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簡介

圣恩寺,全稱天壽圣恩寺,位于蘇州光福鎮的西南,玄墓山南麓。在一個叫坎上村的西北面。這個寺院最早創建是在唐宋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6)。
這里距離市區也只有三十多公里,但居民鮮少,山高僻遠,竹松樹色,郁然秀茂。而當你身處圣恩寺的任何一處,向南眺望,臨太湖之上,一目萬頃,波光渺彌,上下輝映,真叫人間絕境也。
法脈傳承
圣恩寺,是屬禪宗臨濟正宗中楊岐派一脈。
臨濟宗,為唐代義玄(?867)所創。因他住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的臨濟院而名其宗。其禪風以“棒喝”著稱,并把這一模式貫穿于一切禪行中。義玄是黃檗希運的弟子,他經常宣傳:“在黃檗處三度發問,三度被打”。關于“棒喝”,義玄也有其解釋:“有時一喝,如金剛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寶劍”可喻斷惑,“獅子”可喻醒迷,“影草”或喻試探;“不作一喝用”,或指毫無意義。捧打的作用與喝大同,不過是施與迷惑更嚴重的情況,因此其禪風痛快峻烈。他主張“即心即佛”,突出“自信”;強調“求真正見解”,而“真正見解”,就是認識到自己與佛祖沒有什么區別,由此樹立牢固的“自信”。他反對任何向外的馳求,不論多么尊貴;要求擺脫一切境界的支配,不論多么美好。他認為只有這樣,自已才能成為自已的主人,而不淪為境界的奴子。從而喚起人們的自信、自尊、自由、自主。自有定準,不受環境的支配。他還主張“無心歇念”,既不向外索求,也不依人教導。“求心歇處即無事,”他極強調佛教中“有求皆苦”的原始教義。而這一切均出于“禪”的本義,在于擺脫世事的煩惱,求取精神上的靜謐與安適。
臨濟宗主張“參禪”與“應機”。“參禪”即是訪師問道,探究禪的奧秘;“應機”則是對來訪者的身份、動機、水平等等臨場觀察,應時而作出不失本宗的酬答。并有“三玄”、“三要”、“四照用”之說。
臨濟義玄繼承江西禪系重視獨創,反對因襲的傳統。要求一代高于一代,從而使臨濟宗不斷得到發展,因此歷代高僧輩出。楊岐方會便是其中之一。他于門庭設施上融會臨濟、云門兩派風格。“振綱振領,大類云門”,“勘驗鋒機,又類南院(慧颙)”(《禪林僧寶傳》卷28)。楊岐派區別于黃龍派的,就是他不用“三關”之類的固定格式去啟悟學者,而是側重于靈活的機語,推崇機鋒棒喝。“楊岐天縱神悟,善入游戲三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風”(《佛祖歷代通載》卷19)。在巧言善辯方面,尤為突出。
圣恩寺開山始祖萬峰時蔚(1303~1381),為臨濟真傳二十一世。他于元至正九年(1349)卓錫玄墓山圣恩寺,繼宗弘法,名聞海內外。至正二十四年(1364)高麗(今朝鮮)僧千熙航海到大陸,尋訪知識。萬峰和尚應詔接受千熙和尚參謁,悉心傳授。千熙得法返國后,盛傳臨濟禪法,被尊為國師。日僧榮西、辨圓等也曾將此宗引傳日本,至今流行。因此,臨濟宗是中國佛教中極有影響的一個宗派;而圣恩寺又是傳習這一宗派的重要
現任住持

——融宗老和尚略傳
融宗大和尚的名字,非同一般,確實是一個神奇式的人物。光福地區六十年的生涯,婦孺皆知其名,在蘇州乃至江蘇省宗教界一致公認。頗有名氣,“融宗”這一法名,大和尚十分喜歡,一九三一年在焦山定慧寺受戒時,吉堂法師給他起的。后來他對人說:“只有尊重黨的領導,融匯佛教各宗之長,才能弘揚教義。實現玄慕山圣恩寺的復興”故他號為“尊權”。大和尚的一生是用血肉之軀護衛佛法的一生;是竭盡全力保護收藏文物的一生;是圓融佛教義理潛心弘法的一生。
古剎風貌

千手觀音像

天壽圣恩禪寺現前山門

齋天法會

來寺路線圖

祖師殿、晉柏

齋天法會

天壽圣恩禪寺現前山門

寺院側全景

天壽圣恩禪寺舊前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