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蟲蛀,城建擠占,再不抓緊時間保護和維修,我們將失去這個城市寶貴的文物和記憶”,昨天的越秀區(qū)人大分組討論會議上,江澤桂等11名人大代表聯(lián)名呼吁相關(guān)部門盡早重視并全面復(fù)興城隍廟及周邊一帶,以及早“喚醒”這座瀕臨受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廣州城隍廟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代嶺南最大城隍廟。現(xiàn)存的城隍廟為清代重建,1920年拆廟建街時,只剩現(xiàn)有的大殿和拜亭。1993年被列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就在北京路“隔壁”——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站在中山四路與文德路的交叉口向北看,這座青磚綠瓦的老建筑并不顯眼,大門被銹跡斑斑的鐵柵鎖著,城隍廟三面被高樓包圍。
“再不行動起來,眼看這個珍貴的古建筑就要毀了”越秀區(qū)人大代表江澤桂痛心地表示,城隍廟內(nèi)有60多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對聯(lián),但近年檢查發(fā)現(xiàn),30多根柱子慘遭白蟻侵蝕,有的已經(jīng)空心。
“城隍廟的修復(fù)重建,最好把前面的兩個停車場遷走,改建成為城隍廟廣場,成為市民休閑活動的公共場所。另外,重建一部分城隍廟被毀建筑,大殿修整一新后重新開放,供市民紀念那些對廣州城建設(shè)做出貢獻的先人。”江澤桂說,城隍廟前面就是萬木草堂遺址,旁邊是南越王宮署遺址,附近還有大小馬站、中山圖書館,城隍廟后面越華路一帶還有清代大屋,這些都可以連起來整體保護。(稿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