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綜合資源>>佛學資訊>>劉長樂:佛教的包容與包容佛教
劉長樂:佛教的包容與包容佛教
2009年01月18日16:18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272 字體: 繁體

 

  隨著一個名叫張騫的人開拓了連接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世界各地的文化開始像地球上飄移的大陸板塊一樣流動遷徒。絲綢之路上并不是只有柔軟的絲綢和堅硬的戰爭,還有更加誘人的東西,那就是思想。

  來自“西天”的佛教就是沿著這條路向中國人走來。氣定神閑、義無反顧。

  佛教進入中國,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宏觀的文化思維,使華夏民族可以接納或容忍與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聲音。中華文化的包容力表現在對佛教的接納和改造上,而佛教也給中華文化注入新的包容精神。從宏觀的文化的角度來看佛教文化,就會發現,佛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失去了這個重要角色,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將會有重大的缺失。我認為,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相互包容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過去與現在,也影響著雙方共同的未來。這種關系不免讓人想到元代的一首詞:“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碎,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佛教與中華文化的相互包容

  中國的歷史經歷了兩次重大的外國文化的輸入:一次是公元紀年的前后,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再一個就是16世紀西方文明的傳入。這兩個外來文化的傳入,對于中國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1、佛教和平的東行漫記

  對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有一些爭議,人們習慣把這個時間定位于公元67年,因為那一年發生了《白馬馱經》的故事,兩位印度的高僧把《四十二章佛經》用白馬馱到洛陽,漢明帝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樣,造一座佛寺,把送經的白馬供養在那兒,這座寺就叫白馬寺。

  佛教能夠傳入中國,有三個歷史原因:一是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為佛教東傳創造了條件;二是連年戰亂的政治現實提供了百姓的心靈渴求;三是佛教縝密的哲學思辯、宗教幻想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性格和水平的相互適應。

  我們注意到,兩位印度高僧雖然千辛萬苦跋涉而來,卻沒有受到任何組織或政府的阻撓,雖然當時的帝王并不懂得佛理,百姓也不太關心靈魂的問題,但是它確實是堂而皇之地向我們走來了。不畏艱辛、拈花微笑,這就是佛教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和平傳播。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是世界公民。佛教是最具和平精神的宗教。佛教和平傳播的原因在于八種特性:兼容性、理智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平性、慈悲性、忍辱性、普遍性。佛教徒強調沒有遠近、敵我、叛教者或不可觸者之分,從而使和平傳播成為可能。

  盡管沒有受到來自官方和民間的抗拒,但是佛教傳入中國后,還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各個階層、各種文化以自身思想的力量試圖對佛教施加影響,特別是儒家、法家等中國主流學派曾一度對佛教采取了漠視、抗拒和激辯的態度。這是一種來自中國文化的智慧的挑戰。然而,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佛教這個有生命力、有遠見的文化在和平傳播的旅途上,沒有拒絕,沒有固執,更沒有猶豫,而是主動迎合中華文化,認為這種文化能夠豐滿自己的羽翼,開啟更多的哲思,壯大自己的隊伍。于是,他們主動改變自己,甚至不惜依附于中華文化。

  這種依附不是同化或喪失自身的特質。

  佛教是自信的,它敢于走一條看似充滿危險,實則充滿機遇的路。那就是矛盾、沖突、融合、發展之路。

  佛教包容的根本思想,八個字就可以概括了:無緣同慈,同體大悲。

  慈悲心是佛教包容的源頭,正如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與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世俗價值觀的和平共處,既相同又不同,甚至更為深刻和根本。

  這是它敢于“依附”其它文化,愿意包容其它文化的關鍵之點。

  因為一心向善,和平傳播,佛教的東行漫記,發生了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耐人尋味的現象:沒有遇到大的抵抗,沒有發生大的戰亂,在看似不經意處調整自己,從而成功地融入中國文化,深刻影響中國文化。如唐玄奘從印度帶回的大乘佛教中的因明學,就使中國邏輯學發生了高深的變化。所以有人說,佛陀微笑著走進了中土,它大度地改變自己,也深刻影響了對方。

  那么作為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人以及中國的社會,究竟對佛教采取了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

