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
去塔爾寺參觀,聞名遐爾的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繡是不能不看的。由于它們是塔爾寺藝僧世代相傳的藝術佳作,又是當地手工工藝的精華,藝高技絕,風格獨特,故被稱之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配上各色顏料,塑雕成各種佛像、人物、花鳥走獸和亭臺樓閣的藏族民間手工藝,是我國青藏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油塑藝術。
酥油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純的一種潔白油脂,它柔軟細膩,色澤柔和,可塑性極強,用它雕塑的作品,具有形態逼真,別致精巧的特點,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
關于酥油花的來歷,由許多美好的傳說。相傳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聯姻,文成公主進藏和藏王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初供奉在小昭寺,后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供奉六種供物(花、涂香、水、熏香、飯食和明燈),時值冬日,鮮花無從采得,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獻于佛前,從此相沿成習。
現在酥油花已由單一的花卉、盆景發展組成大型的酥油花架,在每年元宵燈節展出,作為供奉佛祖和菩薩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1993年,江總書記視察塔爾寺時,欣然為“酥油花展覽館”題寫館名。
壁畫
塔爾寺的壁畫是我國繪畫寶庫之一,壁畫遍繪于寺內的主要殿堂,尤其在瞻廊、回廊、前廊等處為多,全寺保存完好的大小壁畫千余幅,對殿宇建筑起著很好的美化作用。壁畫以它多姿的形象,生動的色調,豐富的色彩、內容,別具一格的畫面而聞名于世。
壁畫大多是布畫面,將畫先在白布面上繪好,然后根據所放置的墻面大小鑲以木框,裝釘于墻面之上。也有直接繪于墻面上的,還有在墻面嵌上木板,進行干燥刨光處理,用膠和石膏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各式壁畫。這些單幅畫組合起來,布與廊壁之上,構成完整的大型畫面,為殿堂增色不少。
壁畫顏料采用石制礦物染料,色澤絢麗,經久不變。是塔爾寺壁畫特有的一大長處。
塔爾寺壁畫屬藏傳佛教畫系,其畫風與漢畫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其內容和人物大都取材于佛經故事和密宗經典。畫面配有眾多的自然景色,使人物活躍于花草樹木、藍天大地,高山河流,亭臺樓閣之中,畫面構思巧妙,布置井然,色調和諧,精巧細膩,層次分明,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堆繡
堆繡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塊(綢緞)粘貼、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圍點綴的花卉圖案。它是塔爾寺獨有的一種地方民族手工藝品。堆繡題材是以表現佛的各種活動為主,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依據佛經故事情節制作,配以各色襯景,造型生動、立體感強,做工由許多絕妙之處,故塔爾寺把堆繡佛像視為珍貴文物,加以保存。堆繡多懸掛在經堂內,給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以美的藝術享受。
堆繡藝術以繡佛像為主。它是用精湛的手工技藝,將各種綢緞剪成所需的各種形狀,塞以羊毛或棉花之類的填充物,在精心地繡在布幔上,按照人物不同形象、姿態、動作,堆繡成高低起伏,富有強烈的立體感、真實感的畫面。該寺大經堂內懸掛的堆繡“十八羅漢”珍品,就是塔爾寺藝僧們巧奪天工的藝術杰作。
塔爾寺每年農歷四月、六月兩次大法會上所曬的“大佛”,也是藝僧們在巨幅錦幔上堆繡的大型佛像。大佛長十余丈,寬六七丈,從山頂一直展到山腰,氣勢壯觀,供數萬游客信徒瞻仰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