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佛教現已開放寺廟65所,僧尼884人。信眾難以精確統計,經常進廟燒香拜佛者約36萬。
佛教在上海的傳播可追溯到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年),相傳龍華寺和靜安寺均在這一時期創建。隨著上海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和歷代統治者對佛教的扶持,上海佛教不斷發展。但總的來說,上海佛教在中國古代佛教發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清末上海逐步成為中國經濟、文化的重鎮,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因而上海佛教出現了帶有明顯時代特點的新景象。當時全國著名高僧大多卓錫上海,或經常蒞滬講經說法,著書立說,創辦佛教院校,采用近代教育方式培育僧才,不少寺廟由剃度世襲制改為十方叢林制或恢復十方叢林制。同時,一大批知識淵博、信仰虔誠的佛教居士在上海創立佛教團體,創辦佛教出版機構,出版佛教書刊,利用電臺傳播佛教,灌制佛教唱片,設立佛學圖書館等,佛教居士逐步成為弘揚佛法的重要力量。上海佛教還通過舉辦社會慈善事業,擴大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地位。經上海佛教界的種種努力,不僅促使上海佛教的高度發展,同時推動了全國其他地區佛教的發展。
上海地區的佛教宗派,有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等,密宗的傳播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然而,近現代上海地區的佛教傳播卻不拘泥于一宗一派,而是融通各宗,"教在華嚴,行在禪宗","臺賢并弘,禪凈雙修","教演天臺,行歸凈土"等多為滬上著名高僧所主張并身體力行,一些知名居士更是各宗兼弘。
上海佛教界有著光榮的愛國傳統。八年抗戰期間,上海佛教界人士組織救護隊、掩埋隊、擔架隊出入槍林彈雨的戰場,救護抗日戰士,掩埋遇難同胞尸體,同時設立難民收容所收容難民,救災濟貧。圓瑛法師攜徒明兩下南洋募款資助抗日救國,被日本憲兵逮捕后在嚴刑逼供之下,仍然威武不屈,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表現了一代高僧大德的高尚人格。
解放后,上海佛教法師與居士通過時事政策的學習、民主改革及各項社會運動,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從佛教義理中吸取有益于當代社會的積極因素,愛國愛教,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近年來,上海佛教界先后在西部地區援建希望小學8所,為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等捐款200多萬元。
上海市佛教協會
上海市佛教協會:為上海市佛教界的聯合組織,成立于1954年12月,會址在安遠路160號。
該會的宗旨是:"遵循佛陀的遺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團結全市佛教徒,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全市佛教徒的合法權益,為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和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該會章程規定其根本任務為:組織佛教徒學習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和法令,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管理好全市各佛教寺廟和團體,協助各寺廟和團體進行正常的法務活動,反對不法分子利用和假借佛教名義進行各種非法違法活動;開展佛教學術研究,配合有關方面保護佛教文物古跡;參加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工作,發展與國際間佛教界人士的友好關系等。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以來,在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佛教徒,辦好教務,開展國際友好交往,推動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8年5月上海市佛教協會舉行第八屆代表會議,選舉明為會長,覺醒、邵鐘、王永平、慧明、蔭遠、妙靈、定慧、郭大棟、胡建寧為副會長,照誠為秘書長。同時舉行了第八屆佛協咨議委員會議,選舉唐淞源為名譽主席,觀性為主席,盧秀清、賈勁松、吳企堯、歐國藩、尹波、談賢、德悟、明如、愛普為副主席。
上海市佛學院上海佛學院:1983年秋創辦,院址設在安遠路170號玉佛禪寺內。分正科、預科兩班,為中等專科學校學歷,學制3年。1985年秋,為了培養較高層次的僧才需要,設研究班,選拔正科班畢業的學修俱優的僧眾學習,學制2年。同時,又在慈修庵開辦上海佛學院尼眾班(后遷至沉香閣),學制也為4年(2年預科、2年正科),培養學有專長的比丘尼人才。
至2001年秋,已辦有7屆僧眾班,畢業學僧149名,5屆尼眾班,畢業尼僧92名。
上海佛學書局
