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教教義
佛教教義
2007年07月28日10:40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051 字體: 繁體


  佛教教義。意謂真理或實在。主要有四諦、二諦、 三諦等不同說法。
  四諦?、倏嘀B??嗍鞘鼙破瓤鄲乐猓饕溉?生死輪回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為苦 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為壞苦,是享受快樂結 束時的苦惱;三為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為無常變化的自 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 別離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會 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②集諦。亦名習 諦。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一切眾生,常時以來,由于 貪□愚癡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 的生死苦果。③滅諦。亦名盡諦,為息滅、滅盡之意,滅 盡三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為滅,也稱了脫 生死,從此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寂滅境 界,即為解脫。④道諦。道為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 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 認為道諦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 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由此途 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二諦 即真諦和俗諦。又稱第一義諦、世俗諦,或 名勝義諦與名言諦。真俗二諦,中觀派的基本思想是緣 起性空論,認為世間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因素 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稱假有,這就是世俗諦,沒 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是空,稱性空,這就是真諦,所以真 俗二諦,就是空、有二諦。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 以主觀認識而論,謂世俗諦是有,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常 識見解;言真諦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見解。實 際上,說有不住有,談空不落空,空有無礙,才是真俗二 諦的正觀。又世俗諦的有,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真 諦的空,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緣起才能性空,性空 才能緣起,緣起與性空實際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相 反相成,對立而統一。所以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 起。如《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 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為傳承或立論方法不 同,對二諦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有的認為二諦是理,有 的認為二諦是教。天臺宗認為二諦或三諦是真實不虛的 諦理,故云:“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比撟谡J為 真俗二諦是兩種真實不虛的言教:“二諦者,蓋是言教 之通詮,相待之假稱……唯是教門,不關境理?!?BR>  三諦 即空諦、假諦、中道諦。佛教天臺宗所立的 諦理。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 體,叫做空諦;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 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諦;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 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諦。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 三諦的范疇,故稱為三諦之理?!妒冀K心要》說:“三 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 法,假諦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諦,圓融無礙,一即是 三,三即是一。如觀空時,無假無中無不空;觀假時,無 空無中無不假;觀中道時,無空無假無不中,名為圓融 三諦?!吨杏^論·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 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被認為是圓融 三諦的出處。

  八正道
  佛教教義。亦稱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 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的八種方法和途徑:① 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②正思 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③正 語。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 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④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 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 行;⑤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⑥正方便。又 稱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的理想 境地;⑦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⑧正定。專心致志 地修習佛教禪定,于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凈無 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見,即堅定不移地信奉 佛教的教義。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認為只有自己的 教義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學都是邪見。因而把 正見當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則都是在正見的基 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八正道也是針對婆羅門教和 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六師”中一些派別的享樂主義而 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樂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 把八正道稱為中道。原始佛教對這種不苦不樂的修行方 法十分重視,列為四諦之一“道諦”的具體內容。對于八 正道的詳細解釋有安世高譯的《佛說八正道經》、《增 —阿含經》的《四諦品》和南傳《相應部經典》。
                  
  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義。亦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 陀教導眾生修證圣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菩提分, 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諦的智慧,通向涅□圣果的道路。分 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覺支、八圣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毒闵嵴摗肪矶宸Q: “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 心、法四境,生起凈、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 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① 觀身不凈,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 腸胃赤白痰等不凈,身外眵淚涎唾等不凈,破除凈想的 顛倒;②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 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③觀 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 常想的顛倒;④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 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 想的顛倒。
  四正斷 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①于已生的惡法令 斷滅;②于未生的惡法令不生;③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④于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于此四法戒勉策勵,精 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 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①欲 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 發起的定;②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 惡進善力發起的定;③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 心念之力發起的定;④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 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皵嘈谐删汀笔且扌姓邤喑?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 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欲 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 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的五種內在條件:①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善法;②精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 求不息;③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④定根。攝 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⑤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法 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 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 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①信力。信根增長 可破疑惑;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③念力。念 根增長可破邪思;④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⑤慧力。 慧根增長可破煩惱?!洞笾嵌日摗肪硎牛骸拔甯鲩L, 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 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① 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②擇法覺 支。對于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辨別和選擇,達到去 偽存真;③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④喜覺 支。由于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⑤輕安覺支。不 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⑥ 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⑦舍覺支。舍棄虛妄 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圣道支  八種通向涅□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 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
                   
