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綜合資源>>綜合文章>>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一)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一)
        2007年12月04日09:20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929 字體: 繁體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一)

        凈空法師講述

        此為 凈空法師于華藏圖書館之早餐開示,尚未經 凈空法師鑒定,僅為弟子悟有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一、示修持方法

         

        修福與修慧       (950102早餐)

         

        ‘修福與修慧’,福、慧是修學佛法所要求的兩大目標。我們在傳授三皈時,所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與慧,‘足’就是滿足、圓滿。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與慧的修學圓滿,所以得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敬。

         

        世間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求福慧,其實福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圓滿具足。現在眾生福慧為什么沒有了?佛告訴我們,是有兩種障礙把它障住,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煩惱障的人,福德就沒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沒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現前。

         

        二障要怎樣除?這就要靠修德。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沒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現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么修法呢?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人要先修學三福。我們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這個道理,肯發心去修學,這個知見就是真實的智慧;肯認真去做,此人就有福。

         

        ‘三福’大家都知道,為什么做不到呢?因為認識不夠,認識不夠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有一分的認識,就認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認識,自然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沒有福慧。由此可知,在修德上來說,修福跟修慧是相輔相成的。

         

        佛在經典里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別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是教我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說’是為人講解、勸人學佛,所以‘演’是身教,‘說’是言教。

         

        定慧的重要       (950103早餐)

         

        學佛的樞紐在定慧,《金剛經》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定就是如如不動,慧就是不取于相。佛在《金剛經》里教須菩提,最要緊的就是這兩句話,我們也可以用這兩句話來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功夫。

         

        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沒有定、沒有慧。換句話說,就是迷惑顛倒。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因為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妄想;與人相處時,還有貪、嗔、癡、慢,還有嫉妒,造的是三惡道的因。這樣的行為,不論是參禪、學教或者是念佛,皆是無法脫離輪回的。

         

        世間人不清楚,但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確實要記住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要見自己的過,不見世間過,這是惠能大師教給后人的兩句真實話。若不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與過去生一樣,注定是要空過的。為什么空過?因為忍不過。沒有忍,哪來的定?六波羅蜜就像是上六層大樓一樣,第三層如果上不去,就沒有辦法進到第四層,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持戒,忍就沒有了,修學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學的次第,有了忍辱、精進,才得禪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與自性相應。

         

        念佛往生亦復如是,達不到第六層,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條件是功夫成片,沒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么樣子?六祖說得好:‘不見世間過。’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還見世間過,斷定功夫沒成片,因為你心里頭還有分別、執著,還有障礙。

         

        在念佛堂,主七師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你沒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凈。要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觀察,如果人人都能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世人就能和平共處,世界哪里還會有斗爭!社會一定祥和,世界一定大同!

         

        經上所講的,決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緊的是把它做到,單念不做沒有用。六祖說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證悟才能救。’從前李老師在世時常說:‘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行為自然就善良。如果只有行為上改,心沒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裝模作樣,內心還是妄想、執著,依然是無濟于事,要緊的是要改心。

         

        修行的總綱領       (950125早餐)

         

        修行的總綱領,無非是破二執、斷煩惱而已。小乘人是為破我執而破我執,所以他的方法比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煩惱、執著,使之不起現行。證得初果之后,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方能斷盡見思惑,出離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的巧妙,它教我們發菩提心,轉煩惱成菩提,是用轉變的方法。其實煩惱是不能斷的,因為煩惱是自性的起用,煩惱要是斷了,當然連自性也跟著被斷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覺悟時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差別就在于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轉迷為悟,能夠轉迷為悟,就能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大乘用轉變的方法是絕對正確的,于理于事都相應。這也說明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沒有智慧,硬是用壓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轉過來了。

         

        大乘修學的榜樣—《華嚴經》五十三參。在這五十三參里包含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世出世間的人,都是修菩薩行。不但修菩薩行,而且修的是高級的菩薩行—普賢行。那我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呢?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薩行?是不是修普賢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還要生死輪回。

         

        要如何修學?從要領上講,就是怎樣將六度應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薩;生活如果是十愿,你就是普賢菩薩。須知大乘的根本是在于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即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六度、十愿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愿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事業之中,這就是行菩薩道。六度就是菩薩道,十愿就是普賢菩薩道。《無量壽經》里的行普賢行,那就是修十大愿王。

         

        ‘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犧牲奉獻。自己肯犧牲肯奉獻給大眾,肯奉獻給團體。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別是在人事上,眾生都有無量劫以來累積的煩惱、恩怨、不平,我們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更要能忍;對于自然環境也要能忍。

         

        ‘精進’是求進步。不可以一成不變,老守住一個范圍。有許多大德學佛修持雖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里?他墨守成規,不求精進。因時代不同,所以眾生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個時代,有某一個時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個時代落實六度十愿的行法,墨守成規當然是不行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后,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在生活方式上,從前是托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國之后,接受在家同修的供養,不托缽了,一切生活環境全都改變了。所以要適合現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則,這才是精進之真義。我們要從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覺、求慧、修六度十愿。所以諸位仔細看五十三參,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禪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見,不為外境所動,這是禪定。

         

        ‘般若’就是對于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惡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顛倒,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將六度、十愿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那你就快樂了。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修菩薩行,在行菩薩道。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是充滿法喜的,這就真的把煩惱轉成菩提,把迷轉成覺悟了。

         

        世間凡人,若對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種心態就注定了要六道輪回。所以大乘菩薩法高明,把念頭轉過來就是菩薩了。他知道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是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羅蜜。所以念頭一轉,就快樂無邊,幸福快樂、離苦得樂馬上就能得到了。

         

        如果自己覺得跟大眾相處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煩惱,并沒有在學佛。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枝枝葉葉圓融起來,把它化解掉。這些境界是從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因此就要從自己內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內學’。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人人都能向內開發自性,這個團體才叫‘僧團’。

         

        佛法的戒律是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這是極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間的法律,是要用來約束大眾。所以要學六祖惠能大師‘常常見到自己過,不見世間過。’心就真的轉了,向內觀照了。

         

        眾生的‘大病’—不見自己過,專見別人過。專見別人過,就會增長煩惱,就沒有辦法向內觀照。如果我們只顧內照,不管外境的誘惑,這個‘照’是智慧,就能把煩惱、習氣化解掉。

         

        我們看《六祖壇經》就會覺察到,會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師在柴房里舂米、劈柴、做苦工開悟的。為什么呢?因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愿的行法,所以在舂米、劈柴里面,六度十愿全修了。不會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禪堂里面打坐、參禪也不會開悟,煩惱、習氣還是一大堆。我們要是會修的話,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愿也全都具足,這怎么不歡喜呢?不會用功的人就會認為,這些工作好苦。所以轉境界就是轉心—轉心理、轉思惟、轉觀念。會修行跟不會修行的差別,就在于此。

         

        倓虛法師在《念佛論》后面講的,青島湛山寺的張氏,她修什么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會共修,她就到廚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黃包車的苦力,沒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廚房里面洗洗碗,其實她就是在那里修六度十愿,所以她能預知時至,坐著往生。她要不是這樣的修習,怎能有這樣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來,世間人是看不出來的。世間人看她只是個不識字、沒念過書、聽經也聽不懂、到處幫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樣的人才叫真修行,聽經、參禪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這些修行的綱領原則,落實在生活上。

         

        念佛功夫       (950126早餐)

         

        能將《金剛經》的理論運用在凈土法門里,就是《無量壽經》上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部《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根本,大乘法門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只要菩提心一發,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會有成就的,念佛的人也決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的關鍵,就在于沒有發菩提心,所以雖有一向專念,依然不能往生。古人講:‘一天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么不行?因為‘心凈則土凈’,要心凈才能往生。

         

        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往生品位的高下,在于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佛號的多少。’淺深從哪里講?是從清凈心上講。念佛功夫可分成三層—理一心不亂最深,其次是事一心不亂,再其次是功夫成片。沒有這樣的功夫,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什么叫功夫成片?就是清凈心。心里面已經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了,只專注在一句佛號上,專注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上。

