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方便面總產量比2004年減少20億包,但銷售額依然堅挺。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已成為制面企業的“秘密武器”,不知不覺中,中國方便面正趨向高檔化——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面制品產業大會”上,有消息傳出,去年我國方便面總產量約460億包,銷售額為298.4億元,產量居世界第一。作為世界小麥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的方便面行業以每年轉化全國小麥1/10的容量,成為轉化小麥的重要行業。與此同時,我國主要品牌方便面的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指標均達到國際水平。
然而,看看世界拉面協會中國分會事務局局長孟素荷女士去年披露的數字,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情況。2005年10月,孟素荷指出,截至2004年底,中國方便面總產量為480億包,銷售額達290多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上升26%%和34%%。
也就是說,2005年,我國生產的方便面比2004年整整少了20億包,但銷售額基本持平,甚至有所上升!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少生產20億包,但專家披露,方便面始終消化我國1/10的小麥。按1包方便面要使用100克面粉計算,20億包方便面約使用2億公斤面粉。這2億公斤面粉則要用更多重量的小麥來磨制。就算對這幾億公斤小麥忽略不計,僅僅是少生產20億包面卻仍能保持同樣的銷售額,不能不說背后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探究。
以各種招數降低成本
去年,我國方便面企業紛紛抱怨原料漲價給他們帶來的成本壓力。就在去年下半年,我國最大的方便面制造商——頂益(開曼群島)控股有限公司(即康師傅品牌的擁有者)發表聲明,去年上半年,公司各經營部門都出現了利潤增長,但同時也警告,原材料價格上漲,使該公司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
聲明中稱:“2005年第三財政季度,原材料成本上漲對利潤的侵蝕效果已經開始顯現。集團公司整體利潤率出現下降,預期下半年成本上漲的壓力仍將持續。”
巨頭企業利潤率下滑,其他企業更可以想見是什么狀況。然而,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在減產20億包、利潤率下滑的情況下,銷售額卻依然堅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莫非2005年多賣了2004年剩下的面,把銷售額拉上去了?這個幼稚的假設可以排除。那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早在2004年,華龍、康師傅等方便面廠商,就采取部分產品“減量不減價”的方式,進行“曲線”漲價。去年初,康師傅將其銷量很好的一個拳頭品種提價10%%以上。減少克重但不降低價格,已成為方便面廠商廣而用之的一個招數,甚至有的企業開始“減量提價”。這不能不說是“減產”卻“豐收”的一大原因。
除了提價,不少方便面企業也在節約成本上大動腦筋。
專家表示,方便面可分油炸和非油炸兩大類,非油炸企業避開棕櫚油漲價的壓力,而油炸企業也在節油上采取很多招數。據行業統計,油炸方便面的含油量普遍在 20%%左右,油的成本幾乎占到面塊成本的一半。現代人飲食結構趨向于低脂肪、高營養并具有良好口感的食品,所以降低方便面的含油率,就等于降低生產成本。于是,不少科研公司應市場要求研發高效節油器。而對制面過程也動了很多腦筋,從添加劑的使用到油溫的控制,紛紛向“節省成本”看齊。由于面粉漲價,很多企業又把目光瞄向成本相對低廉的玉米粉,開發出玉米粉方便面,更是以創新大幅節省成本。
以高檔化提高附加值
華龍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方便面每包出廠價不到0.7元,零售價則在1元以下。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方便面每包的價格應該從現在的不到7元,上升到1.3元的平均水平。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價格將不再是影響產品銷售的最敏感因素。
可以預見,對方便面的口感、風味、營養進行全面改善,提高平均1元左右的價格,市場是完全能夠接受的。因此,價格翻番的結果,將使我國方便面的產值也翻番。這樣的市場容量,前景是非常可觀的。
也就是說,我國方便面的未來發展正趨向高檔化。方便面不是緊缺商品,中高檔面已經占到很多企業產品結構的50%以上,而面向農村市場的低檔面,產量則有所減少。
對于方便面“高檔化”的趨勢,面商巨頭非常有把握。他們認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渴望從廚房中解放出來,方便面大有文章可做。通過幾個大企業的引導,中國方便面產業將逐步走出價格戰的泥潭。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從制面技術,還是調味技術以及提高營養價值方面,方便面都可以越來越接近人們對飲食美味的需求。凡是面館里能吃到的面,都應該能通過工業化的手段再現。
原來,不知不覺中,減產的方便面通過提高“身價”的方式,贏得更多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