根溯源,無一不與宗教有關,如木魚、缽、佛龕等,皆源出于宗教,其后才在民間廣泛使用。但拜墊是個例外,沒有典籍記載表明它的雛形來自于宗教。相反更多的記載表明它在除宗教以外的方面如宮廷、家居中被使用廣泛?,F在出土的一條唐代宮廷使用的拜墊就是明證。 關于這個奇怪的現象,若從拜墊本身的來源看,其實不難解釋。在古代,人們在不便坐著的時候,或祭拜祖先,或上見達官時,或參拜佛祖時,要跪拜,跪下到起身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對跪拜的人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想想跪在堅硬的地面上,冬冷夏熱,那滋味實在是不好受。于是,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墊子墊在膝蓋下面,這樣既合乎法度,又可以使跪拜的人感覺舒服點,于是拜墊就應運而生了。當然這個時候的拜墊應該是一種成熟的生活品了,在制作上、款式上都已經有一定的講究了。 更早的拜墊應該源于勞動或在戶外時,人們想要坐下時,沒有椅子,就隨身攜帶一個綿軟的物什放在臀側下。久而久之,為了美觀好看,人們帶出來的物什加了外罩,加了刺繡,逐漸演化成墊子。后來,墊子的應用逐漸生活化,在跪拜時使用的功能加強,拜墊由此而來。拜墊可隔絕濕氣或寒氣,這是它的基本功能,而且這個功能也是拜墊能夠延續使用下來,并在現在還在使用的原因。 拜墊有圓形的,有方形的,寺院中圓形的比較常見。拜墊的直徑應該在48cm-65cm之間,厚度一般在4cm-12cm之間。 拜墊是很生活化的一件法物。所以它的制作比較簡單,材質要求也不是很高。做圓形或方形的罩子,里面填充木棉、椰絲、藺草、藤、棕、海綿等,生活中用的還可以填充小孩的棉被或墊被等。比較講究的拜墊還在外面的罩子上繡花,多為蓮花。拜墊的顏色常見的有黃色、紅色、棕黃,與寺院中的主色調相和。 對拜墊多少有點了解的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疑惑:拜墊和蒲團有什么區別呢?其實拜墊和蒲團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實質上則沒有根本性的區別。在寺院大殿中的墊子稱為拜墊,左右兩邊的稱為蒲團。生活中用于跪拜的成為拜墊,既可靜坐有可跪拜的則稱為蒲團。 拜墊的挑選和普通的有內置填充物的物品一樣。在外罩上要講究色澤大方,質料優良,手感光滑。內置添充物不論是何材料,都要有相當好的穩定性和彈性,這樣在跪拜之后,拜墊看起來仍然保持原狀,顯著飽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