  緣起
  佛教教義。亦名緣生?!耙蚓壣稹钡穆苑Q。緣, 意為關系或條件,所謂緣起即諸法由緣而起;宇宙間一 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系或條件。 佛教常用“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 則彼滅”來說明緣起的理論。緣起說是原始佛教針對當 時各種宗教哲學主張宇宙是從“大梵天造”、“大自在 天造”,或從“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 “生類因說”等理論而提出,用以解釋世界、社會、人 生和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最早的緣起說是“業感 緣起”即十二因緣說,主要用以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但 后來各派對緣起的認識和解釋各有不同。中觀派和三論 宗主張“性空緣起”,認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體空,才 能生起一切事物?!吨姓摗贩Q:“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空?!辫べば信珊头ㄏ嘧谥鲝垺鞍①囈壠稹?,以“三 界唯心”、“唯識無境”來說明世界的本原?!洞蟪似?信論》作“真如緣起”,《勝□經》等作“如來藏緣起”, 均以佛心、法凈心為世界的根源。華嚴宗把各家關于緣 起的學說,用判教形式概括為四種:①業感緣起。由煩 惱惡業招苦果,因果相續,六道展轉,生死輪回,為小 乘之緣起觀;②阿賴耶緣起。由阿賴耶識之種子起現行, 現行又熏種子,以現行諸法為緣,生煩惱惡業而招感苦 果,三世因果輾轉相續,為大乘始教之緣起觀;③如來 藏緣起。又名真如緣起。真如或如來藏為染凈之緣所驅, 生種種事物,其染分現六道生死輪回,其凈分現四種圣 人,為大乘終教之緣起觀;④法界緣起。法界通常指真 如、實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體為一法界。又為一切法 緣一切法成一大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 一與多、心與境等圓融無礙,為圓教之緣起觀。

  無我
  佛教教義。亦稱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 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 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 在。原始佛教在《相應部經典》中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 我論,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 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認為世界上 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 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剎那依緣 而生滅的。他們認為房子是磚瓦木石的結合體,人是由 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在這樣的集合體 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故謂無我。
  無我分為兩類:①人無我(人空)。認為人是由五 蘊假和合而成,沒有常恒自在的主體──我(靈魂);② 法無我(法空)。認為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 斷變遷,沒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張人無我, 大乘佛教則認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 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主張 法無我。因為一切事物和現象,按其本性來說都是空的, 它們表現出來的,只不過是一些假象,即所謂“性空幻 有”。
  佛教的無我學說,主要為反對婆羅門教的有我論而 提出的。婆羅門教主張“梵我一如”,認為“梵”是無 所不在的唯一本質,宇宙間的最高主宰,自我(靈魂) 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而這種自我,其量廣大,邊 際難測。只有親證梵我同一,才能達到真正解脫的目的。 因此,原始佛教為了反對這種有我理論,提出“諸行無 常”、“諸法無我”、“涅□寂靜”三個命題,被稱為 三法印。在部派佛教時期,佛教各派對此也曾引起了許 多爭論。

  無常
  佛教教義。三法印之一。指世界萬有(一切事物和 思維概念)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佛教認為,宇宙間一 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互依存關系,沒 有永恒的實體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表現 為剎那剎那生滅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①剎那無常。 謂一切有為法,剎那之間,有生、住、異、滅的變化;② 相續無常。謂一切有為法在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 滅之四相。佛教不僅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是普遍 存在的,而且還認為有其發展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連續 相承的階段或呈現為四種相狀,所謂“四相遷流”,即 生、住、異、滅,一種現象的生起稱生,事物或現象形 成后有其相對穩定性稱住,有相對穩定中又無時不在變 異稱異,現象的消滅稱滅。任何事物和現象在一剎那中 都具有生、住、異、滅四相。但有時又將無常分為:① 眾生無常。謂人生都是無常的,終歸要變化以至于消滅 的;②世界無常。謂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無時 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中,最后歸于消滅;③諸念無常。謂人 們的思維概念都是瞬息萬變的,所謂“念念生滅”。佛 教這種無常學說,主要是為反對當時婆羅門教主張宇宙 的最高主宰—梵是永恒常住的理論而提出的。
 ?。ǜ哒褶r)