         

        《金剛經》所說的標準,是理一心不亂的標準。但理一心不亂也有淺深不同,《金剛經》上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圣就是三賢十圣,即《華嚴經》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是理一心。雖然同樣達到理一心不亂,功夫還是有淺深不同的差別,但是到了究竟圓滿,就是成佛。

         

        這些都是講我們的自分—自己的功夫,尚不論及阿彌陀佛的加持。若論阿彌陀佛的加持,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是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不一樣的地方,極樂世界有佛力加持。但如果自己肯努力,自己的功夫得力,品位增高,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快;往生自分品位較低的人,雖然得佛力加持,但到真正圓滿成佛就慢了一點。也就是在圓滿菩提的時間上,有早晚快慢不同的差別。

         

        沖突       (950126早餐)

         

        人與人之間沖突在哪里?就是利害。我們跟人沒有利害,那就好相處,真正做到與人無爭、于世無求。《金剛經》上有兩句話:‘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才像一個修行人。

         

        大家在一起,一定要有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方向,這是基本的一個概念。還要同心協力為佛教、為眾生去努力,一定要把個人的利益舍棄。無論在家、出家都應當放下,如果放不下,這就是很大的障礙。當然最嚴重的障礙,就是障礙自己,非但自己不能成就,連往生、開悟,甚至于得念佛三昧都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放下。

         

        修行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想修行的人,在一個團體里,要學謙虛、學客氣、學忍讓。孔老夫子教給我們要守禮,禮是什么?是自卑而尊人。彼此要減少磨擦、減少沖突、處處忍讓,這才能夠成大功、立大業。

         

        鋒芒顯露的人會遭嫉妒,遭嫉妒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人是凡夫,嫉妒、嗔恚是無量劫來的習氣,要是沒有這些習氣,他就是佛菩薩再來。

         

        佛心       (950126早餐)

         

        我們要時時刻刻存著一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的心。常常以此來檢點、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心?是這個心,就是佛心,就有資格學佛,有資格往生。

         

        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行要守住幾個原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能守住這幾個基本原則,就不會錯。真正能守得住,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我的:‘一個真正想學佛,真正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人,不要去考慮自己的前途、生活,諸佛會護念,護法神會照顧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一心一意照著經典上的教訓去做,佛法是重實行的,能做到就是相應,做不到就不相應。

         

        著相       (950129早餐)

         

        贊嘆自己,貶低別人,在《瑜伽戒本》里,是第一條重戒—自贊毀他戒。在《梵網戒本》里,僅次于四重戒。為什么這么重?因為著相。《金剛經》的標準是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薩。若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這就完了,即使做再多的好事,都只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們學佛,尤其是出家人,一心一意就是要出離三界,這是大前提、大方針。世間所有一切名聞利養、榮華富貴,都要徹底從心里舍得干干凈凈,要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為了與阿彌陀佛及諸佛的本愿相應。如果念念還有一個‘我’存在,那就與魔相應;魔跟佛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魔念念都為自己。

         

        忍讓       (950130早餐)

         

        古人常講:‘處事難,處人更難。’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變萬化,凡夫的念頭隨境界轉,相處當然困難,唯一的原則就是忍讓。要放寬自己的心量,學著能夠容忍、能忍讓,避免一切的沖突、摩擦,護持這個道場的戒律精神—六和敬。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不能忍、不能讓,和敬就被破壞了,這就是戒律講的‘破和合僧’。五逆罪里也有破和合僧,這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在五逆罪里面,其他四條不容易犯到,這一條很容易犯,而且不知不覺的就犯了,唯有一心向道、能忍讓的人才得避免。

         

        就像惠能大師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只為生死事大,所以有這么高的警覺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間一切與他不相干。順境、逆境一切都隨順,他以了生死為重要。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除了求往生之外,沒有任何一樁事值得放在心上。

         

        真正慈悲的人,遇到違規、破戒、作惡的同參道友,不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這就是大慈大悲。

         

        解行相應       (950130早餐)

         

        建立道場、護持道場一定要解行相應。講經說法是解門,領眾修行是行門,兩者都重要,兩者俱存才是一個完全的道場。但解行俱優的修行人,自古以來就不多見,若兩者不能具備,寧愿選行門,不求解門。

         

        行門,就是覺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樣樣不如人,這樣的人會很謙虛,肯老實念佛,通常這種人往生的品位都很高。有解無行的人,恰恰相反,他貢高我慢、自以為是,往往把修行忽略了,反而不能往生。

         

        領眾修行是自利利他的工作,要緊的是真誠、真實,自己有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就成功了。

         

        念佛的方法       (950130早餐)

         

        修行用功千萬要記住,不能把打妄想當作觀照。但在初學,確實是用意識心,若觀照得力,妄想、煩惱就會減少,智慧就會增長,這代表修行已步上軌道。如果仍然妄想、煩惱不斷,那證明自己觀照的功夫不得力,這是通途方法修學的難處。

         

        凈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識心專持這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確是真實的,因此用妄心、意識心去持這真實的名號,這個妄心就是真心。這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之處,也是一切法門所沒有的,故稱第一方便法門。

         

        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歸到這句名號,直到念到功夫成片,這樣的程度,就跟宗門教下所謂的‘觀照’完全一樣。能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所以古德常說:‘念佛法門,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見性,用這個方法得定、見性的人很多。縱然不能得定、不能見性,也能往生。祖師大德們也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只要能往生,就絕對能開悟、見性,凈土法門的殊勝就在此處。

         

        但是凈土法門修學的原則,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個方向、一心的意思。什么是菩提心?除了自己絕對求往生的心之外,還得念念以一切善巧方便,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這就是菩提心。因為我們明白,唯有這個法門能斷煩惱、出三界,能不退成佛。

         

        所以修學凈土的人,一生當中的大事,就是自己求生凈土,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自行化他。除此之外別無二念,這就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的愿心、行持必定往生。煩惱、妄想雖然不刻意去斷,自然就少了,智慧自然天天增長。

         

        修行的原則       (950201早餐)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守住原則,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綱領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的道理、意義一定要透徹的理解,要遵照《凈宗同學修行守則》去實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愿。必須要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自行化他。

         

        《沙彌律儀要略》的節錄,就是前面五個科目的舉要,所以《修行守則》是屬于行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行經’是要我們真正做到的。我們真能用‘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學、為眾生服務,一定會得法喜充滿,會得清凈心。能以真誠、恭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修學大乘。

         

        在大乘法里面,最圓滿、最究竟的就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是什么?就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禮敬,必含真誠恭敬;稱贊,定有法喜充滿;廣修供養,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包括的范圍是非常的深廣,決不是拿一點錢,包個紅包就是供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菩薩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廣修供養、廣度眾生。《金剛經》講:‘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結果,自然是離苦得樂。‘迷,要幫助他破盡;悟,要幫助他圓滿’,這就是成佛,就是‘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諸佛剎土里修行,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如有人問,為什么要選擇凈土?我們可以告訴他:就是怕輪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礙,且為了自利利他達到圓滿,所以才決定求生凈土。

         

        生西方凈土之后,就如經上所講:‘一切苦難都離開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圓滿成就佛果。圓滿的智慧德能現前,然后再回到九法界來廣修供養,為眾生服務就沒有障礙,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乘愿再來’。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950202早餐)

         

        念佛人至少要把‘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搞清楚。這八個字要是不清楚,你是無法把佛號念好的,功夫也無法得力。不但不能轉境界,依舊被境界所轉;被境界轉,就是繼續六道輪回。若能轉境界就決定往生,所以這八個字非常重要。

         

        什么叫菩提心?怎樣去發?《金剛經》說:‘生心’。生心就是發心,生是生起,意思與發起相同。江味農居士在《講義》里說,‘生’比‘發’的意思更深、更圓滿。

         

