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綦江縣扶歡鎮崇恩寺發現乾隆年間的兩塊匾,當地文物部門擬將兩塊匾申報為市級文物予以保護。
記者在崇恩寺青蓮院看到,兩塊匾采用陽刻手法雕鑄而成,中央分別寫著“椿萱并稀”、“至公無私”等字樣,前者還刻有“乾隆二拾四年己卯歲仲夏月吉旦七十上壽趙國梁立”、“特署四川重慶府綦江縣正堂加五級紀錄五次桂寫”等內容,后者則刻有“乾隆三十九年歲次甲午黃鐘月朔日吉旦約鄉趙光昭立”、“署四川重慶府綦江縣正堂加三級紀錄五次李寫”等字樣。
據綦江縣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匾是該縣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其雕刻手法、保存完好程度在我市甚至全國都非常罕見。經初步考證,專家認為匾中“椿”、“萱”是兩種植物——有辭書稱,“椿”為形聲字,從木,春聲,本義木名,指大春,莊子自愛《逍遙游》中說,“上古有大椿者,以把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古人以為椿樹長壽,故因以喻父。而“萱草”是中國古老傳統中的母親花,在西方的康乃馨還沒有成為母親花之前,萱草就作為母親的象征。(稿源: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