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少年出家為僧者人數(shù)不少,但執(zhí)著地為理想獻身并事業(yè)有成者并不多,至于恪守戒律并在中國文化事業(yè)上做出貢獻且名垂千古的則更是微乎其微,玄奘法師就是這類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后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jié),沙河遮日力疲殫;
后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jīng)容易看。
唐·義凈法師
大師其人
玄奘法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不僅是我國佛教學界負有崇高聲望的大德,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翻譯家。神話小說《西游記》所寫的“唐僧取經(jīng)”中的“唐僧”,指的就是他。雖然《西游記》只是玄奘法師西游行程為背景的幻想的神話,而玄奘法師則不只實有其人,并且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于冒險的、勇于克服困難的、在溝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貢獻的一個人。
玄奘(600—664),本名祎,俗姓陳,原籍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至其祖父,因食邑在洛陽一帶,遂移居洛州緱氏縣陳堡谷(今河南偃師縣陳河村),為緱氏人。
史料記載,玄奘出身于書香門第,家世官宦。據(jù)說,他的遠祖就是曾做過太丘(縣治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長的東漢名士陳溶(字仲弓)。玄奘的高祖陳湛,為北魏清河(郡治今河北臨清縣東)太守。曾祖山(一作欽),任北魏上黨(郡治今山西長子縣一帶)太守,封征東將軍、南陽郡開國公。祖父康,為北齊的國子博士,還擔任過國子監(jiān)的學政官司業(yè),后又升任禮部侍郎。父親惠,據(jù)稱早通經(jīng)術(shù),品格高雅,且儀表堂堂,八尺的身高,又美眉明目,時常褒衣博帶,一派儒士的風度,時人比作東漢名儒郭林宗(名泰,人稱有道)。郡縣推舉為孝廉,拜陳留縣令,后又改任江陵(今屬湖北)。但他性情恬簡,不好名利世榮,加之隋政腐敗,時運衰退,遂毅然辭官歸里,潛心儒典,為時人稱道。母親宋氏,廣平(治今河北雞澤縣東)人,為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兄弟四人,自己年齡最小。他的二兄陳素早先出家,取法名長捷,據(jù)說風神朗俊,體壯魁杰,容貌堂堂,長得像他父親,又兼通儒典,尤善老莊。論其佛學,亦為一代高僧。
少有賢名
史料記載,玄奘生來氣質(zhì)高貴,性情溫和,意志堅貞,自小靈敏機智,聰慧穎悟,超群不凡。八歲之年,其父在幾旁給他口授《孝經(jīng)》,當說到曾子避席一段時,他忽然整理衣襟,站了起來。他父親問其緣故,回答說:“曾子聽老師的教導,尚離開座位,恭敬而立,我現(xiàn)在接受父親的教誨,還怎么能安然地坐在那里呢?”他父親聽了很高興,覺得長大必定成器,宗族鄰里們聽說后,也贊嘆不已。從此以后,玄奘努力學習,專心致志,于是早通經(jīng)史。
而他喜歡古代圣時,崇尚英哲賢士,據(jù)說不是高雅正經(jīng)不去閱讀,不是圣哲風范不去習從,不與庸常稚童交朋友,不到百戲喧囂的街巷去玩耍??墒?,玄奘的少年很不幸。五歲之時,他的母親因故去世(唐靖邁《古今譯經(jīng)圖記》)。到了十歲,他的父親又去世。父母雙亡,玄奘在家里失去了依靠,便由他的二兄長捷法師帶到所在的東都洛陽凈土寺學佛,從此玄奘走上了出家入道的人生道路。
玄奘在凈土寺,每天隨從他的二兄學習佛理以及相關(guān)的各種知識,他聰穎慧悟,長進很快。十一歲時,便能誦讀《維摩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隋大業(yè)八年(612),正巧有詔令在洛陽度僧二七人(十四人),當時有學業(yè)優(yōu)異的數(shù)百人爭取僧人名額,玄奘先是以年齡小和學經(jīng)時間短,未被錄取。但玄奘不肯放棄,站在公門之側(cè)不走,恰好被大理卿鄭善果注意到,問他出家的志向,回答說:“遠者繼承如來事業(yè),近者光大佛祖遺法?!编嵣乒麨樗h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動,便向有關(guān)的官屬推薦:“誦業(yè)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庇谑?,將他破例錄取。玄奘遂剃度出家,正式成為佛門釋子。
