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經南北朝時期的拓展發揚,隨著隋唐的統一,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融和及帝王的護持等條件下,使得佛教經典翻譯更有系統,義理更為明確,南北各學派的思想學說特色更加明顯,且因各有師承、專重的經典及獨到的思想主張,于是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茲將大乘八宗在中國的開展分述如下:
一、天臺宗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智者大師依據此經“會三乘歸一大乘”的思想開展出“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建立天臺宗的思想體系。本宗教學組織主要分為教、觀二門。教相門為一念三千、性具善惡;觀心門有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本宗法統傳承,初祖上推至龍樹菩薩,其次為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師。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禪觀思想為基礎,進一步依據《法華經》撰述《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及《摩訶止觀》,開創出具中國特色的教義及教判理論,乃天臺宗實際創立祖師。入唐后,唯識、華嚴創立并大興,天臺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使天臺宗風大振,后世稱其為天臺中興之祖。唐武宗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后,宗門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禮、慈云遵式的弘揚復興,民國以來則有諦閑、倓虛及慧岳等諸師的弘揚。
二、三論宗
三論宗是由鳩摩羅什傳譯龍樹、提婆中觀學,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奠定三論宗的理論基礎。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涅槃世間”的道理,闡釋《般若經》“諸法空性”之義。其傳承法統為龍樹|提婆須利耶蘇摩|羅什|僧肇|曇濟|僧朗|僧詮|法朗|吉藏。羅什之后,因北魏太武帝滅佛,宗風不振,經僧朗的復興,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論的注疏,又著作《三論玄義》,集三論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譽為三論宗的開祖。該宗至唐中葉后,因天臺、唯識、禪宗的盛行而趨衰退。目前臺灣研究三論者,以印順長老最負盛名。
三、唯識宗
唯識宗乃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因之得名。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其學說承繼無著、世親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主要教義有唯識說、三性說和五種姓說等。本宗由玄奘大師自印度傳譯一系列瑜伽唯識的經論而奠定基礎,實際創宗者為其弟子窺基,二傳弟子慧沼,盛極一時。該宗以義理繁瑣,晚唐后逐漸式微,直至清末民國間,因唯識富科學探討的意義,研究者增多,如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
四、華嚴宗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而得名。主要教義有“六相圓融”、“十玄緣起”、“法界三觀”等,總稱為“如來性起法門”。華嚴宗判釋一代教法為五教十宗,以《華嚴》為所宗,杜順和尚著《五教止觀》,即為此教判的奠基者,被譽為華嚴宗初祖。智儼大師撰著《華嚴經搜玄記》等,奠定華嚴立宗的基礎,是為二祖。三祖法藏賢首大師,集華嚴宗的大成,建構以“法界緣起”為本宗思想體系的理論,曾為武則天宣講《華嚴經》,令其心開意解,茅塞頓開,故華嚴宗可說是在武則天的護持下,由法藏所創立。四祖清涼澄觀大師則漸融入天臺、禪宗的思想。五祖圭峰宗密禪師,倡導教禪一致。會昌法難后,華嚴宗門式微,至宋代,乃有子睿、凈源重興,元、明、清續有人才宣揚宗義,民國后,有月霞大師創辦華嚴大學,今有成一法師所創辦的華嚴專宗佛學院繼傳宗脈。
五、律宗
律宗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東晉時陸續傳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聰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繼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義闡揚《四分律》,撰著律學五大部,創南山律宗。另與道宣同一時代的,尚有法礪所創相部宗,懷素所開東塔宗,合稱為“律部三宗”。后唯存南山宗獨秀,后代所稱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將戒律分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時教為化教及制教。
唐末五代,律宗與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師的弘傳,加上天臺宗師多兼弘戒學,律宗乃應運中興。明末清初古心律師及其法嗣三昧律師在寶華山主持戒席達百余壇,寶華戒壇名震一時。清末民初因有弘一、慈舟律師的弘揚,律宗乃存續不衰。
六、密宗
