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密 教 篇>>真言宗綱要
        真言宗綱要
        2007年08月10日21:01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4155 字體: 繁體

        真言宗綱要

         

        黃繩曾居士編著

         

        羅序

         

        河有源委,學有古今;內外諸宗,糜不如是。密法導源于南天鐵塔,銜空有兩輪奧義,而開始胎金二界之傳,是為古學。流衍既廣,成就者多,師資相授,經軌疊出,匯萃于超巖寺,廣上下四部之續,而特崇無上瑜伽,是為今學。古學簡而質,今學繁而縟;行持或異,義解微殊,要皆以從‘本不生’義流出,速疾圓滿福智資糧為宗趣也。

         

        開元中,三大士赍古學以東來,輾轉流入扶桑;今學則由中印晚期諸德,盛弘揚于西藏,遞及漢土。蒙古入主,優禮蕃僧;藏傳密宗,盛行朝野。轉播既廣,流弊滋生。不肖之徒,乘機攙入。度生不足,殃民有余。明太祖御世,矯枉過正,詔禁安壇授法。自爾大日潛輝,金剛隱跡。滿清入關,亦崇密法,唯流傳祗限乎皇族,醍醐不施于漢人,民國肇建,密教重興,古學反哺乎中華,稱為唐密;今學盛于申薊,稱為藏密,慧光曄煜,典籍紛披。

         

        歐陽竟無先生曰:‘學有概論,乃有系統。’將欲修一宗之學,而無概論之書,是猶入林尋寶而不資地圖也。今漢譯藏密概論,有宗喀巴‘金剛道次第廣論’,克主‘密宗道次第略論’,洵美且都!唐密概論,漢文本除權田雷斧‘密宗鋼要’等一二種外,余多自夸門戶,或獺祭成書。即權田之書,亦復語焉不詳,未廣抉擇;安得大善知識,擷唐密之精粹,汰門戶之粗見,編為完善之概論,以惠學人也哉。

         

        黃繩曾居士,權田第子黎乙真之門人,承遠流于空海,吸晨露于豐山,慕宗喀巴之遺風,糅唐密諸家概論,以成‘真言宗鋼要’,學密之士,得其門而非寡矣。

         

        羅時憲 序 

        公元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李序

         

        佛教是一種不斷演進的文化體系,與外道的相摩相蕩以為外因,自教教義的日新不已以為內緣,于是當其處于不同的時代,對向不同的根機,便有不同的宗派出現。如來滅度而后,原始佛教不得不演進而成部派之學,小乘之教又不得不有大乘之發展與之呼應,大乘中觀亦不得不有瑜伽的建立與之相輔,如是有‘報應二身’所說的顯教,亦不得不有‘法身’(自性受用佛) 所說的密教與之對待;何況佛滅后千二白年,佛教即漸次衰微,失勢中印,至佛滅后千七百年,則印度佛教全拂地而無足稱道,婆羅門教中興,竊佛法以莊嚴,卻收以矛攻盾之效,而佛教曲就其范,至有混合之‘真言密宗’的出現(此處多用呂澄先生語) 。

         

        如是真言密宗,結合佛家的精神與婆羅門的事相而別成體系。于事則特重儀軌,于教則唱‘六大緣起’,‘如來五智’與‘四種法身’等義,是故真言密教,除卻成佛度生的究竟義外,于境于行,都與顯教諸頗為異處。雖有開元三大士,善宏此宗于中土,然始自唐末,經疏散逸,便趨式微;迄乎近世,方有空海(弘法大師) 所傳的東密,從日本還歸漢域,與西藏所傳的藏密分別映照,骎骎乎自有闇熱而日章之勢。獨惜本宗漢譯經疏雖在,然較為完備的入門之作誠不易得,未能有解于時人對真言密教的疑惑。

         

        今黃繩曾先生,汲密教經疏之精義,契時賢徒眾的根機,編述‘真言宗綱要’一書;拜讀之余,綜其特色,略有數竭端:

         

        一者:黃氏雖說:‘此教相原理,事相實踐,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萬不能偏于一方’,但縱觀‘綱要’的內容,實詳于教相的闡釋,而略于事相的詮表。此無他,‘二不可偏’者,乃從修養的指引而言,若作知識的傳播而論,則詳析教相原理,正‘開行者之慧眼’,反收明宗辨惑之功,以補‘事相家,祗手指屈伸,竟同兒戲’之弊。

         

        二者:顯宗談‘三身’,其中如來‘法身’(唯識家名為‘自性身’) 體即真如,諸佛同有;真言宗亦說‘三身’,且強調‘真言是法身如來之真實語言’。顯宗以‘法身’為絕對之體,而真言密宗,則兼之以為相對之用。如是體用異途,義理乖角,難免招引時人不解之惑。今‘綱要’一書,把‘四種法身’,別為一品(第十八章) ,乃知‘真言密教’之所謂‘法身’者,是從廣義立言,細分則有‘自性’,‘受用’,‘變化’,‘等流’之目;如是體用兼賅,辨而析之,庶幾可得解乎‘真如起用’的疑惑。

         

        三者:顯宗論成佛歷程,須經三阿僧祗劫,歷‘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等五重階位,而真言密教,則唱‘即身成佛’義。如是一頓一漸,一難一易,亦使學人難起勝解。今讀此書第二十三章,得知‘即身成佛’亦有三種差別:‘即是理具成佛,凡夫位也;加持成佛,菩薩位也;顯淂成佛,佛果位也’。如此或從因言,或從果言,或因果不二言,便有‘修生之成佛’與‘本有之成佛’的分別。言非一端,義各有當,細玩之,亦悉見其對調解顯密異說,已提供了一點富有啟發的意義。

         

        四者:顯教或遮或表,多從因位為言,善能體驗人生的眾苦,于是厭離生死的心情特殷,分析煩惱的功夫特細;三論辨證,施八不以顯中道,法相敷陳,立百法以明門,唯識種子,施設名言,宇宙人生,有漏無漏,得所建立,俱暢然而有序,密教經疏,則從果位立論,直指‘三密加持’的成佛大道,故此今‘真言宗綱要’一書,目次雖分二十五章,內容則涵攝釋名、圣典、判教、教相、事相及修行證果等各部分,對真言宗教義,編述頗為周備,但對有漏的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則略而不肯詳說。由此觀之,顯密二教,自因位與果位的別出,其說教的輕重詳略亦各有異。雖然,真言密宗亦與顯教有異中之同者:不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義,同契乎佛家的三法印,此其一;‘綱要’一書,強調‘以大悲為中心,不求個人的成佛,而求一切人類共同覺悟之世界進步發達,在現實之人間社會內,建設佛之理想世界’。這便同乎大乘的‘無住涅槃’的崇高理想,此其二。且‘在現實之人間社會內,建設佛之理想世界’一語,更富有時代精神,應與‘即身成佛’之義,互相參照細玩。

         

        總此四端,可見黃繩曾先生,‘真言密綱要’一書,自是一本頗為完備的入門之作。對真言宗徒,則詳析教相,以補偏研事相者之弊;對他宗佛子,則提供啟發意義,以開調解異說之門;對文化學人,則能提挈綱維,把真言宗的獨特理論介紹出來,以作探研文化思想者之參考。

         

        后學李潤生謹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真言宗綱要

         

        據日本真言宗豐山派宗務所昭和四十五年三版本  黃繩曾述 

         

        1、宗

         

        唐不空三藏譯“圣位經”云:‘謂真言陀羅尼宗者,蓋示一切如來秘奧之教也’。本宗取義,實出于斯。至于‘秘密藏’、‘密教’、‘秘密曼荼羅教’、‘真言密教’等,乃因其場合不同,而異其稱謂。大抵均指佛教之秘密部而言。日本之稱‘真言宗’,則始于弘法大師空海和尚自唐歸日本后十八年頃,即日本弘仁十四年(西紀八二三年) 。

         

        意義

         

        ‘真言’者,謂法身如來之真實語言也。此教乃如來自心內證之境界,直捷指歸,并非世間語言,曲巧雕飾,此其一。復次,陀羅尼之梵語,一字一文,具足無量無邊意義。而真言者,譯作‘總持’,即總其無量無邊意義,而保持之。此其二。弘法大師‘心經秘鍵’云:‘一字之小,義含千里’。又‘吽字義’云:‘吽之一字,一切佛所說法,義皆該攝’。況所謂陀羅尼者。‘明’也。‘咒’也。如是種種深義,乃特示如來語密之陀羅尼,以立宗名也。如上所引‘真言陀羅尼宗’是也。弘法大師略去重復之‘陀羅尼’三字,而直稱‘真言宗’。

         

        又說明‘宗名’,乃就‘語密’一法而建立。但須注意者,法身如來之身、語、意、三密,平等無礙。單舉一密,而三密之全體俱攝,斯乃真言密宗之深旨,不可不知。

         

        2、教相與事相

         

        真言宗,內容分類為:‘教相’與‘事相’二門。何謂‘教相’?“大日經疏”第七云:‘阿字門等者,乃真言之教相也’。何謂‘事相’?“大日經疏”第八云:‘秘密宗中,托事相之因緣,喻秘密之深旨’。由來謂‘教相’者,乃教理方面的研求;事相者,乃實踐修行的法則。換言之:‘教相’者,乃‘事相’上原理的說明。‘事相’者,乃‘教相’中原理的實踐。故‘教相’與‘事相’之二門,實乃‘原理’與‘實踐’二門之取攝。違逆‘事相’之‘教相’,則為邪義,不符‘教相’之‘事相’則為妄傳。此‘教相’原理,‘事相’實踐者,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有密接不離之關系。善于運用此二相,乃真言宗最深理趣之開演。萬不能偏于一方。大凡教相家,多怠于事相之實踐,而好作理論之空談。而事相家,則每忘于教相之深求,祗手指屈伸、竟同兒戲,殊為可惜。須知‘教相’所以開行者之慧眼,‘事相’所以發學人之行足。二者不能偏廢,不可不知。

         

        口傳密授

         

        真言宗行法,應由阿阇梨(軌范師) 選定學人之堪承教法者,口傳面授。至于言說布教,書本流通,僅示綱要而已。

         

        3、秘密

         

        秘者,秘奧。密者,隱密。總而言之,秘密者,顯露的對待語也。真言秘教,乃如來所說自心內證法門之真實教,所演者乃金剛三密之宗要,語通世間出世間,其意義重重,隱而不露。弘法大師之“辯顯密二教論”,解釋眾生秘密,與如來秘密如下:

         

        眾生秘密與如來秘密

         

        眾生秘密者,眾生無明妄想,累世積習,對于如來法身之身、語、意三無盡境界,藉大悲力之所示現,竟蒙昧不知。此皆由眾生慧眼閉塞之故。譬如日輪輝耀,盲者不得而見。雷霆乍驚,聾者不得而聞。此乃眾生之秘密也。如來秘密者,如來所說自心內證之法門,本可生起大用,但倘受者不應根機,則無益反害。譬如铦利刀劍,無知小兒得之,則不特傷已,亦可殺人。故如來大悲,暫時隱藏,斯乃如來之秘密也。

         

        但所謂秘密者,并不是永恒的秘密。須知眾生藉如來加持之力,能使多生積習之煩惱蓋障,頓然消除。由此而心光明朗,慧眼洞開,對于無上秘密曼荼羅風光,亦可照見。更進而積功累德,努力修行,終至消除三毒之覆蓋,而登身、口、意,三無盡莊嚴之寶所。轉固執實我之凡夫,而證見本來具足之佛德。至此,又何秘密之可言?至于如何洞開三密之秘鍵,具詳本宗各圣典。

         

        4、本宗之圣典

         

        弘仁十四年(西紀八二三年) 十月十日,弘法大師制定真言宗徒學習之規模。以“真言宗所學經律論目錄”,上進朝廷,此即現今簡稱之“三學錄”是也。實一百八十八部,四百五十六卷。而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秘密部之經軌達六百十七部,九百六十三卷之多。但本宗正所依之圣典,有“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即一般所稱兩部大經是也。