  2、展開雙臂擁抱你

  中國的文化對佛教也給予了同樣的包容。這一點,從觀世音菩薩形象本身的變化,就可以領略。佛教進入中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是一個印度人的模樣,然后是一個西域人的模樣,從有胡子的形象變成沒有胡子的形象,從男性形象轉變成一個女身,最終變成了一個非常恬靜的中國的女神——觀音女神。

  從觀音造像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如何包容了佛教。

  還有老子化胡的故事。道師王浮的《老子化胡經》說,老子到印度投胎,變成了釋迦牟尼,然后到中國來傳教。那么緊接著,佛家也編了一個故事說,釋迦牟尼讓自己的三個弟子下凡,變成了孔丘、顏回和李聃。你說你是投胎變成了我,我呢,卻讓三個人下凡,變成你們的三個老祖宗。道家與佛家的這樣的一種爭執,實際上是中華文化在包容佛教過程中間的插曲。它反映了漢地佛教早期傳播方式上的某些特點,既是佛道文化相撞擊的產物,又同時對佛道兩教的發展形成影響。

  當然,也有激烈的事情發生,沙門應否向帝王跪拜的爭論,就是佛家與封建皇權和儒家綱常的嚴重矛盾。還有身滅與身不滅、因果報應等爭執,也是非常激烈的。最嚴重的現象當屬歷史上的一些“滅佛”事件。我在佛光山與星云大師討論包容話題的時候,我談到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他補充說:“還有太平天國。”

  不過,這些事件在整個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中是支流和插曲。如今佛教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已經清楚地說明了中華文化對佛教的包容。在佛教和中國文化長期的交流中,達成了一種默契,這種默契使得它們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相互接近。

  由于中國文化自己的強大生命力,使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把中國當成了自己的故鄉,在這里綿延生存數千年。而在佛教真正的故鄉印度,佛教反而日漸式微。

  通過中華文化對佛教的接納和包容,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本身是極具包容性,極具親和力的。

  3.儒釋道鼎力崛起的文化架構

  佛教的迅速崛起,使它與儒家、道家之間,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狀態。儒家的人文關懷與價值信念,道家的理想人格與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與人生解脫、精神自由,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

  衡陽的南岳大廟,有一個讓人感動的場面,在這里道家和佛教是共處一室,共同朝拜。在巴蜀大足等地,也有儒釋道共處一室的感人情景,盡管在儒釋道共處一室的畫面中間,釋迦牟尼的像稍微大了一點,或者說他的位置在中間。儒釋道各自的寺廟、石像從原來的在一個縣,變成在一個山,又從一個山進到了一個寺,一個洞穴中間。這樣的一個演變使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中的包容,有佛教的包容;佛教的思想中,又有道家的空靈想象和儒學的哲學追求。

  由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自我改良,佛教最終與儒、道一起并立為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影響深遠。

  二、佛教文化的包容性

  1.人本思想的價值觀

  華嚴經是佛教圓融精神的一個經典,它特別強調包容必均。所以關于佛教文化的包容性,我們可以從人本思想的角度進行一番觀察。一般的宗教,都是神本的。比如說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神本的。現在盛行于世界的是一神教的宗教價值觀,是一種敬畏的心態。這種敬畏的心態,使得眾生把一神作為唯一的宗主,唯命是從。而對其他的宗教卻明顯排斥,也就是說,一神教有強烈的排他性。從十字軍東征開始,這種傾向已經非常明顯了。伊拉克戰爭本身,也有相當程度的宗教背景,這是政治學家、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與之不同的是,佛教是人本的,不是神本的,它否定有主宰神的存在。這種人本的思想,是佛教的精髓。它把人類的行為準則,變成了自己宗教的行為準則。比如說太虛大師,就是一個徹底的平等主義者,一切眾生都要有佛性,是平等的,禁止任何犧牲眾生利益來獲取個人利益的行為。這樣,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神本位宗教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佛教不存在任何侵略性,這是它的人本主義價值觀所決定的。