  空
  佛教教義。音譯舜若。佛教用來表述“非有”、“非 存在”的一個基本概念。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 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 一個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 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 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從所否定的對象來說, 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有 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 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 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于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 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并非虛無,它是 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 派闡明的觀點。從論證的方式來說,空可分“分析空”、 “當體空”兩種。分析空即從統一物之可分解為若干部 分或因素上,從事物的生滅變化上,說明事物的不實在 和不自在,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當體空則認為 一切事物無須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觀察,就可以明白 它本身就是空的,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從是否 終極真理來說,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 兩種。把空當作絕對的虛無,認識不到它實際是有的一 種存在形式,即一種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惡趣空”; 反之,如能認識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還有不空的一 面,認識到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內存空, 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從上述幾種對空的基本解釋 出發,佛教各派還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 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 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論》所 說的十八空影響較大。

  涅□
  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涅□那。意譯為滅、 滅度、寂滅、安樂、無為、不生、解脫、圓寂。涅□原 意是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產生以前就有這個 概念;佛教用以作為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 義多種:息除煩惱業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滅, 而人得度,故稱滅或滅度;眾生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業 因,若息滅了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息,名為寂滅或 解脫;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輪回,故名不生;惑無不盡,德 無不圓,故又稱圓寂;達到安樂無為,解脫自在的境界, 稱為涅□?!洞蟪似鹦耪摗贩Q:“以無明滅故,心無有 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 得涅□?!狈鸾檀笮〕藢δ跤胁煌恼f法。一般分有 余涅□和無余涅□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 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余涅 □;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余涅□。據《肇論》 介紹: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為涅□,是為有 余涅□;《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為涅□,是為無 余涅□。大乘還分性凈涅□和方便凈涅□兩種。本有的 法身,名性凈涅□,即真如法性,亦稱性德涅□;假六 度緣修,本有法身顯現,名方便凈涅□,亦稱修得涅□。 法相宗綜合了大小乘涅□學說立四種涅□:①自性清凈 涅□。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凈,湛如虛空;②有余 依涅□。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③無余依涅□。出生 死苦之真如;④無住處涅□。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此 依佛的三身而說,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應化身故不住 涅□,名為無住涅□。大乘佛教認為涅□具有常樂我凈 四種德性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 樂八種德性。

  法印
  佛教術語。亦譯法本、本末、憂檀那等。佛教徒用 來鑒別佛法真偽的標準。法,指佛教教義,印,喻世俗 印璽,能印證真偽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佛教認為,凡 符合法印的是佛法,違背法印的則非佛法。按佛教發展 的順序,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
  三法印 較早的小乘經、律、論和大乘經、論多說 三法印。一般稱:①諸行無常(宇宙萬有,皆變化無常); ②諸法無我(世界一切現象皆因緣和合,沒有獨立的實 體或主宰者);③涅□寂靜(佛教徒修行斷盡煩惱,超 脫生死輪回,達到涅□寂靜境界)?!峨s阿含經》卷十 作“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寂滅”。《大智度 論》卷二十二稱:“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 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薄斗?印經》則別說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愿 解脫門)為三法印。
  四法印 三法印加上“一切諸行苦”為四法印。
  《增—阿含經》卷十八:“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一切諸行 苦,是謂第二法本末……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 ……涅□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薄镀兴_地持經》 卷八:“有四憂檀那法,諸佛菩薩為令眾生清凈故說。云 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一切行苦,是憂檀 那法;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涅□寂滅,是憂檀那 法?!蹦蟼靼屠Z“增一部”及《法句經》則立三法印 為:①一切行無常;②一切行苦;③一切法無我。增“涅 □永寂”為四法印,均大同而小異。
  五法印 四法印加“一切法空”(世界一切現象皆 虛幻不實)則為五法印?!毒S摩經》卷上:“昔者佛為 諸比丘略說法要……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 寂滅義。”
  一法印 即“一實相印”(實相即“真如”、“法 性”)。小乘講三法印,大乘提一實相印?!斗ㄈA經· 方便品》:“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法華玄義》 卷八上:“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三印印之, 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 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 印,是魔所說。”
  上述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等,只是在 不同場合的說法,無實質差異。智□在《法華玄義》卷 八,列舉實相十二異名,即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 竟空、如如、涅□、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 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微妙寂滅。說明一實相印可總 攝緣起、無常、無我、寂滅等,合三、四、五法印為一 實相印。