         

        “大日經”

         

        具云“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弘法大師“大日經開題”云:‘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恒本,諸佛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有三千余頌’。現時流布之“大日經”乃善無畏三藏于唐開元十二年(西紀七二四年) 至開元十三年頃,所譯三千余頌之略本,共七軸三十六品。其后善無畏三藏記憶十萬頌之廣本,而以其所譯之略本為基礎,加以講述,由一行阿阇梨筆記之,遂成二十卷。題之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全七卷講譯,前六卷三十一品注書。東密對于此疏,一脈相承。其住心品之疏,謂之‘口疏’。具緣品以下之疏,謂之‘奧疏’。皆事教二相之根本寶典也。此經卷七有供養次第法之注書,乃新羅僧不思議法師聞善無畏三藏之口說而作。世稱‘不思議疏’。而二十卷之疏則世稱‘大疏’云。

         

        “金剛頂經”

         

        ‘義訣’分‘金剛頂經’為法爾常恒本,塔內安置之無量頌本,分流之廣本,四千頌之略本。此乃金剛頂經之四種不同本也。現行之金剛頂經,乃第四種略本之節譯。如金剛智三藏于開元十一年(西紀七二三年) 所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及不空三藏于天寶十二年(西紀七五三年) 所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皆真言密教肝心之經典也。

         

        三部秘經與五部秘經

         

        真言宗有所謂‘三部秘經’與‘五部秘經’者。列表如次:

         

        真言宗有此三部五部秘經,猶凈土宗之有三經也。

         

        雜部密教

         

        本宗乃大日如來所說密教,稱為純密。至于釋尊所說顯教,亦雜有密教在內,稱為雜密。此等雜部密教之法門所結集的經典,如預知良辰吉日之‘星曜經’,祈愿國土安穩四海寧謐之‘仁王經’,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屬之。弘法大師‘三學錄’,將經藏分為金剛頂宗經,胎藏宗經,雜部真言經。其雜部真言經,竟收載六十三部之多。

         

        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

         

        弘法大師據如上經典撰述數十部章疏,所謂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為后世之所稱道。列表如次:

         

        以上皆弘法大師所撰之章疏。

         

        理趣經及秘藏記

         

        本宗最多誦讀之經典,迨為不空三藏所譯之‘般若理趣經’一卷,及惠果和尚口說,弘法大師筆錄之‘秘藏記’一卷。皆屬重要之寶冊。前者果位之大日如來智身,住于因位之金剛薩埵三昧,以說五秘密(金剛薩埵、欲、觸、愛、慢) 之內證境界。明迷相之一切眾生,具足五智。后者則凡事相、教相之種種事項,加以解說。

         

        修學之順序

         

        以上各經典,凡欲知曉真言宗者,非加以研究不可。學者先讀‘大日經’之‘住心品’,以示教相之初步,次則讀‘具緣品’,以知事相之次第。所謂先學教相,后習事相是也。須知如斯教相,乃三位祖師之所提撕,而本宗之真理趣,又為弘法大師詳盡發揮。‘釋摩訶衍論’,乃至‘大日經疏’,弘法大師已將經論深義疏釋清楚。學者宜先以‘十卷章’為開始研究之目標,次則‘釋摩訶衍論’,再次則‘大日經疏’,更進而‘五部密經’。然后進而探求野澤流諸派事相之秘奧,此乃學者基礎也。

         

        5、本宗之判教

         

        所謂宗派者,乃該宗派所占的獨立地位,以宣示該宗派獨特的見解,斯實為必要之舉,并非以立門戶引斗諍為目的也。中國、日本之佛教各宗,皆系試圖顯明自己之立腳點,將佛之一代教義,分類整理,并對之作一種批判,此即佛教諸宗派祖師之判教論所由發。

         

        大師以前之顯密思想

         

        本宗由弘法大師判教,旗幟原極鮮明。但弘法大師之前,其在中國之祖師,如龍猛菩薩、不空三藏、善無畏三藏以次,既無判教的人,又并無判教之說。其顯教之祖師,則立三乘教之說,而對密教之“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則列入大乘諸經中,以秘密教稱之。所謂三乘教,乃指對一乘教而言,如果華嚴,天臺兩宗,列入一乘教,則弘法大師別立之真言密教,自然可以相容。

         

        大師之判釋

         

        因此,弘法大師所著作之“辯顯密二教論”二卷,對佛教的顯教與密教,厘然大別。所謂密教者,限指真言宗。其他佛教各宗,則屬之于顯教。此可概括的豎立顯密二教之不同立場,并顯明此顯密二教之特征。弘法大師所著之“十住心論”十卷,及“秘藏寶鑰”三卷,乃述出人類宗教心向上趨進過程的十種區分。當其時,所存在之一切宗教,及道德思想,不祗佛教各宗,連儒教、道教、印度思想,均加以網羅,裁定其地位,作一大判釋。最后,就人類之宗教心理終極的傾向,以真言密教為大乘佛教中最勝宗教,作微細的闡明。前者謂之橫的判教,后者謂之豎的判教。

         

        6、顯教與密教

         

        弘法大師立教開宗之最大用意,為將顯密二教,嚴加判別,使學者不至迷其歸趨。大師以釋尊所說教法,判為顯教;顯教以外,更樹密教幢旗。如斯判別顯密,所謂橫的判教也。釋尊所說:如法相、三論、天臺、華嚴四家大乘之顯教,可以概括之。而真言密教,則直與顯教比較對辯。此大師“辯顯密二教論”之骨子概說。

         

        一、能說之佛身

         

        弘法大師“辯顯密二教論”開卷第一,即曰:‘夫佛有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顯教契經,部有百億。藏則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三、四、五之別。談行六度為宗,告成三大為限。是則大圣分明,說其所由。若據秘藏,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并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能升堂?故地論釋論稱其離機根,唯識中觀,嘆言斷心滅。如是絕離,并約因位談,非謂果人也’。余全錄此段文,擬引學者興趣,延請博通各宗之大善知識,詳加講說。余為真言宗弟子,應避賣花贊花香之嫌也。

         

        約略言之、弘法大師謂佛有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之不同,報身、應身,逗眾生之根機,而說方便之顯教。但法身所直超越根機,即將眾生納入法身如來自性證得真實具體活動的境界。故謂之密教。前者是耳聞教化而開悟,后者是循設計的方法,用心力證得之最高理想,前者能說之佛身是報身、應身。后者能說之佛身、是法身,即大日如來是也。

         

        二、所說之教法

         

        顯教諸宗的教法,皆是就生死迷界(因分) 而說的,其于悟界(果分) 之風光,全不說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也。果分不可說,法身不可思議,人皆知之,但學者對宗教向上趨進之強烈要求,豈能就此而止?必也,對此絕對的境地,離言說的世界,乃至如何到達的生活行為本質,發生無限的向往。于此真言密教,則直以果分作立腳地,俾學者直至其地,領受果分之風光,獲自證之法樂。故弘法大師主張:以真言密教為最優良之法門也。

         

        三、成佛之遲速

         

        顯教之修行者,要歷盡多世生死,經三大無數劫,(即無限長時間) ,積無數之難行苦行,方能逐漸一一滅除煩惱,以完成其修行者的人格。但真言密教之修行者,藉三密不思議的加持力,得成就其一點一滴的愿望,即憑現在父母所生血肉之身,而達到成佛的最大愿望。此弘法大師所持成佛之理論,及修行之方法,其意特強調真言密教所存之特質。欲更詳求義蘊,請讀弘法大師所著之“即身成佛義”一卷。

         

        四、教益之勝劣

         

        弘法大師引“六波羅密經”下卷,謂:對真言陀羅尼法門,能一生信念者,設使犯重罪,亦能銷滅,且對解脫生死,能究竟悟得。皆因三密加持之法門,其力甚強,故能成就甚深功德。此點實為顯教所不及。弘法大師在其所著“梵網經開題”及“性靈集”第十,皆開示真言密教之教益,超越余教。

         

        弘法大師之顯密思想,繼承之者有興教大師,覺鍐上人。上人所著“五輪九字明秘密釋”,“顯密不同章”,“顯密不同頌”,皆于此方面細為闡釋者也。

         

        7、十住心

         

        弘法大師于天長年中(西紀八二四-八三三) ,著『十住心論”十卷,于是建立顯密二教橫的判教。表示如下:

         

        十住心之宗趣

         

        此十住心法門,就其所顯示的義趣,古來所說,皆謂修行者的凈菩提心,向上轉趨,展開十種階段的歷程。“大日經”中,‘如實知自心’一句。弘法大師蓋就如實知自心的種種相狀,淺深之次第,建立體系。但一面觀‘如實知自心’的次第轉升,亦必須將宗教道德逐一包容,而加以教義上優劣差別的批判。弘法大師“十住心論”第十,對‘如實知自心’一句的解釋云:‘此是一句含無量義,豎顯十重之淺深,橫示塵數之廣多。’又此“十住心論”第一云:‘今依此經(大日經)顯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教差別,亦在此中’。可見一般人類之實際生活,自我發現對宗教向上的順序,而同時亦可測定顯密諸教之勝劣淺深,作為判教之用焉。

         

        8、十住心之大要

         

        十住心之解釋,其說甚繁。今以弘法大師之“秘藏寶鑰”為基礎,以概觀各住心之思想內容,而作九顯一密之對辯。表示如下:弘法大師最初建立十住心之名稱,隨即附以極簡單的說明。

         

        第一異生羝羊心:‘凡夫狂醉,不悟吾非。但念淫食,如彼羝羊’。

        第二愚童持齋心:‘由外因緣,忽思節食。施心萌動,如谷遇緣’。

        第三嬰童無畏心:‘外道生天,暫得蘇息。如彼嬰兒,犢子隨母’。

        第四唯蘊無我心:‘唯解法有,我人皆遮。羊車三藏,悉攝此句’。

        第五拔業因種心:‘修身十二,無明拔種。業生已除,無言得果’。

        第六他緣大乘心:‘無緣起悲,大悲初發。幻影觀心,唯識遮境’。

        第七覺心不生心:‘八不絕戲,一念觀空。心源空寂,無相安樂’。

        第八如實一道心:‘一如本凈,境智俱融,知此心性,號曰遮那’。

        第九極無自性心:‘水無自性,遇風即波,法界非寂,蒙警忽進’。

        第十秘密莊嚴心:‘顯藥拂塵,真言開庫!秘寶忽陳,萬德即證’!

         

        淺釋如下:

         

        第一異生羝羊心

         

        異生者,一類眾生,由于業報,生而相貌狀態,異乎人類,故名。羝羊者,牡羊也。祗識食與生殖,并無道德上或宗教上的覺醒,純依賴本能的生活,此種單一的精神狀態,歸入第一住心。倘人類而住于此心,則急切的道德救濟,及宗教救濟,實為必要!