密宗因自稱受法身大日如來真實言教(密咒)的傳授,且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故稱密宗或密教。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主要教義為胎藏界、金剛界兩部曼荼羅所代表大日如來智德顯現的宇宙萬有之說;另以一切萬法的六大本體,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闡明本自具足如來德性,當身即是大日覺位,修習手結契印,口誦真言,心觀大日如來的三密加持,則能達到“即身成佛”,頓證當體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國時期傳入,至玄宗開元年間,印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陸續來華,譯出弘傳《大日經》、《金剛頂經》后,始形成宗派。該宗傳承法系為龍樹|龍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論教義與修持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頗有差異,因此民間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際仍受朝廷護持,今日中國西藏地區乃密教盛行區或。另外,歐美及臺灣密宗的弘揚也有日漸興盛趨勢。
七、禪宗
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原義是心念的專一。禪宗即因主張以禪為生活中的修持而聞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的美談,此后歷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承。
南朝時,菩提達摩攜付法衣缽東來,被奉為中國禪宗初祖。再傳慧可,三傳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達摩所傳《楞伽經》禪法與《般若經》離言絕相之教,進一步開展出“隨心自在”的禪修生活,成為中國禪宗的基本風格。五祖弘忍發展道信倡導的修行與農耕結合,強調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為自然的農禪生活。中國禪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師徒的弘傳下正式形成。其后分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漸悟說,南宗惠能主頓悟說。南宗因神會的力爭,乃逐漸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后獨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岳懷讓三系,后二系更開演為五家七宗,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禪宗重視心性的特殊教法,雖歷經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戰亂,仍能屹立不搖。今日臺灣許多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中臺山等,皆為禪宗叢林,其影響之深遠可知。
八、凈土宗
凈土宗以專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得名。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主要思想可歸納為信、愿、行三資糧||由信發愿,由愿起行。行則包括四種念佛、十六種佛、發三種心、修五念門等種種法門,其中尤以念佛法門,仗佛愿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稱為易行道
本宗的弘揚以東晉慧遠于廬山結社念佛為開端,乃中國凈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曇鸞的弘揚,至唐代道綽、善導承其旨。開元初年,慧日倡禪凈雙修、戒凈并弘的“不舍萬行”,承遠、法照、飛錫繼其說。因此,凈土宗在唐代可分為慧遠、善導、慧日三系。唯該宗并無祖徒相傳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曉法師,將歷代弘揚凈土法門有重大貢獻者,如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和省常等諸位大師列為凈宗七祖,明代又舉袾宏、智旭,清代舉行策、省庵、徹悟及民國印光共成十三祖。
凈土法門不僅禪師力倡兼修,亦為天臺、律家所重,又因簡單易行,徹上遍下,無所不宜,故流傳廣遠,歷代不衰,至今仍弘傳興盛。近代臺灣以廣欽、煮云、李炳南及妙蓮等倡導念佛最具代表性。
[注釋]
依湯用彤《隋唐五代佛教史》載,宗派的成立應具備三個條件:教理闡明,獨辟蹊徑;門戶見深,入主為奴;時味說教,承繼道統。
《法華經》的主要思想,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因此主張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將同歸于一佛乘。三乘的修行只是方便說,智者大師以此調和大小乘思想,將佛陀一代時教依說法的時間與方式而成立“五時八教”的判教。五時為:華嚴時,為佛陀成道的最初三七日間,為大菩薩眾說華嚴的自證法,正說圓教,兼說別教;阿含時,次十二年,為小乘根機說四諦法;方等時,再次八年,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等經,并說藏通別圓四教,令小乘人恥小慕大;般若時,更次二十二年間,說般若等諸部,正說別、圓二教,兼說通教,以破小乘人大小各別的執情;法華涅槃時,最后八年間,說《法華經》,正明圓教,會三乘歸一佛乘,令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八教為: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佛陀說法的儀式分法: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眾生所使用的教法內容,亦即依眾生根機,所施設的種種法門: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據《摩訶止觀》卷一上載,慧文依《大智度論》修得觀心之法,又揭示《中論》之偈以為“一心三觀”的基礎,慧思受彼觀心法后,啟發法華三昧。智顗于陳天嘉元年(五六○)謁見慧思,受法華三昧、四安樂行,讀《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之文,豁然開悟。太建七年(五七五)入天臺山,隱棲十年。天臺宗之名亦由此而得。所著《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為“天臺三大部”。其門人頗多,其中,灌頂(五六一|六三二)師事智顗二十余年,領持其教,智顗著作多為灌頂所記。其后傳承智威、慧威、玄朗,玄朗之下有湛然(七一一|七八二),夙習天臺之學二十年,著有《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金剛錍》等二十余部,提倡草木磚石亦有佛性之義。