  2.教人向善的道德觀

  佛教教義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因果原理。

  中國的儒家文化是以重義輕利為特征的,但是佛教不排斥利益的存在,前提是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它認為個體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是一體化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互利互惠是佛家教人向善道德觀的前提,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和諧共生。”這一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補充。佛教對向善的道德觀提供的重要補充還有三世因果和輪回觀念,即人的靈魂有無的問題,人所造的善業惡業隨著輪回顯現。

  當代社會,人類原有的價值體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許多需要我們思考的現象。比如說美國在南北戰爭中,雙方陣亡六十萬人,但是現代美國人在紀念南北戰爭的時候,是南北雙方共同悼念死難者,南北雙方的人,都會向對方的墓碑獻花。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為慘重的槍擊事件。造成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內的33人死亡,另有17人受傷。 兇手是該校23歲的韓國籍學生趙承輝。目擊者說,趙承輝的手法很“殘忍”。美國一些媒體在報道這起慘案時用了“大屠殺”一詞。但是,美國人在祭奠死者的時候,一共擺出了33塊石頭,就是說,也為趙承輝留了一席之地。校園里的孩子們,也向代表趙承輝的石頭獻了花,留了言。他們表示,因為平時我們沒能幫助你,所以你也是受害者之一。但是在中國,情況就有些不同了,比如說云南大學的學生馬家爵殺人,被緝拿歸案后,處以死刑。但是他的骨灰卻沒有人認領,包括他的父母和親人都不愿意領。我們可以深思一下,這種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3.無欲而剛的世界觀

  反求諸己,語出《孟子》。本是漢人老祖宗留下的精神,但在中華文化與佛教的融合中,佛教通過“拿來主義”,把它變成了自我修煉重要方法。反求諸己,就是修煉自己還在發育的內心,不斷發現成長中的問題,調整步伐;不斷地瓦解不安定因子,積蓄高飛的能量。所以,自我反思是一個大氣的指標。鳳凰衛視的一期《口述歷史》節目,采訪過張聞天先生的秘書何方。何方說,在1957年廬山會議之后,有人動員他去揭發張聞天,出自于對組織的忠誠,他違心地揭發了張聞天。這種揭發的后果是對張聞天問題的定性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若干年以后,張聞天已經過世,何方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張聞天的夫人劉英懺悔。他痛哭流涕,劉英大姐卻很平靜,她說,你也不容易,也吃了很多苦,這不是你一個人的錯誤。劉英和何方的言論、態度都非常感人。

  這種懺悔和原諒就是一種修煉。他們不是單純地控訴“文革”,而是在自我反省,非常有力度。我跟員工們講:“要做能夠自我反思的人。”

  有人批評我們的歷史情結,說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不自揭瘡疤,至少現在不揭瘡疤。我說,我們如果不能正確面對自己民族的歷史,就不能面對現實,我們不希望那些悲劇重演。

  布袋和尚當年有一首詩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是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我跟星云大師對話的時候,也特別強調一個例子,用照相機的時候,你越往前站,取景的范圍就越小,如果后退半步,取景的范圍就會放大,再退半步,放得更大。這種倒退和擴大的關系,實際上就是“退步原來是向前。”

  佛說,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當我們偏執于某個念頭的時候,事情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而所謂的“無念”,也就是孔子所講的“思無邪”。能夠“思無邪”,才能“住煩惱而不亂”,才能夠無欲而剛,才能夠真正獲得別人的尊敬。

  三、包容佛教

  1.新時期弘揚佛教的迫切性

  佛教發展到今天,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印度的佛教雖然衰敗了,但是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當年卻說:“我們從阿育王、甘地和其他思想家與政治家那里,所繼承下來的‘自己生存,也讓別人生存’的非暴力、寬容、共存的哲學,是解決我們現時代各種問題的唯一可行的方法。”1954年6月,尼赫魯與周恩來簽訂了中印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聯合聲明中,尼赫魯就借用了佛教術語“潘查希拉”(Panchasila,即“五戒”)一詞來表述這“五項原則”,他說:“印度是佛教的祖國,向世界宣揚佛陀的和平主義,是我們每個佛子都應有的責任。”在新的時期,弘揚佛教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因為我們在強調普世價值的時候,會發現佛教思想之中充滿了真誠、友愛、善良、寬容、民主、多元、和平,自由的價值觀。正因為它遵循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標準,因而我們有必要研究佛教復興問題。