         

        第二愚童持齋心

         

        愚童者,凡夫之一類,但能善自反省,善自尊重,遠離奢侈,明了節食旨趣,因節約而存有余物資,則聽善友之誘導,向他人施與。此種對一切眾生所發之同情心,歸入第二住心。此即提倡人道德孔子儒教的階段也。

         

        第三嬰童無畏心

         

        嬰童與愚童,同屬凡夫。無畏者,離怖畏之謂。此類凡夫,對做人之道,已普遍明了,但未感滿足。故更上進一段,以求宗教在其心靈上之安慰。彼等深信死后可以生天,故對于死無所怖畏。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國的老子學說,及道教,皆屬此階段。

         

        (以上為世間三住心)

         

        第四唯蘊無我心

         

        此一階段,乃初聞佛法,明了一切因緣,不外乃物質原素(色蘊),及精神要素(受想行識四蘊) ,集合而成。倘人之所以為人,亦是此五個假和合物~五蘊法~因緣所成,則可以悟出人的身體與心靈,實際上并無固定的個體。導致此一住心者,乃聲聞乘之階段。

         

        第五拔業因種心

         

        對于人世間苦的根本,窮追探索,而發現‘無明’。此無明乃一切煩惱之所生。煩惱一生,隨即造業,此業乃招致生死苦果。如是了了覺知,則做成人世間苦惱根本原因的無明種子,不能不切志去拔除之。住此一心者,則緣覺乘之階段也。

         

        第六他緣大乘心

         

        他緣者,與無緣同一意味。絕不考慮其緣故,祗住于同體大悲之中,對一切人類不分彼此,廣施救濟。此即生大乘菩薩心之狀態,此乃法相大乘教之階段也。

         

        第七覺心不生心

         

        覺心不生者,應解釋為覺悟了,心本不生這件事。自心實相,本來是不生不滅。所謂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徹悟此八不正觀者,乃此第七住心的精神狀態,此乃三論宗之階段。

         

        第八一道無為心

         

        所謂一道者,一切眾生之自心中,原具本來清凈的妙理。無為者,離造作之謂也。凡所有造作,必生對立,離于對立,安住于一道的絕對境界。如斯乃在第八住心的精神狀態,強調一如一道的天臺山智者大師之階段也。

         

        第九極無自性心

         

        澈悟一切法常常生起轉變,固定的自性,了無可得。諸法的根源,就在法性的緣起。在此第九住心,即說性起法門的華嚴宗之階段也。

         

        第十秘密莊嚴心

         

        身、口、意、之三密妙行,是我們心中本來潛在之秘密莊嚴曼荼羅的開顯。在此精神狀態,乃第十住心真言密教當位。弘法大師之宗教的極致也。

         

        (以上第四至第十為出世間住心)

         

        建立的正意

         

        以上九顯一密的十住心判釋,乃對他宗宣示真言密教的地位,及其宗門之活動也。亦所以顯示出人間生活進步發展的次第情形。前九個階段中,第九住心,乃必然階梯。各個住心淺深不同,但終極至于洞開秘密眼,以體驗宇宙的神秘。如是,必需活用大日如來所開示的秘密妙法,順序修行,此乃人類對宗教向上進展心的當然步驟。“十住心論”第三云:‘若解真言實義,則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秘密佛乘。’弘法大師所述之深意,不可不察也。

         

        9、三大

         

        上述橫豎之判教,首先說明真言宗在佛教諸宗中所占之位置。其次隨之而發生之問題,乃是如何追索真言密教思想的內容。所謂密教思想,乃弘法大師真言密教之中心點,‘即身成佛’是也。弘法大師,建立其即身成佛教義,以三大之理說明之。故三大之理,乃本宗教義之根源。

         

        即身成佛之原理

         

        三大者,體大、相大、用大也。體、相、用,乃一般存在論哲學所包含之范疇。斯語始見于“大乘起信論”。弘法大師以華嚴思想,解釋其義。即作為“釋摩訶衍論”之三大思想基礎,而組織成的三大圓融論,成為真言密宗。體則成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相則成四曼‘大、三、法、羯’,用則成三密‘身、口、意’。但仍然此體、相、用、三者,圓融無礙,以示眾生與佛本來不二之道理。由此可知:我雖凡夫之身,亦大有成佛之可能,其理甚明也。

         

        10、六大體大

         

        所謂六大者,即指地、水、火、風、空、識、六種而言。前五大,物質的元素,第六識大,精神的總稱。顯教以抽象的‘真如’稱諸法之體,真言密宗,則以此六大為不生不滅體,遍于六凡(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四圣(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十法界。大至無邊,廣周沙界,皆是六大之所成。

         

        顯教之六大說

         

        五大之中,地、水、火、風、四大是宇宙萬有的本質,早在古代之GRAECIA(今希臘)及印度之婆羅門,已有是說。及至原始佛教經典,亦說地、水、火、風、空、識六種。小乘論部,稱之為士夫之六界。主要是說明構成人體要素的原質。

         

        六大體大說乃弘法大師的創見

         

        弘法大師在真言密宗的教義上,高唱六大緣起說。弘法大師在其所著“即身成佛義”,對于六大之說明,列舉“兩部大經”,多所引證,以明其義。可知六大體大之說,實弘法大師之創見。

         

        法爾之六大及隨緣之六大

         

        六大有法爾之六大,與隨緣之六大二種。初,法爾之六大,乃能造之六大。所謂六德性是也。六德性者,即謂堅、濕、暖、動、無礙、了知。如是六德性,乃諸法自然具足的本性。我們可以憑借五官感覺而能認知。其次,隨緣之六大,指地、水、火、風、空、識、所構成之六界而言。此乃所造之六大。能造之六大,與所造之六大,相對而言。所造之六大,乃現實上的認知,而能造之六大,則是訴諸五官的感覺,而加以捕捉。能造之六大,乃本體方面設定之六大。所造之六大,乃現象方面之六大。但并非謂二者完全分別不同,實乃一六大而分兩方面去說明之而已。法爾之六大,亦即隨緣之六大。弘法大師所著“即身成佛義”有云:‘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所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讀者應領悟其深意。

         

        能造(法爾)所造(隨緣)等名稱,應視為說明絕對法爾之體相的秘密符號。不能與母胎(能生)及兒子(所生)之場合比較。如以此淺近之理譬喻之者,即是落於戲論。稍佳之譬喻,應為日月(體大)及光明(相大、用大)。然仍含前后次第,至于真言密教之能所,雖名能所,但超越能所,決無本末始終之區別,此不可不注意也。

         

        六大所表之旨趣

         

        如上六大所表之旨趣為根?乃說明在世界觀觀點上,‘現象即實在’是也。但單就世界觀觀點,佛教學者必不能滿足,應有更深入的追探。于是體驗到宗教上,‘圣凡不二’的奧理。由是提出作為根據的理論。其旨趣相同,但表現法不同。真言密宗,胎藏之理世界,金剛之智世界,兩者二而不二,即此理論之根據也。

         

        五輪塔婆

         

        真言密宗之塔婆,在其五論表面的各個位置,書寫佉,訶,羅,縛,阿,五字。在里面則書鍐字,此塔婆者,六大之所表現也。此五輪塔婆,又稱為法界塔婆,乃表示宇宙的整體。并非單指六大。興教大師曾指出,一基于五輪塔婆,則六大之法身完全象征,此不可不知也。

         

        11、四曼相大

         

        四曼者,通稱四種曼荼羅。此語見于不空三藏所譯“理趣經釋”。弘法大師更將四曼荼羅義,擴大詳說。所以對于本體方面,可以考察前章六大的說明,對于現象方面,則考察本章四種曼荼羅的分類。即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是也。曼荼羅梵語,意即‘圓輪具足’。雖分四種,但個個含藏宇宙間功德,并無少欠。

         

        大曼荼羅。大者,廣大之義,指形相的總體。三昧耶梵語,意即‘本誓’。顯示形相本來的特質。譬如商人手持的算盤,此即表示商人特質的物也。法曼荼羅。所以明法之生起,顯示事的意義,而令人知覺之謂。譬如世間之有教師,此即表示諸法顯揚的意義也。羯磨曼荼羅。羯磨者梵語,意即‘作業’,顯示形相的活動。譬如世間之運動家,此即顯示人類活潑的形相。總之凡一物以上,必有‘總相’、‘特質’、‘意義’、‘作業’,此乃四曼相大的簡釋也。

         

        若就具體的密教行儀上立場而說明之,則有如下述:

         

        大曼荼羅

         

        初、大曼荼羅者,乃指一一佛一一菩薩相好具足之身,繪畫尊像集會之圖而言。亦廣而包括十法界一切有情,切屬此大曼荼羅。

         

        三昧耶曼荼羅

         

        次、三昧耶曼荼羅者,一一佛一一菩薩,其手中所持之刀劍、輪寶、及金剛杵、蓮華等,一切器具。乃至其手指所結之印契,廣而包括山川、草木、國土、均屬此三昧耶曼荼羅。

         

        法曼荼羅

         

        復次、法曼荼羅者,一一佛一一菩薩之種子真言,指各尊之種子梵字,在曼荼羅本位上所書寫之圖而言。廣而包括一切經典、文義,乃至十法界一切有情之語言、文字,均屬此法曼荼羅。

         

        羯磨曼荼羅

         

        最后,羯磨曼荼羅者,一一佛一一菩薩垂手舉足,取舍屈伸,所有動作之相狀。不特圖繪為然,即土木金石之類,所造諸尊形像,多驅集會,以顯示立體的活動事業。廣而包括十法界一切有情之行、住、坐、臥、種種威儀,均屬此羯磨曼荼羅。

         

        12、三密用大

         

        所謂三密者,身密、口密、意密也。須知此身密、口密、意密,于上述的體大及相大上,必然有存在的業用。宇宙萬有,一切作用,不出此身口意三種之范圍。故有佛界之三密,及有眾生界之三密。但佛界之三密,理想的三密也。如來身、口、意、之三種作用,微妙不可思議,凡夫不能容易測知,故稱之為三‘密’。至于眾生界,則佛法之三密與眾生界之三密祗是原來所作妄想戲論的三種業力作用,故稱之為三‘業’。然在真言密教之觀點,如來與眾生,本質上一體平等。故如來三密,其眾生三業,亦平等平等。眾生不過在迷,錯誤運用身、口、意,以致如來之三密,不能顯現而已。故實踐上的三密,殊屬必要。

         

        實踐上之三密

         

        實踐上之三密者,即親證佛界理想上之三密也。如來以大慈悲,藉諸經軌中,宣示諸尊之印契(身體)、真言(言相)、觀念(心德)等軌范。行者依軌修持,即可將眾生界自己的三業凈化,而證得如來三密妙行。即是手結印契,口唱真言,心則憶念如來。

         

        加持感應

         

        如是修持,乃眾生與如來彼此間融會吻合,由此即可發生加持的作用。而感應隨之矣。何謂加?如來之力,加之于行者上謂之‘加’,亦即‘應’也。何謂持?行者自己之力,與如來所加之力同化,謂之‘持’,亦即‘感’也。譬如天上之明月,影落水中,不能忘謂月已下來,居于水內也;水中月影,反映明月,不能妄謂水飛天上,捉得此月也,須知月之與水,實為感應道交,彼此一體。眾生三業,如來三密,加持感應。眾生之日常行為、言語、思想、則自然而然成為如來之三密活動。此實為我們所感到的如來無限之絕對力量。我們本身微弱有限的力量,由此一變而發展為無限的大威力,此乃‘加持感應’一語的最明白解釋。我們應知:真言密教特色,重在實踐。故我們深信我們日常一言一行,真與無限大的宇宙,互相感應。日常生活,必能成為正直強大無疑。

         

        13、本宗之教主

         

        教主大日如來稱號之由來。本宗之教主,稱為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梵名,為摩訶(大)毗盧遮那(遍照)怛他揭多(如來)。‘摩訶毗盧遮那’稱為大日之理由,在善無畏三藏“大日經疏”第一,已說明之。據謂如來具有‘除暗遍明’、‘能成眾務’、及‘光無生滅’之三種功德。世間太陽,當然能照遍黑暗,煦育萬物,常恒光明,各點與如來相似,故以之譬喻如來,稱之為大日。實則此中仍有區別,因大日如來之大光明,乃無限之絕對光明,世間太陽之光明,不能相比。故‘大’之一字,應加詳釋。弘法大師“大日經開題”:謂此‘大’字應就‘大’、‘多’、‘勝’、三義解釋之。

         

        除暗遍明

         

        初、除暗遍明。表明大日如來大智之功德,其智慧之光明,無內外、方所、晝夜之分、普照十法界,消除一切眾生之種種迷妄。

         

        能成眾務

         

        次、能成眾務。表明大日如來大悲之功德,其慈悲之光明,遍照眾生,令其種種善根,萌芽開發。世間出世間善業,皆得成就。

         

        光無生滅

         

        末,光無生滅。表明大日如來大定之功德,其定力之光明,遍照眾生,令其永不落迷悟,同異,增減之二邊。永遠在萬有之上光輝照耀。

         

        以上之三義,在大日如來之立場上,系貫徹三世,有無量壽的時間性,又遍滿十方世界,有無礙光的空間性。其慈悲廣大無邊,常恒化益一切眾生。

         

