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玉米大量上市之時,上海人管玉米叫“珍珠米”。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吃玉米有的是為了調調口味嘗嘗鮮,也有的是為了改變膳食結構,多吃粗糧、雜糧保健康。可當年在下鄉之時,插隊在玉米之鄉,我們這些待在“青紗帳”里勞作的“游擊健兒們”,吃膩了玉米,不得不經常變換著做法,以求給自己口感好一點。如今看來,當年這些制法,也許可稱得上是“風味小吃”了。這里不妨介紹幾種吃法,有興趣者倒也可以嘗試一下。
玉米煎餅是我們常吃的膳食,是將等量的玉米粉和面粉和勻,加上適量的白糖,用水調成糊狀,然后分批放入鍋里(最好用平底鍋)壓成薄餅狀,用文火慢慢地兩面烘烤,待兩面都烤至金黃色時即可食。這種煎餅比純用玉米粉做的軟糯、吃口好,既酥脆又有玉米香味。
玉米發糕是當年老鄉們傳統吃法,是將玉米粉和面粉和勻后,加入適量白糖,用溫水調成糊狀,然后控制在15℃左右溫度發酵后打成糊狀,放入蒸籠里攤平,蒸上20分鐘后,即可吃食。這種發糕松軟適口又易消化,因此很適宜村里老人、小孩吃,但對當年我們這些毛頭青年實在不耐饑,因此只是在下雨天不出工時,改變一下口味。
玉米羹是將玉米粒浸泡幾個小時,然后在鍋里煮開花,再將皮殼濾掉,用清水加上些棗子、白糖煮沸,即成清甜可口的玉米羹了。這通常是我們知青招待來客時的一道點心,在當時算是十分上檔次的款待了。
玉米面粥是將玉米粉中加些面粉,用水調成糊狀,然后放入開水鍋中,煮上2、3分鐘后即可食用。有的知青家中寄來白糖,就加上一小匙,不過絕大多數知青,都是因定量的計劃糧食快吃完了,無奈之下,不得不以稀代干,填飽肚子。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一次路過一家由當年知青開的“插兄插妹飲食店”,好奇心驅使走了進去,居然經營當年的玉米飯食,一樣樣品嘗過來,口味十分純正。一問還是插隊時關系不遠的哥們姐們,他們硬是不肯收我錢,最后收了我對折。聽他們說,上他們店的顧客,除了懷舊的當年知青,更多的是把玉米食品當作保健食品的時尚一族,真是“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