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尼泊爾《蘇瓦揚普史書》記載:“加德滿都一帶地區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內有龍王居住,后來文殊師利由摩訶支那(中國)來到此地,辟開了湖南邊的山嶺,將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建立蘇瓦揚普寺,因之稱此地為尼泊爾。”這一傳說顯示了中尼兩國傳統的親切友誼。公元前565年,迦毗羅衛(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爾南部的洛明達(古稱藍毗尼),他出家成道后,在印度各地游行說法,吸收徒眾,傳播他的思想,于是形成為佛教。他的教法于公元一世紀前后傳入中國,由于中國各族人民的廣泛信仰,佛教在中國逐漸成為一個系統完備的宗教。這就是中尼佛教關系史上的最勝因緣。 由于佛教的因緣,我國歷代僧人前往尼泊爾朝禮釋迦牟尼圣跡的人很多,其中最早而最知名的是公元405年東晉法顯到達佛陀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和佛陀的出生地論民(洛明達)園,瞻禮遺跡。法顯并將當時情形在他的名著《法顯傳》中加以紀錄。法顯以后十余年,中國名僧智猛也曾到迦毗羅衛朝訪佛跡。 在法顯往訪迦毗羅衛的同時,一位迦毗羅衛籍的僧佛馱跋陀羅來到了中國。他是釋迦族人,大約于406年左右到達長安弘傳禪學,隨后又經名僧慧遠邀上廬山,譯出有關禪教諸經,418年又到建業(今南京),在道場寺和法顯共譯出《摩訶僧律》四十卷,又和沙門法業、慧嚴等一百多人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此外他在中國還譯出《觀佛三昧海經》、《文殊師利發愿經》等共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他的業績深為中國佛教學人所追念。 嗣后,公元633年玄奘法師也朝禮過臘伐尼林(即洛明達)和迦毗羅衛城(即劫比羅伐窣堵國)。那時迦毗羅衛已經傾圯,只剩宮殿故基窣堵波和石柱的遺跡。玄奘在此徘徊瞻禮,并在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詳加記載,說加德滿都地區宗教繁華,寺院林立,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并皆研習;當時有名的鴦輸伐摩王在位,崇信佛法. 其時尼泊爾國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都嫁與西藏松贊干布王為妃,這一段和好因緣,更促進了中尼的友好關系,因而溝通了一條從長安經拉薩、加德滿都到印度的交通路線(即當時所謂吐蕃、尼波羅道),不獨唐朝使臣李義表、王玄策先后出使印度都經由此道,即唐代僧人玄照、道希、玄太、玄烙、道方、末底僧訶、玄會等往返印度,也都先后到過尼泊爾國。又玄照從印度返唐,路次尼泊爾國時,國王還遣人護送他到吐蕃,探望文成公主后回到洛陽。此后,在公元764年中國僧人悟空也訪問了尼泊爾國,瞻禮了釋迦牟尼的降生地迦毗羅衛城。964年中國沙門繼業等三百人由宋太祖派遣赴印度求法,歸途也道經尼泊爾國。 由于尼泊爾和中國西藏地區緊鄰,因之彼此之間在佛教關系上也很密切。中國藏文佛經有一部分是由尼泊爾古代的譯師們所傳譯的。西藏寺院的古建筑以及梵式的、尼式的造像等佛教文化遺跡,也有許多出自尼泊爾的藝匠之手。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曾向尼泊爾邀請藝匠八十人到達西藏地區,為帝師帕思巴建黃金塔。其中有一位名匠阿尼哥,禮帕思巴為師,同至北京。阿尼哥曾一度為僧。由于他畫塑鑄金的技術都很高明,元朝特設梵像提舉司,請他主持,令專管鑄像、繪像、土木雕塑等項工藝。當時中國兩京寺觀之像,多出于阿尼哥之手(《元史》卷二百零三)。現存的北京妙應寺白塔,據《阿尼哥神道碑》記載,也是阿尼哥所設計建筑的。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曾經派遣沙門智光為國使,攜帶國書彩幣到尼泊爾通好;尼泊爾國王馬達納羅摩也遣使來中國,致送金塔、佛經、名馬、方物。明成祖時,智光法師第二次奉派出使尼泊爾國,同時尼泊爾也遣使來報。從此以后,兩國使臣報聘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