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德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之一,座落于漢口黃浦路上,它是漢傳佛教唯一仿印度、緬甸阿難陀寺建筑形勢而建的印度帕那瓦建筑風格的群塔型寺院,具有極重要的佛教文化歷史價值。1956年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由昌宏老和尚開創。民國初年改名為古德寺,時任總統的黎元洪親自為古德寺題寫了匾額。古德寺當時占地面積一百多畝,寺院有樹林、竹林、果園、菜園、花園、還有一條放生的小河,寺內建筑殿堂設施齊全、環境優美、香火鼎盛,受到各階層人士的贊揚和喜愛。據抗戰前的《武漢指南》一書記載:“古德寺為全鎮各寺之冠,供奉香火,每屆佛期,善男信女多往祈禱,盛極一時?!?nbsp;
陽夏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時,昌宏住持率領僧眾,傾全寺之力,不畏艱難險阻自發參與救護辛亥革命軍傷病員,并在寺后的菜地里掩埋烈士遺體。古德寺僧眾的義舉展示了佛門弟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愛憎分明和以慈悲為懷的高尚情操,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揚。戰爭結束后(1921年4月13日),孫中山先生帶領專員來寺憑吊烈士,古德寺因此受到了民國政府的表彰和資助。1954年,周恩來總理曾陪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女兒甘地等一行9人,興致勃勃的參觀了古德寺。
古德寺內堪稱稀世之寶的圓通寶殿,仿印度、緬甸阿難陀寺建造但又不是照搬照抄,它除了神似阿難陀寺,更多的則創造了自身的特色。大殿呈正方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高16米。它大手筆吸納東西方文化,成功實現了單體殿堂的建筑風格多元化。它的門廊成三角型分兩層朝外遞收向上,烘托了頂部中心的高聳山花,這種古典主義羅馬風建筑的表現手法,強化了寶殿正立面的宗教神秘感。它以貝葉形拼飾的火焰券門楣,是南傳上座部佛寺的典型特征。大殿為全外廊式,立面為愛奧尼柱式加哥特式拱券,拱券上方一大二小圓形窗花,屋檐裝飾體現了東西建筑風格的完美結合。(稿源:億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