        一向專念,‘一向’有狹義、有廣義。狹義的說,就是念念向往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方向,向西方凈土,這樣能往生,這是屬于事,能得事一心。廣義來講,‘一’是一真法界、趨向一真法界。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不懂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所以妄想、執著、障礙重重。

         

        一真法界在哪里?其實是無處不是、無時不是。現代人喜歡講突破,一真就突破得干干凈凈。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們,他們思惟、想像、體會的時空,特別是多次元的時空,所謂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一直到無限度的空間,實際上就是佛法講的法界。‘法界’大分是十法界,細分則是無量無邊,與多次元的時空說法很接近、類似。這些現象都是從無明、不覺而發生的,若能重重突破,就能見到一真法界;能見到一真法界,就成佛了,就是禪家講的‘見性成佛’。一真就是真性、真心。佛說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多次元的時空)是唯識所變。能朝這個方向一心專念,會得理一心不亂,這叫會念佛,功夫容易得力。

         

        功夫得力的現象,就是妄想、煩惱、分別、執著會一天天減少,智慧也會隨之增長,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凈,自自然然能放下。他能慈悲,他肯念佛,這都是功夫得力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現象不能現前,就是還有很深重的迷惑、顛倒,因此功夫會不得力。

         

        佛講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的確是虛妄、是夢幻泡影。若要在里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絕對是錯誤的;想在當中有求有得,這絕對是妄想。有這些妄念、分別、執著橫在前面,就是大障礙。不僅障礙證道往生,也障礙了功夫得力。但這些障礙都是自己造成的,還需要自己去解除,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代你解除,即使是佛菩薩也沒有能力。

         

        如何才能往生       (950203早餐)

         

        修行人在一生當中的修學,若不能出三界就不算是有成就,但要真正超越三界,實在是樁難事。凈土雖說是易行道(跟其他法門比起來是容易),事實上也并不容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生的人,實在說,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對于事實真相能通達明了,所以他不懷疑、不夾雜,凈念相繼而往生。另一種是愚人,就是一般講的老阿公、老太婆,他什么都不知道,都不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死心塌地的念到底,這種人也能往生。而當中這一部分的人,他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這就難了。因為他有分別、有知見,這就是障礙。我們應該冷靜的想想,我們自己究竟是屬于哪一類?

         

        學上智難;學下愚,只要真正肯學,是可以學得來的,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最重要的,就是名聞利養要放下。‘利養’包括五欲六塵,‘名聞’包含權力、地位,我們一概都不沾邊,只是一味的老實念佛,服務大眾。

         

        如倓虛法師在《念佛論》后面說的,出家人中有個修無師,那是下愚之人,什么也不懂。青島湛山寺的張氏,她丈夫是拉黃包車的,一天不做工就沒有飯吃。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共修法會,她都到廚房幫忙洗碗,做這些苦工,你看人家往生多自在、瀟灑!那就是愚人。愚人能往生,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也能往生,當中這一截的人就太難了。

         

        難,都是自己造成的障礙—爭名奪利、貪圖利養。我們能遇到凈土法門,這是希有的因緣,把自己希有的因緣當面錯過,這是非常非常可惜。

         

        懺悔       (950204早餐)

         

        在行門里,總之一句話,就是懺悔法—普賢菩薩的懺悔業障。懺悔法要緊的是改心、改行為,雖沒有那些形式,也是真懺悔。若只是具足形式,依照文字從表面上做作而已,心沒有改,行也沒有改,那就不是懺悔,是沒有用處的。

         

        佛教導菩薩修行,就是教菩薩要多為眾生想,多為眾生做,這就是菩薩道、菩薩行。多替眾生想,是菩薩道;多為眾生做,是菩薩行。凡夫起心動念處處都為自己想,都為自己做,所以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處。

         

        護持道場最重要的是六和敬,舍棄六和敬就不是佛法的道場,不是佛的道場,那必是魔道場。佛道場是要用來弘法利生的,是指導大眾修行的場所,令一切大眾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向這個目標做,那就對了,這就是佛的道場。如果霸占佛道場,不從事教學,而舍本逐末,都是魔事。是佛是魔,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作佛就能往生,作魔來生必定在三惡道,縱然你行一切善法,還是不免墮落。為什么呢?因為破壞正法。因此所有一切善行都抵不了這個罪過。

         

        修行三階段      (950205早餐)

         

        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有成就,這樣的人我們確實也見過不少,而最大的難關,就是妄想、雜念,想除也除不掉。這個問題不是現代人才有,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經典里教導我們,這也是一個主要的課題,就是如何斷除妄想、執著。其實在一切經論里面,也是在說明這個問題。佛講得很透徹,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做,所以無量劫來都被這個妄想、煩惱纏縛,而不能夠解脫。解決的方法有很多,而念佛確實是最好的一個方法,可是大家不去用。

         

        念佛的人,口念佛號,心里不斷妄想,這是不能成就的。必須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應,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煩惱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開慧,智慧一開,即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就是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煩惱能伏得住,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這個法門比一切法門殊勝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往生到西方世界,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開悟的。開悟就是開智慧,開智慧就是轉煩惱成菩提。

         

        我們平常時時提倡、勸勉大家,我們的修行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熟讀經文。把經典念三千遍,熟讀經文,記住經典里面的教誨,佛的教誨記不住,還修什么?怎能如教修行?這是第一步。

         

        第二階段—求圓解。對佛教誨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圓融,才不會死在句下。要知道佛的教誨,講的是原理原則,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應用它,這才不是讀死書,才是開智慧。

         

        第三階段—要實行。依著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真正修行,這樣才能夠往生。而不是把經念完三千遍就沒事了,那是沒用處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終都是重視實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所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而不是在記問之學。記得多、懂得多是沒有用處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兩分就得兩分利益,不能認真努力去做,這個真實利益是絕對得不到的。

         

        菩薩行       (950207早餐)

         

        佛教給我們的是什么?歸納起來,就是改心。什么是凡夫心?什么是佛菩薩的心?要十分清楚明白。怎樣是改凡夫心為佛心?怎樣去改凡夫的行持,成為佛菩薩的行持?我們自己若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能認真去做,而假佛法之名,誤導眾生,罪過都在阿鼻地獄,這是佛菩薩所不愿見到的。所以肩負教學重任的人,一定要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習氣、困難。

         

        佛法、世法是一不是二。以佛菩薩的心腸入世,世間法就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也都變成了世間法。由此可知,所謂世法、佛法并不在事相上,而是在個人心上,所謂‘心凈則國土凈’。

         

        佛法不壞世間法,所以世尊在世時,對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徒的教化,佛并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們的理念,幫助他從迷信的生活,回歸到覺悟的正信生活。世尊沒有改變他們,只是加入新的解釋、新的思想、新的觀念,這方法正是我們中國圣人所講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覺悟的生活就是菩薩行,換言之,從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薩的生活。但生活并沒有改變,過去做什么行業,現在還做什么行業,所不同的,過去是迷,現在是覺。迷的時候有苦,覺的時候有樂,這個樂就是所謂的‘法喜充滿’,不同點就在此地。并不是改變他的生活,改變他的職業、行業。《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我們看到那些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在他們原本的行業、原本的生活習俗當中覺悟了,而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

         

        譬如我們在廚房里面工作,每天燒飯、洗碗、抹桌子,世間人覺得這是苦事情,但覺悟的人卻覺得是件快樂的事,這些事情其實就是六度萬行,就是戒定慧三學。工作還是一樣,事情還是一樣,只是心理觀念改變了,這一變,就是菩薩的生活。菩薩的生活是什么?就是每天燒飯、抹桌子、洗碗碟。《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教我們怎樣過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生活。這是事實,這就是修行,大乘菩薩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在這里修。不了解的人,認為天天做這些事情實在是苦死了,家庭主婦一個個都想跑了。這是迷,迷就苦了;悟就樂了。覺悟的人,知道在這些地方是修布施、修稱贊、修供養、修忍辱、修禪定、修般若,所以迷悟完全不一樣。