《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為闡釋《法華經》思想的論著,《摩訶止觀》則為智顗著作中體系最圓熟的論書。書中詳說圓頓止觀之法,闡述智顗獨特的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
佛教界一般主張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生物)方具佛性,但是湛然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如緣起”,認為山川、草木、大地、墻壁、瓦石等無情亦具佛性。其所著《金剛錍》:“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主張此真如即一心,或稱本覺。萬物由一心、本覺隨緣所生,故萬物亦體現一心、本覺。
羅什門下高足多人,慧觀、道生、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曇影、道融等則宣教關中,遂形成三論宗南北二學派。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間,北派以無人才,南派亦因受《成實論》壓迫而未能發展。南朝時,僧朗(高麗人)師事曇濟,評破《成實》為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論之勢。之后傳僧詮、法朗、吉藏。吉藏大闡三論,著《大品經義疏》、《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三論玄義》等數十部,集三論宗的大成,為三論宗的黃金時代。高麗慧灌為吉藏弟子,傳法于日本,成為日本三論宗鼻祖。
六經:《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嚴經》、《厚嚴經》(《大乘密嚴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顯揚圣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阿毗達磨集論》。
華嚴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教法。五教系依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由賢首大師所倡,將佛陀一代教法依所詮法義的淺深分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十宗則依佛陀所說的義理區別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前六為小乘教,后四為大乘教,依序即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第十即華嚴的教旨。
澄觀大師早年因曾參學于天臺湛然、禪宗慧忠和慧云,故思想受此二宗的影響。
宗密大師“禪教一致”的思想來自于其師澄觀,主要為調和佛教內部各派與儒、道各家的思想,著有《注華嚴法界觀門》、《禪源諸詮集》和《華嚴原人論》等,影響后世甚鉅。
道宣律師(五九六|六六七)因住終南山,故稱其所創的律宗為南山宗。道宣曾從北魏慧光三傳弟子智首受《四分律》義,主張《四分律》形式雖屬小乘,而內容則通大乘。先后撰著《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分律注戒本疏》、《比丘尼鈔》等五書,是為該宗的五大部疏鈔,并于終南山創設戒壇,制訂佛教授戒儀式。道宣門下以周律師(或謂秀律師)為南山宗第二祖。
全稱相部律宗。以法礪(五六九|六三五)居河南相州,故有此稱。法礪曾于靜洪處學《四分律》,后往恒州,依洪淵探究律學深旨。后隨緣教化,講說《四分律》。嘗慨嘆律文廣博,乃折衷諸說,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等。
又稱東塔律宗。唐代懷素(六二四|六九七)為初祖,以其居長安崇福寺東塔,故有此稱。懷素初投玄奘研習經論,未久從學于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礪,然以尚未盡善,遂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糾彈舊疏十六大義的缺失,而別創一家,世稱新章(新疏),一時學者歸之。
道宣將佛教分為化教與制教,化教為化益之教,為諸經論所詮定、慧之學。化教又分性空教(小乘)、相空(說《般若經》等的大乘淺教)、唯識圓教(說唯識教義的大乘深教)。制教為制戒之教,諸律所詮,由對戒體的看法分為三宗,即:實法宗(有部以戒體為色法)、假名宗(成實論以戒體為非色非心)、圓教宗(據唯識宗教義以戒體為心法)。道宣稱該律為圓教宗,以心法(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為戒體。
“金剛界”與“胎藏界”二者合為密教根本兩部。密教視宇宙萬象皆為大日如來所顯現,表現其智德方面者稱為金剛界,表現其理性(本來存在的永恒悟性)方面者稱為胎藏界。如來內證的智德,其體堅固,不為一切煩惱所破,猶如金剛寶石的堅固,不為外物所壞,故金剛界具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反之,如來的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內,由大悲輔育,猶如胎兒在母胎內,亦如蓮花的種子蘊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覺、化他等諸義。
密教以六大為宇宙法界的本體,諸法緣起的根源。六大為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遍滿法界,雖一塵一毛,亦必具有六大,無一不為六大所造者。此乃就其普遍之義而稱六大,就諸法之所依而稱體大。
四曼,為四種曼荼羅的略稱,指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相,謂相狀差別;大,謂周遍。為體、相、用三大之一。密教建立大、三昧耶、法、羯磨等四種曼荼羅以盡萬法的相狀,乃與六大“體”大、三密“用”大相對而稱四曼相”大。四種曼荼羅系自外界明其相狀而得認知,故稱為相;以周遍于萬法,故稱為大。曼荼羅,為輪圓具足之義;相大,則謂于一法具足眾法而輪圓周備,故稱曼荼羅為四曼相大。
