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揮手將送別20世紀,又將迎來一個漫漫的新紀元。從近一個世紀所走的路,回首而看,有戰爭的創傷,也有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富足生活,當人們分享幸福時,大多忘郄了戰爭,自然災害所引發的苦痛,回放下列的"節目",定會收起笑容了。
泥石流,水土流失;
酸洪泛濫,森林遭伐,空氣污染;
地震頻發,干旱,土地沙化;
人口膨脹,資源短缺,土地急劇減少;
強磁,臭氧層空洞;
物種絕滅,惡性疾病流行。……
今年是龍騰之年,祥龍沒有帶來絲絲的春雨,郄是黃天漫日的沙暴,目前,北京已經經歷了五次極惡劣的天氣。
98年的暴雨洪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沙塵風暴同樣是人類破壞家園,償到的因果惡報。
全世界的人們面對一個重要的課題環境保護,環境成為了人類的共同課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國別,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們,都要在這個藍天下生存,環境問題將人類鎖定在一個"頻道"中。
"環保"是媒體頻繁出現的熱點,各國政府、各界人士都給予極大關注,然而從實際情來看,生態危機的問題并沒有根本性的好轉,目前的行動,只是延緩了地球生物種群滅絕的速度。
各大宣傳媒體的報導灌于眼前、耳邊,是否觸動了這地球村成員呢?顯然,從直觀、凸現的生活現象來看,是令人遺憾的。必須指出的是:破壞環境的行為不僅是砍伐了幾棵樹,毀掉了幾片草,或污染幾條河的簡單認知,人類應該從更為廣泛的范圍反思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停止對大然瘋狂的掠奪性開發。
日常生活中,每天大量廣告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人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各種媒體傳播的"痛苦"。廣告無非是讓你了解其產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正是現化社會消費特征。要解生態環境遭人類破壞的窘境,不檢討消費層面的問題,難以達到治本的目標。
高消費、過度消費,哲學家給其下的定義:"摧毀或毀掉,浪費或濫用,用光,用盡"。
"消費就是愛國",錯誤的觀點沒有得到檢討,反而以一種模式在全球廣泛推廣。凱恩斯所運用的,擴大政府投資,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公式,已經移植在中國經濟中了,凱斯恩的觀點被綠色主義者稱為:"高速增長中的消費主義擴張。"向全球推廣這種方式,只會加速這個生物圈的毀滅。
現在留給人類的疑問是:擁有多少的時候,能停止增長而達到人類的滿足呢?
有人的活動,就會有人類的消費,但是如何把握這個"度",使之合理,而又不放縱,此題值得討論。
當今,消費者許多東西買到手之后輕易的又丟棄了,忘記了當初選擇時的渴望。這不盡要問一問?到底是生活需要,還是內心想要呢?
"現化人的貪婪將會把珍貴的資源消耗殆盡,從而剝奪了后代的生存權。而且,貪婪本身就是一個罪惡,它是隱藏于人性內部的動物的一面。而人類身為動物又高于動物,若一味沉溺于貪婪,就會失掉了做人的資格。因而,人類如果要治理污染,繼續生存,那就不但不應該刺激貪欲性,還要抑制貪欲"。
人們為了滿足私欲,拼命撈取財富,當知,財富是不斷在交換、轉化,其性是空性,沒有恒長不變的。佛說財產為五家共有:惡政、盜賊、水、火、不肖子。
宗教倫理上認為:提升生活的層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質追求,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神的全面提升。清涼的佛法是洗滌貪欲的最佳良藥。
圣嚴法師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過度消費傾向,提出了"用奉獻來代替爭取,用惜福來代替享福"的口號。
跨世紀的這個非常時代,面對空前的文化解構與重整浪潮,道德失衡與重振局面并存的今天,挖掘宗教道德內在價值,猶顯重要。
佛教界倡導"人間凈土";政府當局提出了"宗教要與社會主義相適應。"而宗教與社會相適應的契合點──倫理,是文明進程賦予人類群體的共同標記,是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的內在保障。
"文藝復興"以后,積壓在人們頭上的神圣光環逐漸被世俗生活所粉碎,人性自覺得到了解放和張揚。人類開始破除套在頭上的宗教力量的神秘性,提出了"主體﹍﹍客體",二分的思維模式。
按照這種理論,人永遠是主體的存在,其它生物郄是奴役或是支配的地位,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折磨動物。因為,它們認為道德只是對人而言才存在的,在人類生活之外并不存在道德關系。因此,人可以支配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征服自然,采用強硬的手段,擴張人的貪欲,放縱了人的能動作用,殺虐動物成為天經地意的"神圣權利"。