         

        修清福       (950208早餐)

         

        ‘禍福’實在是系于大眾的一念之間。一念善就是福,一念惡就是災禍。佛教導眾生福慧雙修,福慧圓滿了,就稱為二足尊,所以修福、修慧都非常重要。福報當中,尤其難得的是‘清福’。在清福里面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不造罪業。在世間的福報里面,福報愈大,造罪就愈容易,所以副作用也大,這是我們要記取的。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清福、明了清福、享受清福,那這個福報真的是無量無邊,智慧也一定是隨著增長。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福,也要勸導一切人修福,大家都有福報了,這個地區就不會遭難。假如只有我們個人有福,大家沒有福,我們還是無法躲過共業的,所以勸化眾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修福要怎樣修法?多替眾生想,多替眾生做,能把自己忘掉,那是大福報。什么是造惡呢?念念為自己想,念念都為自己做,這是大惡。

         

        修行目標       (950209早餐)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老實念佛’這是我們現前階段弘法利生的目標,也是我們自己修行的目標。所有一切經論、行法都是要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完成這個目標的。

         

        我們自行化他有了方向,目標正確,這個生活就有意義、有價值,過得就很快樂、很幸福。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自己應該怎么修學,怎么樣待人接物。這是真正的佛法,真實的佛法。

         

        離相修福       (950209早餐)

         

        舍財是福,但是更要緊的是要不著相。著相修福,是人天果報;離相修福才能明心見性,才能夠往生不退成佛。

         

        不但外財能舍,內財也要能舍。什么是內財?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勞力,能無條件的為大眾服務,這叫舍內財。不求報酬,認真的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這就是布施。

         

        福報與智慧       (950211早餐)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福報大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有智慧的人,福報雖小,但他每一分錢都能修得很大的福報,所謂是‘舍財修福’。由此可知,沒有智慧的人,想修福也修不到。

         

        實際上以因地上講,智慧比福報更重要,因為有智慧的人不會造罪業,會將自己的過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沒有智慧的人,造作了罪業,還以為在修福。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現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他真正有錢,也真正發心,可是他造作的是罪業,不是修福,而自以為是在修福,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隨喜       (950212早餐)

         

        在團體里面,最顯著的煩惱、習氣就是‘嫉妒’。哪個人沒有嫉妒心?說‘我沒有嫉妒心’,那個人就不是凡夫了。只要是凡夫,就絕對有嫉妒心,即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是佛法極盛的時代,六祖惠能就出現在那個時代,從黃梅得了衣缽之后,你看,誰服氣?那是什么現象?嫉妒。

         

        我們的嫉妒、貪、嗔、癡、慢如果不能夠降伏,不但道業不能成就,其結果絕對是破壞道場的。縱然影響沒有很顯著,也會障礙道場的發展,也會障礙同參道友的成就。換言之,就障礙了弘法利生。這個罪過,大家都曉得,是戒律里面講的:‘五無間罪。’所以佛菩薩教我們修隨喜。為什么不修隨喜?把念頭轉一轉,若能隨喜,別人有多大的成就,我的成就跟他一樣大,隨喜功德不可思議。

         

        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做好事時,能生歡喜心,能幫助他、成就他,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懂得修隨喜。我不能做的,他能做,我就幫他;幫不上忙的,我贊嘆、我歡喜、我照顧他,所以功德是同等的,因為你自己心是清凈的,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把課誦本里的晚課,改成念《無量壽經》卅二品到卅七品的道理。這段經文里所講的習氣、毛病,我們每天都能讀一遍,來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這些過失?如果有,就要改過自新,這才叫真正修行。

         

        早晚課誦       (950212早餐)

         

        現在的社會,可以說遍及到全世界,不只是某一個地區,對于佛法都有很大的誤會。這個誤會會障礙對佛法的修學,障礙佛法的流通,所以《認識佛教》、《三皈傳授》這兩本小冊子確實有大量流通的必要。

         

        修行,古大德所編的課誦、儀規在當時確實能利益一切眾生。可是現在的眾生業障深重,而且基礎喪失掉了—孔孟的書不讀了,老莊、道家的東西也不涉獵了,小乘又不學。就像我們今天蓋大樓沒有地基似的,毫無基礎,這樣入大乘怎會有成就?古今凡是有成就的大德,無論在家、出家,他們儒學的底子都很深厚。因此這些儀規(那時稱作朝暮課誦),現在拿來已是用不上了。早晚功課訂定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改變心行的,如果我們做了,而心行仍沒有改變的話,這早晚課就白做了。因此我們才把早晚課誦的內容,改為早課讀《無量壽經》第六品,晚課讀卅二到卅七品。

         

        我們的早課,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心里面都有四十八愿,這就叫念佛、憶佛。心里頭真有佛,心里面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就包含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晚課就是念念不忘阿彌陀佛的教訓,我們要依教奉行、如法修持,這是真念佛,不在口頭上。

         

        《無量壽經》是頓教。所謂頓教,就是它沒有次第,縱使我們沒有儒學深厚的基礎,也能成就,這是此法門的殊勝處。因此能夠依阿彌陀佛的愿去發愿,依阿彌陀佛的教誨去修行—卅二到卅七品是阿彌陀佛的教誨,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是大小乘共同依靠的基礎。從這里來認真學習,我們念佛才會有成就,這是我們重新定《朝暮課誦》的理由。

         

        清凈心       (950214早餐)

         

        這個時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凈土,除這一條路之外,確實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時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凈。心清凈了就是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

         

        怎樣才能做到心清凈?一定要有看破、放下的功夫。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放下什么呢?放下一切妄想、煩惱、知見。真正要學六祖惠能大師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的心就清凈了。

         

        我們今天還看到這個人不對、那個事也不對,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只有真正想往生的人,才能真正放得下。僧團是清凈和合僧團,所以在佛法的六和敬里,‘見和同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不但聽不到是非,連心里都沒有這個念頭。

         

        學       (950214早餐)

         

        社會上講:‘學做人。’學做人就是學倫理、道德。如果學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就是學做欲界的天人,那他們就比我們人又高一級了。學四禪八定就是學做色界天人,境界就更高了。學四十八愿,學六度、十大愿王,那就是學做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這才是我們真正所要學的。

         

        ‘學’,不是指我懂得、我明了就算是學了。‘學’這個字的意思是‘效法’、‘學習’,它是動詞不是名詞,就是要我們真正去做到。我們今天修行,自己得不到法喜,那就是在混日子,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學習。

         

        學要從哪里學起?從讀經學起。經上教我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依著經典認真的反省,每天能發現自己一個毛病,這就是覺悟;每天能夠改掉一個毛病,才是真修,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在《凈語》里所講的:‘真干。’能夠真修、真干,三年就超凡入圣,就不是凡夫了;不肯學、不肯干,那就沒有法子了。

         

        讀經要怎樣讀呢?要用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去讀,就會有悟處。有一些人讀經讀得好苦,為什么呢?因為他是用妄想、分別、煩惱的心去讀,對經典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不能體會,那當然愈讀愈苦。只有用真誠、清凈、恭敬的心去讀,才能與佛的心相應,才能夠發現經里的意思。由于真誠、清凈、恭敬是沒有止盡的,所以經的意思就沒有止盡、無窮無盡。

         

        六和敬       (950216早餐)

         

        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包容。佛為我們僧團制定六和敬,六和敬是最殊勝的團體,所以是眾中尊—在世出世間一切團體里面,和敬的團體是最尊、最貴的。確實是蒙諸佛護念,龍天贊嘆、擁護。為什么不能和呢?原因在哪里?團體愈大,和敬就愈困難,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見、我執,這是不和的根源,造罪的根源。

         

        佛法的修學,不要說是大乘法,在小乘法里面,第一個就是要破我見、破我執。學佛第一個學什么?是學‘無我’,‘無我’就和了,問題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無我執、無法執。

         

        我們既然發心出家了,生活在僧團里面,這是希有的因緣。要自己尊重自己,要認真努力發憤,以道業為第一,依眾靠眾,互相勉勵,切磋琢磨。我們自己能成就,就是社會的成就,就是佛法住世的成就,就是眾生離苦得樂的成就。你說這個影響多大?我們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榜樣,不但是給在家人做個好樣子,同樣也給出家同修做個好樣子,這樣就真正不辜負出家一場了,這才是真正的修積功德。

         

        福慧因果       (950216早餐)

         

        世出世間法要曉得,都是福慧因果。福固然重要,慧更重要。有福沒有慧,享福的時候決定造作重罪,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福享盡了,墮落在惡道里面,要想出來那就不容易,不曉得要經過多少生、多少劫?

