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筑在后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后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這些描述真實地記載了當時佛塔建筑的宏大與華麗。佛塔隨著佛教自世紀初傳入中國后,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內容還被延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么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筑,逐漸收攏。在中國,若論塔的數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各種極富有建筑裝飾美感的塔,與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臺山塔林,位于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樸,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巖寺塔林,坐落于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余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筑,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于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巖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筑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云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后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筑。該塔林始建于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云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余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我國佛塔眾多,而詠塔的詩文更多。如“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鐘”、“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云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干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么奢華。玻璃桌柜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后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后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后并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后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制品、景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