東方人主張"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人與自然作朋友。面對如此的現實,人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答案,偉大釋尊的佛法思想,為解人類的危機,開有藥方,針治時弊,有挽回劫難的智能。
從佛法的核心理論﹍﹍緣起法看,世界是一個各種條件組合的動態結構:"眾生及身心境三緣的合而成為世界萬象。眾生的生存,須從外在的環境(器世間),不斷攝取空氣、陽光、水、食物等,還須有藍天白云、綠水青天、鳥語花香等適意的色、聲、香、味、觸,來愉悅身心。緣起之間,有重重的關系,無限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現象都不是不變的、獨立的,實體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無自性,而體現平等一如的法性,好象海里的水泡和整體個大海的同體關系。"
依正不二是謂:"依報"、"正報"的略稱。正報:是指自己與他人的身體即眾生及至諸佛的身心;依報:是指生命存在所依存的環境,包括國土、山河,以至整個環境世界。不二:有兩層意義:從俗諦看:"凡有對法不相舍離"的規律。矛盾:對立的雙方并非只是水火不容的敵對關系,而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從真諦看:矛盾、對立的雙方體性是一,就其本質而言,本無對立,本無差別。所謂依正不二,即是生命主體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同一體性。
佛教世界觀的整體性與生態學有一致的認同,這個思想與每一個事物其生命平等的內在價值觀──佛性論,都是生態學理論中的思想資源,在現實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宗教議會宣言中曾經表達了佛法的"依正不二"思想,其曰:"人是無限寶貴的,但是同樣地,與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個行星上的動物和植物的生命,也應當得到保護、保存和照顧。對自然的生命根基無限制剝奪,對生活圈的無情的破壞以及宇宙空間的軍事化,所有這些都是野蠻的暴行。﹍﹍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依賴于我們全體的福利。因此,決不應該鼓勵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操縱,與此相反,我們應該養成與自然和宇宙和諧相處的生活。"
佛教徒明了身境等同,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在延續法燈慧炬中,就會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
佛教徒始終遵遁個理念。"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名山僧建多",山川大地,被佛弟子開拓出了一座座的神圣殿堂,添置一處又一處的人文勝景,也記他們生態環保中的典范功業。
佛陀對生存環境十分珍愛并教誨,經云:"不敗自然相,相應度無極力,"( 《菩薩瓔珞經》卷七 )。佛陀在戒律中規定:"夫蔭其枝者,不摘其葉。"
《楞嚴經》卷六云:"清凈比丘及諸菩薩,于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佛陀提出了相應的環境倫理觀念,作為約束、激勵佛教徒日常實踐,提升了其道德品質。
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時化,殘殺動物為填充自己的肚子或披毛御寒。而今,人類虐殺動物的行為是劣質動物性的根深蒂固之畢露。
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觀為人類愛護地球生物做出了榜樣。"三皈五戒"是佛教徒要做到的根本準則。其中制訂的不殺生的戒條,包涵了不得有起殺動念的想法。佛法倡導眾生平等,教誡佛弟子,"從慈悲眼等觀一切眾生。"因此,佛陀要求對生命的關懷,做到"無緣大悲,同體大悲"。
佛經云:"若能至心至大,憐憫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有了這個基礎,才能產生對生命真正的關愛。
尊重生命是佛教的重要原理,在戒律中,制訂了:見牛馬羊,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 以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梵網經》規定:"若佛子,從慈心故,行放生業,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以后便演化出放生的儀軌。
佛教還認為,身語意之中,只有善、惡二業能夠感召果報,善法召樂果,惡法召惡果。因果之報:"表明個人責任的更重要的要素,當這種觀念由于造成現在境遇的原因是自己無法回憶起來的前在的行為。因此,人的直接責任意識多少就會減弱,業力(因果律)的理念,實際起到了一種警告的作用。"
經云:"若諸眾生,惡業同道,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楞嚴經》
"業道如秤,重者先牽"。《業道經》