  中道
  佛教教義。佛教認為最高的真理。所說道理,不墮 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洞髮毞e經》卷一百一十 二:“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 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 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同經卷五:“若說有邊則無有中,若說有中則無有邊,所 言中者,非有非無?!薄洞笾嵌日摗肪硭氖骸俺J?一邊,斷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庇帧爸T法有是一 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大小乘對中道 解釋不盡相同。①小乘佛教一般以八正道為中道。《中 阿含經》卷五十六:“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 ……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 在,趣智趣覺趣于涅□,謂八正道?!雹谔炫_宗以實相 為中道,把中道作為三諦之一,即空諦、假諦、中道第 一義諦。③法相宗以唯識為中道,主張無有外境故非有, 有內識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即是唯識義。《成 唯識論》卷七:“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 故,亦即是中道。”④三論宗以“八不”為中道?!吨?論疏》卷二:“中道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即是 八不?!敝械烙质且徽娌欢^,含義亦與真如、法性、 法身、法界、佛性、實相等相同。

  業
  佛教術語。音譯“羯磨”。最早見于印度的古奧義 書,是婆羅門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襲 用的術語。佛教中一般解釋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 作善法與不善法,名為身業、口(語)業、意業。業生滅 相續,必感苦樂等果,果是業果,結果的因謂之業因。業 雖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煩惱的支配。《大智度論》 卷九十四稱:“煩惱因緣,故起諸業?!边@樣就構成惑 (煩惱)、業、苦(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洞笈派?論》卷一百二十三說:業有作用(語業)、行動(身業)、 造作(意業)三義。唯識論者認為,身語二業是假業,意 業是感果的主體。唐窺基在《義林章》中說,二業(身、 語)三業(身、語、意)皆是假立,然有差別,身語二 業,假表業體,實是表色,非是業性;其發身語現行之 思,實是業性招異熟果。
  業的分類甚多,所招業果,為業因的果報,報有總 別,其引發總報的業稱引業,成滿別報的業稱滿業。身 語意三業,由于身的行動和語的音聲都有對外表示能使 人知的意義,所以謂之表業,此通三乘。大乘更加意表, 認為意業于自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惰べ?地論》謂“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但發善、染污、 無記法現行意表業”?,F行與身表、語表、意表共于身 中各自產生業體(善惡功能),這種業體不為人知,名 為身無表業、語無表業、意無表業。聲聞乘不立意表和 意無表業?!毒闵嵴摗妨o表有三:①律儀。有防非止 惡的功能;②不律儀。有作惡止善的功能;③非律儀非 不律儀。介乎二者之間。根據善惡報應和盡業說還建立 四業:①黑黑業。惡業名黑,惡業招感苦果(惡報),因 果皆黑;②白白業。善業名白,善業招感樂果(善報), 因果都白;③黑白業。指善惡交織之業;④不黑不白業。 為解脫善惡諸業的無漏業。此外,尚有思業(意業)、思 已業(身語二業)等之別。

  輪回
  佛教教義。又作流轉、輪轉等。音譯僧娑洛。謂眾 生于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流轉無窮。印度 婆羅門教、耆那教等都采用這種理論作為它們的根本教 義之一。輪回的思想最早見于“梵書”,在“奧義書” 中有比較系統的闡述?!皧W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 (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 決于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 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 道,淪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并作了進一步的 發展。原始佛教采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 為眾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 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鄨笾?果 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復流轉,輪回不止。 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包攝六道(天上、 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 生、化生、濕生)。但是佛教認為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 起并且處于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么造業、受報、進 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誰呢?有些部派佛教為了解釋這個 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理論。例 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 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 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 補特伽羅”,認為補特伽羅是由永恒的體性“一味蘊” (“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后世的 主體;大眾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為有情的心和心 所的相續活動中,有著一種永恒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 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 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在輪回 中被稱為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 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

