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jié)開幕式現(xiàn)場

來自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德、高僧及佛教、佛學界權威人士觀看開幕式演出

來自河南開封大相國寺的僧侶在開幕式上表演佛音《普天樂》
4月12日上午,素有中國“佛都”美譽的山東汶上晴空萬里,佛光普照,群賢薈萃,共頌和諧,在一派祥和的氣氛中2009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jié)隆重開幕。來自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眾慧法師、法照法師、圓通法師、心德法師、賢心法師、凈銘法師等大德、高僧及佛教、佛學界權威人士云集此間,共同見證修繕后的寶相寺落成典禮暨開光法會。
山東省汶上縣古稱“中都”,自古便因至圣先師孔子曾在此地任“中都宰”而聞名于世,這里不僅是孔子第一次為官的地方,更是其儒家思想得以實踐的重要地點。同時,汶上是齊魯大地一處難得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相得益彰的地區(qū)。1994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在此間寶相寺佛塔地宮中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的“太子靈蹤”佛牙舍利,使汶上成為世界佛教徒夢寐以求的“佛都圣地”之一。
據(jù)史料記載,唐代德宗年間,中國僧人悟空從天竺求得佛教至寶——佛牙舍利回歸東土。幾經(jīng)輾轉,宋朝年間宰相王安石將佛牙舍利供奉于家中,并在其上題寫“東府”二字。傳說中,幾十年后宋氏宗親求得佛牙舍利歸入汶上寶相寺佛塔地宮之中。近千年之后的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這顆塵封已久的佛教“圣物”重見天日,便是如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中供奉的佛牙舍利。所謂“太子靈蹤”,“太子”指的是佛教至高無上的佛祖釋迦牟尼,傳說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之子。
“靈蹤”是佛教術語,意為佛祖“靈骨蹤跡所在”。據(jù)說在佛祖圓寂時留下的84000顆舍利中,4顆佛牙舍利最為寶貴,稱為“稀有之靈蹤”。
2009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jié)以“打造中國佛都品牌,推進文化名縣建設”為主題,將舉辦開幕式暨“盛世佛都、和光寶相”大型文藝演出、寶相寺落成典禮暨開光法會、百家企業(yè)佛緣會、太子靈蹤文化研討會等九大類系列活動。
據(jù)悉,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jié)自2004年起已成功舉辦了5屆。文化節(jié)融文化、旅游、學術研究、市場推介、經(jīng)貿(mào)洽談于一體,去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文化節(jié)”。統(tǒng)計表明,2008年汶上縣共接待海內(nèi)外游客130余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