         

        有慧沒有福,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很艱難,但不造罪業。往往還有往生成佛的可能,因為他生活太苦了,他對這個世間厭倦,反而生起道心。由此可知,福報不是好事情,佛教導出家弟子要修福決定不享福,依舊過清苦的日子,要以苦為師,道理就在此地,怕你享福造罪業。

         

        老實       (950508早餐)

         

        《金剛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告訴我們:大乘佛法是在生活當中修學的。換言之,就是要教我們怎樣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過的是大智慧、大覺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

         

        念佛不能成就,就是因為不老實。不老實就是不會過日子、不會生活,糊里糊涂的生,糊里糊涂的死,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憐,如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

         

        有了般若智慧之后,明白了人生的真相,這就會老老實實、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凈土了。誰能夠接受,誰就得利益;如果不能接受,不能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既然是造作罪業,來生必定還是在六道里輪回,無論修持怎么好,如果不能出三界,都是沒有成就的。

         

        我們講《金剛經》的目的,就是為了勸導大家,教大家明白事實的真相,要死心塌地的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金剛經》上所說的,乃至于世尊在廿二年中所說的《般若經》,就是為了教我們要看破、放下。為什么‘看破、放下’這四個字要講廿二年?試想,誰聽了之后他就看破了?他就放下了?聽是聽了,說是說了,依舊是看不破,依舊放不下。心里面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口里面、行為上,還是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乘愿再來       (950510早餐)

         

        自己不肯認真修行,你的身體業報是命中注定的;如果自己肯發憤為佛法獻身,為一切眾生獻身,那你這個身體就不是你自己的了,而是乘愿再來的。

         

        因此不必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來投生,只要現在的愿力一轉,就能把自己業報的身轉成愿力的身,這就是乘愿再來。‘乘愿再來’是一念之間可以做得到的,這里面一絲毫假都不能摻,是純真無妄的,摻一點假還是要受業報。

         

        改過       (950512早餐)

         

        無論出家在家,凡是佛弟子接受財供養,一定要以法供養回報。佛陀在世是用托缽的制度,當接受供養時,一定要給人說法,這就是報答施主之恩。我們在任何場合,接受人家供養,也要懂規矩,要為人說法。若沒有人啟請,那可以不說;有人啟請就一定要說。說法最要緊的原則,就是要能指出現前大眾所犯的通病,來幫助他們改正,這才是最有利益的。所以不必談玄說妙,說那些沒有利益的廢話。

         

        佛門常講‘開悟’、‘修行’,這個名詞術語大家都曉得,可是對里面的含義,明白的人并不多。讀經里頭會有悟處,念佛里頭會有悟處,其實在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也都是會有悟處的。‘悟處’指的是什么?是發現錯誤。發現錯誤就是開悟,把錯誤改正過來就是修行。修行不是指每天念多少卷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實在講,那只是形式、樣子而已。真實的功夫是‘知過’、‘改過’,能做到這四個字,你這一天就會過得很踏實,沒有白過了。

         

        不但修行人要嚴格的遵守,世間人我們看《了凡四訓》里的趙閱道,他每一天都反省,每一天都檢點,找出自己的過失來改正,不再重犯。可是現代的學佛人,嘴里頭談玄說妙,實際的功夫卻完全沒有,所以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出家人成就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學佛,確實有一些人他真的是一切都放下了;反而出家人學佛,口里講的都是佛法,都是談玄說妙,可是心里想的以及所作所為,都是六道輪回業。說的是破迷開悟,而實際上,自己做的完全是迷惑顛倒。

         

        真實的功夫要從檢點過失做起,而這個標準,就是佛在經典里面的教誨。所以為什么要把經念熟?就是要把標準記住,若記不住這個標準,對于是非善惡就不能分辨,往往就會把錯的當成對的,對的以為是錯的,這就是佛講的‘顛倒錯亂’。所以經一定要熟,要認真的去救自己。果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輪回,往生凈土,那自己就真的得救了;要是不能往生凈土,這一生就空過了,這一生所修的就都不管用了,因為敵不過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貪、嗔、癡、慢、嫉妒、障礙。諸位想想看,如果這個力量強,還是要到三途去的,想保住人天兩道很不容易。

         

        清凈心       (950513早餐)

         

        我們平時吃東西要小心謹慎,以免食物中毒。須知解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凈心、大慈悲心。所以把任何的毒藥拿給諸佛菩薩,他也是不會起作用的,原因在哪里?他心清凈、心慈悲。所以慈悲心是解毒最好、最有效的一個方法。而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所以很容易被這些毒物所感染。

         

        我們最近看到一些一心專注的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老人(九十多歲的劉承符老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你看他們體能上的變化,精神、相貌上的變化,這證明了佛說的一點都不假,這就是三轉法輪里的證轉—做證明。所以我們為了自身的健康,想要少病、少惱,若不修清凈心,不修慈悲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轉福德為功德       (950514早餐)

         

        世間事遇到了,我們做,就是修福。做事的時候不要怕吃虧,多做是多修福,這有什么不好?做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心里面一點痕跡都不露,如《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是真正的福報,就把福德變成功德了。如果心里常常想:‘我已經做了多少事情。’這就是世間法,是有漏的福報,得的果報很小。

         

        年輕的時候多修一點福,到年老的時候,你就享福了,就有很多人來照顧你。年輕不肯修福,到老的時候,沒人照顧你,還是要自己操勞,這因緣果報確實絲毫不爽。

         

        二、論死生事大

         

        了生死       (950127早餐)

         

        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明眼人看到的是光陰一天比一天減少,換言之,就是更接近死亡了。

         

        我們的道業,有沒有隨著時間在進步?唯有真實修持,才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如果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就是空過。縱然念佛修福,也是佛所講的‘三世怨’。三世怨不是好事情,這一生念佛修福,到來生一享福,人也糊涂了;糊涂就再造罪業,再受苦報。大富貴的人家,都是前生曾在佛門里面念佛修福,而不能夠了生死的人,在這一世當中,有權有勢,胡作妄為,造作的罪業比一般人要重得多。所以我們眼光要看遠一點,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是要以了生死為目標的。

         

        在大乘法里,想要了生死,我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若要真正做到,就要記住普賢菩薩的話—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面,善財童子每遇善知識,都請教這兩個問題。所謂菩薩道就是存心,我們在講席里常說:‘心、愿、解、行要同佛。’心、愿就是菩薩道,解、行就是菩薩行。

         

        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縱使不能到一模一樣,也要相差不遠,這才叫學佛。世間有一些人,他是搞佛學,而不是在學佛。什么叫佛學?就是有解無行,只把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來研究,而不能照做,他沒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愿,那就是佛學;有心,有愿的人,他明白多少就會做到多少,這才是個學佛人。所以學佛可以了生死,佛學不能了生死,這是要辨別清楚的。

         

        佛的經教是融通的—圓融、通達無礙,所以一經能通一切經。不但經教是融通的,世出世間法也是融通的,因為都是從自己真心本性里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同一個根源,沒有不通的道理。為什么會不通?不通就是有障礙,障礙就是迷惑、顛倒、分別、執著,只要能去掉障礙,世出世法都是圓融而通達無礙的。

