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或慈恩宗,是以三藏法師玄奘為宗祖,主張“萬法唯識”的宗派。在印度方面,可遠推到彌勒菩薩、無著、世親、無性及護法、德慧、安慧等幾位著名大論師,可以說,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風就已經風靡全印度了。
玄奘大師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只身從長安西行印度,歷經十七年,帶回六百多部佛經,其中主要是唯識宗的寶典,如《唯識三十論頌》、《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等。他在回國前夕,早已揚名全印度,當時有數十個國家共同請他開講唯識教義,召開無遮大會,高舉法幢,盛況空前。大師回國后,廣譯經論一三三五卷,又糅合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辨、德慧、凈月、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所造的《唯識三十頌》的釋論,綜合各家見解,編譯為《成唯識論》十卷。在譯經過程中,他采取隨譯隨講的方式,不但將法相唯識學的義理傳播開來,并培育了一批優秀門人,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四人,有“玄門四神足”之稱,其中以三車度化,才華橫溢的窺基,為直紹玄奘大師之法統者。
窺基大師,十七歲依止玄奘大師座下披剃出家,二十五歲開始參與譯經,受到玄奘大師器重。他著述宏富,較重要的有《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相義林章》、《唯識掌中樞要》等注疏傳世,窺基因此有“百部疏主”之稱。其中,尤以《成唯識論述記》最為重要,被后世唯識學者奉為圭臬。唯識之學,也因窺基而發揚光大。由于窺基大師長年住在長安大慈恩寺譯經著書,因此被尊稱為“慈恩大師”;又因窺基大師集唯識宗思想的大成,所以后世的人又把唯識宗稱為慈恩宗。
唯識宗在玄奘、窺基師徒的推展下,盛極一時,但唯識之學,義理繁瑣,不易被人接受,在晚唐以后,就逐漸趨于衰微。直到近代,學術界因唯識法相學富于邏輯推理與認知科學探討的意義,故研究者增多。如太虛大師雖主張八宗兼弘,但他對法相唯識研究甚為透徹,貢獻極大。另外還有楊仁山、歐陽竟無、熊十力等在家居士的推弘。近年來,研究唯識的有常覺、演培等法師。
本宗以六經、十一論為依據的主要經論,六經以《解深密經》為宗,十一論以《瑜伽師地論》與《成唯識論》為主。本宗的學說,名相繁瑣,義理深邃,側重邏輯分析,立有五位百法、三自性、五種性。以“阿賴耶識”的緣起為基礎,闡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及“識外無境”之理。認為世界萬法存在的根源是在于阿賴耶識內含藏的種子。在修行實證上,以心意識為中心,轉變有漏的心識而成無漏的實智,就是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最后將能觀之識亦歸諸于空,證入“能所一體”的境界。簡單的說,萬法唯識的教義宗旨,就是去除對所有心外之物的分別執著,來徹悟唯識的“無分別智”,也就是“轉識成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