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名中外的大理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quán)“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寺院”。
《大理縣志稿》記載:“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嶺峰下。其方七里,周三百余畝,寺有雨銅觀音像,高二丈四尺,統(tǒng)計為佛一萬一千四百,為屋八百九十一間,丙辰之變盡毀,惟三塔巋然尚存。”說明其規(guī)模宏大。其中的“蒼山勝概樓”大型建筑,“在府城西北三里崇圣寺,創(chuàng)自唐貞觀年間”,“上懸鴻鐘,唐咸通間鑄”,亦說明“南詔國”時期,大理建筑水平已相當高。
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天龍八部》“釋名”中寫道:“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云南大理國的故事。天龍八部,這名詞出于佛經(jīng)。許多大乘佛經(jīng)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天龍八部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以“天眾”和“龍眾”為首;這恰好是大理國時期大理畫工張勝溫所繪的著名畫卷《大理國梵像卷》中的重要內(nèi)容。而小說中描述的“天龍寺”,就是輝煌的崇圣寺。
一千多年來,三塔經(jīng)歷了風(fēng)雨剝蝕和多次強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顯示了古代大理勞動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農(nóng)歷五月初六大理發(fā)生大地震,史藉載“城廓人廬盡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復(fù)合,安然無恙。”后面兩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為奇觀。而崇圣寺被震毀,十分可惜。
“皇家寺院”崇圣寺是什么樣子?自明代以來,考古學(xué)家不斷探索,絡(luò)繹不絕慕名而來的游客,觀覽了國家AAAA級景區(qū)三塔公園后,都夢寐以求能看到史藉描述的崇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