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食筍最早的國家之一,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詩經(jīng)》里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的詩句。晉代戴凱之在其所著的《竹譜》一書中,介紹了竹子的70多個品種和竹筍的不同風(fēng)味。《紅樓夢》中榮寧兩府把“火腿鮮筍湯”列為上品。如今,隨著烹飪技藝的發(fā)展,筍饌各具千秋,妙不可言。
竹筍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的一些省份。竹筍品種繁多,按時節(jié)分,有春筍、夏筍、秋筍和冬筍;依形狀論,有筆桿筍、鞭子筍、牛角筍之別;按質(zhì)地說,有鮮筍、干筍之分。可供食用的竹筍主要有毛竹筍、淡竹筍、慈竹筍和麻竹筍等數(shù)十個品種。
竹筍營養(yǎng)豐富,據(jù)分析,每100克鮮竹筍中,含蛋白質(zhì)4.1克、糖5.7克、鈣61毫克、磷129毫克、鐵5.2毫克,還有維生素B1、B2等成份。筍是一種高蛋白、低淀粉、低脂肪的食品,對肥胖癥、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有一定食療作用。竹筍含有豐富纖維素,能夠促進(jìn)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千金要方》載:“竹筍,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故歷代醫(yī)家常用它來治病保健。
竹筍的食用方法頗多,由于它有吸收其它食物鮮味構(gòu)成可口美味的特點(diǎn),因此既可與肉、禽、魚、蛋等葷料合烹,也可輔以豆制品、食用菌、葉菜類等素菜燒制。如可烹制蘑茹筍片、炒雪筍、筍炒肉絲、春筍紅燒肉等。春筍同萵苣筍還可以配制成“文武筍”。紅樓名菜“酸筍鴨湯”也以竹筍燒制。竹筍也可單獨(dú)入饌,如油燜筍、鳳尾筍等。
不過,竹筍性味甘、微寒,且含有較多的草酸鈣,尿路結(jié)石或腎炎患者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