上海佛學書局:民國18年(1929年)由王一亭、李經緯等發起創辦,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較大的一所編輯、刻印、流通佛學典籍的出版機構。初設寶山路,后遷膠州路7號,1991年后在常德路418號。1956年上海佛學書局與大法輪書局、弘化社改組合并,更名為上海佛教書店。1991年恢復為上海佛學書局,地址設在常德路418號,并附設門市部。自1991年以來上海佛學書局印行佛教典籍、教理、教規、基礎知識等各類佛學書籍已有150余種,各類佛像10余種,總數達300余萬冊。
上海佛教居士林位于上海佛教居士林成立于1918年,系滬上著名的居士修學弘法場所,其宗旨是組織廣大居士,修學佛法,開展護法利生、弘傳佛教文化,興辦慈善事業。"文革"期間停止活動。1987年恢復活動。1989年6月,聘請上海佛教居士林的老前輩趙樸初居士為名譽林長。1998年2月在第四次林員代表大會上,邵鐘居士當選為林長,胡志文居士當選為總干事長。現上海佛教居士林共設法物組、教理研究組、贈書組、圖書組、譯經組、青年學佛組、綜合服務組、伙食團民主管理小組、總務組、辦公室、義務醫療咨詢室等。上海佛教居士林經常舉辦各項誦經法會、放生、經論研究、星期佛學通俗講座等活動。上海佛教居士林辦公地址在常德路418號。
水陸法會
亦稱"水陸大會"、"水陸會"、"水陸齋"、"水陸齋儀"、"悲濟會"等。近年加上空難,亦稱"水陸空吉祥大法會。"水陸法會的時間較長(少者7天,多者49天),規模較大(參加法事的僧人有幾十甚至上百)。主要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供品以飲食為主。舉行法會時,在寺院內懸水陸畫像26席,分內外壇。外壇設有大壇:由僧眾24人禮拜《梁皇寶懺》;華嚴壇:有2位僧人閱《華嚴經》各一部;法華壇:7位僧人每日讀誦《法華經》各一部;諸經壇:7位僧人每日讀誦規定的大乘經典;凈土壇:7位僧人稱念阿彌陀佛圣號;楞嚴壇:7位僧人每人每天誦《楞嚴經》一部。內壇主法1人,正表1人,副表1人。一切悉按儀軌進行,張貼大榜。每晚懸掛九蓮燈、大幡,并放瑜伽焰口。"獨姓水陸"系單獨一家出資舉辦。"眾姓水陸"常稱萬人水陸,由眾多在家信徒共同出資舉辦。
春節燒頭香
農歷正月初一,是佛教彌勒菩薩誕辰。寺院都要隆重舉行法會,以示紀念。在家信徒則認為春節到寺院燒香禮佛,可以得到佛的護佑,一年之內吉祥如意。因此,不少善男信女在正月初一前往寺院趕燒頭香。各個寺院在這天都是香客盈門,香煙繞繚。
除夕撞鐘
撞鐘本來是寺院日常佛事活動之一,其后,逐漸形成除夕夜聽鐘聲,迎新年習俗。據佛經說:"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佛教人為,人生有108種煩惱,除夕聽鐘聲,可以驅除舊年煩惱,帶來新年幸福歡樂。
佛誕節
亦稱"浴佛節"。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佛寺屆時舉行誦經法會,并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以各種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供養各種花卉。另外,還舉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侶等慶祝活動。節日的時間:中國漢族等地區一般為農歷四月初八。盂蘭盆會亦稱"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是梵文音譯,意譯是"救倒懸"。據佛經載,釋迦牟尼弟子目連,看見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便求佛救度。釋迦牟尼要他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可使母親解脫。中國自梁武帝(502年~549年在位)開始,設"盂蘭盆會"。節日期間,除施齋供僧外,寺院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舉辦水陸道場、放焰口、放燈等佛事活動。
觀音誕辰
農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誕辰日,紀念觀音的節日還有: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涅日。佛教認為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因此每當觀音誕辰,不少善男信女往寺廟進香。
成道節
亦稱"成道會"、"佛成道日"、"臘八"。謂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后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體力恢復。后端坐菩提樹下沉思,于農歷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中國佛教徒于農歷十二月初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嗣后吃"臘八粥"遂演變為民間習俗。
方丈升座
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的住持稱方丈。方丈正式進院就職,舉行的典禮稱升座。升座儀式時,兩序僧眾持函恭請方丈進院,四眾弟子夾道佇立,鐘鼓樓鳴鐘擊鼓,侍者比丘分別手執提爐、幢幡、錫杖,捧香爐盤簇擁方丈進入寺廟。方丈首先至各殿禮佛說法語,然后進行升座。升座,即設一高壇,上置方丈席位,四周陳設莊嚴。侍者請方丈升座,送蒲團給方丈席位,方丈先禮佛,后升座,手拈檀香三支,祝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國運昌隆。