  A  緩解信仰危機

  信仰危機問題,是一種社會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是經濟在迅速發展時,產生的一種文化上的滯后,信仰上的滯后。信仰危機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所有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和全球化境況中一個普遍的現象。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與人的信仰是一個正比關系,經濟越發展,人的生活水平越高,人對于信仰的需求越迫切。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宗教在現實社會中所占的份額仍然相當巨大。根據2000年一個權威的統計,世界總人口60.55億,其中信仰宗教的人是51.37億,占總人口的84.8%。國家宗教局對中國大陸的情況也進行過一個統計,在中國大陸,有一萬三千多所廟宇,其中藏傳佛教寺院有三千座,巴利語系寺院有一千六百座。也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數字。

  梁啟超先生說過:“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

  關于宗教信仰的作用,我想舉一個例子。蔣介石撤到臺灣去的時候,他注意到當時人們的心理壓力特別大,臺灣當地人和撤退來臺的大陸人信仰危機非常嚴重,這種信仰危機帶來的是人心惶惶的感覺,讓臺灣人度日如年。雖然蔣介石本人是基督徒,但是他卻在臺灣大興佛教。臺灣佛教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信仰的危機,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臺灣現在有四千座佛教廟宇,五百多萬的信眾,占到臺灣人口的四分之一。臺灣佛教的學術高度和臺灣佛教對世界影響,以及臺灣佛教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在世界宗教史上都是讓人刮目相看的。時至今日,臺灣佛教又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通道。如果說意識形態是一面墻的話,我覺得佛教就是這面墻上的一道門,一扇窗,門窗打開,可以聯絡外界,可以溝通四方,可以疏通空氣,可以看到新的景色。

  B  拒絕異端邪教

  在信仰危機的境況下,異端邪教科會產生,不去弘揚正宗的佛教儀軌和佛學智慧,異端邪說就會盛行于一時。有些現象令人感覺到奇怪,有的人自己標榜自己就是佛祖,是佛祖轉世等等,這種違背佛教教理和比喻是非常可笑的。

  C  教化道德人心

  用佛教來解決現代社會中間的矛盾,是一個有意思的辦法。比如說我們講人格,不管是你是什么黨、什么派,人格是起碼的道德標準的范疇。亞洲周刊有一篇文章講道:現代人信念的坍塌,招致了人格的淪喪。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段義和,身為領導干部,卻枉殺無辜,把自己的情婦炸死在大街上,說明他的人格底線已經完全崩潰。這篇文章說,腐敗和亂權,把人變成了野獸,把社會變成了角斗場。我覺得,在如何做人的問題上,我們應該首先回歸到起碼的人格標準上。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從教化道德人心的角度看,弘揚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D  維系安定和諧

  一部中國的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與中華文化和國家命運共存共融的歷史。佛教的興衰與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太平盛世的時候,佛教就興盛,反之就江河日下。大唐時代,佛教的發展就非常迅猛,曾經出現過唐太宗李世民率臣民萬眾,誦讀《金剛經》這樣一種壯觀的情景。清朝鼎盛的時候,佛教也相當盛行。歷史上,佛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行為流傳至今,如唐代十三棍僧護駕李世民的故事。我去少林寺的時候,釋永信法師帶我去看了記載著這個故事的、李世民親贈的石碑。抗日戰爭中,太虛大師為了救國,奔走于世界各地化緣求助、呼吁抗日。1953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召開了第一次大會,其章程是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簽發的。他在這個章程中,親筆加上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的字樣。改革開放后,在1980年在召開的中國佛協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上,重新提出消除文革的后果,弘揚佛教優良傳統,從而使國家進一步走向繁榮和安定。