         

        觀世音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得大自在。他怎么明白的?由觀照而明白的。什么叫觀照?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時,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而一切都清楚明白,這叫觀照。要是帶著一點意思在里面,就不叫觀照了。

         

        ‘觀照’其實就是自性凈,就是自性的見聞覺知,所以能夠見到真性。凡夫迷失了自性,用的是情識,就是八識五, 十一心所,這叫‘情見’,也就是一般所講的‘帶著感情’。什么叫感情?就是分別、執著、妄想。帶著這些東西的見聞覺知,是凡夫見解。由此可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就是佛菩薩的見解,佛菩薩的見解叫做觀照,叫做照見。因此用凡夫的見解來修行,是絕對不能超越六道的。

         

        凡夫很難離開情見,如果用情見去修學,一切法門都不得成就,只有修學凈土可以。但我們要知道,修凈土是要念佛的功夫能把情見伏住,才能往生;伏不住,還是不能往生。也就是說雖然煩惱沒斷,只是暫時伏住,若能在往生的剎那中,煩惱不起現行,就成功了。如果在那時候煩惱起來,那就去不成了。其實,念佛也是觀照,會用功的人跟禪家的修學沒什么兩樣,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所講的‘都攝六根’,能都攝六根,就跟參禪一模一樣;如果我們只做凈念相繼,而不懂如何都攝六根,那跟參禪還是不一樣的。

         

        三、勉誠敬人生

         

        誠敬       (950204早餐)

         

        求學、求道都在一個‘求’字,是要自己去求得的,自己不肯,就沒有人跟你說了。因為眾生不知道、也不懂得求,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現身說法,以代眾生求。我們在佛經里看到的,那些當機的人,就是代眾生求法。在《無量壽經》里,阿難出來啟請,就是代眾生請法。

         

        道與學一定是要有求才說的,他的用意是重道—尊師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學的人才真正得受用,如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往往人就開悟,得大利益。’所以古人常說:‘不誠不悟’。沒有誠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縱然來聽,也不過是記問之學而已,是無法得到真實利益的。

         

        真實利益,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也是佛法所說的轉識成智。果然能變化氣質,就是轉凡成圣。不會聽的,只是聽語言、文字而已,與自己的心性毫無相關。若絲毫的誠敬心都沒有,所得的也不過是皮毛、表面而已。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對這些現象就會看得很清楚。

         

        也許我們自己會認為:‘我對老師的確是很恭敬,對佛法也是很恭敬,自己也很深入,為什么會得不到利益?’試想:我們對惡人呢?對討厭的人呢?是不是也做到恭敬了呢?真心里面是沒有分別的,有分別就不是真心。我對這個人恭敬,對那個人不恭敬,這個心是假的,是二心。所以毛病就發生在沒有誠敬心,沒有恭敬心。

         

        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凈心。無論表現的怎樣虔誠,心里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一心。有分別就不平等;執著是染污、不清凈,這就是聽法、讀經不能得到真實利益的關鍵。

         

        四、勸深信因果

         

        因果       (950126早餐)

         

        般若與凈土,都特別強調因緣果報—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緣,如是報。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是能想到將來的果報,心自然就會收斂,自然就會平靜了。如果我們造障礙別人的因,將來一定要承受別人障礙的果,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是自己造的因定的。所以普賢菩薩十大愿王,教我們要隨喜功德。隨喜是菩薩心,隨喜就是不障礙別人。

         

        我們凡夫的嫉妒、障礙心非常重,人家稍微有一點好處,我們看到就覺得難過。有這樣的念頭,就已經是不對了,如果還要想方法去阻擾他、破壞他,那罪業就重了。如果這個善法能利益廣大眾生,這罪過就更重,因為他不只是障礙一個人,而是障礙了許許多多的人,所以這樣的因果關系一定要明了。

         

        法布施       (950215早餐)

         

        在《華嚴經別行疏鈔》里面,講到廣修供養—財供養不如法供養。經文中維摩居士有一番非常精彩的開示,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法施并不是像我們現在送幾本經書,送幾卷錄音帶,就叫法布施,這是太渺小了。維摩居士說:‘法布施是以身作則,如法修行,做一切眾生的榜樣,這是真正的法布施。’這個開示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示,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比如財、法、無畏布施,我們真的去做,修這三種因,就得三種果報—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做出來給一切眾生看,讓他看出這個果報,而向你請教:‘你為什么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你就告訴他要修這三種因。所以一定要做出來給別人看。從持戒,自己認真持戒,斷一切惡業,使自己心地真正達到清凈善良。乃至于忍辱、精進、襌定、般若,都要真正去做到,那就是法布施。

         

        如果你做不到,講給別人聽、勸別人,這是沒有用處的,人家也未必會相信。佛在經上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看到果報他才會反省,看到好的果報他就羨慕;看到不好的果報他就害怕。所以必須我們認真去做,把果報呈現在眾人的面前,讓他自己去觀察、去反省,然后發心來學習,這才是真正法布施。

         

        五、明佛陀教育

         

        明理       (950129早餐)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方向,即是有良好的生活教育。中國古圣先賢教導我們做好人、存好心,這是一世的教育。修得很好的,來世可以生天,欲界六層天都是好人的去處。

         

        佛陀給我們的方向、目標,確實是究竟圓滿的—永離三界、永脫輪回。可是一定要明理,明理就是要明了事實真相。三界輪回的起因是妄想、執著,特別是我執,有‘我’、‘我所’,這是造成六道輪回根本的原因。想出三界,要破我執、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人起心動念都是我所有的,只要有‘我所有的’這個觀念,三界六道輪回就出不去。大小乘佛法都是破‘我’,修學小乘的人,我執斷掉,能證得阿羅漢果,他就出三界了。

         

        ‘我’尚且沒有,哪里有‘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名聞利養,這些東西害慘了我們。無量劫來,我們不是沒有遇過佛法,也不是沒有認真的去修學,為什么還是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被‘我’、‘我所有的’害了。

         

        大乘經典的高明,特別是大乘的般若,就是叫你起心動念為佛法,為一切眾生。可是世間人總是害怕、恐懼,怕的是自己衣食沒有著落,生活會有困難,這就是我執—對‘我’與‘我所有的’執著。有這樣的念頭,就不是個學佛人,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金剛經》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想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念念之中還有‘我’、‘我所有的’,這根本就不是佛的學生,根本就不是學佛的人。還有‘我’跟‘我所有’,就是留戀這個世間,是不能往生的。

         

        基督教徒為什么能升天?是他的念頭能把一切榮耀歸于主的緣故,如果他把一切榮耀歸于他自己,他就不能升天了,因為他的‘我’沒有破掉。所以大家仔細想想這個道理。

         

        佛教本質       (950210早餐)

         

        佛教在現代社會也在革命,但若不能夠守住佛教真正的精神之所在,它就會變質。一變質,真正佛教就滅掉了,所以要守住這個本質。本質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這是根本,不但是凈宗的根本,而且所有一切大乘佛法,都建立在這個根本上。所有一切法門,都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離開這個目標,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經典里頭有無盡的寶藏,你自己要會去探求、發現。任何一部經論里面都有無盡的寶藏,而且一切經論都是互通的,所以一部經通達了,一切經就都通達。為什么會通達?就是每一部經,他的目標都是清凈、平等、覺。你只要得到了清凈、平等、覺,那一切經就都通達而沒有障礙了。

         

        一部經沒有通,部部經都不通,這是什么原因?因為清凈心、平等心沒有得到,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通。大家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就能體會佛法要重在真正修行,才能通得了。不是真正修行,若只在文字上下功夫,那是絕對不會通的。

         

        戒定慧      (950509早餐)

         

        佛法修學總離不開‘戒定慧’。‘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守世尊在一切經典里面的教訓,我們遵守著去做。

         

        修行最重要的樞紐就是‘定’,‘定’就是清凈心。能在一切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凈心,不為人事環境所干擾、所污染,那你的道業就成功了。

