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溥心畬(溥儒)先生的舌血畫釋迦牟尼坐像,畫長60厘米、寬40厘米
溥心奢(1896-1963),名儒,即愛新覺羅·溥儒。北京人,滿族,是清末恭親王奕昕之孫,為民國時期一代書畫大家。
溥氏自幼即受到傳統嚴謹的禮教薰陶,他的個性又內向好學,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學養基礎,也使他背負了傳承文化道統及國家情感的重大壓力與使命感。他天資穎悟,用功又勤,19歲赴德國留學,研習生物與天文等西學,前后在德國八年,也獲得了極高的學術肯定。1949年去臺北.曾任教于臺北國立師范大學。
“舌血畫”非常罕見。作畫者,必須提前半年禁絕食鹽,于每日清晨,齋戒、沐浴后,用針刺舌尖滴血入杯,還要經過特殊處理,防止血液凝固,然后才能蘸筆而作畫。
這幅畫,是溥心奢先生為紀念、超度自己去世的母親而作,歷時半年之久,是溥儒先生嘔心瀝血之作。線條勾摹流暢,筆法細膩,堪稱溥心奢畫作中的絕版珍品,具有非常高的藝術造詣和收藏價值。最為難得的是,這幅畫雖然歷經數十載,顏色依然殷紅如新。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在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諺語。千百年間,潭柘寺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優美的風景、神奇的傳說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清康熙皇帝更為其定名“敕建岫云禪寺”,使其成為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潭柘寺于1980年8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并于1997年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旅游服務設施完備,是京郊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稿源:中國企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