        大日如來與釋迦世尊之關系

         

        一切佛教,皆從釋尊開始。真言密教教主大日如來,與釋尊之關系,似有說明之必要。古來有同別兩說,今依“付法傳”第一云:‘是故甘露一味,逐器而殊色。摩尼(珠)一相,隨色而分影。能說之心,轉則平等,所潤之意,解則千殊。一、三、五、乘,源一派別。法、報、應化、體同用異’。此弘法大師之提撕,說明大日之與釋尊,祗是‘內證’與‘外用’之相異而已。

         

        14、曼荼羅之名義

         

        曼荼羅舊譯為‘壇’,指‘方壇’或‘圓壇’而言。印度作壇之法,積土使表面平坦,上以大白牛糞涂固,七日作壇,嚴肅周到,在其表面描繪佛身,如法禮贊,布置圖繪器物,莊嚴壇所。今新譯‘圓輪具足’,乃曼荼羅本質上的意譯,表明一切眾生本有之凈菩提心,具足佛之功德,并無少欠。故在壁上或絹上或紙上,圖繪佛菩薩一定之式樣,而稱之為曼荼羅。所以一般通稱之曼荼羅,乃指圖畫之曼荼羅而言。在眾生自心實相中,大日如來,緣觸機應,分身無數,出現于十方世界,此乃如來萬德中之一德尊身,應緣顯現,決不是存有些微多神教的意義。因所顯現的尊身,祗是如來一德之無盡加持身而已。所以曼荼羅,是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的組織湊合。弘法大師“吽字義”云:‘塵剎海會,即是我寶’。此說明凡夫之凈菩提心中,完全具足一切功德,有如曼荼羅圖上所顯現。

         

        兩部曼荼羅

         

        此等圖繪所表現之曼荼羅,真言密宗最為尊重。對兩部曼荼羅廣施禮拜。所謂兩部者,即金剛界曼荼羅,與胎藏法曼荼羅也。象征理念之世界者,胎藏法曼荼羅是也。表現自覺之境地者,金剛界曼荼羅是也。若分別言之,金剛界曼荼羅者,就佛邊而顯如來之智德,此是智曼荼羅,亦名果曼荼羅,亦名修生曼荼羅。至于胎藏法曼荼羅,就眾生邊而示理德,此是理曼荼羅,亦名因曼荼羅,亦名本有曼荼羅。因其各個立場不同,故分為二樣。實則二而一,一而二,兩者一體也。試觀曼荼羅圖繪,象征智的金剛界曼荼羅,以月輪為主,蓮華居于月輪之中。象征理之胎藏法曼荼羅,以蓮華為主,月輪居于蓮華之上。月輪中之蓮華者,智中之理也。是乃心即色之義。蓮花上之月輪者,理中之智也。是乃色即心之義。金剛、胎藏,若理、若智,融合不二。不過于其上,顯示一表一里。金剛胎藏兩部,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斯乃真言密宗之根本義也,讀者宜深切思之。

         

        金剛界之名義

         

        因此之故,金剛界稱為智曼荼羅;胎藏法稱為理曼荼羅。金剛界三字,譯自梵語:‘[口+縛]曰羅,(金剛)馱都(界)’。金剛指金剛杵,其自體極為堅牢,乃古代印度之銳利武器,堪以摧破怨敵。以喻如來之智慧,其體性堅固不可壞,能打破一切煩惱,蓋以世間之金剛杵,喻如金剛之堅固之佛智也。

         

        胎藏法之名義

         

        次胎藏法者,譯自梵語‘[草/檗][口+縛](胎)俱舍(藏)達磨(法)。人們常常以胎藏界與金剛界對稱,但胎藏稱‘界’,殊非正當的稱謂。胎藏者,喻世間之母胎內,居有嬰兒,必要保護覆育,以得長養。世間凡夫之肉體,實乃如來一切功德所藏。必須攝持之,生養之,一如母之護胎兒也。

         

        現圖曼荼羅

         

        以上乃曼荼羅種類之解釋,其如何安立座位,分供尊數,則應研究現圖曼荼羅。此現圖曼荼羅,乃唐惠果和尚,特為弘法大師,請畫工作依惠果和尚之設計,而繪成者也。下章分就兩部曼荼羅之現圖組織及其內容,述明簡要。

         

        15、金剛界曼荼羅

         

        金剛界曼荼羅者,“金剛頂經”之所詳述。所謂金剛界九會之組織是也。會者,與曼荼羅同義之名辭。古來稱曼荼羅為會,蓋古者意譯,今則音譯也。

         

        凡在覺悟位,有向眾生教化之責任者,為向下門。凡行者修行轉升佛果者,為向上門。如此二種意義,初者乃就佛邊而說明,次者則就行者邊而說明者也。

         

        今將金剛界九會之現圖,略示如下:

         

        上乃金剛界九會之界圖,所以便讀者閱讀而已。如欲瞻仰金剛界現圖曼荼羅,非親詣真言宗道場,祈求親見不可。

         

        一、羯磨會

         

        羯磨會,又稱成身會,又稱根本會。所謂羯磨者,梵語‘事業’之意。如來智慧之發現,及表達其與眾生之作用是也,此乃就向下門而言。至成身會者,行, , 者五相、三密之妙行,終得成就佛身之意,則就向上門而言。此會乃大日如來智慧之開示,是乃金剛界曼荼羅中心之根本會也。第二以下諸會,乃表示其總體。三十七尊色相莊嚴之曼荼羅,與大日如來所具之大曼荼羅及三、法、羯之三種曼荼羅,皆同時具足。

         

        如前所述之羯磨會,實乃九會之根本會也。阿阇梨(軌范師)付法于弟子,引其入灌頂道場,授弟子以洞開心眼之法,俾其得見曼荼羅,即是開發其心中本來具有無盡莊嚴之曼荼羅。由是而喚起‘我即佛’之自覺,親證自身即佛身,則自身之行業,亦即佛之行業,從此生紹隆佛種之作用。此等組織之內容,于左圖示出,并就中加以解說。

         

        羯磨會之圖如下:

         

        上曼荼羅圖五個月輪,表五解脫輪。其中央之輪,金剛界大日如來為中尊,其四方之各尊,東(前)南(右)西(后)北(左)次第,表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次第。金、寶、法、羯、之四女身菩薩,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其四佛者,乃示現供養大日如來者也。東方之月輪,以阿(門@人人人)如來為中尊,其四方前、右、左、后、之次第,乃薩、王、愛、喜、四親近菩薩,一如世間親近者之配列。南方之月輪,以寶生如來為中尊,同樣次第,配列寶、光、幢、笑、四親近菩薩。西方之月輪,以阿彌陀如來為中尊,四方則配列法、利、因、語、四親近菩薩。北方之月輪,以不空成就為中尊,四方則有業、護、牙、拳、之四親近男身菩薩。如是四方之四親近,乃慧門之十六大菩薩。大金剛輪內四隅之尊,為嬉、(東南)鬘、(西南)歌、(西北)舞、(東北)之內四供養的菩薩天女使。第一重四方四隅之尊,為香、(東南)華、(西南)燈、(西北)涂、(東北)之外四供養的菩薩天女使,皆供養大日如來四佛之所示現。又四方月輪接近之尊、為鉤(東)索、(南)鎖、(西)鈴、(北)之四攝智菩薩天女使。皆所以表示大日如來出四門,引入一切眾生至理想智曼荼羅之世界的過程,及法身如來化他功德之象征。以上四波羅蜜、八供、四攝之天女,乃定門之十六大菩薩。而圖繪男女二身者,所以表示金剛界曼荼羅,智慧之中,而具足定慧不二者是矣。此定慧二門,共三十二尊,加五佛而為三十七尊,乃金剛界之根本諸尊,亦大日如來智德之開顯也。

         

        表示如下:

         

        二、三昧耶會

         

        由此三昧耶會起,以至供養會止,皆是羯磨會曼荼羅所具之三種曼荼羅的開衍。羯磨會中,諸佛菩薩,由化他門出,以示發自各自得悲愿,引攝眾生之相。其各自悲愿之象征,即其本誓之三昧耶。如多寶塔、金剛杵、寶珠、等以顯示其各各之羯磨。四曼之中,三昧耶曼荼羅,足以當之。

         

        三、微細會

         

        此會顯示覺悟之智慧,甚為微細,非肉眼所能得見。宇宙萬物之體性,皆在大日如來微細智慧之中。行者一心專注此繪畫之曼荼羅諸尊,則覺悟之智慧,雖極微細,亦可憑借諸尊本誓之力,一一開顯。四曼之中,法曼荼羅足以當之。

         

        四、供養會

         

        此會諸尊,高捧其自己本誓之三昧耶形,以向心王大日如來,及四佛供養。而諸尊又互相供養。行者一心專注此繪畫之曼荼羅,可覺悟諸尊皆依其本誓,住化他門,行方便行的供養事業。如是亦體驗出行者修煉的本旨。四曼之中,羯磨曼荼羅足以當之。

         

        五、四印會

         

        以上羯磨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之四會,乃顯示四曼之別德。今者同所安置于四曼,以顯各各不離之義,乃此四印會是也。四印者,四智印,攝四曼之意。

         

        六、一印會

         

        一印者,智拳印也。曼荼羅有大、三、法、羯、四種區分,此不過大日如來法身的世界,向四方面的開示。但通皆歸入法身之大日如來一體。是以此會繪畫大日如來一尊,結智拳印,而稱此會為一印會也。

         

        七、理趣會

         

        理趣會者,一印會之大日如來,發揮化他的大悲弘愿,對人間的正體,而佛格化,入金剛薩埵三昧,演說正法之相也。理趣者,理、即真理,離于迷妄之謂。眾生日常生活,其現前之境界,所生起的欲、觸、愛、慢、四種煩惱,實際是無上之菩提。此乃真理趣的最赤裸裸表現。

         

        八、降三世羯磨會

         

        此會顯示大自在天,對于剛強難化之眾生,慈悲濟度,示入降三世明王憤怒三昧之相。降三世明王,折伏貪、嗔、癡、三毒之煩惱,此乃現大悲至極之方便身。

         

        九、降三世三昧耶會

         

        入明王之三昧,已于上一會(前第八會)示現明王暴惡憤惡之身,今會乃示顯明王之三昧耶形——弓、箭,所以憑大悲之本誓,遍及世界也。

         

        三輪身

         

        如此以上九會,乃大日如來一身之上,就三輪而建立曼荼羅也。該攝大日如來所具之自性輪身、正法輪身、教令輪身、三德。由羯磨會至一印會之前六會,大日如來中臺自性輪身之曼荼羅。自性輪身者,宇宙萬有本地佛體,住于端嚴寂靜之如來相之謂。次第七理趣會,乃金剛薩埵之曼荼羅。金剛薩埵者,大日如來所現之菩薩身,亦即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所謂正法,乃化益一切眾生之柔和慈悲菩薩相,故現正法輪身之曼荼羅。其余八、九兩會,乃降三世明王之曼荼羅。菩薩之攝受門,教化一切難度之眾生,住于折伏門,現明王身,具忿努威猛之明王相。遵奉佛之教令,故稱教令輪身,顯示教令輪身之曼荼羅。

         

        向上門之九會

         

        若就行者邊而說,則真言行者,既發心思得無上菩提,光入住降三世明王三昧,即斷卻貪、嗔、癡、三毒之煩惱。既住三昧之相,再觀三昧耶形,再次則觀明王形像,如是如是,行者自身,與明王融合為一體。此乃一、二兩會此表之意義也。從入明王三昧,斷三毒煩惱,而至欲、觸、愛、慢等煩惱,于是由此而悟得菩提之妙理,生未曾有之大歡喜,此乃第三理趣會所表之意義也。煩惱即菩提之理趣,既已體會有得,自證圓滿,則登大日覺王之位,坐于法界頂。此乃第四一印會所表之意義也。獲得已成四佛之加持力,則可以決定成佛之義。而開顯四智印,此乃第五四印會之意義也。從四印會顯現三十七尊,入諸尊供養門三昧,而互相享受法樂,此乃第六供養會之意義也。供養儀式終了,即入三十七尊之微細定,由是而成法曼荼羅之全身,此乃第七微細會之意義也。由法曼荼羅變起三昧耶形,而表出各尊內證之本誓,此乃第八三昧耶會之意義也。由三昧耶形而變現大曼荼羅之佛身形像,由是而成就佛身,此乃第九羯磨會之意義也。