         

        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別是非善惡,雖能夠辨別,但絕對不會起心動念。因為一起心動念就又落到意識里去,那就沒有戒定慧了。所以諸佛菩薩對任何人都沒有怨恨,縱然有惡人、惡事來障道,諸佛菩薩也視之自然,不會起怨恨心。為什么呢?希望惡人能夠早日覺悟、能回頭。因為惡人也有佛性,所以佛菩薩對他也很尊敬。

         

        六、標應讀典籍

         

        五經一論       (950514早餐)

         

        學佛既然發心出家了,就一定要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否則的話,成就一定不如在家人。弘法利生,一生能夠學一兩部經,就夠用了,不必學很多。你所選修的這部經,經文注解都要背誦,若不遵行古大德的老辦法,我們成就會遠遠比不上上一代的。

         

        從前的人學一部經,不但經文要背,連注解都要背。像天臺家,他們背誦的是三大部—《法華經》的經文、《法華經玄義釋簽》、《法華經文句》,這些算是兩部;另外還有一部關于修行的,是《摩訶止觀》。這是學天臺基本的條件,不能背誦三大部,就沒有資格學天臺。所以現在人不肯背書,就沒有辦法超過祖師。同樣的道理,學《無量壽經》,不但是《無量壽經》經文要能背,《無量壽經》的注解也要能背。

         

        我在一生當中,看到還是用這個老辦法教學的,在香港有一位—海仁老法師。一九七七年我去拜訪他老人家,第二年他就往生了,往生的時候九十多歲。他在香港只有六個學生,他是專攻《楞嚴》、專弘《楞嚴》的,在香港稱為‘首楞嚴王’。他的學生要背《楞嚴經》、要背注解,所以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

         

        要想真正有成就,就不能不在這上面下功夫。要學《無量壽經》的人,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很好,最好都能背過。

         

        如果學《觀無量壽佛經》,就選《觀經四帖疏》,也就是善導大師的《疏》,連經帶注解要背得很熟。

         

        選《彌陀經》的人,《彌陀經》有兩個注疏—《彌陀疏鈔》及《彌陀要解》。《疏鈔》最好是加上《演義》,《演義》是解釋《疏鈔》的。《疏鈔》是蓮池大師著的,《演義》是是蓮池大師的傳法人成實法師作的。《要解》,最好是連圓瑛法師的《講義》都能背過。

         

        學《普賢行愿品》的,最好采取《別行疏鈔》,完全能背下來。

         

        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就采取灌頂法師的《疏鈔》。

         

        學《往生論》的,采取曇鸞法師的注解。

         

        必須要有一門看家的本事才行,不這樣的下死功夫,那都是玩玩佛教而已,是不能自度度他的。所以古大德講:‘五年學戒。’五年當中為常住服務,是修福、修布施、修忍辱;在這五年當中,你要把所學的經典給熟背。在從前寺院叢林里面,這五年你是沒有資格聽經的。但在現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經你可以聽,但是你一定要以背誦為主。

         

        五經一論能背的愈多當然是好,注解至少要取一種。你發心將來弘揚哪一部經,就要在這一種上面下功夫,天天讀,讀熟了自然就會背,也用不著刻意去背誦,你的戒定慧就可以以這種修學方式全部完成。真正能在這上面下功夫,哪有時間去打妄想、搞是非?還有妄想、是非,這種修學法你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古來的大德,他們都是專攻,都是一門深入而成就的。

         

        七、答學佛疑問

         

        出家的目的       (950104早餐)

         

        好心出家,總算是有了相當的覺悟。覺悟什么?覺悟到生死輪回的可怕,立志要在這一生中了生死、出輪回,古大德所謂的‘真為生死出家’。一個人若有了這樣的覺悟,他對人、對事、對物的心態,自然就與別人不一樣,不會再爭名逐利,也不會鉤心斗角。為什么呢?他知道那是輪回業。一心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實念佛’就能做到,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老實了?

         

        出家,真正要講到抱著弘法利生的愿望,有沒有障礙呢?障礙很多。一個道場里,師兄弟、住眾那么多,你一個人想出人頭地,別人嫉妒、障礙,總要把你踩下去。這一種嫉妒、障礙的嚴重性,從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開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礙的一群。在《六祖壇經》里,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隊里避難,隱藏了十五年,為什么?就是為了避免別人的嫉妒、障礙。他們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為什么出家人還有這樣心態呢?這就是波旬的子孫。佛在世時,經上不是記載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孫,在末法時期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佛法。’或者就是這一類人。所以我們若是內心有這個念頭:別人比我們強,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嫉妒他,我要想辦法整他、阻止他。則自己就是魔王子孫,到佛門里來專做破壞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發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們生歡喜心,全心全力去幫助他、照顧他,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們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孫?是佛的子孫?自己一反省、一檢點就知道了。魔王子孫出家,果報將來必定在三惡道,因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時,姿態要擺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讓人發現。人家見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見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塵,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順眾生、隨喜功德。當人見不到的地方,自己認真努力。把名聞利養、貪、嗔、癡、慢、嫉妒、障礙統統放下。放下這些,即是放下六道輪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勸人念佛,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今天這個看不慣,明天那個看不慣,我們要明了,這是造輪回業。世間的一切隨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確了,連孔老夫子教學也是這個宗旨—人能夠盡本分。我們修學的本分是依據《無量壽經》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善導大師說:‘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就對了。

         

        章嘉大師教導我,我也在此轉贈給諸位:‘學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自己什么心都不操,這樣一來,心就清凈,就平等了。順境,是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所以在順境里沒有歡喜心,逆境里不生煩惱。一切皆是佛菩薩至善的安排,歷事煉心成就道業,哪里會怨天尤人!

         

        后五百年       (950126早餐)

         

        真正求生西方世界的人,心要清凈。可是大家都是凡夫,不是圣人,凡夫都有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是什么樣的時代?是斗諍堅固的時代。佛在《金剛經》上說‘后五百年’,后五百年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五個五百年之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而末法的第一個五百年,就是后五百年。佛說這是斗諍堅固的時代。

         

        第一個五百年—佛滅度之后第一個五百年,是解脫堅固的時代。那時修行證果的人很多,佛法經典的集結就在那個時代,所以參與集結經典的,至少都是證得三果以上,四果阿羅漢則占大多數。

         

        第二個五百年—禪定堅固時代。

         

        第三個五百年—多聞堅固時代。多聞就是只著重于對經教的研究、討論、講經說法,而忽略了修行。

         

        第四個五百年—塔寺堅固時代。此時連佛學也沒精神討論了,大家只忙著蓋廟。

         

        第五個五百年—斗諍堅固時代。照中國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至今(西元一九九五年)是三千零二十一年,也就是第七個五百年的開端,這是個斗爭、斗爭、再斗爭的時代。我們仔細想想,哪個地方不爭?其實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外境就有九十六種外道跟佛法對立不相容的情形;而佛門里,則有提婆達多、六群比丘擾亂僧團,破和合僧,甚至還想陷害釋迦牟尼佛。另外再從歷史上看,在中國,有哪一個道場沒有斗爭?道場里是龍蛇混雜,有好的修行人,也有處心積慮想要破壞的人,誠是任何一個團體都不能避免。這是佛門的不幸,也是眾生要遭難、要受苦的現象。

         

        出家人的工作       (950129早餐)

         

        為什么要發心出家?學佛,在家一樣可以成佛。出家就是為了住持佛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真正把佛法發揚光大,真實利益眾生,這才是出家人的工作。如果每一個出家人,都能有這樣的存心,臺灣就是真正的寶島、真實的福地。在這個時代,若不是真正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就絕對是在做斗爭的事業—爭名奪利、不能容忍、互相排斥,造作這些罪業。

         

        如果我們出家了,而不能信解、實行佛的教訓,那就是魔王的子孫,是末法時期滲透在僧團里面來毀壞佛法的。雖然眼前可以得到一點利益—名聞利養的利益,享受五欲六塵的利益,可是來生決定是墮阿鼻地獄。