  由此可見,在維系安定和諧的問題上,政治有護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效。

  E  綿延傳統文化

  佛教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綿延傳統文化。不論是太平盛世,還是危難時期,佛教都有凝聚人心,愛國愛家、共渡時艱的功效。50年代,中國共產黨認為,佛教有群眾性、民族性、長期性,國際性和復雜性,現在,很多人在解讀這“五性”的時候,認為還應該有另外的“五性”,這就是:包容性、文化性、人間性、生活性和慈悲性。這新的“五性”,也是傳統文化的內容。長期以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佛教在大陸有衰落的趨勢,五四以來知識界對傳統文化的強烈反叛,使佛道被認為是迷信更加以限制和批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學熱的出現,已經有人在反思:千年來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對中國知識精英階層影響最深的文化是什么?恐怕除了孔孟之道,還有佛教,尤其是禪宗。所以,對佛教的包容和弘揚,是復興傳統文化的重大課題。

  2.積極正確的弘揚佛教

  為什么說要積極正確的弘揚佛教?因為現在確實有些值得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不要勞民傷財,刮奢華風。現在蓋大佛之風,在內地非常盛行,一個佛比一個佛蓋得高。我覺得,在特別需要提倡環保、節能的中國,究竟需不需要到處蓋大佛,應該認真論證,嚴格審批程序。不然,動用非常大的工程、花很多的錢把它蓋起來,會起到事與愿違的效果。二是不要裝神弄鬼,亂迷信風。

  怎樣積極正確的弘揚佛教呢?我以為有兩點:

  A.要匡扶正信,復興佛學。關于復興佛學的問題,佛家的兩股力量都不應該忽視。一種是佛教徒,包括出家人和居士,還有一種是佛學的研究者,他并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在積極的從事著佛學的研究。中國目前還非常缺乏佛學研究的大師,佛學研究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現在很多的寺廟連一本完整的《大藏經》都沒有。缺少這些基本條件,復興佛學就無從談起。    

  B.純正道風,規范儀軌。規范儀軌的問題,有必要研究一下。北京的戒臺寺當年就是中央政府為高僧大德受戒的場所。過去,中國作為大一統的國家,為了表示中央的權威和氣度,經常進行莊嚴的宗教儀式。我們在講藏傳佛教的時候,常常會舉出清政府在哪一年冊封某某人的故事。現在,有沒有必要為規范佛教儀軌做出一些有益的論證與嘗試呢?到現在為止,潭柘寺和戒臺寺這兩個非常重要的寺廟,依然歸區的旅游部門管理,成了缺少關鍵文化氣息的旅游景點。我認為,潭柘寺、戒臺寺的現狀說明中國佛教的復興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寺院里缺少佛教文化,其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都會大打折扣。讓這些寺院恢復原來的功能,應當是一個可望可及的目標,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做出有益的嘗試。

  對于佛教的弘揚,也許有人會認為是一種倒退。我認為,現階段對中國的佛教的相對弘揚,不是倒退而是一種進步,因為它傳遞著中國開放、多元的強烈信息。 

  也許有人說:“你們又開始宣揚迷信了。”我說,這不是宣揚迷信,而是一種思想解放。

  也許有人說:“你們又開始在制造混亂了。”我說,這不是制造混亂,而是正本清源。

  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一直都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你高我低,沒有我優你劣。世界從來沒有、今后也不會被某一種文化所統一,它永遠都呈現出一種多元、交流、互動、融合的走勢。就像每一滴水都會反射太陽的光輝,就像每一朵花都會對我們會心微笑,能夠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種族、跨越不同政見的佛教文化應該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弘揚和復興,因為它既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高級智慧。

來源:鳳凰博報

 

上一篇:塔林尋“十牛” 體會禪宗文化
下一篇:蓮花臺上賞梵音什么感覺?馬上就能體會到了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开心激情网| 精品久久久久人成| 国产成人黄色av| 中文字幕免费精品一区| 97免费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久久精品美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av电影| 夜夜狂射影院欧美极品| 欧洲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6久久久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一本大道久久加勒比香蕉| 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www.欧美免费| 91探花福利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黑人视频一区| 日韩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青青a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另类美女黄大片| 亚洲色图五月天| 91社影院在线观看| 26uuu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四级hd版|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777| 成人a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成年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在线看|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观|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浪潮|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白皮肤| 久久综合九色九九|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在线第一页| 亚洲二区中文字幕| 成人网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