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奉獻」表示我們已擁有,且有能力成就他人。人人若能夠奉獻自己、成
就別人,則人人都能更好,自己相對地也會更好,人人都能獲得利益,自己本身也能受益。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凈化。」佛陀本懷就是慈悲和智能的精神,我們要學習及發揚這兩種精神。先從自
己開始做起,再拓展至其它的人、其它的地方,乃至全世界。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全面性的教育是指各個層面的提升人品、關懷人間的教育,內容則包括精神
層面、學問層面、生活層面、工作層面等。每個人不僅都應該是教育家,也都應該是接受教育的人。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教育法鼓山以建立「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目標,從學術研究、海內外禪修、弘法
,到針對安頓人心所設計的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都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扮演以身作則的角色,建立社會善良風氣。具體的實
踐之道,歸納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等「三大教育」,從「三大教育」中衍生出多種啟蒙心靈的方法,搭起一座一座通往凈土的
橋梁,接引了更多人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
大學院教育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正規的教育,造就高層次的研究、教學、弘法及專業服務的人才。包括1985年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8年教育部核準籌設的法鼓大學,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學。
大普化教育
法鼓山運用傳統佛教修行活動與現代文化活動,為現代人建立多種生活化、實用化的管道來認識佛法,引領大眾從內心和生活行
為的改變做起,讓每個人小小的好,累積成整個社會大大的好。舉辦各項禪修、念佛、法會等修行弘化活動,并藉由文化出版與傳播
媒介,使佛法精義普化人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智能指南。
大關懷教育
大關懷教育的目標,是以人間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關懷社會大眾。人的一生,從懷胎、出生、嬰幼兒、少年、成年、老年到
臨終與死亡,每一個階段與層面都是大關懷教育的范圍。
法鼓山的實踐-四種環保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
保。
心靈環保
環境污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要從心靈的凈化做起,用慈悲心對待眾生,用智能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不
受困擾及污染。
生活環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要養成少慾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
習慣。能不浪費資源及能源,能不制造垃圾污染及各項污染。
自然環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污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才能長長
久久覆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
從個人觀念的凈化開始,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形諸于外,透過行為的凈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