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齋」從宋代廣州的「飯僧設供」流傳到今天,已經成為廣州人餐桌上一道普通的素菜,既帶著佛門的清香,也帶著塵世的快樂。 佛家注重修行,其實吃得還是相當簡樸,曾與廣州一位高僧出游,因為要搭乘渡船,耽誤了午飯時間,我們都是在到岸後才吃午餐,而那位僧人嚴守「過午不食」的規矩,就不再吃午飯了,可見他們的清簡。 在廣州市光孝寺、六榕寺和出家人一起吃齋,就會發現那里的素菜和素菜館的素菜相比,要清淡許多。所謂羅漢齋、如來齋,大多還是素食館對素菜的演繹,廣州素菜中最著名的「鼎湖羅漢齋」,還是由廣州的葷菜館最先推出的。 廣州的羅漢齋和全國各地的羅漢齋比起來,是以「十八羅漢齋」聞名,勝在用料豐富講究,不過這道菜在今天卻也不多見了,過於奢華,既不是佛教的精神,也不是素食館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與其他餐館競爭的原則。 普通羅漢齋的做法,廣州的幾家素菜館大致相同,全國各大菜系區別也不大,但在民間,卻各有各的做法,相去甚遠。富貴人家,自然是「三菇六耳」,樣樣齊全,而普通百姓,三五樣材料,也是一道羅漢齋。這樣的精神,是來自佛家的。 至於羅漢齋的吃法,普通的廣州家庭大年初一中午一定要做上一盤,既有敬佛之意,也有祈盼來年日子富足,不用吃素的愿望在里面。這樣的狡黠,是來自普通市民的。 羅漢齋是素菜的一個代表,素菜取材自齋菜,由齋菜到素菜,形式變化不大,但意義就這樣悄悄地轉變著。 素菜在廣州也有新派素菜和舊派素菜的區別,新派素菜打的是「健康食品」和「綠色食品」的招牌,與舊派的素食相比,除了烹飪手法的不同,在內涵上也是有區別的。 舊派的素菜館,比如菜根香、佛有緣、佛世界,當然也向時尚做一些妥協,會做些健康食品的宣傳,但在骨子里,還是在佛的精神上。 比如廣州老牌素菜館「菜根香」,最初聽到這個名字,普通人的理解可能是店名取自「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一語,這話說得樸素,但精神上還是入世的,和佛教出世的傳統有所不同,心里還會有幾分詫異,後來才知道,原來「菜根香」三字另有出處,佛經有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果然是出世的,於是對這個名字憑空又多了幾分好感,坐在菜館里吃東西,就顯得比吃普通的綠色食品,多了幾分修行的感覺。 佛教的精神滲透在俗世中,有時候就是有這種感人肺腑的力量。 ·前世今生--羅漢齋表現出的「隨緣」精神 有資料稱,羅漢齋大致源於禮佛之風興盛的唐朝,沒有得到證實。 「羅漢齋」是「寺院菜」的代表菜式,并非廣州特有。據說淮揚菜系中也有「羅漢齋」,北京菜系有「羅漢全席」,湖北菜系也有「羅漢全齋」。據素食館的師傅介紹,各地的羅漢齋,都是以「三菇六耳」作為原料,區別應該不大。 羅漢齋一般用料在十種左右,如多達十八種,則稱「十八羅漢齋」。廣州是以「十八羅漢齋」著稱的,意即十八羅漢,一個不少,以示隆重之意。歷代人士在佛門設素席時,無不備辦此菜。 但據了解,今天的羅漢齋,已經成為素菜中相當普通的一道,「羅漢全齋」在技術上不難辦到,但成本較高,一般素菜館就不做「羅漢全齋」了,普通的羅漢齋用料也不會超過十種。 羅漢是對僧人的尊稱,「羅漢齋」在普通市民心目中,并沒有一定之規,成為表達敬佛之心的素菜的一個總稱。 普通家庭將菇類、菌類素菜混在一起煮,原料未必有十種,也稱作羅漢齋,一些葷菜館,也會做「羅漢齋」這道菜,配料已經各有不同。 南宋的《萍洲可談》記載∶「廣州飯僧設供,謂之羅漢齋。」不知道這是不是對廣州「羅漢齋」的最早記載,但至少可以說明,羅漢齋原來應該不是指某一特定菜式,比如著名的廣東素菜「鼎湖上素」又稱「鼎湖羅漢齋」,可見,「羅漢齋」應該是對菇類、菌類混雜的菜式的一個通稱。