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萬眾矚目的七寶阿育王塔順利出函,根據碑刻、塔身上的文字記載以及X光檢測,證實寶塔內確實存在金棺銀槨,其中很可能藏有佛頂真骨、諸圣舍利等珍貴的佛教圣物。這一“驚世大發現”,再次印證了南京自古以來在中國佛教文化界的中心地位。面對這次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如何整合南京的佛教文化資源,打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項目,成了亟待思考的問題。
淵源:南京佛教文化傳承最為完整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千古絕唱,記錄著南京佛教文化的鼎盛與輝煌。據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云翱介紹,自東吳開始直到民國時期,15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南京始終是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傳承在南京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是國內很多以佛教文化著稱的城市所不具備的。”
南京文史界泰斗蔣贊初先生告訴記者,早在東吳時期,南京就有了江南地區最早的佛寺建初寺,并從此成為南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心。東晉時期,南京成為中國玄學佛教最早的發達中心地之一,佛教文化也從這里傳往當時的百濟國(即現在的韓國),后再傳到日本;南朝時期,南京佛教事業空前繁盛,據史料記載,梁武帝時建康城百姓為28萬戶,人口在100萬左右,而僧尼就有10余萬之眾;隋唐兩朝,佛教中心向北遷移,但六朝時的佛學根基在南京逐漸沉淀,吉藏大師、智者大師和法融禪師分別創立了三論宗、天臺宗和牛頭禪,正式把禪宗中國化;隨后的五代十國和宋元王朝,南京佛教再度中興,并從明朝開始進入新的高峰:朱元璋和朱棣兩代皇帝征召全國名僧,那時的南京是國內最重要的佛教學術中心;清代時,楊仁山設立的金陵刻經處,不僅是全國佛經刻印中心,也是佛學和維新思想的孕育地。直至民國時期,南京依然是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太虛、宗仰、巨贊等高僧常在此弘法講學,中國佛教會、中國佛學研究會的主要活動地點就在毗盧寺內,這里也是民國時期全國佛教事業管理和聯絡的樞紐。
建議:既要有“拳頭”,也要亮特色
靈谷寺、雞鳴寺、毗盧寺、金陵刻經處……南京的佛教文化遺存數量眾多,但由于種種原因,作為六朝古都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在南京一直沒有得到完整體現,這與其歷史上的中心地位極不相符。
“南京的佛教文化資源雖然數量眾多,但地點較為分散,很難形成集聚效應;和洛陽白馬寺(東漢)、蘇州寒山寺(六朝)等千年古剎相比,大多數佛寺始建年代較晚。”賀云翱認為,對佛教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找出強項和弱點后再進行全局性規劃。“現在南京不少寺廟在復擴建,但規模都很小,很難做成有影響力的大項目。從其他城市的經驗來看,要想打造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項目,必須要有大手筆,集中力量做出一個代表城市文化內涵的拳頭項目。”
七寶阿育王塔的出現,讓籌建中的金陵大報恩寺文化園區成為一個不錯的“備選拳頭”。蔣贊初認為,如果寶塔內藏有佛頂真骨等圣物,無疑會大幅提升南京在佛學界的地位,結合長干寺地宮和新建的大報恩寺塔,打造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佛教文化圣地并非沒有可能。
有“拳頭項目”,還要能充分展示南京的特色。有專家提議將金陵刻經處做成集藏經、刻經、佛像雕版展示于一體的佛教傳播基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刻經處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圍繞它來做文章,恰恰是抓住了南京的特色。”專家還建議在牛首山創辦一所佛教大學,作為佛教文化的現代教育和研究基地,“這個項目如果能做起來,肯定也是南京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
舉措:阿育王塔、長干寺地宮、新琉璃塔將成為遺址內三大奇觀
阿育王塔這一驚世發現,對于大報恩寺文化園區的規劃建設影響深遠。據負責該項目的大明文化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除了重建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的計劃不變外,很多細節都將面臨重新調整。園區此前的規劃范圍是大報恩寺遺址,如今,與遺址隔河相望的古長干里公園也將納入園區。
最新的規劃方案中,大報恩寺文化園區內將建立一座佛教文化博物館,以實物和資料展示古長干里地區千百年來的佛學淵源,而世人矚目的阿育王塔則將和長干寺地宮遺址、新大報恩寺塔一起成為遺址內的三大奇觀。如果寶塔內真的存在佛祖頂骨舍利,極有可能被認定為佛教的至高圣物。明年3月,世界佛教論壇將在無錫舉行,如果能借此時機確定其圣物地位,無疑將大大提升遺址項目乃至整個南京在佛學界的影響力。
根據史料記載,可政大師請回南京的玄奘頂骨舍利,后來曾遷至大報恩寺建塔供奉。因此,蔣贊初提議將南京靈谷寺或玄奘寺的玄奘頂骨舍利分出一份請回大報恩寺供奉。蔣贊初說:“棲霞寺的石刻上有很多佛本生和佛傳故事,可以用拓片或石刻的方式將這些內容復制下來,放到大報恩寺遺址內展示,這樣可以和阿育王塔上的佛傳故事形成呼應。”據了解,大明文化公司已征得中佛協和金陵刻經處的同意,日后會將金陵刻經處的經版、印經遷出一部分,在遺址區設置集刻經、印經、經版為一體的大藏經博物館。(稿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