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平時都有一些什么節日
每一個宗教為紀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對象,都訂有特殊的節日。如耶穌教、天主教有圣誕節、萬圣節、復活節等;伊斯蘭教有圣紀節、古爾邦節、開齋節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會等節日;佛教也有許多特別的節日,其中以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臘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個佛教節日。
佛誕日除舉行浴佛法會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慶祝活動,也就是用裝飾華美的車子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眾禮拜植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佛成道日也會在寺院中舉行紀念儀式,特別是煮臘八粥供眾,已成為民間的習俗;佛歡喜日為盂蘭盆節,舉行供僧法會,提倡孝親報恩。
此外,中國還有許多佛菩薩的節慶,依時間先后有:
正月初一的彌勒菩薩圣誕、
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圣誕、
二月十五的佛陀涅槃日、
二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圣誕、
二月二十一的普賢菩薩圣誕、
三月十六的準提菩薩圣誕、
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薩圣誕、
四月廿八的藥王菩薩圣誕、
五月初三的伽藍菩薩圣誕、
六月初三的韋馱菩薩圣誕、
六月十九的觀音菩薩成道日、
七月十三的大勢至菩薩圣誕、
七月三十的地藏菩薩圣誕、
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日、
九月三十的藥師佛圣誕、
十一月十七的阿彌陀佛圣誕、
十二月廿九的華嚴菩薩圣誕等。
在這些節日期間,大部份的寺院也會舉行紀念儀式,誦持與佛菩薩相關的經典或禮拜懺儀等。如代表歡喜的彌勒菩薩圣誕,正值新春佳節,一般寺院均舉行禮拜千佛法會,象征迎接彌勒菩薩早日降誕成佛,并以此賀年。
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廣大悲愿,受到民間普遍信奉,因此觀音菩薩圣誕、出家、成道紀念日,一般寺院均舉行觀音七,或禮拜大悲懺,或舉行有關觀音菩薩雕塑、畫像展等修持、紀念活動。另外,在民間也會舉行規模龐大的觀音廟會等節慶活動。
在藥師佛、阿彌陀佛圣誕時,寺院則舉行三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藥師法會。在佛教里,藥師法門強調的是現世的平安吉祥、消災延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則著重在將來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得安穩解脫。可見一個重視“現生”,一個重視“往生”。總之,稱念彌陀圣號或藥師佛號,無非是藉此修持因緣,了生脫死,解決人生“生”和“死”兩個最大的問題。
中國的佛教節慶,不但展現佛菩薩慈悲智能的精神,也反映佛教與中國民間固有思想、習俗相互融和發展的信仰特色。不過,佛教對節日的看法和世俗社會不太一樣,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個月的六齋日或十齋日,也都算是節日。結夏、解夏、冬至、年朝是叢林極為重視的四大節日,而一般信徒則于六齋日、十齋日自行持齋、誦經、禮拜,甚至舉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來,佛教最重視懷恩報德,不僅是報父母生養的恩德,更要報三寶、師長長養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師誕辰均舉行掃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規》即載有達摩忌、百丈忌及各寺歷代諸祖忌等儀式。
在佛菩薩圣誕時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主要是希望大眾在紀念、緬懷佛菩薩的慈心悲愿、功德特質之余,還要能喚起信眾的宗教情操,激勵自己,提醒大眾學習并實踐佛菩薩的普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