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藏佛教史籍的神話傳說,公元5世紀中葉,拉脫脫日年贊在位的時候,佛教傳入吐蕃。但據可靠的歷史文獻記載,佛教的傳入則應始于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執政時期。
古代西藏盛行苯教,這是一種原始信仰,類似于內地古代的“巫巫見”。苯教強調祭祀,為了祈禳的需要,往往大量宰殺牲畜,有時竟達數千頭之多。苯教作為一種信仰既貫徹體現在民間生活當中,同時,又參與社會政治。一些上層苯教徒,不僅能夠協助贊普威懾與控制百姓,而且還可以制約俗權,左右贊普。因此,在古代西藏,苯教也是政治斗爭的重要工具。松贊干布完成西藏高原諸部的統一事業后,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行了一些開放措施,除了吸收周圍地區的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文化和典章制作外,在精神統治方面,亦需要對中央集權有利的意識形態。而在當時,吐蕃幾乎是處在佛教勢力的包圍之中,它不可能不受佛教的影響。這樣,佛教從印度和內地兩個方面進入雪域高原替代苯教,便是歷史的應有之義了。
松贊干布以娶親的方式把佛教引入藏地。他先娶尼泊爾公主赤尊為后,亦尊公主帶來了不動佛像、彌勒菩薩像、度母像等(不動佛像現供小昭寺,彌勒菩薩像現供大昭寺)。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與唐聯姻,娶文成公主為后,文成公主帶來了釋迦牟尼像(現供大昭寺正殿)。為供奉諸圣像,尼泊爾公主主持建造了大昭寺,文成公主主持建造了小昭寺,松贊干布又建四邊寺、四邊外寺等十幾座小廟遍布于拉薩周圍。此外,還修建了許多修道道場。各寺所供奉的佛像有釋迦牟尼、彌勒、觀音、度母、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馬頭金剛、甘露明王等。佛經在這時了開始翻譯,譯師中有漢人、藏人和印度人、尼泊爾人。所譯經典有《寶云經》《觀音六字明》《閻曼德迦法》《摩訶哥羅法》《吉祥天女法》等。松贊干布又依佛說的十善戒制定法律,規定斗毆者罰,殺人者抵命,盜竊者加8倍罰款,奸淫者斷肢流放,欺妄者割舌。又規定16條人道倫理法,其中第一條就是“敬信三寶”——佛、法、僧。
佛教剛剛傳入吐蕃,就遭受到傳統苯教的強烈抵制,據《西藏王統記》載,在修建大昭寺時,“晝日所筑,入夜悉為魔鬼摧毀,不見余痕”,其實這顯然是被激怒了的苯教巫師及其信徒干的。在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剛剛傳入,沒有什么大的影響,也沒有藏族的貴族噶氏家庭把持大權,當時吐蕃王朝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的武力擴張上,以王室為首的扶植佛教的力量受到相當的抑制。
赤德祖贊(公元704~755年在位)即贊普位后,便致力于發展佛教。他主持修建了一些寺廟,譯了一些經典。公元710年,他又與唐室聯姻,迎金城公主進藏。金城公主積極贊助王室提倡佛教,把文成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移到大昭寺并安排漢僧管理香火,并收容和供養從于闐逃往吐蕃的佛教僧侶。據說王室還為這批僧人修了7座廟,可見這批僧侶數目不少。此外,赤德祖贊還派人到內地迎請漢僧,組織他們從事佛經和有關天文、星相、歷算、醫藥等書籍的翻譯工作。由此可見,王室在發展佛教、鞏固中央集權方面的急切心情和所做出的努力。
外來僧侶受到的優待招致了吐蕃貴族的疑懼,王室奉佛的舉動在貴族和苯教巫師中再次引起抵制。公元739年,吐蕃發生天花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這時支持苯教的貴族借口說是外來僧人引起鬼神發怒而造成的,因此必須把他們趕走。之后,除了漢僧和尼泊爾僧人,西域與中亞的僧人大都西逃到乾陀羅國(Gandhara,今巴基斯坦境內)去了。赤德祖贊死后赤松德贊幼年即贊普位(公元755~797年),輔政的貴族遂發布“禁佛”令,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①吐蕃轄區內禁止信奉佛教;②驅逐漢僧和尼泊爾僧人;③改大昭寺為屠宰場;④把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佛像埋在地下,后又取出送到芒域(Mangyul,今吉?。?;⑤拆毀赤德祖贊時期建立的兩座寺廟。