         

        總說

         

        以上乃九會曼荼羅之二重次第,已分別說明,現則作總說。所謂金剛界者,實乃五部之曼荼羅也。一切諸佛菩薩,皆由五部攝。五部者。佛部(佛大定的德性)、蓮花部(佛大慈悲的德性)、金剛部(佛大智慧的德性)、如此謂之三部。三部之中,由佛部開出寶部(佛之無邊福德)、及羯磨部(佛事業成辦之功德),此又名五解脫輪。其中尊乃五部之教主。佛部為大日如來,金剛部阿[門@人人人]如來,寶部寶生如來,蓮花部阿彌陀如來,羯磨部不空成就如來,各尊乃各部之代表也。金剛界九會,全部有佛一千四百六十一尊,復于每尊有無量之眷屬圍繞,如此繁多之佛菩薩,亦不過顯示佛智之一端而已。

         

        16、胎藏法曼荼羅

         

        胎藏法曼荼羅,乃依大日經而繪畫,建立十三大院。現圖曼荼羅中之四大護院,乃四門相向之守護天,故實十二大院也。

         

        略圖如下:

         

        一、中臺八葉院

         

        中臺八葉院,位于胎藏曼荼羅之中央。大日如來住于中臺,寶幢(東),開敷花王(南),無量壽(西),天鼓雷音(北)之四佛,分處于四方。普賢(東南),文殊(西南),觀音(西北),彌勒(東北)之四菩薩,分處于四隅。四方之四佛,開示大日如來四智之德,四隅之四菩薩,流現四佛對眾生之濟度。此一中臺八葉院,乃胎藏曼荼羅之根本總體,圍繞此中臺八葉院之前后左右十一院,不外將此總體所具之無量德性,加以別開。要而言之,中臺八葉院,乃世間人類八瓣肉團心之心臟象征。究其本來,則五佛、四菩薩之德性,已在此院具備表現。此乃凡圣不二,我即大日之理,端的顯示。

         

        二、遍知院

         

        此院中央繪三角形遍知印,故名遍知院。三角所以表降伏之智德。三世十方諸佛之成正覺,皆由以三角之智火,降伏四魔,(煩惱、陰、死、天)而此智德者,諸佛能生之德,列于佛眼佛母尊,故此院又稱佛眼佛母院,示如來之正覺,無上勝功德,及諸佛能生之功德也。

         

        三、持明院

         

        此院乃般若菩薩、不動、降三世、大威德、勝三世、之一菩薩四明王合成五尊之五大院也。此五尊之中,般若菩薩者,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除煩惱而證入大日如來界,非有般若之妙慧不可。行者禮此座尊,示覺母之在胎藏中宿。至于不動、勝三世、二明王,屬佛部;降三世明王、金剛部;大威德明王、蓮花部,皆是教令輪身也。教令輪尊,皆現忿怒身,故此院又名忿怒院。所以稱持明院者,乃忿怒形之四明王,乃大日如來之持明使者。教令輪身受持大日如來之明咒真言,以此度剛強難化之眾生,斯乃持明使者之本誓也。

         

        四、觀音院

         

        此院以觀自在菩薩為主尊,故為觀音院。三部(佛、蓮、金)之中,屬蓮花部,故又名蓮花部院。此乃觀自在菩薩,無量壽佛,化益眾生之所流現。此院諸尊,乃示大日如來大悲下化之德者也。

         

        五、金剛手院

         

        此院以金剛薩埵為主尊,故又稱薩埵院。三部之中,屬金剛部,是以又稱金剛部院。對前之觀音院悲門而言,則此乃顯示大日如來之智德者。大日如來大定、大悲、大智、三德,互不相離。故以中臺八葉院為中心,而左右各配以此二院也。

         

        六、釋迦院

         

        此乃以釋迦如來為主尊,故名釋迦院。但此非指菩提樹下成道之應身釋迦,而是指大日如來所現身釋迦。真言密教,說密教之機類,分出親身濟度之生身釋迦,及變化法身之釋迦。而此院乃表變化法身之釋迦,利益眾生之德也。

         

        七、文殊院

         

        此院以文殊菩薩為主尊,故名文殊院。示大日如來之妙慧,斷卻一切之戲輪。此之智德,乃對金剛手院實相之智德;(即本有之智德),而表觀照之智德,(即修生之智德)也。

         

        八、除蓋障院

         

        此院表大日如來除一切蓋障,斷一切煩惱之德用,故名除蓋障院。金剛手院示大智之體,此院乃表大智之用。

         

        九、地藏院

         

        此院以地藏菩薩為主尊,故名地藏院。表大日如來拔苦與樂之德性。觀音院現大悲之體,此院乃教化眾生,救度惡趣,表大悲之用。

         

        十、虛空藏院

         

        此院以虛空藏菩薩為主尊,故名虛空藏院。對文殊院之智德而言,此院乃表福德者;大日如來包藏世出世間之福德,應眾生之愿望,表自在施與之力用。

         

        十一、蘇悉地院

         

        此院由虛空藏院開出。蘇悉地梵語譯為‘妙成就’,表事業完全順遂成就之德性。福德圓滿之虛空藏菩薩,授與萬德。所以示成就大悲利他之行的力用。

         

        十二、外金剛部院

         

        外金剛部院者,意即謂金剛界畔之外部的曼荼羅。胎藏曼荼羅,不用金剛界畔,因其不適當也,蓋金剛界畔,乃金剛界曼荼羅專屬名稱,故此處應稱為胎藏最外之四方曼荼羅方合。(正名胎藏之最外院)。此外院包括印度、中國、在民間所崇拜之諸天善神在內,乃大日如來所流現,以濟度一切雜類。不離十法界之當相,而顯理趣之真際。斯可謂端的真言密教所具之獨特深義,并非夸言也。

         

        總說

         

        以上乃建立胎藏曼荼羅之大綱的分別說明。現再作總說;對金剛界五部之曼荼羅,則胎藏有三部之曼荼羅。一切諸尊,皆歸三部攝。其中前后四重,歸佛部攝。觀音院、地藏院、乃至北方外金剛部、歸蓮花部攝。金剛手院,除蓋障院,乃至南方外金剛部,歸金剛部攝。十二院合計四百十四尊,但尊數決不限于此。要之,胎藏曼荼羅,乃十法界本具之曼荼羅。大日如來乃中央之主尊。佛界與其余九界,皆于此繪畫之曼荼羅上,圓滿具足其消息。大日如來之德性,在眾生身中本來之胎藏,已自含藏。豈能離我當體之外,妄去馳求?所以謂:凡夫之肉身,具足十法界之功德,毫無少欠。此乃真言宗之真理趣,讀者不可不知。

         

        以上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最精簡的說明,修真言行者宜熟習。

         

        17、五智

         

        識與智

         

        我們人間,意識作用,分作九種。此乃真言密教之主張,計為眼、耳、鼻、舌、身、意、之前六識,第七為末那,第八為阿賴耶,第九為庵摩羅識。初眼、耳、鼻、舌、身、之五識,乃五官感覺也。第六意識,乃如上五感覺之總合整理,即所謂統覺作用也。第七末那識者,末那,梵語音譯,意即謂‘認為自己存在’的意識。第八阿賴耶識,乃如上七個識的總體。此一總體有善與惡的兩方面:惡方面為第八阿賴耶識,善方面為第九庵摩羅識。

         

        凡夫在迷,又怠于修養,執著無明妄想,由是而生邪見惡行。如此積習身、口、意三業,幸蒙如來加持,成三密之妙行,遂植善根,從是薰習,而令善種子大增。另一方面,因惡見邪行,缺于薰習,惡種子逐漸枯竭,不能生起作用。初步人格,得以完成,此乃‘轉識’或‘變識’之最淺白解釋也。凡夫強執自己的意識,認其心中所認識之物事為實,但人格完全者則不然,深知自己的意識,就是所謂根本無明,必須將之除去,然后打破自己的小我。跳出小殼,去到廣大無限的宇宙。那時,就深知自己并無認識的中心。那時,一切都站在宇宙的立場上,去憑眺物事,如是就不停地轉變,于是此凡夫之識,就與佛陀之識,(此時名為智),無異無別。所以凡夫潛在之識,可以一變而為佛陀顯德之智也。

         

        所謂五智者:乃真言密宗,將佛陀之智,分為五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體性智。

         

        大圓鏡智

         

        初、大圓鏡智者:鏡,晶瑩明亮,所以照見萬有者也。如來之心,能照萬有之真相,故以大圓鏡智為喻。凡夫之第八阿賴耶識,乃迷的一方面,其所映取之物,有歪誤處。但成佛之后,其所映取者,必屬正姿,故稱之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次、平等性智者,乃照見萬有平等性,真如實相之智慧也。凡夫第七末那識,囚困自己于不平等識見之中,但成佛之后,乃知萬有平等一如,故稱之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次、妙觀察智者,乃萬有之特質,均能照見,而無所遁形之智慧也。凡夫第六意識,統覺作用,對任何場合,發生迷惑。萬有的個性,無從正確地考察有得。但成佛之后,自己的囚困,已告解除,對于萬有,得加正視。而其特質,完全照見澄徹,故稱之為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

         

        次、成所作智者,乃化他之事業,得因之而成就之智慧也。凡夫的五官感覺,乃憑自己本意而去感覺。如來則常在冷靜之中,故對萬有的真相,澈底感受。故化他之方便行業,皆可適當順遂完成之,故稱之為成所作智。

         

        法界體性智

         

        最后、法界體性智者,乃以上四智之總體,即法界根本之智慧也。在凡夫位名為第九庵摩羅識,在如來位則稱為法界體性智。

         

        如上所明,凡夫之九識,可成如來之五智。但此五智,不過一如來智慧之分為五分而已。實際上,五智必歸合為一如來智,且隨舉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內。

         

        五智與五佛

         

        弘法大師“秘藏寶鑰”卷中有云:‘人法一體,不得別異’。其言乃顯示真言密教人法不二的根本原理。法必待人而得證,人必依法而超升。所以五智雖為抽象之法,但將五智作具體的表現,則必承認五佛的存在。故五智由兩部曼荼羅之五佛示現,最為恰當。法界體性智者;普門大日如來之內證智德,余之四智,皆從此智流現。今將五智與五佛之關系,圖示如下:

         

        如上表之配當,應知:大日如來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無盡。弘法大師頌文中:(即身成佛義頌)‘各具五智無際智’之句可明。

         

        18、四種身法

         

        四種法身者:一、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三、變化法身,四、等流法身也,此出“瑜祗經”“圣位經”之說。真言密教對佛身之建立,有一身說,二身說,三身說,四身說,五身說之五種。今乃此五種之第四種說。真言密教對佛身論根本之四身說,乃專就法身而言,斯乃真言密宗之特色也。

         

        今分述之如下:

         

        自性法身

         

        第一自性法身者:對萬有的無自性,而說明大日如來之自體永遠不變。了悟此者,方可得自性法身的真義。自性法身,有理智二者之差別。住于理念之世界者,為理法身。與此理一體,而住于自覺之世界者,為智法身。前者“大日經”之教主;后者“金剛頂經”之教主。但理智二法身,異而不異。質言之:住于所證之理一邊者;稱理法身;住于能證之智一邊者;稱智法身。同一大日如來,不過所入之三昧有異而已,故兩者一體不二,須加注意。

         

        受用法身

         

