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教寺院內(nèi),只隔出方寸之地,供香客參拜
去之前,看到信息說通教寺在整修,便電話過去,接電話的老太太很和藹的說,來吧,來吧,阿彌陀佛。聽過這話,我定要去了。

通教寺內(nèi),尼僧與女居士
昨天的通教寺,只能說是個方寸之地,因為包括山門在內(nèi)的院墻和內(nèi)院全部圍起來,在修葺。但方寸之地,卻處處是比丘尼,這也應(yīng)了“尼寺”這一特色。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女居士多,除了我等閑游之輩,里面的男性,也就幾個義工。這在別處的寺廟里,倒是少見義工。院內(nèi)有兩側(cè)廂房,右?guī)繛槌札S之所,左廂房屬經(jīng)書流通處。方寸之地,僧眾甚眾。略微停留片刻后,便退身出來。

通教寺對門南館公園內(nèi)一隅,四五尼僧閑坐閑聊
去前就知,“通教寺山門對面是一片長滿蒼松翠柏、奇花異草的公園”,那公園謂“南館公園”。在通教寺出來,便進了南館公園。公園確實滿目蒼松翠柏,加之正是夏季,綠色滿園,游人如織。值得一說的,是公園東南角水池邊,又見四五尼僧,她們討論的,似乎都是些家長里短的事。看來,方外之人,也有方內(nèi)之事。

商業(yè)包圍中的東岳廟
在鉑宮、百腦匯包圍下的東岳廟,更像是一個基督堂,可供香客日常進香之所。只不過,國人對道教這一純粹的本土宗教,似乎反而不如跟佛教親密。

游人在東岳廟正門閑聊
在古木蔥翠的東岳廟瞻岱門院內(nèi),感覺最特色的,屬四廊的地獄七十六司殿、門框上的楹聯(lián),及院中遍布的各個朝代的石碑。這七十六司殿,從他們的介紹、楹聯(lián)、匾額,到司殿內(nèi)泥塑這一系列看下來,足足用去一個半小時。其間,身邊來往無數(shù)撥的游客,有來自外地的,也有來自世界不知那個角落的黑袍女子們,他們大概只是新奇,對這些泥塑的地府衙門,究竟有如何的神威,料難知其詳。況且,七十六這個數(shù)字也有點大,18羅漢看過似乎還能記住一些典型,到108羅漢的時候,估計就記得不誰是誰了。七十六司殿,能如我這般看完整的,很少;即使看完了,也很少能記住幾個。

岱宗殿前的神道掛滿祈福牌
難得的是,昨天有閑,盡管不懂書法,但還是對那些個司殿門框上楹聯(lián)的藝術(shù)性深有感觸。所以,七十六司殿的76副楹聯(lián),一一覽過一遍。里面基本囊括了草、隸、篆、楷等眾多字體了吧;而76副楹聯(lián)的含義匯聚,幾乎就是一部哲學了。根本點就是:善惡有報,與人為善,廣種福田。

碑林之中,小道在焚香
令我倍感意外的是,在大殿和幾個配殿里,我三叩,道人便為我三擊。擊的是,銅磬。碩大的銅磬,余音不絕,在一切變得懶洋洋的夏日午后,似涼風穿透心脾。年輕小道,也不瞧人,你叩他便敲,敲完便頭也不抬繼續(xù)他們的誦經(jīng)課了。

走廊中行走的道人,經(jīng)不離手
除守在殿內(nèi)為香客擊磬的小道,也有在院中、走廊行走的道人,不多,大概非修課時間。只是,經(jīng)不離手。

御賜的神道碑
院內(nèi)密密的石碑群(包括掛滿圍欄的祈福牌),印證了此廟的興盛。只是我對碑刻很外行,除象征意義,難解其祥了。

碑林和司殿,似乎是兩個世界
陽光下的碑林,和陽光外的司殿,也許就是東岳廟的陰陽兩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