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記者從南京市博物館獲悉,2008年度(第19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開始啟動。初步選報的項目中,大報恩寺遺址、黔國公沐斌夫婦合葬墓、明代琉璃窯遺址——這三項考古發掘工程,有望代表南京向無緣8年之久的“十大發現”發起沖擊。
大報恩寺無疑最有希望
南京博物館負責人對記者說,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是一項極其嚴肅而科學的評比,除了要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突出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還需為考古學科增添新的內容和發現。去年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最激動人心的自然是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發掘。歷時5個多月的發掘工程為考古界留下了一連串的紀錄:發現的北宋長干寺真身舍利塔地宮,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深度最深的佛塔地宮;地宮內出土的鐵函是目前國內地宮中所見體量最大的宋代鐵函;而鐵函內“體量最大、制作最精、工藝最為復雜”的七寶阿育王塔,更是被稱為考古界和佛教界的“驚世大發現”。而且,大報恩寺遺址發掘,有兩次電視直播和國內外媒體的造勢,在海內外都引起了轟動效應。無論是文物價值還是社會影響,入選“十大”應該沒什么問題。這位負責人不敢肯定,“我們當然希望能上,但最終要得到所有評委成員的投票才行。”
明代御窯址也具沖擊力
去年夏天,本報曾報道南京將軍山沐氏家族墓又發現3座墓葬,根據出土墓志確認墓主為黔國公沐斌及夫人徐氏和張氏。專家表示,此次發掘,對了解明代家族墓葬的排葬規律以及形制結構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據統計,墓葬內出土了陶器、金器、銀器、錫器、石器等遺物百余件,而一套飾有挑心、頂簪、分心、掩鬢、釵簪、耳墜等器件,是迄今考古發現最完整的一套明代頭面飾。
另外,去年3月中旬,市博考古隊又在雨花臺窯崗村30號展開了對明代琉璃窯遺址的考古發掘。專家分析說:“明故宮和大報恩寺琉璃塔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窯崗村御用琉璃窯燒制的。”據了解,這處琉璃窯遺址應為《明會典》所載聚寶山官窯的一部分,屬于明代御用琉璃官窯。為研究琉璃燒造的技術和工藝,明確窯址的使用時間提供了重要線索。目前,考古專家把保存完好重達近40噸的一座窯,整體搬遷到了南京市博物館東山上,供市民參觀。專家認為,從評選標準來看,明代琉璃窯遺址也有競爭力。
變數大要看臨場發揮
考古專家認為,送選的這三項中究竟哪項能夠勝出,很難估計。“其中有多種評比參照系數,還要看你在評比演講答辯會上的表現,臨場發揮也很重要,所以我們要派出精兵強將。”南京博物館負責人說。
據了解,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已經舉辦了18屆,南京先后有3項考古項目獲此殊榮,分別是湯山古人類頭骨化石、仙鶴觀—象山東晉貴族墓地和鐘山六朝壇類建筑遺址,但距離最近一次入圍已經過去了整整8年。(稿源:龍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