        第二受用法身者:分為自受用法身,與他受用法身之二種。自受用法身乃實相之理,與自覺之智相應一致,由此而證之法身便是,乃與上文所言之智法身同體。他受用法身,乃如來所說自性法身之覺悟境界,而受他法樂之法身便是。曼荼羅四佛之當位。此他受用一語,與下文所言之變化、等流、二身相通。不過在此初與自受用分別對舉,故名‘他受用’而已。

         

        變化法身

         

        第三變化法身者:在人間世界權化以說法度生之佛身便是。肉身的釋迦如來,足以當之。

         

        等流法身

         

        第四等流法身者:乃真言密教獨特所說之法身,其余一般佛教無之也。等流、解為等同流類之意。菩薩、二乘、人、天、鬼、畜的九界眾生,彼等喜見同流同類之色身;愛聽同流同類之音聲。如來為適應教化之對象起見,特現其同流同類之身,又發其同流同類之聲,而為之說法,以示在同等身份,同等境遇,而濟度之也。兩部曼荼羅之外金剛部院,乃等流法身世界之表示也。

         

        四身同歸一法界身

         

        真言密宗之四種法身說,乃本宗之特質。但應知:此四種法身,并不是個別個別地獨立存在。乃一法界身,而作四種之顯現而已。四種雖似異,但能化之佛身,實在不異。眾生對宗教之自覺,有淺深之不同。故各個適應,而現四種之相。金胎兩部曼荼羅中,諸尊集會,為數極多,四種法身,各有配屬,仍歸一法界身統攝。故無量諸尊,仍歸大日如來一佛也。

         

        19、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之語義及發菩提心之功德

         

        以自己身心親證大菩提,此是修真言行者之主要眼目。但先非發菩提心不可。菩提心實乃萬行之導首,萬德之根本也。發菩提心,乃成佛必需之條件。“菩提心論”云:‘如人貪名官者:發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若貪財寶者;發求財寶心,作經營財物行。凡人欲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大日經疏”第三云:‘此心有如幢旗,為眾行之導首;又如種子,為萬德之根本’。“菩提心論”又云:‘當發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不求余果。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十方諸佛,悉皆證知’。此乃贊發菩提心之功德也。發菩提心之功德,如斯廣大無邊,豈可不趣向乎?菩提、梵語,即覺悟之意。心、即指希望心,希望求得佛果之心也。發、即發起。發起心以成就無上正覺。所謂發菩提心者,如上數語,已可明其簡要。

         

        菩提心之內容

         

        “菩提心論”中,舉出三種菩提心:一、勝義菩提心,二、行愿菩提心,三、三摩地菩提心。今將此三種菩提心內容,分述如下:

         

        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者:取得勝義心之意,所以又名舍劣得勝心。務必訴諸理智,以求此心動機之批判,而將最真的結論把握。在修持學習上之精進向上心也。

         

        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執行愿望之意。此乃對一切眾生發愿救濟之同體大悲心。如來不取涅槃,而實踐利他大行向下心也。

         

        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據自己本具心之意志力而實踐。此乃真言密教獨特之觀行法門,得即身成佛之愿望成就。

         

        真言密教之特質

         

        以上所舉之三心,表大智、大悲、大定。其中三摩地菩提心為體,勝義、行愿、二菩提心為自利、化他之二用。須知勝義向上,行愿向下,二心皆是一三摩地心之所轉起。而勝義心當相即行愿心,故彼此有同體不離之關系。勝義、行愿二心,一般佛教亦有說及,至三摩地,則顯教所談者,祗指為一種精神統一法,但真言密教,則以三摩地心,顯明菩提心之體性。且如何實踐此三摩地菩提心的方法,更澈底清楚顯示。此則與顯教根本不同,不可不知。

         

        四心

         

        弘法大師“三昧耶戒序”,以菩提心之內容,分為信心、大悲心、勝義心、大菩提心之四種類。但其中以第一之信心為菩提心總體之本質。其余三種,乃信心所開出之德用。此德用之順序,可以“菩提心論”之行愿、勝義、三摩地之三心當之。然此三心,仍歸于信心之一心。所以謂信心者,菩提心之總體也。不單是弘法大師如是主張,即使疏家善無畏三藏,在其“大日經疏”第一亦云:‘故菩提心,即是白凈信心義也。’是可知也。

         

        發心與信心

         

        上述信心,實乃與發心有表里之關系。兩者互依不離。無信心為伴,則雖已發心,其發心非真。如發心真確,則信心不會不安。此乃精神狀態上必然之事。故應于信心之上,堅固不動而發心。又應于確固不拔之發心上,而決定信心。

         

        能求之菩提心、與所求之菩提心

         

        又弘法大師說:菩提心有能求、與所求之二種。能求之菩提心者:起心要求得佛果菩提,發菩提心之發心,足以當之。所求之菩提心者:求佛果菩提之心,其自體本來具足,換言之,佛果菩提,不能在遠在外求之,實即指自心實相而已。由所求菩提心之名稱上,已顯出其意義。所以“大日經”住心品開首即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可知發菩提心者,發動自心實相的凈菩提心而已。

         

        20、持戒

         

        在國中,國民應遵守法律。在人間,眾人應遵受人倫道德。社會內亦有相應遵守之規范。佛教設有戒法,亦是此理。出家有出家戒;在家有在家戒,均有一定之法,以資遵守。本宗之真言宗教徒,亦必須遵守本宗之戒法。真言宗教徒真心修行人,發菩提心之后,嚴守本宗之戒法,乃屬最要。

         

        大師之提撕

         

        弘法大師在其“二十五遺訓”中之第十六條規定:真言宗教徒,必須詣東大寺戒壇,受具足戒。又弘仁四年(西紀一四七三),弘法大師之“遺誡”中又云:‘發心遠涉,非足不能;趣向佛道,非戒寧到?必須顯密二戒,堅固受持,清凈莫犯’。又弘法大師之“三學錄”律部中:“蘇悉地經”及“蘇婆呼童子經”二部戒本之外,揭載有部律部一百余本,可見本宗對五戒、十善戒、具足戒以至密戒、并及于小乘戒、亦皆堅固護持。徒眾能否嚴為遵依,是另一回事。但弘法大師,實如是提撕也。

         

        菩提心戒

         

        所謂密戒者,即指菩提心戒。此戒乃密教修行之指南針,真言宗修行人所必受持。真言宗修行人,入壇行灌頂儀式,阿阇黎為受者授戒,即此菩提心戒也。受者受此戒后,方得入壇。在真言密教,受者求此戒體,所謂戒體,即求道之精神結晶。至于戒相,乃戒之具體的表示,則有諸種。要而言之,不外“大日經”具緣品所說之四重禁戒:

         

        四重禁戒

         

        此有四種:

         

        第一、不應舍正法而起邪行戒。

         

        即謂應篤信真言正法,不可迷于其他邪法,而起邪行。

         

        第二、不應舍離菩提心戒。

         

        即謂菩提心有如大將之幢旗,萬善萬行之根本。幢旗喪失,則三軍敗績。根本枯萎,則萬行廢墜。佛之種子一斷,則永遠難救。此所以謂菩提心不應舍離也。

         

        第三、于一切法不應慳吝戒。

         

        即謂佛教正法,乃眾生父母之遺產,并非個人所有之物。倘自惜自私,不度向適當之人,則等同盜三寶物,故決不可犯此戒。

         

        第四、不得于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戒。

         

        即謂常住同體大悲,發大弘誓,以菩薩之用心,引一切眾生入于正道。不使眾生失卻入道之善緣,又不使眾生起障道之因緣。應舍卻一切,以為眾生之利益。凡于眾生有不利益之行,絕對不作。

         

        四重禁戒的嚴重意義

         

        上言之四重禁戒,乃真言宗教徒之生命,一切正法之命根。“大日經疏”第九解釋:此乃秘密藏中之四波羅夷(斷頭),破此禁戒者,如切斷頭顱,不能再生。修行正法,破此禁戒者,亦一壞不能再續。此四種禁戒,實則第二不應舍離菩提心一戒,已可概攝。

         

        菩提心戒之異名

         

        所以在此菩提心之戒體、理智二者具足。就理方面而言,可稱為佛性戒。就智方面而言,可稱三世無障礙智戒。生佛平等一如,則稱三昧耶戒。

         

        三種菩提心與四重禁戒

         

        “菩提心論”云:‘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愿、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此勝義、行愿、三摩地、之三種心,與現舉之四重禁戒,完全同一內容。四重禁戒,不外三種菩提心之開出。嚴守四重禁戒,則必能實踐發菩提心行相之勝義、行愿、三摩地、之三種心也。

         

        弘法大師,建立真言密教獨特之戒。決定受持具體的戒相之四重戒。其遺訓又提撕:真言行者,必須護持顯教諸戒。弘法大師意旨,認為大小顯密諸戒,皆是秘密之凈菩提心戒所流出,戒相乃佛性戒之戒相而已。受戒者,在其精神狀態上,生差別之見地,故有種種戒之不同。例如小乘戒,無可否認乃一般出家之通戒。但本宗則在灌頂入壇之前,授三昧耶戒,此乃本宗獨有,在日本,南都戒壇,弘法大師順從當時教界之一般風習,聽任徒眾,修小乘戒。此種包容之態度,為另一祖師在戒律之研究上,加以大坦的批評。彼意認為:大乘戒法,與小乘戒法,永自各別。必應舍棄小乘之戒法。于是在比睿山,建立專向大乘戒的圓頓戒壇,以與東大寺之傳統戒壇對抗。但后來南部諸宗,對弘法大師在戒法上調和的態度,全然感化。于是在極平穩之狀態下,逐漸浸淫于弘法大師一系的密教化。

         

        21、入壇灌頂

         

        經軌之嚴誡

         

        真言宗行者,一經發心,則其內心之德性,逐步開顯,由此而成就佛果菩提,蓋非賴真言行法之實踐不可。故應先入灌頂壇,由阿阇梨親自指示法軌,俾依法修習,此乃真言行者之必要條件。如有違犯,則傳授之師,與其所傳之弟子,同于現世罹種種災難,將來必墮無間地獄。如此嚴酷之告誡,蓋警告不可越三昧耶,其罪甚大也。

         

        灌頂的意義

         

        灌頂云者:意謂以水灌于頂上也。此乃古印度王位繼承之儀式。國王太子即位之時,先以寶瓶儲四大海水,其次則敷設領土之圖,圖中置獅子座,太子登之。又嚴飾大象,背負寶瓶,瓶水由大象之牙,注流灌于太子頭上,太子乃起再生之想。再次、則說先王之洪范,其后向出席之大眾,大聲三唱云:‘汝等當知之;太子今已受位,從今以后,一切教敕,當遵奉行’。云云。

         

        真言密教之灌頂種類

         

        真言密教之灌頂,乃印度國王太子即位儀式之轉用,以顯真言密教即事而真之深旨。寶瓶之水,乃五智之法水湛儲。阿阇梨入法身如來之三昧,手執寶瓶,在弟子頭頂上灌之,以洗濯煩惱之垢穢,而顯發固有之理智。又說法王之遺訓,而授以印璽。因此而紹繼法王之職位。是時、諸天善神,咸來出席,向此弟子恭敬侍衛。又十方三世諸佛諸菩薩,皆降臨集會,證明此盛大儀式。凡入灌頂壇,蒙阿阇梨開示,深生清凈信心,于是無漏種子,遂在真言行者之第八識心田中種植。由成就如來五智之體性,可決定紹繼大日如來法王之位。此乃寄示甚深宗教儀式之意味,入壇灌頂者,不可不注意也。灌頂分結緣、受明、傳法、之三種。在灌頂之作法中,分三昧耶戒作法,大壇作法,正覺壇作法,受戒者,得阿阇梨授三昧耶戒后,引受者入內庫,由教授師指示覆面,而在大壇上敷設曼荼羅,以便投華。華所著處,即定有緣之尊,所謂投華得佛是也。

         

        結緣灌頂

         