  法
  佛教術語?!毒闵嵴摗肪硪环Q“能持自相故名為法”。 這是傳統的解釋,意即凡具有質的規定性,并為人們所 認識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就稱為法。根據這種解釋,由 于大小乘及派別的不同,其分類也不同。通常有以下三 種:
  三科 大小乘都承認的分類法,即把一切諸法分為 五蘊、十二處(又稱十二入)、十八界。①五蘊。即指 構成人的五種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質世界,對人來說 是指身體及肉體的物質性;受,即感覺;想,即表象作 用;行,即意志;識,即統一各種心理作用的意識。② 十二處。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 聲、香、味、觸、法)。亦即六種感覺器官及其相對的 客觀對象。③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三科的分類法,要求佛教徒從這三方面來觀察人和 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目的是破除“我執”的謬見,認 識“無我”的道理。
  五位七十五法 小乘說一切有部對宇宙萬有的分類 法。他們把宇宙間的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分為兩大 類: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有生滅變化的現象稱有為法;非 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無生滅變化的現象稱無為法。有為 法中分為色法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有法四十六種,心 不相應法十四種。無為法只有三種。總計七十五種,故 稱五位七十五法。①色法。物質現象,即五根(眼、耳、 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和無表色 (亦稱無作色,指外表不顯的物質現象),計十一種。② 心法。精神現象,一種。③心所有法。心法派生或隨屬 的現象或作用。有四十六種,分為六品:一為遍大地法: 普遍都有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受、想、思、觸(感觸)、 欲(欲望)、慧(智慧)、念(記憶)、作意(意愿)、 勝解(以為)、三摩地(三昧),計十種。二為大善地 法:善的精神現象。有信、勤(努力)、舍(精神放松)、 慚(慚愧,對自己而言)、愧(慚愧,對別人而言)、無 貪、無□、不害(不殺、非暴力)、輕安(心情舒適)、 不放逸(不斷努力)十種。三為大煩惱地法:較大煩惱 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無明(無知)、放逸、懈怠、不 信、□沈(昏沉)、掉舉(心不平靜)六種。四為大不善 地法:不善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無慚、無愧兩種。五 為小煩惱地法:一般煩惱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忿(怒)、 覆(掩飾錯誤)、慳、嫉、惱(狠戾)、害、恨、諂、誑 □(驕傲)十種。六為不定地法:不定的精神現象或境 界。有惡作、睡眠、尋(尋求)、伺(深度的或細心的 貪求)、貪、□、慢、疑八種。④心不相應法:與色、 心皆不相應的,即既非精神又非物質的現象。有得(成 就)、非得、同分(眾生各各自我類似的一些活動)、無 想果、無想定(不去思想外界,使心不動)、滅盡定(用 盡力量,使思想不活動)、命根(生命的器官)、生、住 (階段性的停止)、異(變化)、滅、名身(音節合成 的概念)、句身(句子的合集)、文身(字母的合集)十 四種。⑤無為法。分虛空無為(認識真理猶如虛空的精 神現象或境界)、擇滅無為(通過智慧的揀擇力,斷滅 煩惱而悟得的精神現象或境界)、非擇滅無為(非通過 智慧的揀擇力,而因缺乏條件致使不生的精神現象或境 界)三種。
  五位百法 瑜伽行派對宇宙萬有各種現象的分類法, 包括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 相應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合計共百種,故稱五位 百法。①心法。分八識,即眼識(視覺)、耳識(聽覺)、 鼻識(嗅覺)、舌識(味覺)、身識(觸覺)、意識(統 一各種心理作用的意識)、末那識(思維度量的識)、阿 賴耶識(根本識)。②心所有法。分六品、五十一種。 遍行:有作意、觸、受、思、想五種。別境:有欲、勝 解、念、定、慧五種。善:有信、精進、慚、愧、無貪、 無□、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二種。根 本煩惱:有貪、□(仇恨)、癡(愚昧)、慢(傲慢)、 疑(猶豫不決)、惡見(錯誤見解)六種。隨煩惱:有忿、 恨、復、惱、嫉、慳、誑、謅、害、□、無慚、無愧、 掉舉、□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遺忘)、散亂、 不正知二十種。不定:有悔、睡眠、尋、伺四種。③色 法。分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塵(色、聲、香、 味、觸)和法處所攝色十一種。④心不相應法。分得、 命根、眾同分(眾生的共性)、異生性(形成眾生之間 不同的本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事、名身、句身、 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區別)、相應 (因果相稱)、勢速(變化的速度)、次第(序列)、方 (空間)、時、數、和合性(總體)、不和合性(分解) 二十四種。⑤無為法。分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 無為、不動滅無為(不為苦樂所動的境界)、想受滅無 為(滅斷一切感性思維,直觀證悟的境界)、真如無為 (達到最高真理的精神境界)。
  諸家釋義 以上僅是法的一種最常見的用法。實際 上,在佛教文獻中,法的含義多種多樣,用法及其內涵極 其復雜。例如:①真理、法則、規范。見《法華經·方 便品》、《維摩經》等。②正當的事情(非指善行)。見 《出曜經·無放逸品》。③指作為理法的緣起。見《中 阿含經》卷七。④教導、佛陀的教導、佛法。見《維摩 經》、《義足經》、《出曜經·無放逸品》、《有部律 破僧事》、《法華經》、《中論》、《百五十贊》等。 ⑤三寶之一。見《中阿含經》卷十一。⑥具體的戒律, 學處。見《游行經》和《大般涅□經》。⑦指十二部經。 見《般泥洹經》。⑧本性。見《中論》。⑨型。見《維 摩經》。⑩意之對象,六境之一。見《般若心經》、《金 剛般若經》、《中論》、《維摩經》等。(11)存在、對 象。見《維摩經》、《辨中邊論》、《莊嚴經論》、《唯 識三十頌》、《成唯識論》等。(12)用文字表達的意思。 (13)心的活動,心的功能。(14)實體。(15)三身之一的 法身。見《唯識三十頌》。(16)與主語相對之述語。見 《正理門論》。(17)相當于中國因明中的義、后陳、差 別、能別。見《因明大疏》。(18)密教中的祈禱、修法。 見《百五十贊》、《觀音經》、《華嚴經》、《灌頂經》 等。