         

        弘法利生的事,只要自己有心要做,人人就都有能力做,人人都可以做得非常圓滿,不做就沒法子了。

         

        正知正見       (950206早餐)

         

        ‘知見’最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見。我們念佛法門修行的總綱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正知正見,所以沒有正知正見,縱然做到一向專念,也很難往生,這一點很重要。克實而論,若沒有正知正見,雖然一向專念,也很難成就。因為一是一心,心有雜念就不是一心,夾雜專念阿彌陀佛,把其他法門都放棄,好像是一心專念了,其實不是,你還夾雜著妄想,還夾雜著煩惱,所以還是不能成就。可知在修行里,知見非常重要。

         

        ‘知見’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認識’—對佛法的認識,對世間法的認識。有正確的認識,就是正知正見。佛法在世間教化眾生,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建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見,修行就好辦了。所以修行在個人,個人修行不能夠克服煩惱,不能夠克服習氣,問題還是在知見上。因此《法華經》一開頭,世尊就把教學的宗旨說出來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是明了,‘入’就是真正做到了。也就是將正知正見融化,能與自己的生活合成一體,就叫融化,俗話叫證果,‘入’就是證的意思。

         

        我們自己修學也要有個目標,有個標準。一年要比一年有進步,這樣時間就沒有空過。學佛人進步與否,可藉由下列兩點,作為自我的檢點、反省:

         

        第一是開智慧。也就是剛才講的,這個正知正見,愈來愈清楚、明白。經典里所說的道理,今年比過去清楚得多,領悟得多了。

         

        第二是斷煩惱。妄想、煩惱、習氣比過去輕了。如果智慧沒有增長,煩惱習氣還很重,這一年就空過了。

         

        弘法       (950209早餐)

         

        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萬萬不可以打著佛法的旗號,去欺騙眾生、去求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如果這樣做的話就錯了。縱使目前能夠貪得一點小便宜,但來生必定墮阿鼻地獄,這個道理與事實,大家不難明了。由此可知,認真修學、勇猛精進是必要的。

         

        弘揚佛法必須自己要做一個好榜樣,要認清這個時代,要有智慧、善巧、方便,讓一切眾生容易信受奉行,這一生就沒有白過。

         

        我們幫助別人,無論是個人,或者是團體,或者是道場,要記住善導大師的教訓:‘一切從真實心中作。’不可以作假。佛法跟世法的差別,就在真假,佛法是真實的,心是真實的,所以一切都是真實的。世間人的心是虛情假意,所以一切都是虛妄的,這就是所謂‘萬法唯心,萬法唯識’。

         

        出家人的生活       (950211早餐)

         

        在末法時期,出家人的生活環境跟以往不一樣,以往出家人的生活環境有保障。像過去的中國大陸,寺院、庵堂都有恒產,它有田地、有山林,可租給農夫種植,由寺院收租,他的道糧很穩定,經濟有來源,所以心是清凈、是定的,不對信徒攀緣,修行也容易成就。

         

        現代的社會,寺院沒有收入、沒有恒產,完全要靠信徒供養。于是就把信徒看作衣食父母,想盡方法攏絡信徒,攀緣的心就重了,于是道心渙散,心不清凈、心被污染了,這是我們現代修學的環境不如古人的地方。這也是今日為什么修行的人多,而成就的人卻很少的原因所在。如果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些事情就要很清楚、很明白,不能犯過錯。所以道場不要大,愈小愈好,開銷小,生活就容易;有多余的力量,就要盡量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

         

        ‘道’是清凈心,這一定要記住。《無量壽經》經題是:‘清凈、平等、覺。’這就是道,我們修行就是修這個。凡是擾亂清凈心、破壞清凈心的,就是障礙、就是魔。我們若能小心防范,就會增長向道的增上緣,即使處在亂世當中,還是會有成就的;若是稍稍不留意,我們的習氣、老毛病又會復發,將來一定墮落。

         

        發心出家了,必須要知道,我們的墮落比世間人會更重、更慘。世間人迷惑顛倒,墮落還情有可原;我們天天在聞佛法,對于因緣果報的道理跟事實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又明知故犯,所以罪過是加倍的,比一般人犯過還要重得多,這是我們自己不能不謹慎,不能不明白的。

         

        往生       (950211早餐)

         

        我們要念念想著家鄉,家鄉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要把這個放在心上,其他的與我們無關,要有時時刻刻想回家、想往生的念頭,這個念是正念。

         

        一般世間人不了解,會認為:怎么這個人念念都想趕快死?那是世間人錯誤的觀念。往生是生,不是死,而且是真正的‘永生’—不會再有生死,再有輪回了。所以那是真正‘生’的開始;不能往生,那就有生死。我們佛門常講:‘法身慧命。’往生就是證得法身慧命的開始,是真常的開始,不是無常,在世間搞的是無常。我們要常常存這個心,有這個念頭,這就好了。

         

        ‘世緣’就是利益眾生。雖然我們的福報很薄,薄沒有關系,即使是很少的一點施舍,但它卻是真實的利益,這也是圓滿功德。

         

        魔障       (950509早餐)

         

        《太上感應篇》講得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間得罪了惡人,是會招來不如意的果報的,那我們修行人在修學菩薩道上的魔障就會多了。‘魔障’就是我們得罪的那些人與事所反彈過來的阻力。不得罪人,魔障就少;得罪的人多,魔障就多。

         

        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嗔恚,克服自己的嫉妒、障礙。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看到別人好,自己心里就不高興;看到別人有成就,自己就很難過,就要想方法去破壞別人、阻擾別人,殊不知那正是成就了別人的忍辱,成就了別人的定慧,只是給自己招來更不如意而已。因為你所造的是性罪,這個罪是由惡的心所產生的,本身就是罪,縱然人家不報復,自己也會得到報應的。

         

        正知正見       (950509早餐)

         

        天臺家講:‘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佛在經里常所說的:破戒的人還能救,破見的人就無救了。

         

        ‘能說不能行’,這是破戒—他會講而做不到,但是他說的是真話,沒有說錯,知見上是正的,所以這個人還有救。假如持戒很嚴,做得很好,但知見錯誤,那就沒救了。譬如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要求生凈土,不但念佛的人要求生凈土,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到最后都是回向往生凈土,這個見解就是正知正見。

         

        自己能夠一心求生凈土,且能將正法介紹給別人,這樣的人就是國之寶。所以怎樣弘法利生,才能夠收到自度度他的效果呢?必須要把經里的教訓,在生活當中真正做到。若做不到,雖然講的是正法,也會講得不透徹。為什么會不透徹?因為那不是自己的體驗,而是聽說的;即使是從經上看來的,也是屬于聽說的—是聽釋迦牟尼佛說的,聽菩薩們所說的,不是自己親身見到的。要怎樣才能親自見到呢?一定要身體力行,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要每天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我們都念過《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精要十念法】

         

        謹提議以  凈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凈宗學人今后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規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后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號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凈,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凈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凈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于目前以及今后凈業學人中大部份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愿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于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松,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凈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凈宗學會四眾同倫 敬勸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亦勝持余咒,亦勝一切諸余功德。

        勝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

        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

        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

        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

        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

        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余功德者: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

        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

        愿凈業弟子,專其信愿,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余門者,尚當改修念佛。

        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二)
        下一篇:劉洙源先生書札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国产a级a毛片无卡|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好影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被男按摩师添的好爽在线直播 |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91成人精品视频| 男男高h粗暴黄车文| 好吊妞视频免费观看va|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天堂| 97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爱网站97| 爽爽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131美女爱做免费毛片|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免费又黄又硬又爽大片| 99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成年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全日本爽视频在线| 两人夜晚打扑克剧烈运动|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小12萝裸体视频国产|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看黄色免费网站| 日本少妇高潮喷水xxxxxxx|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中文字幕一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