        先:結緣灌頂者,向曼荼羅諸尊作結因緣之灌頂是也。無是非之根機選擇,亦無重罪惡人之揀別,亦無下智愚劣等輩之挑剔,亦無道俗貴*之差別,一切平等平等,俱加勸誘入壇,所以普濟群機,使入結緣灌頂壇者,皆得諸佛諸菩薩之所護念,消滅罪愆,離諸惡趣,以種未來成佛之因緣者也。

         

        受明灌頂

         

        次:受明灌頂者,乃許可學法之灌頂也。許可灌頂者,以弟子位,實踐密法之修學也。不論在家或出家,凡信心清凈,持戒堅固之機,皆得引入灌頂,投華所得之本尊,其印契與咒明,即可傳授與之。

         

        傳法灌頂

         

        末:傳法灌頂者,出家之弟子中,選擇上根勝慧,諸法精通之人,引入此灌頂壇,將兩部之最極大事,傳授與之。此時即可紹傳燈大阿阇梨之職位,斯乃真言密教最重要儀式之一。上代,真言宗行者,先入受明灌頂壇,投華得佛,專心修煉本尊一尊法,再遍修學諸尊法,堪膺師位之后,方許入阿阇梨灌頂壇。但受完受明灌頂,再入傳法灌頂壇者,不少其人。現今則四度加行之中之兩部修完,在遍學諸尊法,于是于四加行滿了之后,即可授與傳法灌頂。但嚴格規定:寺院住職之資格,乃必需條件,此不可不知。

         

        質言之:灌頂者,乃印可傳授之秘密法門儀式。上述三種入壇受法,不外為達到體驗自心實相之一階梯。另一方面,亦是真言密教,廣為弘通,以五官全部感覺,為濟度教化眾生之獨特化儀也。

         

        22、三句

         

        “大日經”住心品中,金剛手菩薩于贊嘆如來一切智智之后,即發問曰:‘世尊,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究竟?’教主法身大日如來答曰:‘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試以譬喻釋之:譬如大地上播殖植物種子,由外界之種種助緣,遂生芽于根下,更而枝葉繁茂,開花燦爛,更而果實成熟。故此菩提心之種子者,乃成佛之根本原因。大悲者,譬如根、芽、莖、枝、葉、干,皆是到達成佛目的修行經過途程。方便者,譬如果實成熟、可供給眾生營養,此乃成佛上化他行之表示。如此通例一節。稱為因、根、究竟三句,以表示一切智智之始、中、終也。

         

        橫統一切佛教

         

        “大日經疏”第一云:‘以此三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秘密神力,甚深之事故’。此乃釋明三句之重要也。弘法大師“吽字義”云:“大日經”及“金剛頂經”所明,皆不過此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之三句。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則一切教義,不過此三句。弘法大師如是嘆賞,可知此三句乃橫一切佛教統一之重要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種種說法,無不統攝凈盡。三句之要旨收之于菩提心,而菩提心則歸之于‘如實知自心’一句。即是:體認自心之實相,即得究竟成佛也。

         

         

        先:‘因’之一句。得佛果之成大自覺者,第一不能不有發心,求菩提之意念。真言行者,要深信凡圣不二之理,期求無上正覺,如此發菩提心,乃為第一要件。

         

         

        次:‘根’之一句。不特發菩提心,還須努力以求實現。所以由菩提心之因,而生大悲之根。譬如草木之根,在地中廣深擴大,然后樹干方不動搖。故欲使菩提心活潑潑地增廣成長,而又堅固不動,則非以大悲心扶植之不為功。住于大慈大悲心中,廣行佛事,以回向一切人類拔苦與樂,力行化他之行。凡有經疏,皆說明大悲二字,乃三密妙行,統攝眾德。大乘佛教之菩提薩埵,(覺有情)略稱菩薩。其理想乃以確固不拔之精神,志求一切智智(上求菩提),但必當誓愿,實行救濟利益法界一切眾生(下化眾生)。此二個目標,皆以大悲為中心。不求個人的成佛,而求一切人類共同覺悟之世界進步發達。(眾生成就)在現實之人間社會內,建設佛之理想世界(國土成就)。如此,方是成菩薩道之眼目。須知自利利他行之澈底,便是覺行圓滿。本宗修行三密秘觀,悲智具足,乃證得無上佛果之根本條件。

         

        究竟

         

        末:‘究竟’之一句。至極攝取眾生之善巧方便,說明佛之世界實德。以三句配合:則菩提心為因,大悲萬行為緣。而成就世界大自覺之佛位,則今‘究竟’之一句是也。所謂‘方便’者,濟度眾生,利益眾生,其究極之理想,乃放棄自利自樂,修行三密加持,而得理智二德之后,引導一切眾生,入覺悟之境地。此乃已成之如來,施行種種方便,以向救濟人類,教化人類之工作,積極活動之表示也。真言行之菩薩,一如“理趣經”中所云:‘菩薩勝慧者,乃至盡生死,恒作眾生利,而不趣涅槃’。應知:人類社會之存續,無限無盡,故利他方便之行,亦永遠無盡。決不取涅槃安樂獨善之境,究竟方便化益眾生,乃佛果之極致。而真言行者終極之目的,亦澈底覺悟到利他之善行,實不外眾生本具凈菩提心自體之顯現。真言宗修行之始末,一貫以菩提心為主。真言密教,提倡此三句,實足顯示大乘佛教之真髓,及闡明佛教各宗之根本立場也。

         

        23、即身成佛

         

        大乘佛教之根本理想,及三劫成佛

         

        大乘佛教,無論權、實、顯、密,雖教理各別,但均有一共通之目的,則成佛是也。因其修行之途徑不同,故成佛之遲速亦復互異。由是而定其勝劣,或不為過。三乘教法,廣大佛果之成就,必要有無限時之修行,此乃遠劫成佛之立論。至如天臺、華嚴、兩一乘教,盛唱真如緣起,說融通無礙之理,以標榜凡身即佛。但檢討其主張,所謂圓融門者,祗是約理邊之談。譬如高論奇寶珍藏,而無法使人取用。又如寫遍藥品效能書,而無法讓病者服用。及至實際修行,亦須經歷三劫之無限長時間,方能成佛。此三大無數劫之長歲時,幾千萬回死去復生,生已復死。在其中間,修盡難行苦行,一一除去煩惱,然后結果成佛。故權、實、顯、密與天臺、華嚴,雖各有不同,然其成佛歷程,完全一致。俱稱為三劫成佛,或隔生成佛也。

         

        即身成佛

         

        真言密教則有異于此。必引領人親身去寶藏之所,又必指示人入手得寶之方法。而于病者又必配合藥品,送入口內服用。此雖有限之心量,但可以與無限絕對之境地,直相融合。此所以顯教之菩薩,于幾生幾世所積集之無量功德,真言密教行者,可以于一生之間,即時體驗。而于父母所生血肉之身上,顯出佛之靈德。又于日常生活之中,實現佛之行業,而成為大人格者。此乃真言密宗獨倡即身成佛之可能,而他宗雖亦以成佛為終極目的,但根本祗是理想而已。弘法大師所著“即身成佛義”一卷,四引“金剛頂經”,二引“大日經”,二引“菩提心論”,如是八個證文引用,發揮其真義,此乃真言密宗行者必讀之典。

         

        即身成佛者,在時間上乃‘即時’的意義;在空間上乃‘此地’的意義。弘法大師之“即身成佛義”中,有七言二頌八句,攝即身成佛之義蘊,確立其理論根據。八祖相承,諸經軌引證解釋,今錄于后:

         

        六大無礙頌

         

        六大無礙常瑜伽(體)

        四種曼荼各不離(相)

        三密加持速疾顯(用)

        重重帝網名即身(無礙)

        法然具足薩般若

        心數心王過塵剎

        各具五智無際智

        圓覺力故實覺智(成佛)

         

        六大頌大意

         

        即此二頌八句中,初之一頌四句,明‘即身’二字;后之一頌四句,釋‘成佛’兩字。二頌說明身與心之佛德,前四句先則約身德而說;后四句則約心德而說。一切眾生之肉體,皆是六大、四曼、三密同時圓融之體。而眾生之一心,自然具足大日如來之五智、無際智。但凡夫被煩惱之云所翳障,其于日常生活之中,竟懵然而不自覺。藉賴凡夫本來有佛之本質,故一心篤信。手則結印契。口則唱真言,意則億念。由是身口意三密,瑜伽相應,此乃真言密宗修持之妙行。在內發動上求菩提之心,在外受大日如來加持護念之力,促使行者自身之六大、四曼、三密,與大日如來之六大、四曼、三密感應溶合,同時即在行者凡夫之肉身上,顯出大日如來之德相,而法然具足之佛智,亦流現而出。譬如明鏡高懸,一切色像,于中影現。亦即諸法實相,分明照見。弘法大師“心經秘鍵”云:‘夫佛法非遙,心中即近’。可見大日如來決非求之在遠,祗是在自身胸內所生之本具凈菩提心中,而體達之耳!此頌文之大意,要而言之,初之一頌,體、相、用、三大圓融,以示眾生身即佛身。后之一頌,開發一心本具之佛智,以明成佛之境界。

         

        三種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有三種次第:所謂本有之位,修行之位,果德之位是也。弘法大師撰述“即身成佛義”,其后發現有異本“即身成佛義”,共六本之不同。姑不論其真偽如何,但異本“即身成佛義”,能巧妙說明即身成佛說,標出理具、加持、顯得、三種成佛名目,以說即身成佛之內容。今就此三名目釋之。

         

        理具之成佛

         

        理具之成佛者,六大之體大成佛是也。凡夫乃六大所成,佛亦六大所成。準之以六大無礙之理,則凡夫之六大,無礙佛之六大也。換言之:凡夫與佛,一體不二也。凡夫之身心,具足無盡之佛德,譬如礦石中藏有寶玉也。故凡夫呱呱墜地之時,就理論方面而言,即已有即身成佛之素質。如謂凡夫與佛,各別不同,此乃縛于妄見,亦猶大富長者之子,流浪四方,為煩惱所障,自認為窮子而已。在此處,‘即身成佛’四字,應訓為此身是佛。(此身原是佛的本質)。

         

        加持成佛

         

        加持之成佛者,四曼之相大成佛是也。凡夫之行者,即篤信理具之成佛,則其本有之佛德開顯。至誠歸依早已成佛之本尊。如法修習三密加持妙門,本尊與行者之間,成就加持感應,融成一體。遂在觀境之中,出現佛相。此加持成佛,“大日經疏”第一云:‘如來若舍加持,即不現前’。但行者住于瑜伽三昧之間,乃一時之成佛。出觀之后,再次妄念群起,猶是凡夫之身,豈得遂稱為常恒之佛身也。在此場合,即身成佛四字,應讀作藉身成佛。(藉賴此身而作佛)

         

        顯得成佛

         

        顯得之成佛者,三密之用大成佛是也。加持成佛,乃成佛于修行位之當處。但顯得成佛則為行者修行功深,觀念純熟,其自身本具之功德,油然顯現。其自心實相,亦真切體得。對于利益眾生之方便,又能自由自在的設施開展。至此階段,如來永遠真實之生活,經已達到。此之謂顯得成佛。所以“菩提心論”云:‘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位’。如是則達到自證、化他、廣大圓滿之佛果成就境界。在此場合,即身成佛四字,可讀作即身成佛。(即此父母所生之身而成佛)

         

        一應配當

         

        以上三種即身成佛,應作如下之配當:即是理具成佛,凡夫位也。加持成佛,菩薩位也。顯得成佛,佛果位也。于此又有本有、與修生之區別。理具成佛者,本有也。加持成佛,顯得成佛者,修生也。列表如后:

         

        24、護摩

         

        護摩者:梵語(HOMA)之音譯,意即梵燒也。投供物于火中,以供養圣賢之意。護摩乃佛教以前印度民族之最古宗教儀式。婆羅門教徒之間,亦盛行修此。溯其起源,乃婆羅門教之宗教儀式,對諸神格,作種種之供養,以祈現世獲福,死后生天。重視供養,古今宗教思想之通例。而以供物投于祭壇火爐中,以祀火天,斯乃婆羅門之思想也。

         

        護摩之種類

         