畢生行道
玄奘自小立下志愿,以弘揚佛法、導利群生為一生的奮斗目標。十三歲時就說,他出家的目的就是“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后來當他游學各地,發(fā)現(xiàn)中土佛學上的問題時,下決心西行求法,以決所惑,并說“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后!大丈夫會當繼之?!睆拇诵室詧远ǖ男拍?,不畏艱險,舍生忘死,西行求法,誓志光大佛法于中土。當高昌王強行挽留不放時,玄奘以死抗爭,說:“此行不為供養(yǎng)而來,所悲本國法義未周,經(jīng)教少闕,懷疑蘊惑,啟訪莫從,以是畢命西方,請未聞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獨灑于迦維,抉擇微言庶得盡沾于東國。波侖問道之志,善財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堅強,豈使中途而止!”后來玄奘遍游五印,學成歸國時,那爛陀寺眾僧再三挽留,玄奘婉言謝絕,向戒賢說:“此國是佛生處,非不愛樂,但玄奘來意者為求大法,廣利群生。自到以來,蒙師為說《瑜伽師地論》,決諸疑網(wǎng),禮見圣跡,及聞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慶,誠不虛行。愿以所聞歸還翻譯,使有緣之徒同得聞見,用報師恩,由是不愿停住。”
貞觀二十年,大師四十五歲,已經(jīng)譯完幾部佛經(jīng)。不久奉詔謁見唐太宗。李世民起身迎接,并對大師的“出國不報”表示理解。選擇大師盛贊太宗“德籠九域,人被八區(qū)”的威德。唐太宗見他詞論典雅,風節(jié)貞峻,堪公輔之寄,便勸他還俗輔政。玄奘堅辭拒絕:“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令腐敗也!愿得畢生行道,以報國恩,即玄奘之幸甚?!?nbsp;
推展佛教
玄奘大師在翻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創(chuàng)立的譯經(jīng)場莊嚴肅正,規(guī)模宏大,組織嚴密,嚴格規(guī)范了譯經(jīng)程序。
玄奘在中土弘揚佛法,最主要的是通過翻譯經(jīng)典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終其一生,最大的成就也就是翻譯經(jīng)典。但翻譯經(jīng)典本身并不是玄奘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譯出的經(jīng)典能夠?qū)Ю型寥荷?。而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使譯出的經(jīng)典能夠流傳開來,發(fā)揮作用。為此玄奘借助他對唐太宗及唐高宗的影響力,通過帝王及國家的力量來推展佛教。其中最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請帝王御制經(jīng)序,由帝王的經(jīng)序而使所冠的經(jīng)典隨順流傳。貞觀二十二年(648),玄奘在玉華宮說服唐太宗“今日已后亦當助師弘道”,唐太宗在詳覽《瑜伽師地論》后,命所譯經(jīng)論抄寫九本,流通雍、洛、并、兗、相、荊、揚、涼、益九州。玄奘乘此機會,三請經(jīng)序。唐太宗終于提筆制序,撰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并在慶福殿命玄奘上座,百官群僚會集,令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宣讀經(jīng)序,并敕冠眾經(jīng)之首,流通天下。
玄奘大師在“舊譯”長期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chǔ)上,改進翻譯的程序,改善翻譯的方法,關(guān)于音譯和義譯的問題,提出“五不翻論”,此模式至今仍為中國翻譯界通用。玄奘本人精通梵漢語文,深究原典,極力忠于原著,在中國翻譯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