  三學
  佛教教義。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即戒、 定、慧。
  戒 亦稱增上(卓越)戒學,指戒律。即防止行為、 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 也有所不同。另外對出家的僧侶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區 別。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 聚凈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 邪淫、妄語、飲酒。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臥高廣大床、 花□瓔珞、歌舞戲樂。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 的言行細目,合并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凈戒 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 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 □、謗三寶。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 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定 亦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 志,觀悟四諦。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大禪、百八三 昧等。小乘四禪為:①初禪。即禪定的初級階段,這時 沉思于專一,擯除情欲、消除不善心,這就是“離”。由 此漸進而生喜樂,即欣喜與慰安。但此時尚有思慮,尚 未達到表象的沉靜,故稱初禪。②二禪。由初禪進而安 住一想,達到表象的沉靜,獲得一種更高的喜樂。③三 禪。由二禪進而舍離喜樂而達到完全安靜境地,獲得輕 安的妙樂。這時已產生了智慧,達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階 段。但此時尚有身體上妙樂的感覺,所以對涅□境地來 說還有一段距離。④四禪。由三禪再進一步,完全超脫 苦、樂,連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卻,達到舍念清凈的境界。 即涅□境界。九種大禪為: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 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煩惱禪、此世他世樂禪、 清凈禪。百八三昧為:般若經典中所說的一百零八種禪 定,《大智度論》卷五有詳細說明。
  慧 又稱增上慧學,亦即智慧?;劬褪怯袇?、無欲、 見真。擯除一切欲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 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三學概括了全部佛教教義,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 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門。三學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 獲得慧的手段。只有獲得慧,才能達到最終解脫的涅□ 境界。