        護摩之種類,大別之,可分為外護摩,及內護摩二種。所謂攘災招福,乃以成就世間欲望為目的,此為事火婆羅門之護摩法,世俗之外護摩也。至于出世間佛法之中,內外護摩之分別,最要明晰。擇地造壇,具備檀木、乳木、五谷、等形形色色之供物,而投向爐火之中,乃供養火天之祭祀儀式,乃外護摩中所謂事護摩,純為心外所行之事作法。但若以如來之智火,焚燒無明煩惱之薪,而作甚深之內觀,以希求達到精神上解脫的位置,則是內護摩中所謂理護摩。如事作法而缺心內之觀,則不能成就理護摩之殊勝功德。

         

        密教護摩之特質

         

        密教之外護摩,與世間外道之護摩,根本意義,完全相違。關于此點,讀者切須注意密教修法之三平等觀。因此三平等觀,乃密教護摩最要之一部份。在密教護摩之行法中,雖一念一剎那,離此三平等觀亦不可。若一剎那離此三平等觀,則將墮落于世間外道邪火之法。故密教作事護摩行法時,亦必須與理護摩之三平等觀相應,決定希望斷惑證真。所謂三平等觀者,此時應解釋為:‘本尊’與‘爐’與‘行者’之三者,其各具之三密,相互平等平等之觀也。此一觀念一經達成,則外護摩已被凈化及精神化,而世間外道所作類似之外護摩,因被密教特有之光彩放射照耀,所以能將世間及出世間之愿望,無分彼此,一一成就。“大日經疏”第八指出:真言行者,即使作世諦之護摩,若能于其中,了解密意,則不會與韋陀(吠陀)火祀相濫。此說即強調謂:行外護摩者,必須誠修內護摩之三平等觀方可。一向以來,事作法之行者,對唯理觀之內護摩,多所忽略。如此,實與真言密教所談之‘即事而真’之妙理相違背。如此,則非真言宗真實之教化也。特別在于弘法大師所作之觀點,弘法大師指出:真言行者,于修外護摩時,必須與內護摩相應一致,否則決定不能奏效云云。讀者不可不知此義。

         

        “火吽供養儀軌”中指出:火供養之法,乃助念誦之成就。于諸尊法加護摩法,則持誦者得悉地現前。修法祈愿之目的,分息災、增益等等種類。護摩分四種,其中四度加行,最應修者,為息災護摩法。“經”中指出:息災乃為上法,通于其他三種,所以用百八乳木以表百八煩惱;又用漱口、涂香、蘇油、乳木、飲食、五谷、切花、丸香、散香之九種供物,及六種供具,以表六度。列表如后:

         

        可見密教修持護摩法,則百八煩惱燼滅;六度功德成就。此皆由于觀念相應之故。外道之火法,乃焚薪以供養,用意單簡,絕無奧義妙理,存乎其間者也。

         

        佛教對外典護摩所取之態度

         

        釋尊在世之時,事火婆羅門大行。護摩祀天,祈福生天之思想,在廣大民眾中,根深蒂固。釋尊為化導眾生起見,常常隨宜說法,應病與藥。以滿足一切眾生,而消滅階級之芥蒂,實現其理想之社會。釋尊對世間之習俗,極力保持包容之態度,隨順而教導之。“大日經”第一云:‘為度彼故,隨順說法’。又“菩提心論”云:‘眾生愚朦,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當時一般人行婆羅門教事相,蹈襲護摩。為就彼之世俗事相,使任何人得容易了解,舍去邪見之護摩,以歸于能達到純粹精神解脫目的之真正護摩。

         

        密教護摩之目的

         

        如來所說之真正護摩,與世間外道之護摩,根本對立。真正護摩,可稱為出世間護摩。其內容除供養佛菩薩之本來意義外,更含有進步之義趣。爐中所投之供物,應解釋為精神界的煩惱。所燃者;應解釋為無漏智火。以如來之智火,焚盡無明煩惱,則生發白凈菩提心之芽。所以真言密宗之護摩事相,一方面為對諸佛菩薩之供養,另一方面則對行者自己之修養,希求達到精神上解脫之境地。真言密宗事相之目的,多是如此,讀者不可不知。

         

        25、加持祈禱

         

        祈禱者:乃世間凡夫自己感覺,欲探討宇宙森羅萬有,力微不逮,于是發動自然而起的宗教心。所以祈禱者:世界一切宗教之要素。即使謂其為迷信,彼亦不必避忌。所以然者,因祈禱乃人類心理本然的欲求;亦乃人類高靈生活必需的行動。任何排擊亦不易動搖之也。

         

        暫且撇開真言密教最高理想即身成佛不談,今應一論真言密教對于祈禱之看法。有人稱真言密教為祈禱宗,則顧名思義,祈禱實乃本宗的生命。事實上,本宗之所以隆盛,即在于加持祈禱之大得人心,邀人信仰。須知:祈禱之極致,實乃即身成佛之法門也。本宗修道之要諦,在于達到行者與本尊感應道交之域。‘本尊身遍法界身者,則吾身入本尊身中;吾身遍法界身者,則本尊身入吾身中’。(秘藏記)觀此不二之妙理,則本尊與行者相對差別之念,可以脫離。而住于大日如來法身大覺體性,而體會如來之大自在力、大堅固力,并代表如來,行濟度眾生之行。于行者修煉之功,累積成就,觀行純熟,則無窮無盡化他之方便行,極度精進。至此,實際上,已親證無上之佛果,入了即身成佛之境界矣。揆其開端,實不外行者選定有緣之本尊,修三密之祈禱法門,于是獲得凡夫與佛之一致冥合,加持感應,終遂可至即身成佛之境地。

         

        所謂加持者:“即身成佛義”云:‘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換言之:即是佛之慈悲,加于眾生之上曰‘加’;眾生能保持此慈悲曰‘持’。又眾生接受佛之加被力,堪任受持曰‘感’;佛俯應眾生之信心曰‘應’。故加持感應者:眾生與佛之至誠心溶合一體之義也。須知:加持感,因緣萬端。不必執滯必須感見不思議之佛境界,方是感應。應明了靈相之事實,即超越相對之當位。體認自心實相,以得到絕對法身的真生命,修諸尊之三密,乃本宗事相門之真正本旨。讀者宜再三注意:佛之大慈悲,光明朗耀于我陰闇之心。而我之至誠信心,與佛之大慈悲光明互相融和,遂得直入佛之境界,而在我身心,亦顯出佛之無量功德。此乃加持感應之秘趣,唯真言密教獨有之特色,其他一般佛教,僅以一心無相之理觀,冀得解脫,對于如來之加持力,付諸闕如。故需要歷經幾世的不斷修行,積功累德,方可成佛。以視真言密教,其成佛難易,相不啻天淵矣。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云:‘行者若能觀念此理趣,三密相應故,現身速疾顯現證得本有三身’。斯乃真言宗法門之真髓也。

         

        祈禱修法之種類

         

        修法之種類極多,約要言之,不過四類:所謂息災、增益、降伏、敬愛是也。本宗祈禱修法,大而祈國家安泰,小而祈禱個人除災招福。不知者以為真言密教,以祈求物欲為本。斯實完全皮相謬見而已。真言密教之骨干,乃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祈禱有相之世間成就,即祈禱無相之出世間悉地。若體會得大日如來常住身心之道,則世間之祈禱,何莫非出世間真解脫之要路乎?茲將四種祈禱修法有相無相之義,略述如后:

         

        息災法

         

        初息災法者:就有相而言,則諸如天變、地異、己身罹病難等災害之消除止息。就無相而言,則心內之宿世業障,種種無明煩惱等之解脫。并包括積極性之大菩提成就。蓋一面祈禱消業障、脫煩惱,一面即得成菩提也。修法用水大形之圓壇,色尚白,向北方祈禱,以顯行者寂靜之德。

         

        增益法

         

        次增益法者:外則國民、社會、福利之增進,己身之壽命延長,慶幸多享法樂。內則由凡夫而登菩薩位,由菩薩而登佛位。所有出世間之福智,萬德圓融集于一身。修法用地大形之方壇,色尚黃金,東向祈禱,以顯行者萬物生成之德。

         

        降伏法

         

        又次降伏法者:(又名調伏法),外則降伏國家怨敵,己身仇家。但并非以剛強暴力降服之,祈禱斷其命根,促其滅亡之謂。而乃以方便調伏,使其消除怨懟,化敵為友之謂。內則斷盡根本無明貪、嗔、癡、等煩惱妄執。修法用火大形三角壇,色尚赤、或黑,南向祈禱,以顯行者火炎之德。

         

        敬愛法

         

        末、敬愛法者:外如國王受庶民之尊敬愛護,親戚眷屬之歸依親近。內如得諸佛菩薩之加被,住于瑜伽一如境界,以達到成佛之大目的。修法用蓮花形壇,色尚紅蓮花色,西向祈禱,以顯行者慈悲之德。

         

        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真言密教,有相、無相、內、外、世間、出世間、淺、深、之悉地,有如上述。可知世間有相之加持祈禱法門,即無上真實之解脫法門。世間有相之信仰,引入萬機,而導致高靈的生活,斯乃本宗之正旨。此所謂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是也。外面之祈禱,為祈求有限諸佛之加護,但內面真正之要求,乃是即就此有限之諸佛加護,以體證得無限絕對的自心生命。祈禱之本意,實在于此,讀者所不可忘也。

         

        祈禱之原理三力加持

         

        本宗祈禱之原理,標三力加持之義。三力者:我之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是也。初則行者修三密妙行,種功德善根,而得其力用。次則如來大慈悲,擁護行者,而施其力用。終則一切背景所生發之法性平等力、及六大法爾瑜伽妙力,此三力之廣大功德,使行者拼除障難,必能上趣菩提。蓋行者三業,原不平等。但得如來平等之三密,加入融合,同時全法界之平等性力,一齊推動,故必得悉地現前。非祗藉賴行者善根功德之自力,實憑佛加持之他力及法界平等性之他力,而成為強大無比的增上緣,有以致之。“大日經疏”第十一云:‘以我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也’。旨哉斯言。

         

         

        至交黃繩曾居士,本年五月自加拿大、美國返港,取道東京,禮小野冢潤澄大僧正塔,并造訪永見圣宏部長,由其引見筑山定譽總長,黃居士臨別時,宗務所總務長淺井堅教暨秘書課長星野,宥清二先生,銜命攜經籍多種,逕訪黃居士于其寓廬,悉舉以贈。黃居士為紀念此次盛緣起見,特應邀講真言宗綱要于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凡歷月余而畢,信徒聽眾亦伙,至于藏密法師釋極空,聞風來聽,踴躍支持,與吳中石、龍永揚、崔時至等青年居士,自始迄終,從無缺課,尤足稱道。黃居士每講一課,即親筆繕寫講義數頁,今特影印成書,承法相學會羅時憲教授及李潤生講師作序,又蒙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賴恬昌主任賜題封面,合并志盛。一九七一年冬真言宗居士林常務董事陳煒樞跋。

         

        謹以譯述功德回向

         

        圓寂灌頂阿阇黎黎乙真居士

        圓寂阿阇黎小野冢潤澄大僧正

        故日文教授柳內滋先生

         

        真言宗弟子黃繩曾作禮祈禱 

        辛亥九月初二擱筆 

        丑癸三月重刊 

        上一篇:手印的意義
        下一篇:釋量論略解(卷第九)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波多野结衣欲乱上班| 污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成都4片p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黄色毛片| 国产亚洲欧美bt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h| 欲惑美妇老师泛滥春情在线播放| 天堂/在线中文在线资源官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亚洲性猛交xx乱| sss欧美华人整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19禁啪啪无遮挡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欧美性天天影院欧美狂野| 女人被男人桶爽| 偷拍区小说区图片区另类呻吟|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美国式的禁忌80版|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冠希与阿娇实干13分钟视频| jizz大全欧美|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另类| 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s电影| 动漫女同性被吸乳羞羞漫画| 中文午夜人妻无码看片|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的部位|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