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河北的時間大約在兩漢時期。據文獻記載和文物考證,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河北南宮市的普彤寺是河北乃至全國最早的寺廟,它比號稱“中國第一寺”的洛陽白馬寺的建寺時間還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隋唐時代,佛教達到鼎盛時期。這期間,由義玄禪師在河北正定縣的臨濟寺創立了聞名于世的“臨濟宗”,現在佛教界素有“臨濟子孫遍天下”之稱,其宗派在佛教界的影響之大,略見一斑。另外,由趙州和尚從諗在趙縣柏林禪寺開創的“趙州禪”,也在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到清代,河北的承德形成了北方的藏傳佛教中心。 佛教寺院古塔曾遍布全省的名山大川、城鄉各地。河北除馳名中外的正定臨濟寺和趙縣柏林禪寺外,還有邯鄲峰峰的南北響堂石窟、正定縣隆興寺的古建筑群、承德的外八廟以及禪宗二祖慧可大師講經說法的邯鄲成安縣的元符寺(二祖寺)等等。據清光緒年間記載,全省有寺廟786座,古塔59座。只因歷史戰亂,年久失修等,現大部分被毀或僅留遺址。 河北歷史上還出現過許多有影響的高僧,其中唐代僧人、偉大的天文學家一行禪師(巨鹿人);東晉僧人、著名的佛教思想家道安法師(冀州人)和道 生法師(巨鹿人)都是業績輝煌、名垂千古的佛教大師。據《高僧傳》記載,道安俗姓衛,因魏晉沙門依師為姓,而道安認為“大師之本,莫遵釋迦”,才改姓釋氏,并為后世僧徒所遵行。 建立新中國以后,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引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的佛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983年國務院60號文件中,將河北正定臨濟寺和承德普寧寺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隨后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1988年5月18日,省佛教協會成立,為佛教活動正常化、規范化以及積極配合政府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引導廣大佛教信眾為兩個文明建設做貢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4年6月初省佛教協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順利地進行了換屆。現任會長為凈慧法師(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縣柏林禪寺方丈)。 目前,河北共有佛教信徒50余萬人,其中藏傳佛教16余萬人。比丘、比丘尼有580余人,開放的佛教寺院280余座,除省佛協外,市級、縣級佛協28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