赤松德贊成年以后,團結主張興佛的勢力,對苯教勢力進行了反擊。他把連年的天災和人禍全部歸罪信奉苯教的權臣所致,定計把馬相仲巴結活埋,把達札路貢流放于藏北;然后宣布廢除禁佛令,恢復廟堂和譯經工作,并派人到芒域反釋迦牟尼像搬回,同時,迎請印度瑜伽中觀派的創始人寂護到吐蕃弘法。不久,吐蕃又遇天災,其時洪水暴發,瘟疫流行,苯教待乖機又歸罪于佛教,寂護被迫返回尼泊爾。寂護認識到,他的理論帶有濃厚的經院煩瑣性質,不適于剛剛接受佛教的吐蕃信徒和百姓,只有通過密教才能為佛教的傳播掃清道路,故寂護請來了能夠顯示“神通”的蓮花生。蓮花生是印度大乖佛教的密宗咒師,號“烏金大師”,烏萇國人。傳說他入藏一路“調伏魔障”、擒妖捉怪,實際上,也就是用類似于苯教的那種神秘巫術而戰勝苯教巫師,從而迎合了人們想念驅魔攝鬼的傳統心理,使本佛嫁接,苯教神靈被吸收到佛教世界中。至此,西藏佛教開始了以密教傳法的新路。
然而,苯教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建議與佛教辯論教理,以勝負定存亡。于是,赤松德贊在在墨竹蘇浦地方江布園宮前舉行辯論會,佛教方面以寂護、蓮花生、無垢友為首,苯教方面以香雄的香日烏金等為首。辯論結果,苯教敗北。赤松德贊宣布佛教勝,并給苯教指出3條出路:①改信佛教,改當佛教僧人;②放棄苯教職業,做王室的納脫百姓;③不愿改教和當平民者,流放邊遠地區。同時苯教經籍或毀或埋,禁止流通。遂后,在王室的支持下,于山南澤當地方建桑耶寺,這一工程的設計是寂護仿照印度的歐丹達菩徐寺(意譯飛行寺)構造的,主持建寺的是蓮花生。該寺是以佛教設想的所謂世界結構建造的,中分須彌山、十二洲、日月二輪,外有垣墻圍繞,四周建四舍利塔,四門立四碑。主殿下層式樣采取藏式建筑,其中塑像仿藏人形貌;中層建筑采取漢族式樣,塑像仿漢人形貌;上層建筑采印度工建筑,塑像仿印度人形貌。這種排列大致反映出三種文化形態在新興的佛教文化中的一種關系結構。該寺設有譯經、密宗、戒律、禪定、聲明等部。這座西藏最早的顯密兼有的寺院,建成約在公元779年。該寺建成以后,請蓮花生、靜命等開光,并舉行盛大的慶祝法會。該寺由靜命任堪布,為藏族貴族、平民7人舉行了剃度儀式,成為藏族最早出家的僧人,號稱“七覺士”,爾后,又有300余人出家,藏族出家為僧的制度也從此形成。
赤松德贊為了進一步推行佛教,采取傳統的盟誓形式,在上層統治階層內部鞏固興佛的成果,與盟者向神歃血宣誓:長信三寶,奉行佛言,像祖先贊普那樣供佛,取得善知識的確實支持。不遵誓言者將墮入地獄,如遵守盟誓,可成無上正覺。盟文用金汁或銀汁寫若干份,置于金匣保存,重要的內容還勒之石碑,公布于眾。這樣的人工在桑孜孜不倦寺共舉行兩次,有王子、諸尚論、諸內相、諸外相、諸千戶和將軍們參加,這一著名的“桑孜孜不倦大誓”表明,佛教已落腳在吐蕃上層,開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了。
佛教得勢,本教落敗。不少苯教待選擇了流放,這就是以后苯教在西藏東部、北部得以發展的原因。苯教的經典被毀,但苯教的祈禱吉祥、禳解、火葬、燒煙祭天、焚魔等儀式被保留下來,后被佛教吸收利用。苯教在失敗以后,也吸收并發行佛教教義,成為有義理的新苯教。了。事實上,赤松德贊并未消滅苯教,只是苯教的優勢地位喪失掉了。與佛教傳入漢地的和平與漸進的方式不同的是,佛教傳入藏地是以贊普個人的強力和與本土宗教的激烈沖突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就必然為以后的歷史埋下了動亂的種子?!蹲诮塘髋社R史》說:“優藏源流情形者,蓮花生大師及少許具德大師,為教化未來有情故,將諸修不共二種教授甚多,埋為伏藏”。黑四色紙上,共計百零八部,由丹瑪孜門和阿雜惹益希央等人認真校對,埋藏在寺廟、崖石、巖洞等之中。據統計,埋藏經典的地方為21處,這些經典13世紀以后才被陸續挖掘出來,故曰“伏藏”。
果然,蓮花生的憂慮被言中,公元838~842年,達磨滅佛,西藏佛教的的前弘期結束。西藏佛教史籍稱之為“滅法期”或“黑暗期”,此后,在百年左右的時間內,佛教一蹶不振,毫無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