"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受;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后受"。《涅盤經》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律獎罰分明,這種思想對環境倫理中有重要意義,如果人們貫徹這種思想,凌駕于動物之上的強權思想將被徹底拋棄。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莊嚴國土,即建立合理、美好的理想社會。《彌勒下生成佛經》中描述未來的理想社會是:
"國土富庶,無災荒厄難,地生軟草,出自然香稻,樹生衣服,花果常滿,城市為七寶所成,名花充滿,好鳥翔集,人民皆自然行善,壽長八萬歲,相貌端嚴,和平安樂,皆大歡喜。" ﹍﹍
那是多么美妙的清凈佛土。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環境清凈和內心解脫相一致,做到標本兼治,內外統一。
圣嚴法師開示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手環保,一是物質環境的環保;一是正本清源,從人心凈化做起。﹍﹍環保清潔日,更是希望將這種精神帶到心中,從心靈自律自發。
將環保問題遞進精神領域,這是哲學家所說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凈土世界,必須通過教育的技巧來扭轉人類的價值觀,從自私自利、自害害人的價值觀,轉化為:以成就他人,作為成長自己的價值觀,那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價值觀,是以奉獻自己來取代掠奪它人的價值。這種價值觀的轉化,主要以人類心靈的凈化為根本,而佛法又名心法,是專治心病的大法。一般人都知道追求生活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安全、安定和美化,郄忽略了心靈的凈化。
人的行為之所以破壞自然,污染環境,實乃是由于人的心態出了問題。大家想征服自然,而主張人定勝天,偏偏忘郄了人心不能節制。
因此,圣嚴法師提出:要以"心靈環保"來導正人類價值觀的偏差;再以禮儀環保提升人格的尊嚴;以生活環保來確保生活的儉樸;以自然環保來保護生態的生生不息,以此四種環保,保障人類現在生命安全,也保障了人類子孫的生存綿延。
應該指出,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因地域的差異,信仰的不同,種姓的不同,貧富差距,沒有一個統一的、整體性的文化理念,很難以將環境生態的思想貫徹執行,而宗教的倫理道德則可以匯總出一部"統一的教材",但并不是統一信仰,而是凈化人文社會的價值觀為契點,這里臺灣省的圣嚴法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心?五四運動",即:
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勞儉樸。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安業──在于身口意的清凈和精進。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環保必須從我們的生活簡單化、純樸化手。
能不能要,該不該要?清楚知道的"需要",化解個人的欲望的"想要"。想一想奮斗沒有?時時覺察自己的心念,安住身心。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感恩──奉獻回饋不求報。
感謝──順逆因緣皆恩人。
感化──知慚愧、常懺悔。
感動──智能慈悲對人。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知福──知是常樂,安貧樂道。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種福--成長自己,廣種福田。
圣嚴法師指出:多年來法鼓山在心靈建設方面,展開一連串的實踐活動,每一種都負有凈化人心的教育功能,整合起來即為、"心?五四運動",其內容包含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配合法鼓山的大普化、大關懷、大學院,三大教育而成為全面的教育,總體而言就是:"精神啟蒙運動的生活教育",共同揭示21世紀人類生活新主張。圣嚴法師強調,這個理念是不分宗派、種族、年齡的,而是適合世界上每一個人。
21世紀的科技進步之快速,會極度地驚人發展,它對人類的命運講,究竟是禍是福,對于地球資源的損耗及自然的破壞,也將難以想象。若再不從人類的價值觀轉化,從心靈中凈化,而以人文社會的關懷來制約并引導科技發展,使之為人類服務而非把人類帶向毀滅。圣嚴法師推出的"心?五四運動",其理念中沒有一個佛學專用名詞,淡化了宗教色彩,可讓各種民族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的人類共同使用。但其內涵,即是佛法的心法,它可以深入佛法,郄未必與任何其它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背景的相抵觸,所以這項運動,必將是可久可大的。
每一種宗教都有自身的倫理和靈性資源,而佛教是"通過消除染污和迷妄以及冥思的生活,使所有的人得到拯救和覺悟",這一切讓人們感知了它的氣魄和大愿。再以后的世紀中佛法將人類共知和遵循的道德尺度。讓我們為實現這個理想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