三密,為身、口、意三密。三密的作用遍于法界,賅通宇宙萬有,故稱三密用大。即眾生的三業相應于佛的三密,無隔無別,彼此不二。此理非凡夫所能了解,須經修持后,方能體悟,故稱之為密。如來因三密而成就清凈功德,一切山河大地法界體相,均是如來清凈法身,因眾生不知,故稱“身密”。一切音聲皆是如來說法語言,因眾生不知,故稱“語密”。識大周遍法界,如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眾生不知,故稱“意密”。密宗之修行者,即藉結手印功德之力,將自己的身業轉成如來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將自己的語業轉成如來的語密;藉觀想本尊的功德力,將自己的意業轉成如來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國土可成凈土。在三密加持下,令眾生均能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成就即身成佛的妙行,顯示眾生本覺的果德。
《大日經》由善無畏所譯出,《金剛頂經》則有三種譯本:唐代不空所譯的《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凡三卷。為流傳最廣泛者。唐代金剛智所譯的《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又稱《略出經》,凡四卷。開元十一年(七二三)譯出。北宋施護所譯的《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凡三十卷。所謂金剛頂,即諸經中最高之意。所謂略出,系自十萬頌的廣本略出其精要。為求加快證入佛、菩薩的境地,故于該經詳述密教獨特的秘密修行儀軌。梵本今已不存。
一行,唐代河北人,嘗師事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大日經》,并筆錄成集,繼之撰《大日經疏》,至今亦為密教所重視。此外,一行又精于禪、道、數學、歷法等,亦為我國天文歷算家。惠果(七四六|八○五),唐代陜西人,受不空賞識,盡傳其三密法要,建立“金胎 不二”思想,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倍受崇敬。當時各國入唐求法者,多從師受密宗教義,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羅僧惠日、悟真等,而將此宗傳入日本、新羅。
元世祖尊八思巴為國師,敕封“大元帝師大寶法王”的尊號,喇嘛教(喇嘛教實即以密宗為骨干的西藏佛教)遂成為元代的國教。明朝建國后,對西藏仍依元朝舊制,成祖封噶舉派的德欣喜巴(Dezhin Shegpa )為大寶法王。至清代,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亦優遇喇嘛僧,如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為其建寺,雍正并改北京雍和宮為喇嘛寺。
拈花微笑的典故,在禪宗典籍《宗門雜錄》、《人天眼目》、《佛祖統紀》、《五燈會元》等,均有記載。故事是說佛陀昔于靈山會上,手拈一花示眾,當時與會大眾都默然無對,唯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遂付以“正法眼藏”。世尊的拈花付法乃成為后世禪門付法的根本典范。
荷澤神會(六六八|七六○),曹溪六祖惠能晚年弟子。惠能示寂后,兩京之間皆偏向神秀一派。師欲振六祖之風,著《顯宗記》,定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確立“南頓北漸”之名,并竭力發揮惠能思想,南宗因而取代北宗地位,影響廣遠,乃至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南宗之盛,神會居功甚偉。貞元十二年,皇太子集諸禪師,楷定禪門的宗旨,以師為禪宗第七祖。青原行思法嗣石頭希遷,門下高足有天皇道悟、天然丹霞、藥山惟儼等,爾后開衍為云門、法眼、曹洞三宗。南岳懷讓門下法嗣以馬祖道一為上首,其百余弟子中,以百丈懷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龐蘊居士等人,被推重為禪林尊宿,爾后開衍為臨濟、溈仰二宗。至唐末五代,我國禪宗已形成以上五家之正系。至宋代,臨濟宗更分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至此,菩提達摩傳來我國的禪宗乃蔚為“五家七宗”。
念佛即憶念佛的意思,又轉為觀念佛的相好,或唱念佛的名號。此四種念佛的方法乃根據宗密的《華嚴經行愿品別行疏鈔》卷四所載,即:稱名念佛,謂專心稱念佛的名號,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觀像念佛,謂觀佛像,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本性佛從而顯現;觀想念佛,謂于心中觀想佛之相好圓滿,觀想純熟,則三昧現前;實相念佛,謂觀自身及一切法性真實的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念念相續,則三昧現前。
十六觀法出自《觀無量壽佛經》,謂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凈土,得以往生西方的十六種觀法,即: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
《觀無量壽佛經》謂,若有眾生愿生彼國者,當發三種心,即:至誠心,謂此土眾生欲生彼國者,當發專至誠實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深心,謂欲求無上佛果者,必須心契深理,厚種善根,如深根難拔;發愿心,謂以真如實心、趣果善心,以此二心功德,至誠回向,發愿求生凈土,速證法忍,廣拔一切眾生苦惱。
《往生論》中所載五念門:禮拜門:一心翹勤,恭敬禮拜阿彌陀佛;贊嘆門:稱彼如來名,贊嘆彼佛;作愿門:一心專念,發大誓愿,愿生安樂國土;觀察門:以智慧觀彼佛、彼土、彼菩薩的莊嚴功德;回向門:以己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令得畢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