  識
  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 j□□na(智) 的合成語,意指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 在佛教教義中有多種含義:①一切精神活動的主體,是 “心”、“意”的異名?!毒闵嵴摗肪硭闹^“心、意、 識體一”,“隨義建立種種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 故名意,了別故名識”;②心的一種特殊功能,與“心”、 “意”略有不同。謂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有了別作用。 《成唯識論》卷五稱“識以了境為自性”;③五蘊中之 “識蘊”,即小乘所講“六識”和大乘所說“八識”的 心王;④十二因緣中之“識支”?!毒闵嵴摗肪砭庞小坝?母胎等正結生時一剎那位五蘊名識”之說。
  識是佛學的中心思想之一,其說遍于大小乘、顯密 教、性相宗。有一識、二識、三識、五識、六識、八識、 九識、十識等不同學說。
  八識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八識,即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 屬于感覺,第六識既管思維,也管感覺。第七識以“恒 審思量”即不停頓地起思慮作用為其特性,其作用勝過 第六識,并聯系第八識與前六識,名為末那。第八阿賴 耶識也叫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以含藏一 切諸法種子,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 派別多沿用八識說,但稍有變化。《大乘義章》卷三所 講八識,其中第七識名阿陀那識,第八識名阿梨耶識。   九識 性宗主張九識。即于八識之外,另立證有無為 的真如識。梁真諦譯《攝大乘論》,將第九識名為庵摩 羅識,又名無垢識或清凈識。但唐玄奘譯《攝大乘論》 仍用八識,以第九識為第八識異名。謂第八識有染凈二 分,取染分的有為有漏名阿賴耶識,取凈分的無為無漏 名庵摩羅識。
  十識 密宗依《釋摩訶衍論》講十識。其第九識名 多一識,第十識名一一心識,又稱一切一心識。
  十一識 梁真諦譯世親《攝論釋》卷五,將識分為 十一種:①身識。眼、耳、鼻、舌、身五根;②身者識。 即染污識;③受者識,謂意根;④應受識。色、聲、香、 味、觸、法六塵;⑤正受識。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⑥世識。生死相續不絕之識;⑦數識。一乃至阿 僧□數之識;⑧處識。器世界;⑨言說識。依于見聞覺 知的一切言說;⑩自他差別識。謂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 別;(11)善惡兩道差別識。指生死多種之差別。
  一識 成實學派及經部只講一識、謂一識依于六根 而緣六境。密教亦有主張一識之說。
  二識 《大乘起信論》說有二識:①阿梨耶識,又 名無沒識;②分別事識,又名意識。即依阿梨耶識而生, 能分別色聲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識,合稱分別事識。   五識 《大乘起信論》又根據識的作用立五識:① 業識。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之識;②轉識。即 轉業識而生能見作用之識;③現識。隨能見的作用而現 所見的幻妄境界之識;④知識。對自心所現之境而生種 種邪分別之識;⑤相續識。由邪分別而于愛境生樂覺,于 不愛境生苦覺,苦樂之念連續不斷,并依之而起惑業,使 生死相續之識。前三識相當于《成唯識論》中阿賴耶識 的自體分、見分和相分;后二識屬于意識的作用。
  此外,尚有主張五識或六識的,其含義與八識之前 五識、前六識略同。而顯密兩教皆主張有無量識,認為 外境無量無邊,如來智慧又甚深無量,故識亦是無量。
上一篇:
下一篇: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小视频| 亚洲深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白丝av嫩草影院|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网站| 日韩高清电影免费观看完整| 日韩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粗暴蹂躏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线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激情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制服丝袜| 国产精品视频yy9099| 欧美激情亚洲激情|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 成人av.网址在线网站| 欧美精品电影在线| 日韩有码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27p| 欧美精品www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有码在线视频| 日韩福利伦理影院免费| 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都在这里| 51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尺度大的性做爰视频|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无人区太爽高潮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吴梦梦| 欧美最顶级丰满的aⅴ艳星|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在线精品国产欧美| 亚洲人午夜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