所以民間對這道菜的理解,還是相當準確的,這種「隨緣」的態度,也和佛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 民間食俗 初一、十五吃齋「祈福」 吉日神誕,是素菜館最忙的日子,每到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是萬佛誕、觀音誕、觀音開庫等參神日,一般的居士或善男信女,在上香之後,往往要食素,意為結緣。今天的菜根香和六榕寺沒有很大的關系,但也是不少素食者齋戒期間的首選之地。 據菜根香的師傅介紹,一到這些日子,餐館從早上六點鍾就要開始準備,往往要忙到晚上十一點,接待上千客人。 廣州人吃素的風尚要濃過其他城市,除了本來就喜歡清淡菜式,對營養健康比較關注外,廣州人吃素也有比較特殊的心理。 廣州人有正月初一吃素的習慣,按傳統,正月初一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在這天吃「羅漢齋」的意義何在,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有敬佛齋戒之意,但更為普遍的解釋是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大魚大肉,日子富足了。 正月初一吃齋究竟如何吃,不少廣州人,說法不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普通的市民,基本是不會完全吃齋的,一般是做一道羅漢齋,也做其他葷菜,但吃菜要由羅漢齋吃起。 有關正月初一吃齋的兩種解釋大相徑庭,但卻也相通之處,核心仍是祈福。不過,吃素是為了不吃素,名為吃素,其實只是先吃上一道素菜而已。這樣的做法,多少透露出廣州人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實用精神和一絲狡黠。 ·廣州人吃素有什麼特點 據佛教界人士介紹,吃素各有不同,有人吃長素,就是堅持素食,有些佛教的居士或善男信女則是在吉日神誕吃素。而越來越多的人基於健康原因,也喜歡吃素食。 至於廣州吃素的人數不少,而其中相當一部分只是有出於「祈福」的愿望,這可能和佛教影響有關。 另外廣州人口味本來就比較清淡,所以對素菜可能更易接受。 所以菜根香的口號是,素食養生,齋筵益壽。無論是出於宗教原因還是健康原因接受素食,都表達出對身心健康的生活的一種追求。 · 廣州的素菜有什麼特點 據菜根香素菜館錢榮海介紹,素菜與葷菜相比,除了原料的區別外,在烹飪方法上也有很大區別,比如素菜重視上湯,如何熬制上湯,各家素菜館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笈。其次,因為素菜使用的原料局限于干鮮蔬果,而其中的乾果或菌類,如果希望味道好,就很講究「發」的過程。這與是素菜與葷菜的不同之處。 據了解,廣州的素菜也有新派舊派之分,在做法上,新派素菜更講究用一些比較新的調味品,而傳統的素菜仍舊重視以上湯調味。 至於廣州的素菜和其他省份的素菜有什麼主要區別,期實和其他素菜一樣,廣州的素菜比北方城市的素菜還要清淡一些,較少煎炸的菜式,而且比較多半成品,比如扎蹄之類,是廣州素菜中的傳統品種。但廣州人喜歡叫外賣,拿回家稍微加溫,就可以食用。 廣州素菜歷史相當悠久,在全國的知名度也很高。一九五六年,廣東曾經舉辦過一次名菜展,當時菜根香有十款菜式被列入中國名菜譜,其中就包括羅漢大齋和鼎湖上素。其中的羅漢大齋是菜根香自己的傳統菜式,而鼎湖上素是吸取了西園酒家菜式的優點,改進後推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